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19日至22日,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我国大部地区出现一次強度大、范围广的沙尘天气。其中新疆且末、内蒙古海力素出现沙尘暴,部分地区出现强沙尘暴。
沐浴在无限春光里的人们深有感触,沙尘暴所到之处,天地骤变。蓝天被漫天黄沙遮蔽,都市被肆虐风沙笼罩,人类赖于生存的空气被挟着混浊土腥味的沙气取代,空气受到严重污染。这次入春以来强度最大的沙尘天气席卷了半个中国,约2.7亿人遭受了沙尘之害,风沙中航班延误,生产停滞,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影响。同时,也给乐观的人们再次敲响了环保的警钟。
追本溯源,从沙尘暴的起因说起
沙尘天气的形成,主要源自沙尘源区的沙尘被风带动而引发。这次沙尘天气波及新疆、内蒙古、甘肃等16个省(市、区),其中内蒙古、新疆等部分地区出现强沙尘暴,专家指出,沙尘暴的起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成因少不了三个要素:沙源区、风和气温。
据专家介绍,此次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沙源区是蒙古国西部和南部的沙地,内蒙古西部、中部及周边的沙漠、沙地。由于春季来临,天气回暖,沙源区地表温度回升、地面解冻,受强冷空气集中南下影响,冷暖空气交汇时地面较强的旋风把沙尘卷起来,带之空中。在冷空气集中南下的推动下,5000米高空以上直到12公里左右的高空,西北风把沙尘一直吹到长江下游、江南一带。因东部地区没有沙源,沙尘被高空风输送过来后逐步沉降,就形成了沙尘天气。而沙尘暴的出现,往往在沙源区附近地区,受冷热空气影响,风势越强劲,沙尘暴就越严重。
抚今追昔,从近年发生的频率算起
2010年以来,截至3月20日,我国已经出现了4次沙尘天气过程,均发生在3月中旬,发生次数同2000年至2009年3月的平均值(4-5次)相当,比2009年3月偏多1次,但首次发生时间(3月11日)异常偏晚,是2001年以来最晚的一年。
从时段层面分析,沙尘天气大多集中发生在3月中旬。国家气侯中心专家分析认为,3月中旬以前,我国华北北部、西北北部、内蒙古大部、新疆大部降雪次数多,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且气温较低,不利于沙尘天气发生;3月中旬以来,我国西北大部受干旱天气影响,基本无降水,加之气温回升快,土壤逐渐解冻,有利于沙尘天气发生。此外,内蒙古西部部分地区高度场偏低明显,低压槽活动增多,槽后的西北风有利于西北沙尘天气的发生。
据预测,3月下旬我国北方还会出现沙尘天气,4-5月份受冷空气活跃影响,北方将出现6-9次沙尘天气过程,之后随着季节转换,全国气温普遍升高,冷空气逐渐减弱,沙尘天气也将逐步减少。
强化观念,从保护生态的点滴做起
专家指出,只要沙尘源存在,沙尘天气就不会消失。回顾近年来我国的生态建设,成效卓著,森林覆盖率逐年递增,人们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与2007年前相比,沙尘天气次数明显减少、强度明显减弱,在这种状况下,不少人乐观地认为,“沙尘暴消失了”。此次沙尘暴的卷土重来,无疑为国人又一次敲响了防沙治沙、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的警钟。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缺少哪一环都不全面。应该说,气候异常、生态环境脆弱、沙化面积大是引起此次沙尘暴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虽然我国实施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明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系列生态建设保护工程全面实施,北方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存在问题还比较突出,如沙化面积基数大,目前依然有占国土面积的18﹪沙化区;部分地区重建设、轻管护,生态改善速度往往滞后于恶化速度;植树造林重栽植,忽视成活率,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还不能有效遏制沙尘暴的侵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了有力阻击沙尘袭扰,我们每个人都要树立生态文明从我做起的理念,身体力行,躬身实践。无论城镇建设还是企业规划,都应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保护和环境承栽量,尽量发展既能促进生态恢复,又有较好经济效益的特色产业;在各类经济开发特别是矿业开发中,更应避免环境污染、注重生态资源保护;设立防沙治沙基金,通过社会募捐,将治沙工程不断推进;搞好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环保认识,增强忧患意识,激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在日常生活中,要从美化家园、保护生态做起,利用闲暇时间植树种草,为构建生态和谐多作贡献。只要我们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一种造福人类的千秋伟业、一件改善自身生存条件的大事、一个提升自身品行的机会来做,以时不我待的拼搏精神去努力践行,未来的沙尘暴必将越来越小,越来越少。
沐浴在无限春光里的人们深有感触,沙尘暴所到之处,天地骤变。蓝天被漫天黄沙遮蔽,都市被肆虐风沙笼罩,人类赖于生存的空气被挟着混浊土腥味的沙气取代,空气受到严重污染。这次入春以来强度最大的沙尘天气席卷了半个中国,约2.7亿人遭受了沙尘之害,风沙中航班延误,生产停滞,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影响。同时,也给乐观的人们再次敲响了环保的警钟。
追本溯源,从沙尘暴的起因说起
沙尘天气的形成,主要源自沙尘源区的沙尘被风带动而引发。这次沙尘天气波及新疆、内蒙古、甘肃等16个省(市、区),其中内蒙古、新疆等部分地区出现强沙尘暴,专家指出,沙尘暴的起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成因少不了三个要素:沙源区、风和气温。
据专家介绍,此次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沙源区是蒙古国西部和南部的沙地,内蒙古西部、中部及周边的沙漠、沙地。由于春季来临,天气回暖,沙源区地表温度回升、地面解冻,受强冷空气集中南下影响,冷暖空气交汇时地面较强的旋风把沙尘卷起来,带之空中。在冷空气集中南下的推动下,5000米高空以上直到12公里左右的高空,西北风把沙尘一直吹到长江下游、江南一带。因东部地区没有沙源,沙尘被高空风输送过来后逐步沉降,就形成了沙尘天气。而沙尘暴的出现,往往在沙源区附近地区,受冷热空气影响,风势越强劲,沙尘暴就越严重。
抚今追昔,从近年发生的频率算起
2010年以来,截至3月20日,我国已经出现了4次沙尘天气过程,均发生在3月中旬,发生次数同2000年至2009年3月的平均值(4-5次)相当,比2009年3月偏多1次,但首次发生时间(3月11日)异常偏晚,是2001年以来最晚的一年。
从时段层面分析,沙尘天气大多集中发生在3月中旬。国家气侯中心专家分析认为,3月中旬以前,我国华北北部、西北北部、内蒙古大部、新疆大部降雪次数多,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且气温较低,不利于沙尘天气发生;3月中旬以来,我国西北大部受干旱天气影响,基本无降水,加之气温回升快,土壤逐渐解冻,有利于沙尘天气发生。此外,内蒙古西部部分地区高度场偏低明显,低压槽活动增多,槽后的西北风有利于西北沙尘天气的发生。
据预测,3月下旬我国北方还会出现沙尘天气,4-5月份受冷空气活跃影响,北方将出现6-9次沙尘天气过程,之后随着季节转换,全国气温普遍升高,冷空气逐渐减弱,沙尘天气也将逐步减少。
强化观念,从保护生态的点滴做起
专家指出,只要沙尘源存在,沙尘天气就不会消失。回顾近年来我国的生态建设,成效卓著,森林覆盖率逐年递增,人们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与2007年前相比,沙尘天气次数明显减少、强度明显减弱,在这种状况下,不少人乐观地认为,“沙尘暴消失了”。此次沙尘暴的卷土重来,无疑为国人又一次敲响了防沙治沙、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的警钟。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缺少哪一环都不全面。应该说,气候异常、生态环境脆弱、沙化面积大是引起此次沙尘暴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虽然我国实施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明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系列生态建设保护工程全面实施,北方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存在问题还比较突出,如沙化面积基数大,目前依然有占国土面积的18﹪沙化区;部分地区重建设、轻管护,生态改善速度往往滞后于恶化速度;植树造林重栽植,忽视成活率,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还不能有效遏制沙尘暴的侵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了有力阻击沙尘袭扰,我们每个人都要树立生态文明从我做起的理念,身体力行,躬身实践。无论城镇建设还是企业规划,都应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保护和环境承栽量,尽量发展既能促进生态恢复,又有较好经济效益的特色产业;在各类经济开发特别是矿业开发中,更应避免环境污染、注重生态资源保护;设立防沙治沙基金,通过社会募捐,将治沙工程不断推进;搞好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环保认识,增强忧患意识,激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在日常生活中,要从美化家园、保护生态做起,利用闲暇时间植树种草,为构建生态和谐多作贡献。只要我们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一种造福人类的千秋伟业、一件改善自身生存条件的大事、一个提升自身品行的机会来做,以时不我待的拼搏精神去努力践行,未来的沙尘暴必将越来越小,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