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才能激起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师要努力在生活中捕捉数学资源,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探究欲望;数学内涵;生活场景
一、捕捉生活信息,诱发学生探究欲望
为了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可在一些课的开头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学生能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统计”时可以让班级学生说说自己喜爱吃的水果是什么,让学生对自己爱吃的水果进行合理统计,这样既可以学到数学统计的知识,同时又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地调配各种营养,以保证身体健康。又如在教学“折扣”一课时,我们以学生喜爱玩的玩具为例:玩具店的玩具打折了,你说买哪种赛车最合算?并出示以下模拟广告:
赛车1(原价12.80元,现价10.24元)
赛车2(原价10.60元,现价9.5元)
赛车3(原价18.50元,现价12.90元)
问:现在买哪一种最合算?
从数字的变化中,学生感到有些困惑,这时教师引导他们先算算再讨论交流。部分学生认为赛车3下调了5.60元,下降钱数最大,所以选择赛车3。还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赛车3的原来价格最高,下降后的价格还是最高。学生在矛盾中迫切期待结果,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算一算每一种赛车下降了百分之几,学生很快找到答案,此时,再来教学“折扣”,学生易于掌握。
通过这些生活情境的设计,不仅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中去,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
二、采集“生活实例”,感悟数学内涵
数学是生活实际的抽象与概括,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在头脑中不能很好地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这就需要教师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采撷“生活实例”。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悟、领会所学知识的内涵。
三、感悟生活,体验数学的实用性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同时又是具有挑战性的。学生的学习是生活价值的体现。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善于处理好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把社会生活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收集一些生活习题,让学生解答,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在教学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时,为什么规定先乘除后加减,而不是先加减后乘除?老师可以根据生活经历,如到商店买5个面包,每个0.5元,买1本笔记本3元,共买2个,一共用了多少钱?接着问如何列式,怎样计算,使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定是符合实际的。
通过收集一些“生活习题”,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应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身边问题。这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四、联系生活场景,让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教学要坚持“依托生活,返回生活,实践第一”,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走出课本的“围城”,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教师要积极设计应用数学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现象,去理解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在教学中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购物问题”,小黄去春游准备了20元钱,商店里每只面包1元,可乐每罐2元,苹果每千克4元。你能帮她算一下,小黄可以买些什么?可以买多少?结果学生设计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方案并进行比较。这样的问题,能让学生体现自我价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理财意识,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活动组织能力。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很高,课上人人都是设计者,人人都是成功者,人人都是生活的主人。
五、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途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设置情境法、谈话法、实验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一堂课不可能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往往是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和多种方法配合运用,从而形成整体优化,发挥整体功效。因此,我们要分清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做到多种教法有机结合,适时,适度,恰到好处,这样才能花费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数学概念、法则及规律性内容的学习,可采用讲解讨论法并辅之练习法。对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可采用直接演示法或实验操作法,让学
生在数数、量量、摆摆、画画、拼拼、剪剪中积累表象,逐步形成对几何特征和计算公式的理解。
在教学实际中要注意协调好知识与努力之间的关系,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要发挥教师的教学作用,使学生在能力发展的同时掌握相关的核心知识。注意“知识准备”的重要性,应对合作过程的不确定性,做到有备无患,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中分享成功的进步,发展协作的技巧,激活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探究欲望;数学内涵;生活场景
一、捕捉生活信息,诱发学生探究欲望
为了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可在一些课的开头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学生能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统计”时可以让班级学生说说自己喜爱吃的水果是什么,让学生对自己爱吃的水果进行合理统计,这样既可以学到数学统计的知识,同时又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地调配各种营养,以保证身体健康。又如在教学“折扣”一课时,我们以学生喜爱玩的玩具为例:玩具店的玩具打折了,你说买哪种赛车最合算?并出示以下模拟广告:
赛车1(原价12.80元,现价10.24元)
赛车2(原价10.60元,现价9.5元)
赛车3(原价18.50元,现价12.90元)
问:现在买哪一种最合算?
从数字的变化中,学生感到有些困惑,这时教师引导他们先算算再讨论交流。部分学生认为赛车3下调了5.60元,下降钱数最大,所以选择赛车3。还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赛车3的原来价格最高,下降后的价格还是最高。学生在矛盾中迫切期待结果,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算一算每一种赛车下降了百分之几,学生很快找到答案,此时,再来教学“折扣”,学生易于掌握。
通过这些生活情境的设计,不仅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中去,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
二、采集“生活实例”,感悟数学内涵
数学是生活实际的抽象与概括,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在头脑中不能很好地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这就需要教师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采撷“生活实例”。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悟、领会所学知识的内涵。
三、感悟生活,体验数学的实用性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同时又是具有挑战性的。学生的学习是生活价值的体现。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善于处理好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把社会生活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收集一些生活习题,让学生解答,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在教学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时,为什么规定先乘除后加减,而不是先加减后乘除?老师可以根据生活经历,如到商店买5个面包,每个0.5元,买1本笔记本3元,共买2个,一共用了多少钱?接着问如何列式,怎样计算,使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定是符合实际的。
通过收集一些“生活习题”,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应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身边问题。这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四、联系生活场景,让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教学要坚持“依托生活,返回生活,实践第一”,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走出课本的“围城”,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教师要积极设计应用数学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现象,去理解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在教学中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购物问题”,小黄去春游准备了20元钱,商店里每只面包1元,可乐每罐2元,苹果每千克4元。你能帮她算一下,小黄可以买些什么?可以买多少?结果学生设计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方案并进行比较。这样的问题,能让学生体现自我价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理财意识,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活动组织能力。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很高,课上人人都是设计者,人人都是成功者,人人都是生活的主人。
五、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途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设置情境法、谈话法、实验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一堂课不可能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往往是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和多种方法配合运用,从而形成整体优化,发挥整体功效。因此,我们要分清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做到多种教法有机结合,适时,适度,恰到好处,这样才能花费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数学概念、法则及规律性内容的学习,可采用讲解讨论法并辅之练习法。对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可采用直接演示法或实验操作法,让学
生在数数、量量、摆摆、画画、拼拼、剪剪中积累表象,逐步形成对几何特征和计算公式的理解。
在教学实际中要注意协调好知识与努力之间的关系,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要发挥教师的教学作用,使学生在能力发展的同时掌握相关的核心知识。注意“知识准备”的重要性,应对合作过程的不确定性,做到有备无患,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中分享成功的进步,发展协作的技巧,激活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