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确认结束,根据多所高校的报名数据显示,今年考研报名人数再创新高,其中专业硕士报名人数的快速上升引人关注。以复旦大学为例,该校学术硕士报名人数比去年减少了约900人,而专业硕士却增长了约3000人,甚至出现了53人争抢1个金融专业硕士招生名额的盛况。在迅速升温的同时,社会上对专业硕士的质疑声却不绝于耳。在人们眼中,不如学术硕士学位“硬气”的新学位类型为何受到追捧?升温的背后到底是对这种教育形式的认可还是另有缘由?
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说起专业硕士,人们并不陌生,耳熟能详的包括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等等。我国从1991年开始推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多年来一直被视为在职人员学习深造的重要途径。虽然20余年间,专业硕士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真正进入广大考生的视野,却是在2009年。 这一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虽然名称上只多了“全日制”的定语,但是无论在考试时间、学位授予和培养方式上均与在职的专业硕士明显不同。从各校招生简章上看,除去对考生工作经验没有要求外,全日制专业硕士拿的是毕业和学位“双证”,而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只有学位证,没有毕业证。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有统考科目、有国家统一划定的分数线,报考程序和时间与传统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相同。由此看来,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设立,属于对传统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进行的一种细分,由过去单一种类,变为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两类。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孙延明认为:“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是教育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发生变化的新情况的重要举措。”孙延明展示了广东省从1981年至2008年的毕业研究生就业流向。从中可以看到,上世纪80年代,90%以上的研究生去向为高等院校及科研设计单位,而目前这一比例下降到10%多一点,现在70%左右的研究生毕业后会进入工业和商业部门工作。这意味着社会需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孙延明说:“欧美国家也曾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的做法是将原有的研究生教育分为学术和专业两种类型,学术型维持原有的人才培养方式,专业型则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培养。目前,美国的专业硕士比例在55%以上。”按照教育部的计划,到2015年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将达到1:1的比例。为此,自2010年以来,每年都要求“硕士生招生计划的增量主要用于专业学位,要将存量部分中的学术学位计划按不少于5%的比例调减,用于增加专业学位计划”。201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类别已达到39种。从专业来看,金融硕士、翻译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应用统计硕士、应用心理硕士、税务硕士等都带有浓厚的“应用”色彩。
“灰姑娘”为何受青睐
为适应社会需求而设立的专业硕士,面世之初曾受到冷遇,甚至被人嘲讽为“山寨硕士”。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胡昊说:“第一批学生比较特殊,当时专业硕士属于计划外招生,培养经费自筹。因此,各大学普遍采取了按分数排队的方式,排名靠后的录为专业硕士。”尽管第一年各校只有10%左右的指标,但仍有名额用于调剂报考学术硕士的考生。一时间,专业硕士给人留下了“低学术硕士一等”“自费生”“三流学生”等印象。
“不过,国家对专业硕士很重视,基本上每年都有新政策支持。”胡昊说。从2010年开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安排。此后几年里,专业硕士的培养经费、推免政策、奖助学金体系也逐渐建立。
目前多数高校已对专业硕士实行公费或通过奖学金减免学费的政策。例如,同济大学从今年开始,无论学术硕士还是专业硕士,都可以获得全额学业奖学金,每人每年1万元,相当于全公费就读。唯一不同的是,学术硕士每人每月可获得400元的助研资助,而专业硕士为每人每月300元生活费补助。
此外,随着2009年入学的第一批专业硕士走出校门,就业前景不明的疑虑逐渐打消。今年报考了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大四学生小赵表示,专业硕士不仅不“低人一等”,而且还有很多优势,比如“比学术硕士少一年,英语考试难度低一些,将来毕业和学术硕士一样拿‘双证’……”不过他最看重的,是“主攻方向在技术或工作实战方面”。
不过,虽然看好专业硕士“应用性强”的考生越来越多,但在报考时,持“傍名校”“捡漏”的心态仍不在少数。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的小林是其中之一。2011年,他报考学术型硕士失利后,朋友告诉他:“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没什么区别,报考人数还少,竞争不那么激烈。”所以,这一次他选择了专业硕士。
趋同的背后隐忧
如果说待遇上“没什么区别”,反映了专业学位硕士的不断发展进步,那么,培养方式上的“没什么区别”,却令人担忧。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要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但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胡昊分析认为,“研究生和本科生不同,课程基本集中在第一年,除去必修的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其他课程并不多,且选课由学生和导师协商确定。虽然学校希望学生更多地去选应用型、技能型的课程,比如一些工程类的课程,但是目前只是引导,没有强制性的要求,通常让导师把关。”
按照规定,在专业硕士培养中,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情况却不容乐观。据了解,北京大学的教育硕士并没有特定的实践教学,第二年的实习通常由学生自己找接收单位,大多数学生会和将来的就业挂钩。在上海交通大学,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学制都是两年半,环节也几近相同:第一年上课,第二年参加科研、写论文,最后半年主要用于找工作。胡昊坦陈,“专业硕士的实践环节最有挑战性,目前我们落实得并不理想。” 对于文件中所提出的“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应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的“双导师制”,不少已经毕业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没有实行”,还有人说:“培养计划中是有什么双导师制,后来也不了了之。”就读于北京体育大学的小吕说,“虽然学校实行双导师制,但考虑到比较麻烦,很多学生基本上还是只选择校内导师。”
专业硕士如何回归本义
目前,针对专业硕士发展中的“特色”“师资”等短板,一些高校已经开始了新的改革和探索。
地处珠三角的华南理工大学,根据当地加工制造企业众多的特点,以工程硕士为突破口,正在探索一条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培养方式。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孙延明说,校外实践基地往往存在着“重挂牌轻使用”的问题,华南理工大学从合作基础和培养条件两方面明确了实践基地的认定条件,定期进行评估,对不合格的实践基地,不再派遣学生。同时,该校提倡“实践中研究,研究中实践”,让学生的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挂钩、与企业项目挂钩,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2009级一位学生在某化纤企业通过大量实验,革新了某项纤维工艺,目前已正式投入生产,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该校化工学院一位学生采用过程模拟软件对化工生产设备及过程进行全流程模拟优化,使新工艺比传统工艺节能30%,并申请了发明专利。此外,华南理工大学还通过组织安全、知识产权和保密教育,100%购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校方责任保险,学院、导师、学生和企业签订《四方协议》,明确可能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等措施,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数据显示,华南理工大学“最不被看好的”第一批通过调剂入校的专业硕士,到毕业时已基本被认可。这些学生的一次就业率达到97.5%,其中85.3%进入企业工作。
山东大学为了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社会认可度,从2011年开始,全面推行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机制改革,将基本学制由2年调整为3年,学生在第二学年到学校设立的实习基地实习1年。为了解决去企业实习难的问题,学校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在烟台、青岛、济南等地设置研究生实习基地,免费提供学生住宿,由接收企业提供研究生奖学金。“学生出去实习一年,这一点山东大学做得很扎实。”曾经和山东大学进行过交流的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胡昊对这种方式很认可,但他同时也强调,“各地、各高校情况不同,改革一定要多种形式,避免一刀切。”
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说起专业硕士,人们并不陌生,耳熟能详的包括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等等。我国从1991年开始推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多年来一直被视为在职人员学习深造的重要途径。虽然20余年间,专业硕士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真正进入广大考生的视野,却是在2009年。 这一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虽然名称上只多了“全日制”的定语,但是无论在考试时间、学位授予和培养方式上均与在职的专业硕士明显不同。从各校招生简章上看,除去对考生工作经验没有要求外,全日制专业硕士拿的是毕业和学位“双证”,而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只有学位证,没有毕业证。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有统考科目、有国家统一划定的分数线,报考程序和时间与传统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相同。由此看来,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设立,属于对传统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进行的一种细分,由过去单一种类,变为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两类。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孙延明认为:“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是教育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发生变化的新情况的重要举措。”孙延明展示了广东省从1981年至2008年的毕业研究生就业流向。从中可以看到,上世纪80年代,90%以上的研究生去向为高等院校及科研设计单位,而目前这一比例下降到10%多一点,现在70%左右的研究生毕业后会进入工业和商业部门工作。这意味着社会需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孙延明说:“欧美国家也曾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的做法是将原有的研究生教育分为学术和专业两种类型,学术型维持原有的人才培养方式,专业型则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培养。目前,美国的专业硕士比例在55%以上。”按照教育部的计划,到2015年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将达到1:1的比例。为此,自2010年以来,每年都要求“硕士生招生计划的增量主要用于专业学位,要将存量部分中的学术学位计划按不少于5%的比例调减,用于增加专业学位计划”。201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类别已达到39种。从专业来看,金融硕士、翻译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应用统计硕士、应用心理硕士、税务硕士等都带有浓厚的“应用”色彩。
“灰姑娘”为何受青睐
为适应社会需求而设立的专业硕士,面世之初曾受到冷遇,甚至被人嘲讽为“山寨硕士”。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胡昊说:“第一批学生比较特殊,当时专业硕士属于计划外招生,培养经费自筹。因此,各大学普遍采取了按分数排队的方式,排名靠后的录为专业硕士。”尽管第一年各校只有10%左右的指标,但仍有名额用于调剂报考学术硕士的考生。一时间,专业硕士给人留下了“低学术硕士一等”“自费生”“三流学生”等印象。
“不过,国家对专业硕士很重视,基本上每年都有新政策支持。”胡昊说。从2010年开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安排。此后几年里,专业硕士的培养经费、推免政策、奖助学金体系也逐渐建立。
目前多数高校已对专业硕士实行公费或通过奖学金减免学费的政策。例如,同济大学从今年开始,无论学术硕士还是专业硕士,都可以获得全额学业奖学金,每人每年1万元,相当于全公费就读。唯一不同的是,学术硕士每人每月可获得400元的助研资助,而专业硕士为每人每月300元生活费补助。
此外,随着2009年入学的第一批专业硕士走出校门,就业前景不明的疑虑逐渐打消。今年报考了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大四学生小赵表示,专业硕士不仅不“低人一等”,而且还有很多优势,比如“比学术硕士少一年,英语考试难度低一些,将来毕业和学术硕士一样拿‘双证’……”不过他最看重的,是“主攻方向在技术或工作实战方面”。
不过,虽然看好专业硕士“应用性强”的考生越来越多,但在报考时,持“傍名校”“捡漏”的心态仍不在少数。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的小林是其中之一。2011年,他报考学术型硕士失利后,朋友告诉他:“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没什么区别,报考人数还少,竞争不那么激烈。”所以,这一次他选择了专业硕士。
趋同的背后隐忧
如果说待遇上“没什么区别”,反映了专业学位硕士的不断发展进步,那么,培养方式上的“没什么区别”,却令人担忧。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要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但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胡昊分析认为,“研究生和本科生不同,课程基本集中在第一年,除去必修的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其他课程并不多,且选课由学生和导师协商确定。虽然学校希望学生更多地去选应用型、技能型的课程,比如一些工程类的课程,但是目前只是引导,没有强制性的要求,通常让导师把关。”
按照规定,在专业硕士培养中,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情况却不容乐观。据了解,北京大学的教育硕士并没有特定的实践教学,第二年的实习通常由学生自己找接收单位,大多数学生会和将来的就业挂钩。在上海交通大学,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学制都是两年半,环节也几近相同:第一年上课,第二年参加科研、写论文,最后半年主要用于找工作。胡昊坦陈,“专业硕士的实践环节最有挑战性,目前我们落实得并不理想。” 对于文件中所提出的“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应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的“双导师制”,不少已经毕业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没有实行”,还有人说:“培养计划中是有什么双导师制,后来也不了了之。”就读于北京体育大学的小吕说,“虽然学校实行双导师制,但考虑到比较麻烦,很多学生基本上还是只选择校内导师。”
专业硕士如何回归本义
目前,针对专业硕士发展中的“特色”“师资”等短板,一些高校已经开始了新的改革和探索。
地处珠三角的华南理工大学,根据当地加工制造企业众多的特点,以工程硕士为突破口,正在探索一条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培养方式。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孙延明说,校外实践基地往往存在着“重挂牌轻使用”的问题,华南理工大学从合作基础和培养条件两方面明确了实践基地的认定条件,定期进行评估,对不合格的实践基地,不再派遣学生。同时,该校提倡“实践中研究,研究中实践”,让学生的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挂钩、与企业项目挂钩,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2009级一位学生在某化纤企业通过大量实验,革新了某项纤维工艺,目前已正式投入生产,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该校化工学院一位学生采用过程模拟软件对化工生产设备及过程进行全流程模拟优化,使新工艺比传统工艺节能30%,并申请了发明专利。此外,华南理工大学还通过组织安全、知识产权和保密教育,100%购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校方责任保险,学院、导师、学生和企业签订《四方协议》,明确可能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等措施,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数据显示,华南理工大学“最不被看好的”第一批通过调剂入校的专业硕士,到毕业时已基本被认可。这些学生的一次就业率达到97.5%,其中85.3%进入企业工作。
山东大学为了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社会认可度,从2011年开始,全面推行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机制改革,将基本学制由2年调整为3年,学生在第二学年到学校设立的实习基地实习1年。为了解决去企业实习难的问题,学校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在烟台、青岛、济南等地设置研究生实习基地,免费提供学生住宿,由接收企业提供研究生奖学金。“学生出去实习一年,这一点山东大学做得很扎实。”曾经和山东大学进行过交流的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胡昊对这种方式很认可,但他同时也强调,“各地、各高校情况不同,改革一定要多种形式,避免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