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语文课程资源,它打破了以往“一切源于教材”的教学束缚,要求教师善于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讲求教学资源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地域性。曾为越国古都的诸暨,历史悠久,人文璀璨,其乡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如王冕、陈洪绶、杨维桢等均为一代鸿儒,诗、画冠绝当世,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是诸暨市语文教学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
王冕自幼聪颖过人,闻名闾里,后师从老儒韩性,饱览诗书,通读典籍,成了一位有理想有学问又擅长丹青的儒者。但不幸的是,身逢乱世,当时元朝的统治已经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于是,在个人抱负难以施展的情况下,王冕秉承了儒家“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处世哲学,自北方游历归来后,就携妻将子隐居山林,唯种梅画梅咏梅而已,故而留下了上百首咏梅的诗作。
读王冕的咏梅诗,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诗人的托物言志。“花妙在精神”,在中国古典美学看来,梅花的美并不在于其外在的体貌,而在于主体对其注入的精神。“立象以尽意”,在王冕笔下,梅主要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物,而是凝聚了诗人主体人格的意象。“开花冰雪里,岂是不知春”、“清苦良自持,忘言养高洁”、“不作桃李态,山林别是春”等诗句,固然形象地写出了梅花凌霜傲雪、不与桃李争妍的自然属性,但在意蕴层面上也是诗人自我品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的精神表白。特别是他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集中地体现了诗人的真性情,因而也广为流传。这里诗人以典入题,用十四个字勾勒了一幅意味隽永的墨梅图——小院人家,依山傍水,院中墨池荡漾,池边梅树婀娜,苔枝缀玉,摇曳多姿,花开朵朵,清香四溢;而后,诗人又由衷地赞美墨梅的高洁,谓之只用淡墨点染,不以彩色涂抹,只求神韵飘逸,无意博人夸赞。全诗充满了诗情画意,匠心独具。诗人以墨梅自况,既抒发了豁达开阔的胸怀,又流露出孤芳自赏的性情。
而对于政治的腐败和官场的污浊,王冕的笔端流露出了厌恶和鄙弃,这在他的咏梅诗中也有所反映:
黄河十月冰如地,骑马何人说好官。
老子门前三丈雪,梅花开尽不知寒。
潇洒山林惯雪霜,不同桃李竞芬芳。
何缘作得春风梦,一夜吹香到玉堂。
莫厌缁尘染素衣,山间林下自相宜。
玉堂多少闲风月,老子熟眠殊不知。
……
这些诗作都表明了王冕不为富贵名利所动、不愿出仕元朝的心迹。尽管他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子房志于报韩,孔明志于兴蜀,志虽正而心则狭,志于民者,其惟伊周乎”这些话就是佐证),但是在游历了大江南北之后,他亲眼目睹了朝廷的残暴腐朽和百姓的流离失所,已对元朝的统治彻底绝望了。所以当他在元大都客寓秘书卿泰不华家时,泰不华和翰林院诸贤想推荐他入翰林院任职,他不但不领情,反而张挂画梅一幅于墙上,自题诗云:“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他不下来。”见者瞠目结舌,不敢复与语,甚至还因此惹来了元朝当权者要逮捕他的危险,害得他急急离京。
但王冕毕竟是位饱学鸿儒,始终怀有经世济民的远大志向,即便到了隐居的晚年,他还说:“平生伊吕志,耕钓岂无为?”可见他的隐居不同于林和靖清高绝尘的道家风范,而是等待时机以展才华的儒者之隐。且看下面的一首《白梅》诗: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白梅在诗人眼中的美好倩影——她傲然挺立,迎风斗雪,坦坦荡荡,卓尔不群——既形象地描绘了白梅的身姿,又生动地展现出白梅的气魄;而后两句则在讴歌白梅高标逸韵的基础上,借咏白梅以香满天下为己任的品格传递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志向,这既是梅的精神、梅的气度,也是诗人的理想、诗人的抱负,诚可谓沉静中有积极,缄默中寓进取,高洁中带了一种入世的精神。
另外,王冕还热烈高歌“他年鼎鼐调和,不改山林节操”,念念不忘自己的伊吕之志。所以,当明军攻占婺州后不久,王冕就应朱元璋的征召不辞辛劳前往谒见,并且欣然接受了咨议参军一职,积极为明将胡大海筹划攻绍之事。只可惜,他功业未成就病死军中,后葬在天章寺也就是兰亭之侧。对此,后人感慨万千:“使天假以年,其树勋当不在元勋下”,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而这些,对于中学生而言,是难能可贵的精神食粮,王冕之为人以及他的咏梅诗,足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而同为诸暨人的那份熟悉与亲切,亦可以增加诸暨学子对王冕及其咏梅诗的认可,从而有利于他们汲取其中的营养成分。这就是在乡土文化中挖掘语文课程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望更多的同仁予以关注。
王冕自幼聪颖过人,闻名闾里,后师从老儒韩性,饱览诗书,通读典籍,成了一位有理想有学问又擅长丹青的儒者。但不幸的是,身逢乱世,当时元朝的统治已经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于是,在个人抱负难以施展的情况下,王冕秉承了儒家“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处世哲学,自北方游历归来后,就携妻将子隐居山林,唯种梅画梅咏梅而已,故而留下了上百首咏梅的诗作。
读王冕的咏梅诗,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诗人的托物言志。“花妙在精神”,在中国古典美学看来,梅花的美并不在于其外在的体貌,而在于主体对其注入的精神。“立象以尽意”,在王冕笔下,梅主要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物,而是凝聚了诗人主体人格的意象。“开花冰雪里,岂是不知春”、“清苦良自持,忘言养高洁”、“不作桃李态,山林别是春”等诗句,固然形象地写出了梅花凌霜傲雪、不与桃李争妍的自然属性,但在意蕴层面上也是诗人自我品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的精神表白。特别是他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集中地体现了诗人的真性情,因而也广为流传。这里诗人以典入题,用十四个字勾勒了一幅意味隽永的墨梅图——小院人家,依山傍水,院中墨池荡漾,池边梅树婀娜,苔枝缀玉,摇曳多姿,花开朵朵,清香四溢;而后,诗人又由衷地赞美墨梅的高洁,谓之只用淡墨点染,不以彩色涂抹,只求神韵飘逸,无意博人夸赞。全诗充满了诗情画意,匠心独具。诗人以墨梅自况,既抒发了豁达开阔的胸怀,又流露出孤芳自赏的性情。
而对于政治的腐败和官场的污浊,王冕的笔端流露出了厌恶和鄙弃,这在他的咏梅诗中也有所反映:
黄河十月冰如地,骑马何人说好官。
老子门前三丈雪,梅花开尽不知寒。
潇洒山林惯雪霜,不同桃李竞芬芳。
何缘作得春风梦,一夜吹香到玉堂。
莫厌缁尘染素衣,山间林下自相宜。
玉堂多少闲风月,老子熟眠殊不知。
……
这些诗作都表明了王冕不为富贵名利所动、不愿出仕元朝的心迹。尽管他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子房志于报韩,孔明志于兴蜀,志虽正而心则狭,志于民者,其惟伊周乎”这些话就是佐证),但是在游历了大江南北之后,他亲眼目睹了朝廷的残暴腐朽和百姓的流离失所,已对元朝的统治彻底绝望了。所以当他在元大都客寓秘书卿泰不华家时,泰不华和翰林院诸贤想推荐他入翰林院任职,他不但不领情,反而张挂画梅一幅于墙上,自题诗云:“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他不下来。”见者瞠目结舌,不敢复与语,甚至还因此惹来了元朝当权者要逮捕他的危险,害得他急急离京。
但王冕毕竟是位饱学鸿儒,始终怀有经世济民的远大志向,即便到了隐居的晚年,他还说:“平生伊吕志,耕钓岂无为?”可见他的隐居不同于林和靖清高绝尘的道家风范,而是等待时机以展才华的儒者之隐。且看下面的一首《白梅》诗: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白梅在诗人眼中的美好倩影——她傲然挺立,迎风斗雪,坦坦荡荡,卓尔不群——既形象地描绘了白梅的身姿,又生动地展现出白梅的气魄;而后两句则在讴歌白梅高标逸韵的基础上,借咏白梅以香满天下为己任的品格传递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志向,这既是梅的精神、梅的气度,也是诗人的理想、诗人的抱负,诚可谓沉静中有积极,缄默中寓进取,高洁中带了一种入世的精神。
另外,王冕还热烈高歌“他年鼎鼐调和,不改山林节操”,念念不忘自己的伊吕之志。所以,当明军攻占婺州后不久,王冕就应朱元璋的征召不辞辛劳前往谒见,并且欣然接受了咨议参军一职,积极为明将胡大海筹划攻绍之事。只可惜,他功业未成就病死军中,后葬在天章寺也就是兰亭之侧。对此,后人感慨万千:“使天假以年,其树勋当不在元勋下”,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而这些,对于中学生而言,是难能可贵的精神食粮,王冕之为人以及他的咏梅诗,足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而同为诸暨人的那份熟悉与亲切,亦可以增加诸暨学子对王冕及其咏梅诗的认可,从而有利于他们汲取其中的营养成分。这就是在乡土文化中挖掘语文课程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望更多的同仁予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