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氏春秋·戎夷》中讲了个故事: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太息叹曰:“嗟呼!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作为老师,戎夷单纯得可爱,也直接得可爱。在夜宿城外,奇寒无比,得衣就活,不得就死的情况下,他对弟子直言不讳地说:“我是国士,为了天下人而舍不得死;你是不肖的小人,不值得爱惜生命。你把衣服给我吧!”而弟子此时也显得格外的聪明与“无赖”,接过话头说:“小人又怎么会给国士衣服呢?”戎夷无法,只能叹息自己的学问要失传了,并且解衣给弟子,到了半夜就死了。而他的弟子却因此活了下来。
这个故事在中国历代所流传的文人逸事中算是一个异类。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就成为了横贯整个封建社会的纲常、信条。儒家推崇“仁义忠孝礼”,自然也就尽量避免出现《吕氏春秋·戎夷》中违背“仁”与“礼”的故事了。其他人违背尚不要紧,作为读书人违背就不适合宣传导向了。
但是我认为这个故事却比所谓的“割肉喂母”与“程门立雪”更值得玩味,因为它直击人的心灵。故事中戎夷与弟子被设置在一个绝境之中,这个绝境有两个特点。一是戎夷与弟子被阻于城门之外,别无他人,也就是说,至少在那个晚上,他们是相对独立于当时的整个世界的,不管做什么都没有人知道。二是天气寒冷,只有两个选择:或是戎夷把衣服给弟子,弟子活;或是弟子把衣服给戎夷,戎夷活。在这样的绝境之下,剔除一切世俗的惺惺作态,人的本性得以最真实的显露。于是,我们看到了作为老师的戎夷与弟子的交锋。这样的交锋显然是赤裸裸的,也是人性化的,真诚的。
戎夷很直接,要求弟子除衣给自己,让自己活下去。戎夷的重心就在于对天下人有用与没用,贡献大还是小,从这个角度来说,戎夷的道理很充分:为天下惜死,活得其所!然而弟子却没有针锋相对地展开辩白,声辩自己决非不肖,也没有像当代人权人士一样大呼“生命等价”。而是抓住一点,以其之矛,攻其之盾,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一句话,就把戎夷的大道理化之无形:不肖小人会无私到把衣服给国士奉献自己的生命吗?定然不会!
于是,在这近乎生死之战的交锋中,戎夷一击倒地。但是他没有为了求得生存而改变他之前的论断,例如说之前是我口误,你其实是一个非常贤德的人,你把衣服脱给我吧……他只是太息而叹:“唉,我的学问要失传了!”自始至终,戎夷都没有表露过“畏死”这一心理,起初直接说我是为天下人而舍不得死,死路不可避免时也仅是担心自己的学问要失传。人之将死,其言也真。我们从这寥寥数言中,却可以见识到一个磊落的汉子形象。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长者穿越历史千年风尘,也丝毫不改其度。
也有人说,故事其实是一个两难命题。弟子不与衣戎夷,我们固然会谴责弟子。但若弟子舍衣,弟子死而戎夷活,我们大概又必然谴责戎夷。但是,据我看来,弟子舍衣却是不可能的。事实证明:弟子乃真不肖。
其一,戎夷直言弟子乃“不肖人”。假如弟子并非不肖,而是戎夷为苟活的一面之辞,那“肖”的弟子又为何会忍心看着老师冻死而自己苟活?说是对其老师的不实之辞赌气,却未免说不过去,毕竟冻死是一个过程,至少他是看着老师苦苦挣扎到“夜半”而死的,真“肖”的弟子必然有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很可能是自己除衣给老师蔽寒,毕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其二,戎夷临死之前,并未感伤自己性命休矣,也未求情于弟子,只是说了一句“嗟呼!道其不济夫!”甚至“解衣与弟子”,而不是大家一起死。既然弟子可以存活,何以有“道其不济”的喟叹?显然,这弟子没有得到戎夷的真传。
一个可以眼睁睁看着老师“夜半而死”和不被老师承认已得真传的弟子,我们又如何可以认为他是“肖”呢?如何能看到他做出“与衣其师”的举动呢?
我们知道,在这场生与死的交锋中,老师落败了,不肖弟子苟活于世。但是,我们又何尝不可以说,是戎夷获得了更大的胜利呢?千载之后,仍有人景仰、哀悼!
(作者单位: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
作为老师,戎夷单纯得可爱,也直接得可爱。在夜宿城外,奇寒无比,得衣就活,不得就死的情况下,他对弟子直言不讳地说:“我是国士,为了天下人而舍不得死;你是不肖的小人,不值得爱惜生命。你把衣服给我吧!”而弟子此时也显得格外的聪明与“无赖”,接过话头说:“小人又怎么会给国士衣服呢?”戎夷无法,只能叹息自己的学问要失传了,并且解衣给弟子,到了半夜就死了。而他的弟子却因此活了下来。
这个故事在中国历代所流传的文人逸事中算是一个异类。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就成为了横贯整个封建社会的纲常、信条。儒家推崇“仁义忠孝礼”,自然也就尽量避免出现《吕氏春秋·戎夷》中违背“仁”与“礼”的故事了。其他人违背尚不要紧,作为读书人违背就不适合宣传导向了。
但是我认为这个故事却比所谓的“割肉喂母”与“程门立雪”更值得玩味,因为它直击人的心灵。故事中戎夷与弟子被设置在一个绝境之中,这个绝境有两个特点。一是戎夷与弟子被阻于城门之外,别无他人,也就是说,至少在那个晚上,他们是相对独立于当时的整个世界的,不管做什么都没有人知道。二是天气寒冷,只有两个选择:或是戎夷把衣服给弟子,弟子活;或是弟子把衣服给戎夷,戎夷活。在这样的绝境之下,剔除一切世俗的惺惺作态,人的本性得以最真实的显露。于是,我们看到了作为老师的戎夷与弟子的交锋。这样的交锋显然是赤裸裸的,也是人性化的,真诚的。
戎夷很直接,要求弟子除衣给自己,让自己活下去。戎夷的重心就在于对天下人有用与没用,贡献大还是小,从这个角度来说,戎夷的道理很充分:为天下惜死,活得其所!然而弟子却没有针锋相对地展开辩白,声辩自己决非不肖,也没有像当代人权人士一样大呼“生命等价”。而是抓住一点,以其之矛,攻其之盾,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一句话,就把戎夷的大道理化之无形:不肖小人会无私到把衣服给国士奉献自己的生命吗?定然不会!
于是,在这近乎生死之战的交锋中,戎夷一击倒地。但是他没有为了求得生存而改变他之前的论断,例如说之前是我口误,你其实是一个非常贤德的人,你把衣服脱给我吧……他只是太息而叹:“唉,我的学问要失传了!”自始至终,戎夷都没有表露过“畏死”这一心理,起初直接说我是为天下人而舍不得死,死路不可避免时也仅是担心自己的学问要失传。人之将死,其言也真。我们从这寥寥数言中,却可以见识到一个磊落的汉子形象。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长者穿越历史千年风尘,也丝毫不改其度。
也有人说,故事其实是一个两难命题。弟子不与衣戎夷,我们固然会谴责弟子。但若弟子舍衣,弟子死而戎夷活,我们大概又必然谴责戎夷。但是,据我看来,弟子舍衣却是不可能的。事实证明:弟子乃真不肖。
其一,戎夷直言弟子乃“不肖人”。假如弟子并非不肖,而是戎夷为苟活的一面之辞,那“肖”的弟子又为何会忍心看着老师冻死而自己苟活?说是对其老师的不实之辞赌气,却未免说不过去,毕竟冻死是一个过程,至少他是看着老师苦苦挣扎到“夜半”而死的,真“肖”的弟子必然有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很可能是自己除衣给老师蔽寒,毕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其二,戎夷临死之前,并未感伤自己性命休矣,也未求情于弟子,只是说了一句“嗟呼!道其不济夫!”甚至“解衣与弟子”,而不是大家一起死。既然弟子可以存活,何以有“道其不济”的喟叹?显然,这弟子没有得到戎夷的真传。
一个可以眼睁睁看着老师“夜半而死”和不被老师承认已得真传的弟子,我们又如何可以认为他是“肖”呢?如何能看到他做出“与衣其师”的举动呢?
我们知道,在这场生与死的交锋中,老师落败了,不肖弟子苟活于世。但是,我们又何尝不可以说,是戎夷获得了更大的胜利呢?千载之后,仍有人景仰、哀悼!
(作者单位: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