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蟳埔,是泉州湾内晋江出海口的一个小渔村,村子里随处可见蚵壳墙、红砖墙的闽南古民居,称为『厝』。蚵壳厝是蟳埔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据说蚵壳是宋元时期古商船从非洲东海岸运过来的,被当地人用作建筑材料。这种蚵壳厝不仅坚固抗风雨,还通风透气、冬暖夏凉,外观有粗犷之美。
闽南沿海,夏秋之际多台风,“坚不可摧”是当地人对房屋的基本要求。牡蛎是用壳固定在沿海岩石上生长的贝类,牡蛎壳质地坚固且易于获得,很早就为闽南地区的人们所知,并用于建筑的墙体上,这种用牡蛎壳砌筑和装饰的房子就称为蚵壳厝。用牡蛎筑墙,一般选择体型较大的牡蛎,如近江牡蛎、长牡蛎等,在福建沿海多有分布。砌筑时,将牡蛎壳凸面向上,稍作外倾,以便排水。
泉州先民傳承“古闽越族”拾蚵壳拌海泥筑屋的遗风,有不少古老的蚵壳厝存世,主要分布在泉港区的南埔、后龙、峰尾,惠安的崇武,丰泽的东海,晋江的深沪、英林,以及南安的石井等沿海渔村。目前蚵壳厝较为集中的仅有丰泽区东海街道的蟳埔社区、法石社区、东梅社区和金崎社区一带,尤以蟳埔社区保存最多。
蟳埔社区位于桃花山岭鹧鸪山下、泉州湾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渔村,保存有数十座蚵壳厝,有明清时代的遗存,也有新中国成立以来建造的新厝。
Tips
石基以上整堵墙均嵌满牡蛎壳,明清时代较为普遍。
装饰墙外窗户的两侧,与红砖和条石组合,通常是现代民居建筑。
装饰屋檐下、地基以上,处墙体的中间部位。
只装饰在屋檐下、墙体顶端。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曾是“东方第一大港”,由这里开始的海上贸易活动,也给泉州当地的饮食习惯、宗教信仰、建筑风格带来深远影响,蚵壳厝即是一个例证。
有文献资料显示:蟳埔村的蚵壳厝始建于宋末元初,所用的蚵壳并非泉州原产,而是来自非洲东海岸。当时,泉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大部分满载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起航,先至南洋,后经印度洋、非洲东海岸,最后到非洲北边海岸卸货。返航时,如船舱内不载货则重心不稳,不利于航行,于是船员们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用来压舱,回到泉州港后就堆放在海边。元末明初时泉州常受倭寇侵扰,先民因地制宜,将蚵壳嵌在墙体外侧以坚固房屋,成为早期的蚵壳厝。
其实,关于蚵壳厝所用蚵壳的最早来源,学界至今并没有统一的说法。大量史料表明,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行中,中国船只并不是直接驶到东非和北非,而是先在印度西南部港口换用小船。因此有研究者认为,从东非或北非返航的小船不可能运载太多蚵壳,而中国的大船需要压舱物,最远也只能从印度西南部港口寻找。古代中国的其他商船,返航途中也会停靠东南亚地区港口进行补给,而这些海域也是近江牡蛎分布的地区。因此,中国船队用于压舱的蚵壳,应该是来自东南亚或中国南海北部沿海。
Tips
除了蟳埔一带的老宅子,泉州中心市区临江街道的青龙巷,也完好地保存着一座百年蚵壳厝,规模之宏大,实属罕见。
青龙巷是泉州市区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街区之一,宋代就初具规模,已有上千年历史。位于青龙巷32号的『林廉平故居』,是建于民国时期的一座古厝,占地680多平方米,建筑规模庞大,北面有两堵墙体为蚵壳所筑,历经百年风雨,几无损坏。
古闽越族的遗风
闽南沿海,夏秋之际多台风,“坚不可摧”是当地人对房屋的基本要求。牡蛎是用壳固定在沿海岩石上生长的贝类,牡蛎壳质地坚固且易于获得,很早就为闽南地区的人们所知,并用于建筑的墙体上,这种用牡蛎壳砌筑和装饰的房子就称为蚵壳厝。用牡蛎筑墙,一般选择体型较大的牡蛎,如近江牡蛎、长牡蛎等,在福建沿海多有分布。砌筑时,将牡蛎壳凸面向上,稍作外倾,以便排水。
泉州先民傳承“古闽越族”拾蚵壳拌海泥筑屋的遗风,有不少古老的蚵壳厝存世,主要分布在泉港区的南埔、后龙、峰尾,惠安的崇武,丰泽的东海,晋江的深沪、英林,以及南安的石井等沿海渔村。目前蚵壳厝较为集中的仅有丰泽区东海街道的蟳埔社区、法石社区、东梅社区和金崎社区一带,尤以蟳埔社区保存最多。
蟳埔社区位于桃花山岭鹧鸪山下、泉州湾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渔村,保存有数十座蚵壳厝,有明清时代的遗存,也有新中国成立以来建造的新厝。
Tips
蚵壳厝的四种装饰
石基以上整堵墙均嵌满牡蛎壳,明清时代较为普遍。
装饰墙外窗户的两侧,与红砖和条石组合,通常是现代民居建筑。
装饰屋檐下、地基以上,处墙体的中间部位。
只装饰在屋檐下、墙体顶端。
蚵壳究竟来自哪里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曾是“东方第一大港”,由这里开始的海上贸易活动,也给泉州当地的饮食习惯、宗教信仰、建筑风格带来深远影响,蚵壳厝即是一个例证。
有文献资料显示:蟳埔村的蚵壳厝始建于宋末元初,所用的蚵壳并非泉州原产,而是来自非洲东海岸。当时,泉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大部分满载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起航,先至南洋,后经印度洋、非洲东海岸,最后到非洲北边海岸卸货。返航时,如船舱内不载货则重心不稳,不利于航行,于是船员们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用来压舱,回到泉州港后就堆放在海边。元末明初时泉州常受倭寇侵扰,先民因地制宜,将蚵壳嵌在墙体外侧以坚固房屋,成为早期的蚵壳厝。
其实,关于蚵壳厝所用蚵壳的最早来源,学界至今并没有统一的说法。大量史料表明,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行中,中国船只并不是直接驶到东非和北非,而是先在印度西南部港口换用小船。因此有研究者认为,从东非或北非返航的小船不可能运载太多蚵壳,而中国的大船需要压舱物,最远也只能从印度西南部港口寻找。古代中国的其他商船,返航途中也会停靠东南亚地区港口进行补给,而这些海域也是近江牡蛎分布的地区。因此,中国船队用于压舱的蚵壳,应该是来自东南亚或中国南海北部沿海。
Tips
千年青龙巷百年蚵壳厝
除了蟳埔一带的老宅子,泉州中心市区临江街道的青龙巷,也完好地保存着一座百年蚵壳厝,规模之宏大,实属罕见。
青龙巷是泉州市区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街区之一,宋代就初具规模,已有上千年历史。位于青龙巷32号的『林廉平故居』,是建于民国时期的一座古厝,占地680多平方米,建筑规模庞大,北面有两堵墙体为蚵壳所筑,历经百年风雨,几无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