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期我们刊登了张津瑞的文章,他驾驭文字的能力,他深邃的思维,阳光般的心态,令人叹服。很多读者打电话或写信询问,张津瑞的父母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为此,我们采访张津瑞及他的父母,分享了孩子的成长过程。
温馨与快乐的成长
张津瑞的家,宽大的窗台下,放置着一个大大的鱼缸,阳光照进来,鱼儿自由地畅游。
清晨,张津瑞的妈妈曲秀锦起床后,第一件事拉开窗帘,让阳光洒满房间,“孩子,该吃饭了!”妈妈对金鱼说。愉快的一天开始。
妈妈出差了,张津瑞就学着妈妈的样子,叫醒金鱼,喂金鱼,然后自己再做饭。父母没有想到的是,儿子慢慢观察金鱼的活动,写了五六篇观察日记。 当初买金鱼的目的是累的时候,休息一下眼睛,却成了儿子的一件乐事。
一年冬天,妈妈倡导活动,她撤掉桌布,找来易拉罐一字摆开,一张乒乓球台就成了。屋外寒风呼啸,屋内打得热火朝天。
妈妈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小时候,捉迷藏,相互追逐,妈妈跑不动了,倒在床上,儿子和妈妈滚在一起,然后,再拉起妈妈,游戏又开始。这样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因为妈妈太忙了。
曲秀锦最早是山东电视台记者,后来创办卫视午夜栏目,再后来做网站,每一次选择都是开创性的。她说:“也许是骨子里就不想重复做一件事吧,总想尝试一些新的东西。” 哪怕是做饭,她绝不会重复一样菜。他们家的口号是:创新是生活的主题。
妈妈回到家,会精心做一顿丰盛的饭菜。她用心地教儿子做菜,并告诉他, 做饭是一种享受,一种很美好的感觉 。
妈妈从不把坏心情带回家,不管多累,一进家门就阳光灿烂。
曲秀锦是世界上最乐观的人,凡事考虑成熟就实施,并一定做到最好。公司业务最忙的时候,她每天工作时间16小时,凌晨两点到家,第二天照样神采飞扬。儿子问妈妈累吗?妈妈说:“这是我们选定的事,累在其中,乐在其中。”她说:“凡事不能太重结果,我做了,体会了这个过程中的快乐,就足够。世界上好的东西太多了,当你得不到时,必须面对。”
在他们家里,有几本很有纪念意义的相册,一本是张津瑞爷爷家的,一本是外公家的,全是妈妈用心制作的。去年,父母20周年结婚纪念日,张津瑞精心制作了一本相册,并用文字纪录了父母美好爱情的精典片断。妈妈着实感动了一回,她说:“孩子怎么想出那些美好的语言?太美妙了!我又多了一个老师。”
只要和儿子在一起,她就提出各种问题与孩子讨论,并一起思考。每一件有意义的事,都被儿子写进了日记,张津瑞小学六年,写了四本厚厚的日记。
真情与技巧的结合
曾经,假期孩子一人在家,除了上网,就是出去疯。后来妈妈就想了一个办法,送孩子参加夏令营。
小学三年级,张津瑞第一次独自离家,到了夏令营才知道有多苦。有一天,妈妈看到才几天不见的儿子,晒黑了许多,特别是那嫩嫩的小胳膊上被蚊子叮的全是大包。儿子抱着妈妈就哭:“妈妈,我要回家。”妈妈转过头擦了擦眼泪,笑着对儿子说:“儿子,你坚持了一周,很了不起!这事当初是你同意的,男子汉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妈妈相信儿子是最勇敢的,一定能坚持下来!” 儿子不哭了,笑了笑对妈妈说:“妈妈,放心吧,我能坚持!”
后来,张津瑞参加了第二次、第三次夏令营。中学后,寒暑假,代表父母只身去江西看望爷爷奶奶,去北京参加比赛,去美国参加世界文化交流夏令营 。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张津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二学期末,妈妈帮儿子制作一年的日记册,从儿子的文章里,她发现了迹象,可是张津瑞只字不提恋爱一事。他想,妈妈想从我这里套出点故事,没门。
春节,张津瑞收到了一笔不小的压岁钱,他还特地告诉舅舅千万不要对妈妈讲。
最终妈妈知道了此事,她思虑再三,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放在抽屉里。几天过去了,没发现任何动静,她打开抽屉信好像原封没动。这孩子究竟要这么多钱做什么?一连好多天,张津瑞也保持沉默,就这样对峙了一周。
周末,妈妈敞开心扉和儿子谈:“孩子,我们知道你收到了不少的压岁钱,但不知你想做什么用?”
“那是我的钱,你们没有权利干涉,这是个人隐私 。” 妈妈很无奈。他花了近千元,给女同学买了礼物。
一天晚饭后,妈妈问儿子:“想考哪所高中?”
“当然是最好的学校了。考上就去上,考不上我也不会花你们的钱去上学!”
第二天,妈妈帮儿子制订了一份学习计划,任务具体到每个章节,要求每天必须完成任务,否则不准睡觉。
开始张津瑞想偷懒,妈妈就把工作搬到家里做,儿子每完成一个科目,她就检查。慢慢地,孩子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张津瑞写的一篇日记《一点风景》,就是说的这件事。
妈妈说:“中考还没有到来之前,我和爱人就已经有了主意,高中阶段一定要给儿子换个环境,最好是全封闭管理的学校。目的是想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每个人的行为都要受到规矩的约束,要让孩子知道约束自己的行为,是人生很重要的原则和过程。”
中考成绩出来了,离录取线差50分。
听说上海有一所中学来济南招生,张津瑞告诉妈妈,他想去试试。那一年上海的夏天特别热,张津瑞很不适应 ,结果考得一蹋糊涂。
张津瑞彻底绝望了。
父母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总结两年来的得与失 。
妈妈没有给他更多的温存,也没有在他再度受伤的心灵上鞭挞,而是像男子汉兑现承诺一样,十分严肃地让他为自己的行为和结果负责,让他到农村的基层中学去苦拼三年。
他们重新梳理儿子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分析他失利的原因,给儿子树信心,鼓干劲。最终下定决心,送儿子到百里之外的学校求学。
儿子离开了身边,妈妈把想说的话记下来,儿子回来时作为礼物送给他。回到学校,张津瑞慢慢品读着,字里行间的母爱无声地感染着他,对于父母,便有了更深的理解。下个月回来时,他也带回给妈妈写的信。 妈妈说:“ 儿子从我的字里行间,获得了不可替代的‘爱的动力’。”
严格与平等的选择
在儿子的眼里,父亲张双全很温和,他送给爸爸一个绰号“小蜜蜂”,因为父亲无论是工作,还是在家里,总是勤劳,却默默无闻。但发起火来,却很有张力。张津瑞小学六年级时,一次偷改了考试成绩。父亲问起分数的事,张津瑞不承认,一条皮带狠狠地抽打在张津瑞的屁股上,父亲说:“这是让你记住,做错了事要付出代价。”张津瑞一边哭,一边说:“我再也不敢了。” 打过后,父亲向儿子道歉,承认采取的行为太粗暴。张津瑞说:“虽然屁股痛了好几天,但我知道父母是爱我的。”
小学二年级始,老师要求学生写日记。妈妈找来一个精致的小本子,对张津瑞说:“儿子,从今天开始写日记吧。”张津瑞翻开本子,在扉页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从今天开始。
每天晚上,他们家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听张津瑞读日记。父母总是先表扬他写得很好,然后,“但是”,就指出不足。有一天,张津瑞嘟囔着小嘴,低低地说:“你们再说但是,我就不写了。”
从此,父母再也没说“但是”。
妈妈说:“家长要学会放大孩子的优点,时间长了,优点就会越来越突出,不足就一点点被淹没。”
小学毕业时,班主任提议,每个同学要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留给学校作毕业纪念。妈妈灵机一动,把儿子四年来的所有日记,重新整理成一本作文集,还写了小序,张津瑞给这本书起个名字:“成长的快乐。”
老师大吃一惊,一时成为全班传阅的范本。
他们约定,从初中开始,每年要做一本作文集,就这样一直积累下去……
妈妈对儿子初中时的早恋,至今还不太清楚,当初儿子为什么对那个女孩喜欢成那样。她说:“我们像所有的父母一样,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盯梢,到学校找老师,找女同学家长,严刑逼供……但是,最终没有实施 。”
张津瑞属于那种略带忧郁的酷男孩儿,深得女同学的喜欢,历经苦涩初恋的他说:“如果没有初中的早恋,也许我会心动 。”
问到张津瑞对于中学生恋爱的看法。他说:“其实学生间的那种感情并非是爱情,因为至今,我都不懂爱情到底是什么。”
(编辑:程玉)
温馨与快乐的成长
张津瑞的家,宽大的窗台下,放置着一个大大的鱼缸,阳光照进来,鱼儿自由地畅游。
清晨,张津瑞的妈妈曲秀锦起床后,第一件事拉开窗帘,让阳光洒满房间,“孩子,该吃饭了!”妈妈对金鱼说。愉快的一天开始。
妈妈出差了,张津瑞就学着妈妈的样子,叫醒金鱼,喂金鱼,然后自己再做饭。父母没有想到的是,儿子慢慢观察金鱼的活动,写了五六篇观察日记。 当初买金鱼的目的是累的时候,休息一下眼睛,却成了儿子的一件乐事。
一年冬天,妈妈倡导活动,她撤掉桌布,找来易拉罐一字摆开,一张乒乓球台就成了。屋外寒风呼啸,屋内打得热火朝天。
妈妈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小时候,捉迷藏,相互追逐,妈妈跑不动了,倒在床上,儿子和妈妈滚在一起,然后,再拉起妈妈,游戏又开始。这样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因为妈妈太忙了。
曲秀锦最早是山东电视台记者,后来创办卫视午夜栏目,再后来做网站,每一次选择都是开创性的。她说:“也许是骨子里就不想重复做一件事吧,总想尝试一些新的东西。” 哪怕是做饭,她绝不会重复一样菜。他们家的口号是:创新是生活的主题。
妈妈回到家,会精心做一顿丰盛的饭菜。她用心地教儿子做菜,并告诉他, 做饭是一种享受,一种很美好的感觉 。
妈妈从不把坏心情带回家,不管多累,一进家门就阳光灿烂。
曲秀锦是世界上最乐观的人,凡事考虑成熟就实施,并一定做到最好。公司业务最忙的时候,她每天工作时间16小时,凌晨两点到家,第二天照样神采飞扬。儿子问妈妈累吗?妈妈说:“这是我们选定的事,累在其中,乐在其中。”她说:“凡事不能太重结果,我做了,体会了这个过程中的快乐,就足够。世界上好的东西太多了,当你得不到时,必须面对。”
在他们家里,有几本很有纪念意义的相册,一本是张津瑞爷爷家的,一本是外公家的,全是妈妈用心制作的。去年,父母20周年结婚纪念日,张津瑞精心制作了一本相册,并用文字纪录了父母美好爱情的精典片断。妈妈着实感动了一回,她说:“孩子怎么想出那些美好的语言?太美妙了!我又多了一个老师。”
只要和儿子在一起,她就提出各种问题与孩子讨论,并一起思考。每一件有意义的事,都被儿子写进了日记,张津瑞小学六年,写了四本厚厚的日记。
真情与技巧的结合
曾经,假期孩子一人在家,除了上网,就是出去疯。后来妈妈就想了一个办法,送孩子参加夏令营。
小学三年级,张津瑞第一次独自离家,到了夏令营才知道有多苦。有一天,妈妈看到才几天不见的儿子,晒黑了许多,特别是那嫩嫩的小胳膊上被蚊子叮的全是大包。儿子抱着妈妈就哭:“妈妈,我要回家。”妈妈转过头擦了擦眼泪,笑着对儿子说:“儿子,你坚持了一周,很了不起!这事当初是你同意的,男子汉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妈妈相信儿子是最勇敢的,一定能坚持下来!” 儿子不哭了,笑了笑对妈妈说:“妈妈,放心吧,我能坚持!”
后来,张津瑞参加了第二次、第三次夏令营。中学后,寒暑假,代表父母只身去江西看望爷爷奶奶,去北京参加比赛,去美国参加世界文化交流夏令营 。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张津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二学期末,妈妈帮儿子制作一年的日记册,从儿子的文章里,她发现了迹象,可是张津瑞只字不提恋爱一事。他想,妈妈想从我这里套出点故事,没门。
春节,张津瑞收到了一笔不小的压岁钱,他还特地告诉舅舅千万不要对妈妈讲。
最终妈妈知道了此事,她思虑再三,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放在抽屉里。几天过去了,没发现任何动静,她打开抽屉信好像原封没动。这孩子究竟要这么多钱做什么?一连好多天,张津瑞也保持沉默,就这样对峙了一周。
周末,妈妈敞开心扉和儿子谈:“孩子,我们知道你收到了不少的压岁钱,但不知你想做什么用?”
“那是我的钱,你们没有权利干涉,这是个人隐私 。” 妈妈很无奈。他花了近千元,给女同学买了礼物。
一天晚饭后,妈妈问儿子:“想考哪所高中?”
“当然是最好的学校了。考上就去上,考不上我也不会花你们的钱去上学!”
第二天,妈妈帮儿子制订了一份学习计划,任务具体到每个章节,要求每天必须完成任务,否则不准睡觉。
开始张津瑞想偷懒,妈妈就把工作搬到家里做,儿子每完成一个科目,她就检查。慢慢地,孩子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张津瑞写的一篇日记《一点风景》,就是说的这件事。
妈妈说:“中考还没有到来之前,我和爱人就已经有了主意,高中阶段一定要给儿子换个环境,最好是全封闭管理的学校。目的是想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每个人的行为都要受到规矩的约束,要让孩子知道约束自己的行为,是人生很重要的原则和过程。”
中考成绩出来了,离录取线差50分。
听说上海有一所中学来济南招生,张津瑞告诉妈妈,他想去试试。那一年上海的夏天特别热,张津瑞很不适应 ,结果考得一蹋糊涂。
张津瑞彻底绝望了。
父母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总结两年来的得与失 。
妈妈没有给他更多的温存,也没有在他再度受伤的心灵上鞭挞,而是像男子汉兑现承诺一样,十分严肃地让他为自己的行为和结果负责,让他到农村的基层中学去苦拼三年。
他们重新梳理儿子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分析他失利的原因,给儿子树信心,鼓干劲。最终下定决心,送儿子到百里之外的学校求学。
儿子离开了身边,妈妈把想说的话记下来,儿子回来时作为礼物送给他。回到学校,张津瑞慢慢品读着,字里行间的母爱无声地感染着他,对于父母,便有了更深的理解。下个月回来时,他也带回给妈妈写的信。 妈妈说:“ 儿子从我的字里行间,获得了不可替代的‘爱的动力’。”
严格与平等的选择
在儿子的眼里,父亲张双全很温和,他送给爸爸一个绰号“小蜜蜂”,因为父亲无论是工作,还是在家里,总是勤劳,却默默无闻。但发起火来,却很有张力。张津瑞小学六年级时,一次偷改了考试成绩。父亲问起分数的事,张津瑞不承认,一条皮带狠狠地抽打在张津瑞的屁股上,父亲说:“这是让你记住,做错了事要付出代价。”张津瑞一边哭,一边说:“我再也不敢了。” 打过后,父亲向儿子道歉,承认采取的行为太粗暴。张津瑞说:“虽然屁股痛了好几天,但我知道父母是爱我的。”
小学二年级始,老师要求学生写日记。妈妈找来一个精致的小本子,对张津瑞说:“儿子,从今天开始写日记吧。”张津瑞翻开本子,在扉页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从今天开始。
每天晚上,他们家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听张津瑞读日记。父母总是先表扬他写得很好,然后,“但是”,就指出不足。有一天,张津瑞嘟囔着小嘴,低低地说:“你们再说但是,我就不写了。”
从此,父母再也没说“但是”。
妈妈说:“家长要学会放大孩子的优点,时间长了,优点就会越来越突出,不足就一点点被淹没。”
小学毕业时,班主任提议,每个同学要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留给学校作毕业纪念。妈妈灵机一动,把儿子四年来的所有日记,重新整理成一本作文集,还写了小序,张津瑞给这本书起个名字:“成长的快乐。”
老师大吃一惊,一时成为全班传阅的范本。
他们约定,从初中开始,每年要做一本作文集,就这样一直积累下去……
妈妈对儿子初中时的早恋,至今还不太清楚,当初儿子为什么对那个女孩喜欢成那样。她说:“我们像所有的父母一样,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盯梢,到学校找老师,找女同学家长,严刑逼供……但是,最终没有实施 。”
张津瑞属于那种略带忧郁的酷男孩儿,深得女同学的喜欢,历经苦涩初恋的他说:“如果没有初中的早恋,也许我会心动 。”
问到张津瑞对于中学生恋爱的看法。他说:“其实学生间的那种感情并非是爱情,因为至今,我都不懂爱情到底是什么。”
(编辑: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