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科学探究的目标,教师要积极寻求不同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思考和创造中学会用科学的态度思考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从而为他们今后的科学实验探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深度学习;科学课堂;探究能力
大多数学校开展科学教育多年,甚至对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与语文、数学等主科一样,但是科学教学依然面临很多的问题,如师资配备不足、学生的观念没有转化。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掌握知识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1]。
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中,教师合理运用深度学习模式,能帮助学生解决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记不住、不会用和学不会的问题,消除学生机械学习、浅层学习的弊端,使教师、学生的探究目标获得高度的统一,实现实验探究的价值,使学生形成有助于促进自身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针对下面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阐述如何利用深度合作模式来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聚焦问题”
(一)对实验材料不理解,意识上“不统一”
笔者曾在三所不同的学校教授科学课程,在任职期间,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表现有明显的差异性。
在乡村学校的实验课程中,许多实验的开展需要学生自备材料,他们对科学实验也抱有极大的参与热情。但是在实际的科学课程中,多数学生存在错带或漏带材料的情况,经常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携带相关实验材料。这主要是由于乡村学生没有真正接触过科学课程,对科学课程的认知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表层认知上,没有理解实验开展的真正意义,所以经常会出现因对自己所需要使用的实验材料不了解而带错的现象[2]。
城市学校的学生在科学课程中大多能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也养成了一定的实验习惯,但是大多过于依赖教师。对于个别需要携带的新鲜材料,如蚕或鲜花等,部分学生没有准备实验材料的习惯,常出现使用同组成员携带的或教师准备的备用材料,而经常忘记自己携带的现象。
在课前准备实验材料阶段,学生大多存在以下两种情况:在短期实验中,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的积极性较高;在中长期实验中,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的积极性较低。例如,对于准备需要观察的蜗牛和肥料袋等实验材料,有的学生能够理解并按照笔者的要求准备材料;有的学生理解了要求却会找各种借口不带材料,而依赖同组成员携带的材料。学生在长期实验中缺乏耐心,对那种可以直接得出实验现象的实验更感兴趣,因此在短期实验的材料准备上也更愿意配合教师。
学生已经习惯在教师的指挥下行动,对合作没有正确的认知。笔者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分析发现,他们的小组合作意识较低,对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不能做到合理分工。
(二)动手实验不规范,行动上“不一致”
笔者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普遍存在以下三种表现:一是在实验中,虽然是小组合作,但是动手操作时只有一位或两位学生愿意动手操作,没有真正地落实合作目标;二是在教师进行实验指导或展示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虽然能够说出正确的实验操作要求,但在真正动手时存在操作不规范,自己却觉得這样做更方便,并坚持错误操作的行为;三是学生在实验操作活动结束后,依旧反复使用实验材料,不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整理[3]。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当教师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验诉求不一致时,学生容易坚持己见,偏离实验课程要求,只追求自己操作的趣味性,有时候甚至不清楚怎么互相配合,不知从何下手。
(三)动脑思考不到位,能力上“有高低”
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和结果时,只关注现象本身,不会主动思考现象出现的原因。当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时,他们多数兴奋于自己的发现,不愿意主动思考,思维还停留在动手阶段。
每个家庭、每位家长的教养方式和引导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学生在个人能力上存在差异,在面对相同的实验教学时,其接受程度落差较大。
(四)讨论交流不动口,分享上“有保留”
中年段的学生在交流时会因某些细枝末节而导致小组讨论跑题的情况出现。高年段学生在交流时组内有主导言论的学生,形成了其“一言堂”的局面,同组其余学生则习惯性不发言。
二、解决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不断强调深度合作,倡导学生采用深度合作模式来提高学习效率。具体来说,笔者提出了以下应对措施。
(一)团结合作备材料
笔者在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开展的意义,在实验前期准备阶段,要求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准备材料。针对实验材料,笔者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携带这些材料,以及自己所使用的实验材料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并采用自备材料、组内互带的形式,即除必须自带的材料外,每个小组成员还要在课后讨论分工,明确自己必须携带的其他一样材料,以确保小组成员携带的材料至少能组合成一组完整的实验器材。在这种合作形式下,学生明显加深了对实验材料的了解,形成了合作意识。
(二)互帮互助学操作
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正确、规范操作,在实验过程中,笔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实验器材进行专项操作。例如,在酒精灯的使用上,小组成员可采用组内观察、轮流指导的形式,即小组成员轮流完成组装、点燃酒精灯、加热、熄灭酒精灯等操作,其中一人操作,组内成员观察,并互相提出出现的错误操作,让小组中会规范操作的成员演示正确操作,强化每一步操作的规范性。通过这种模式,学生的合作意识明显增强,能规范操作实验,对动手操作实验更有信心。
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笔者对学生小组进行了科学划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和思维活跃的学生搭配。对于性格比较腼腆的学生,笔者会在小组中安排一位比较活泼好动的学生与他搭档,同时在小组中安排一位能力、性格等各方面都比较强的学生做小组组长,负责小组中的各项任务分配和分工。在这个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开展深度合作,用生生间的小分组串搭成一个大组,只有小分组完成活动任务,才能完成本节课的实验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互相帮助、互相监督[4]。
(三)家校合作帮思考
为了帮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知识,笔者充分利用家长会、微信等手段,积极和家长沟通,帮助家长理解什么是科学,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让家长能够在家庭中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天马行空的问题时,与笔者配合采用先想后查的模式,带领学生解疑释惑。学生在家庭中更容易提出自己的疑惑,家长采用这种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思考习惯,使其遇到问题先想为什么,并在查找答案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教师灵活应用该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探究兴趣,还能使其在实验中发现科学问题后积极思考,并寻求教师的帮助,以解决问题。
(四)评奖机制助发言
为了鼓励学生多交流互动和学会倾听,笔者采用的评奖机制是分项评星机制,涉及讨论氛围、讨论纪律、分享交流、认真倾听四个方面,采用红星、黄星、蓝星、绿星四个奖励标准,并张贴在奖励树上。小组成员通过自己在本节课获得的星星奖励,能发现自己在讨论交流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正。通过这种奖励机制,学生的合作意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并且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也会更加频繁,提高了合作学习的默契度,培养了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并在倾听的过程中能积极思考,从而获得了理想的学习效果。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的学科,要想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学生,针对不同阶段的科学探究目标,积极寻求不同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在科学实验课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从而使其掌握科学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收集和分析相关实验数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从而让学生在思考和创造中学会用科学的态度探索世界的奥秘,为他们今后的科学实验探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姜华亮.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小学生(中旬刊),2021(03):54.
张彦.在小学科学课中突出趣味实验教学[J].华夏教师,2019(04):30.
周凌云.科学实验教学应回归“真”本质[J].福建教育,2021(05):55-57.
【关键词】深度学习;科学课堂;探究能力
大多数学校开展科学教育多年,甚至对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与语文、数学等主科一样,但是科学教学依然面临很多的问题,如师资配备不足、学生的观念没有转化。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掌握知识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1]。
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中,教师合理运用深度学习模式,能帮助学生解决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记不住、不会用和学不会的问题,消除学生机械学习、浅层学习的弊端,使教师、学生的探究目标获得高度的统一,实现实验探究的价值,使学生形成有助于促进自身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针对下面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阐述如何利用深度合作模式来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聚焦问题”
(一)对实验材料不理解,意识上“不统一”
笔者曾在三所不同的学校教授科学课程,在任职期间,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表现有明显的差异性。
在乡村学校的实验课程中,许多实验的开展需要学生自备材料,他们对科学实验也抱有极大的参与热情。但是在实际的科学课程中,多数学生存在错带或漏带材料的情况,经常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携带相关实验材料。这主要是由于乡村学生没有真正接触过科学课程,对科学课程的认知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表层认知上,没有理解实验开展的真正意义,所以经常会出现因对自己所需要使用的实验材料不了解而带错的现象[2]。
城市学校的学生在科学课程中大多能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也养成了一定的实验习惯,但是大多过于依赖教师。对于个别需要携带的新鲜材料,如蚕或鲜花等,部分学生没有准备实验材料的习惯,常出现使用同组成员携带的或教师准备的备用材料,而经常忘记自己携带的现象。
在课前准备实验材料阶段,学生大多存在以下两种情况:在短期实验中,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的积极性较高;在中长期实验中,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的积极性较低。例如,对于准备需要观察的蜗牛和肥料袋等实验材料,有的学生能够理解并按照笔者的要求准备材料;有的学生理解了要求却会找各种借口不带材料,而依赖同组成员携带的材料。学生在长期实验中缺乏耐心,对那种可以直接得出实验现象的实验更感兴趣,因此在短期实验的材料准备上也更愿意配合教师。
学生已经习惯在教师的指挥下行动,对合作没有正确的认知。笔者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分析发现,他们的小组合作意识较低,对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不能做到合理分工。
(二)动手实验不规范,行动上“不一致”
笔者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普遍存在以下三种表现:一是在实验中,虽然是小组合作,但是动手操作时只有一位或两位学生愿意动手操作,没有真正地落实合作目标;二是在教师进行实验指导或展示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虽然能够说出正确的实验操作要求,但在真正动手时存在操作不规范,自己却觉得這样做更方便,并坚持错误操作的行为;三是学生在实验操作活动结束后,依旧反复使用实验材料,不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整理[3]。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当教师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验诉求不一致时,学生容易坚持己见,偏离实验课程要求,只追求自己操作的趣味性,有时候甚至不清楚怎么互相配合,不知从何下手。
(三)动脑思考不到位,能力上“有高低”
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和结果时,只关注现象本身,不会主动思考现象出现的原因。当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时,他们多数兴奋于自己的发现,不愿意主动思考,思维还停留在动手阶段。
每个家庭、每位家长的教养方式和引导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学生在个人能力上存在差异,在面对相同的实验教学时,其接受程度落差较大。
(四)讨论交流不动口,分享上“有保留”
中年段的学生在交流时会因某些细枝末节而导致小组讨论跑题的情况出现。高年段学生在交流时组内有主导言论的学生,形成了其“一言堂”的局面,同组其余学生则习惯性不发言。
二、解决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不断强调深度合作,倡导学生采用深度合作模式来提高学习效率。具体来说,笔者提出了以下应对措施。
(一)团结合作备材料
笔者在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开展的意义,在实验前期准备阶段,要求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准备材料。针对实验材料,笔者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携带这些材料,以及自己所使用的实验材料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并采用自备材料、组内互带的形式,即除必须自带的材料外,每个小组成员还要在课后讨论分工,明确自己必须携带的其他一样材料,以确保小组成员携带的材料至少能组合成一组完整的实验器材。在这种合作形式下,学生明显加深了对实验材料的了解,形成了合作意识。
(二)互帮互助学操作
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正确、规范操作,在实验过程中,笔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实验器材进行专项操作。例如,在酒精灯的使用上,小组成员可采用组内观察、轮流指导的形式,即小组成员轮流完成组装、点燃酒精灯、加热、熄灭酒精灯等操作,其中一人操作,组内成员观察,并互相提出出现的错误操作,让小组中会规范操作的成员演示正确操作,强化每一步操作的规范性。通过这种模式,学生的合作意识明显增强,能规范操作实验,对动手操作实验更有信心。
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笔者对学生小组进行了科学划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和思维活跃的学生搭配。对于性格比较腼腆的学生,笔者会在小组中安排一位比较活泼好动的学生与他搭档,同时在小组中安排一位能力、性格等各方面都比较强的学生做小组组长,负责小组中的各项任务分配和分工。在这个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开展深度合作,用生生间的小分组串搭成一个大组,只有小分组完成活动任务,才能完成本节课的实验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互相帮助、互相监督[4]。
(三)家校合作帮思考
为了帮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知识,笔者充分利用家长会、微信等手段,积极和家长沟通,帮助家长理解什么是科学,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让家长能够在家庭中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天马行空的问题时,与笔者配合采用先想后查的模式,带领学生解疑释惑。学生在家庭中更容易提出自己的疑惑,家长采用这种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思考习惯,使其遇到问题先想为什么,并在查找答案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教师灵活应用该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探究兴趣,还能使其在实验中发现科学问题后积极思考,并寻求教师的帮助,以解决问题。
(四)评奖机制助发言
为了鼓励学生多交流互动和学会倾听,笔者采用的评奖机制是分项评星机制,涉及讨论氛围、讨论纪律、分享交流、认真倾听四个方面,采用红星、黄星、蓝星、绿星四个奖励标准,并张贴在奖励树上。小组成员通过自己在本节课获得的星星奖励,能发现自己在讨论交流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正。通过这种奖励机制,学生的合作意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并且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也会更加频繁,提高了合作学习的默契度,培养了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并在倾听的过程中能积极思考,从而获得了理想的学习效果。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的学科,要想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学生,针对不同阶段的科学探究目标,积极寻求不同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在科学实验课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从而使其掌握科学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收集和分析相关实验数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从而让学生在思考和创造中学会用科学的态度探索世界的奥秘,为他们今后的科学实验探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姜华亮.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小学生(中旬刊),2021(03):54.
张彦.在小学科学课中突出趣味实验教学[J].华夏教师,2019(04):30.
周凌云.科学实验教学应回归“真”本质[J].福建教育,2021(05):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