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导航
文档转换
企业服务
Action
Another action
Something else here
Separated link
One more separated link
vip购买
不 限
期刊论文
硕博论文
会议论文
报 纸
英文论文
全文
主题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期刊论文
悲风中徘徊的“孤鸿”与“幽人”——阮籍、陶潜悲剧性人生异同
悲风中徘徊的“孤鸿”与“幽人”——阮籍、陶潜悲剧性人生异同
来源 :中国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erfly
【摘 要】
:
阮籍与陶潜以佯狂与隐逸超越乱世 ,实未脱离悲剧心理 ,佯狂是以自卑心志为实质的极端自救 ,表现为变态渲泄 ,性格焦虑、脆弱 ,陶之隐逸则始终伴随仕隐人格分裂 ,适性 ,皆非自
【作 者】
:
罗艳婷
【机 构】
:
徐州师大中文系!研究生221009
【出 处】
:
中国文学研究
【发表日期】
:
1999年3期
【关键词】
:
济世
佯狂
对抗社会
焦虑
隐逸
分裂人格
性情
悲剧性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下载此文
赞助VIP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阮籍与陶潜以佯狂与隐逸超越乱世 ,实未脱离悲剧心理 ,佯狂是以自卑心志为实质的极端自救 ,表现为变态渲泄 ,性格焦虑、脆弱 ,陶之隐逸则始终伴随仕隐人格分裂 ,适性 ,皆非自然之性 ,一为变态之性 ,一为无性之性 ,整体呈现悲剧性特征
其他文献
论晚明骈文的复苏
本文认为明末骈赋创作普遍、作家众多是骈文复苏的先兆。而《文选》在明末的重新被重视,为六朝文学特别是六朝骈文翻案的舆论盛行,六朝文得到全面整理,尤其是一些骈文选本的出现
期刊
六朝骈文
作家
《文选》
骈赋
选本
晚明
六朝文学
明末
风气
清代
《魏晋南北朝小说史》序
多年来,古代小说一直聚集着较多的研究者的热情,每年有数百篇相关论文问世便是明证。可是,这许多论文的分布却是相当不平衡。我曾对上个世纪最后10年,即1990~1999年的情况作
期刊
《吟风阁杂剧》的价值取向与叙事操作
本文从<吟风阁杂剧>所展现的典型的文人内心世界和主体化人格,及其对世俗社会人生的态度,并结合作品外在艺术形式全面分析该戏剧文本的雅文化品格.
期刊
《吟风阁杂剧》
价值取向
叙事操作
审美
感情
杨潮观
文化品格
The ego amuses the literaties’s interest drama
更深一步探究散曲的艺术美--从两部论散曲艺术的著作说起
王毅、汤易水的两部著作是近年关于散曲艺术研究的新成果,但是他们只限于探讨元散曲,对明清散曲几乎很少涉及。他们都侧重于散曲的“俗”,而忽略了散曲“雅”的一面,明清散曲是元
期刊
文学研究
元散曲
明清散曲
审美特征
王毅
论李贽“童心说”在其文艺思想中的作用与意义
李贽思想的核心是童心。童心就是真心.有真心的人就是真人。从童心说出发,李贽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原动力“怨”“恨”“发愤”等问题,要求文学“顺其性”,自然而然地抒发情感,表达见
期刊
童心
文学
自然
视像化叙事:实验戏剧与电子游戏
实验戏剧与电子游戏采用视像化叙事模式,但实验戏剧更多地采用形体动作的蒙太奇式展示末达到,而电子游戏则通过制造宏大的场面景观而产生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在这一叙事模式
期刊
视像化叙事
形体
奇观
空间
无中心
效果
image - narration
body
wonder
space
de - center
ef
《易》的解释学特性及其对文学阐释的方法论启示
本文从两方面的分析中认为:由于《易》能够将阐释的普遍性与变通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标示出人类阐释活动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和理想目标。《易》以“立象以尽意”的方式传达华
期刊
《易》
释释学
方法论
启示
文道与易理
新世纪文学研究的可喜收获——简评《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审美新变》
<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审美新变>(以下简称<新变>)是章罗生的第三本报告文学研究专著,也是他的博士论文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前期成果之一.相对于他的前两部专著而言,该书自
期刊
史论融合 情文并茂——评李日星教授的两本戏曲文化研究专著
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化”进程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地展开,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如此背景之下,如何延续并进一步弘扬本民族文
期刊
李日星
《中国戏曲文化史论》
《中国优伶文化史论》
审美意识
艺术结构
诗歌生态的全景式观照——评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诗歌显现出令人眩目的发展态势:社团林立,派别纷呈,一幅众声喧哗的景象;尽管八、九十年代之交有过短暂的“停滞”和沉寂,但稍事调整特别是近些年在网络的
期刊
诗歌研究
朦胧诗
罗振亚
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
与本文相关的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