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语言交际的学习活动。在职业中专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减轻学生在交际活动中产生的焦虑心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和知识发展能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职业中专 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已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以传授知识为重点转向以学生的参与和知识发展为重点。随着新英语教学大纲的颁布与实施,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与深入,笔者在职业中专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尝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结果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练习使用语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和知识发展能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1.1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关于“ 相互依赖”的概念涉及人们怎样影响他人和怎样受人影响。这种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正相互依赖关系可以促进学生在主观和客观的学习中成绩优异。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中,课小组的成功依赖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不但确保了每名成员都掌握了全部信息,而且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密切,从而对个体产生正面影响。许多心理学家也从认知发展角度论证了社会环境中个体间的相互影响能够促进学习。
1.2语言习得理论
海姆斯指出在语言教学中,应把重点从结构能力(语法能力)转移到交际能力上来。因而在课堂上应该提高学习者在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中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而非简单参与或控制语言结构。合作学习的课堂就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参与到真正意义上交流的机会,从而能够提高学习者言语交际的能力。克拉申的监察理论认为,成人发展第二语言能力有两个独立的系统——无意识的语言习得和自觉的语言学习,其中无意识的语言习得更为重要。情感过滤假设还认为,动机、自信及焦虑是影响二语习得成功的关键。强烈的动机、自信心及低焦虑都能够促进二语习得。合作学习状态下的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环境,比个体的、相互竞争的环境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合作学习有助于发展学习者针对他人的正面情感,减少隔阂和孤独,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今后小组成员更好的合作。
1.3群体动力理论
从群体动力学的角度來看,合作学习的理论核心是:当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时,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
1.4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均有重要作用。
2.职业中专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方法
2.1小组成就区分法。这一方法要通过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具体做法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阶段:(1)教师在授课前将学生按不同程度、不同性格以及男女学生的合理搭配分成四人小组。(2)教师讲授课程。(3)小组成员一起巩固掌握所学内容。(4)教师对所有学生进行单独测试。(5)教师将测试成绩与学生以往成绩的平均分相比较。(6)教师将所有小组成员的成绩归类并对获胜的小组进行某种奖励。这种通过给予所有学生均等机会的小组竞争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并使他们认识到机会均等、优胜劣汰这一道理。
2.2 交叉法。该方法具体做法如下:(1)教师给所有小组布置相同的学习任务,每个小组成员承担小组任务的不同部分。(2)各组负责相同任务的同学组成专家小组,集中智慧,共同商讨问题。(3)同组同学互教。(4)在小组所有成员学习掌握专家知识后,教师通过让学生运用新学的全部知识来检查小组成员的任务完成情况。这种同伴互教的合作学习方法使得各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然后再由各组的发言人将他们的讨论结果进行综合以解决问题。这一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3编号法。该方法做法如下:(1)学生结成小组,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有不同的编号。(2)教师给所有小组同一问题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一起商讨,共同寻找问题答案,并确保每个同学都了解问题的答案及其推理过程。(3)教师叫到一个编号,该编号组员举手回答问题。该方法尤其适合于语法和词汇的复习掌握。
2.4问题辩证法。该方法步骤如下:(1)学生们对某个问题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后,结成四人小组,每组两个pair,每个pair 站在问题的一方,就该问题进行辩论。(2)小组交换立场,再进行辩论。(3)小组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双方意见。该方法适用于对有争议的问题的辩论。它能锻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但对学生的小组合作技能要求较高。
3.职业中专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优点
3.1职业中专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3.1.1社会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入,社会不仅需要劳动者熟练的技术和精湛的技艺,而且需要良好的团体气氛和合作精神。例如Microsoft的Windows操作系统就凝聚了几千人共同的劳动成果。
3.1.2学生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缺乏。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传统的语法教学法多数学生学到的是“哑巴英语”,与现代英语教学目标相去甚远。职业中专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贫困家庭,他们在家庭和学校都没有机会接受社交技能的培训。为了适应教育的社会化,培养与需要合作意识和社会技能的信息时代相一致的人才,把合作学习的理念引入职业中专英语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3.2职业中专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
3.2.1能帮助学生有效克服语言焦虑感。职业中专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贫困家庭,他们在外语学习中缺乏自信,容易出现语言焦虑。合作学习之所以降低了学生的焦虑感,是因为它改变了课堂组织结构,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为积极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尽量多说,大胆开口,不怕讲错。学生在小组可以随时提问,问同学,问老师,随时把不懂的东西弄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自己应该宽容学生出现的语言错误,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宽容他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这样不仅减少了学生的焦虑感,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愉快的学习经历,使学生对学习本身和英语产生兴趣。
3.2.2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由于语言的社会性和交际性,所以学习社交技能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把社交技能作为学习经验的一部分教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创造了人际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在相互交往中练习社交英语,锻炼了诸如听取、说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建议、协调、解释、道歉、修正意见等社交技能。随着社交技能的逐步内化,学生就能够有效地与人共事,提高学习成绩。一旦掌握了社交技能,学生就可以受用终身。
3.2.3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过去,学生往往过分依赖老师来帮助他们解决应该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然后他们只需用心记住一切就行。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这一局面,学生变得主动、积极,学习自主意识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耿殿磊. 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理工高教研究,2006年第25卷 第1期.
[2]郭永志. 论小组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3]MaRong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职业中专 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已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以传授知识为重点转向以学生的参与和知识发展为重点。随着新英语教学大纲的颁布与实施,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与深入,笔者在职业中专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尝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结果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练习使用语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和知识发展能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1.1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关于“ 相互依赖”的概念涉及人们怎样影响他人和怎样受人影响。这种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正相互依赖关系可以促进学生在主观和客观的学习中成绩优异。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中,课小组的成功依赖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不但确保了每名成员都掌握了全部信息,而且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密切,从而对个体产生正面影响。许多心理学家也从认知发展角度论证了社会环境中个体间的相互影响能够促进学习。
1.2语言习得理论
海姆斯指出在语言教学中,应把重点从结构能力(语法能力)转移到交际能力上来。因而在课堂上应该提高学习者在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中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而非简单参与或控制语言结构。合作学习的课堂就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参与到真正意义上交流的机会,从而能够提高学习者言语交际的能力。克拉申的监察理论认为,成人发展第二语言能力有两个独立的系统——无意识的语言习得和自觉的语言学习,其中无意识的语言习得更为重要。情感过滤假设还认为,动机、自信及焦虑是影响二语习得成功的关键。强烈的动机、自信心及低焦虑都能够促进二语习得。合作学习状态下的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环境,比个体的、相互竞争的环境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合作学习有助于发展学习者针对他人的正面情感,减少隔阂和孤独,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今后小组成员更好的合作。
1.3群体动力理论
从群体动力学的角度來看,合作学习的理论核心是:当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时,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
1.4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均有重要作用。
2.职业中专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方法
2.1小组成就区分法。这一方法要通过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具体做法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阶段:(1)教师在授课前将学生按不同程度、不同性格以及男女学生的合理搭配分成四人小组。(2)教师讲授课程。(3)小组成员一起巩固掌握所学内容。(4)教师对所有学生进行单独测试。(5)教师将测试成绩与学生以往成绩的平均分相比较。(6)教师将所有小组成员的成绩归类并对获胜的小组进行某种奖励。这种通过给予所有学生均等机会的小组竞争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并使他们认识到机会均等、优胜劣汰这一道理。
2.2 交叉法。该方法具体做法如下:(1)教师给所有小组布置相同的学习任务,每个小组成员承担小组任务的不同部分。(2)各组负责相同任务的同学组成专家小组,集中智慧,共同商讨问题。(3)同组同学互教。(4)在小组所有成员学习掌握专家知识后,教师通过让学生运用新学的全部知识来检查小组成员的任务完成情况。这种同伴互教的合作学习方法使得各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然后再由各组的发言人将他们的讨论结果进行综合以解决问题。这一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3编号法。该方法做法如下:(1)学生结成小组,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有不同的编号。(2)教师给所有小组同一问题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一起商讨,共同寻找问题答案,并确保每个同学都了解问题的答案及其推理过程。(3)教师叫到一个编号,该编号组员举手回答问题。该方法尤其适合于语法和词汇的复习掌握。
2.4问题辩证法。该方法步骤如下:(1)学生们对某个问题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后,结成四人小组,每组两个pair,每个pair 站在问题的一方,就该问题进行辩论。(2)小组交换立场,再进行辩论。(3)小组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双方意见。该方法适用于对有争议的问题的辩论。它能锻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但对学生的小组合作技能要求较高。
3.职业中专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优点
3.1职业中专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3.1.1社会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入,社会不仅需要劳动者熟练的技术和精湛的技艺,而且需要良好的团体气氛和合作精神。例如Microsoft的Windows操作系统就凝聚了几千人共同的劳动成果。
3.1.2学生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缺乏。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传统的语法教学法多数学生学到的是“哑巴英语”,与现代英语教学目标相去甚远。职业中专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贫困家庭,他们在家庭和学校都没有机会接受社交技能的培训。为了适应教育的社会化,培养与需要合作意识和社会技能的信息时代相一致的人才,把合作学习的理念引入职业中专英语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3.2职业中专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
3.2.1能帮助学生有效克服语言焦虑感。职业中专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贫困家庭,他们在外语学习中缺乏自信,容易出现语言焦虑。合作学习之所以降低了学生的焦虑感,是因为它改变了课堂组织结构,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为积极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尽量多说,大胆开口,不怕讲错。学生在小组可以随时提问,问同学,问老师,随时把不懂的东西弄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自己应该宽容学生出现的语言错误,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宽容他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这样不仅减少了学生的焦虑感,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愉快的学习经历,使学生对学习本身和英语产生兴趣。
3.2.2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由于语言的社会性和交际性,所以学习社交技能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把社交技能作为学习经验的一部分教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创造了人际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在相互交往中练习社交英语,锻炼了诸如听取、说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建议、协调、解释、道歉、修正意见等社交技能。随着社交技能的逐步内化,学生就能够有效地与人共事,提高学习成绩。一旦掌握了社交技能,学生就可以受用终身。
3.2.3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过去,学生往往过分依赖老师来帮助他们解决应该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然后他们只需用心记住一切就行。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这一局面,学生变得主动、积极,学习自主意识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耿殿磊. 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理工高教研究,2006年第25卷 第1期.
[2]郭永志. 论小组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3]MaRong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