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今天,地方曲艺陕北说书的发展日益艰难,笔者通过实地走访、专家咨询、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陕北说书的现状进行调查,同时针对陕北说书现状针有对性地提出陕北说书后期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陕北说书;现状;发展
文章编号:978 -7- 80 736 -771 -O(2019) 03 -139 - 02
陕北说书是陕北地区说书艺人采用陕北方言自说、自唱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主要流行于延安、榆林两地。这种艺术不仅是黄土高原上人们生活娱乐的一种方式,更是陕北人民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但由于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使陕北说书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面临着新时代的生存挑战。“不改难存,改则失本”的尴尬,使得从事陕北说书的艺人无所适从,陕北说书的生存空间更为逼窄,因此,如何对陕北说书这一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陕北说书的发展史
什么是“陕北说书”?《辞海》上的定义是“曲艺的一种,流行于陕西北部一人坐着演唱,有说有唱。演唱者手执三弦或琵琶,左膝系檀板按节拍。曲调大都为当地民间小调。”陕北地处边陲,长期以来,处于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影响,加之自然环境恶劣,在这样的环境中便形成了激荡粗犷的陕北说书,它是这片大地上人民的一种发泄和呐喊,因此其内容大都反映的是当地的民间生活以及农民的理想追求。其主要形式有一人坐唱、两人对唱或多人走场形式,说书人通常怀抱三弦或琵琶,腿绑手板,手绑蚂蚱板道古论今,有说有唱。
早期的陕北说书,基本是以“盲艺人”为主导群体。是身有残疾之人的谋生手段。直到到20世纪40年代,由于政治的需要,以韩起祥为首的说书人通过改造旧说书,编新书,使陕北说书不仅只是娱乐大众,更是为政治服务,将陕北说书推向了时代的巅峰。
二、陕北说书的现状
(一)说书人整体减少,年龄出现断层
说书人整体数量减少。第一,长期以来,陕北说书几乎是盲人的专属。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大生残疾的人不断减少,越来越多生病的人也能免于残疾。这从根本上减少了说书人整体的数量。第二,现代娱乐方式的增多,人民群众对艺人要求的提高,都显得陕北说书人与现代审美格格不入,愿意学习说书的人数也不断减少。第三,改革丌放后,小康生活成为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选择从事说书行业的人逐渐减少,甚至已经从事说书的艺人也有不少转行到能得到更多报酬的行业。
说书人的年龄出现两极分化,严重断层。第一,1946年,政治因素的影响使得陕北说书走向高峰,“多编说新书,多带徒弟”成为那一时期陕北说书的显著特点。因此,1946年至20世纪术出现第一代到第五代说书人,人才辈出,大师众多。到21世纪,这些陕北说书人大部分已年龄老化,后继无人。第二,2006年5月,陕北说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北说书又迎来了春大。在政府的带领下,陕北文艺界、学校等多个方面对陕北说书的保护与传承采取了措施,特别是学校方面甚至带陕北说书进课堂,但美中不足的是这时的陕北说书人几乎都是初学者,并无大师。这就出现了陕北说书青黄不接,几乎没有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人说书的现象。
(二)娱乐形式增多,听众大量流失
陕北说书犹如一颗千年古树,农村就是滋养它生长、壮大的土壤,正是农村的自然朴实成就了激荡粗犷的陕北说书。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娱乐形式的增多,各种新奇娱乐内容让人眼花缭乱,陕北说书不再是人们茶余饭后单一的文化生活。在心浮气躁的社会风气下,我们已经难以静心揣摩其中韵味,传统的慢节奏的陕北说书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需求。甚至在一些年轻人看来,陕北说书已经是落后的代名词,对他们来说,陕北说书似乎是上个世纪的历史。加之现代农民纷纷进城打工,农村人烟稀少,毫无人气,陕北说书的大部分听众也因此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陕北说书在现代化的城市中还没有形成深厚的生存根基,它既没有固定的说书场所,也缺乏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化的浪潮中难以立足。因此,陕北说书便流失了一大批的听众,陕北说书作为一种艺术失去了听众基础,其生存和发展将会更加艰难。
(三)陕北說书自身质量下降
一把三弦或琵琶,一副甩板,一位盲艺人组合而成是大众眼中陕北说书显著的标志,但作为一位合格的陕北说书艺人仅仅符合这些表面的形式是不够的,他们还要熟练掌握陕北说书最基础的表达艺术与内容。首先,九腔十八调是陕北说书对唱腔及乐器弹奏的基本要求。由于现代社会听众喜闻乐见的内容的变化,陕北说书艺人也在不断改变以迎合群众的需求。例如哭腔、武腔等较少使用的腔调渐渐退出陕北说书的舞台。其次,连环大本书场面宏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展现了陕北说书丰富的内涵,高难度的技艺,充分展现了陕北说书是“陕北民间叙事的活化石”的地位,但由于现代陕北说书出现的场合大多是舞台,要求篇幅短,内容少。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陕北说书艺人放松对自身的要求,技艺只退不前。第三,地域不同,方言就会不同,陕北说书在陕北人民听来是毫不费力的,可是对于陕北地区之外的听众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尽管现代陕北说书的说词可以以普通话的形式显示在大屏幕上,但陕北方言中的一些特殊词汇外来听众是难以理解的,出现了“想听听不懂”的局面。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陕北说书,部分陕北说书艺人将原本的陕北方言表达方式改造成陕北普通话甚至是普通话来表达,陕北说书因此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三、陕北说书的保护与传承
陕北说书作为研究陕北民间艺术的活化石,能保留至今,证明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但在娱乐形式多元化的今天,其生存空间受到了强烈的挤压。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空间,传统的陕北说书表达方式似乎也不再适用。因此,我们对陕北说书的保护和传承任务迫在眉睫。
(一)打造陕北说书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链条
“独木不成林”,任何文化都有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单一的文化是难以独立生存的,陕北说书的生存和发展也必须依托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之上,必须与其他文化产业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内生能力。因此,打造陕北说书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链条,是推进陕北说书保护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充分利用陕北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将陕北说书纳入旅游景区活动中,使旅游者能切身的体会陕北文化。在对延安杨家岭景区不远處的书场茶楼采访中,书场茶楼负责人表示“对发展陕北说书有心而无力,书场茶楼缺乏知名度使其尽管地处优秀的旅游资源优势地区,却缺乏发展动力。”陕北说书作为一种单一的文化,不依附旅游文化,其发展是有所困难的。反观距离枣园较近的舞台剧红秀,将陕北说书融人舞台剧并且大力宣传,加上大屏幕上唱词的展示,不仅让大家都能够听得懂,而且能够带给观众良好的体验,能够促进陕北说书更好地发展。加大陕北说书的宣传力度,以点串线,以线连面,在以革命圣地著称的延安,可以联合杨家岭、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等旅游景点售卖景点观光加书场听书的通票,通过现场说书真实还原原始场景,这也不失为扩大陕北说书影响力的好方法。
(二)建立完善的保护与保存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主要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传承固然是保护陕北说书最好的途径,但传承也是最容易受到种种因素影响的方式,甚至有时会忽略了陕北说书的“本生态”。保护虽然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但却能够保留最完整、最原始的陕北说书原貌。现存最常见的保存方式是研究陕北说书的学者或个人通过到庙会、说书人家里录音的老办法来保留陕北说书,这种保护方式缺乏保存资料之间相互的交流与对外展示的机会。
陕北说书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继续发展,不仅需要做到活态传承,更需要做到动态保护,这里的动态保护是指保护方式要与时俱进。陕北说书大多都是盲艺人,他们依靠的是口耳相传,这种传承方式是难以记录下来的。陕北说书是一种活态传承,活态传承讲究的是人在艺在,这种传承状态在当下是适用的,但就长远来看,保护才是当务之急。陕北说书传承方式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尽快的对其进行抢救保护,以义宁或影像等方式将其记录、保存。陕北说书的发展不仅需要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为支持的非遗抢救保护动态机制,发挥政府和社会团体的组织协调作用:还需要发动陕北说书听众与陕北说书传承人、艺人共同参与到陕北说书的保护中,利用各界力量形成保护陕北说书的合力,才能建立完善的保护与保存体系。
(三)提高陕北说书的质量和陕北说书艺人自身的水平
黄土高原是陕北说书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这片土壤不仅孕育了淳朴的陕北人民,还在一代又一代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方言。陕北说书就是采用陕北方言进行说唱,陕北方言的唱词在一定程度限制了陕北说书的发展,要想让陕北说书真正的传下去,走出去,就必须要规范陕北说书的语言。
首先,陕北说书艺人代代采用口耳相传的传授方式,其语言、内容在出现错误时是难以发觉的,甚至在再次传授的过程中错上加错,这就影响了陕北说书的质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陕北说书中的盲艺人越来越少,艺人文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可以通过义宁记录和影像保存等方式整理陕北说书的保存资料,确保陕北说书内容的质量,为陕北说书艺人更好的传承和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陕北说书发展困难的另一问题是因为陕北说书艺人与听众之间存在语言沟通障碍。这一障碍要求我们在不断扩大陕北语言影响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陕北说书的语言。现代商业化下的陕北说书艺人需要做的不只是会说书,说唱方面的基本功、经典的说唱书目或段子是每个艺人必备的:此外还要学会与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互动的前提就是语言要相通,这就要求说书艺人必须学习普通话,要有文化自觉性。陕北说书只有有听众才能更好的传承,这是传承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提高陕北说书艺人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势在必行。
四、结语
陕北说书的传承与发展是相互的,只有有传承才能更好地发展。陕北说书作为研究陕北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其发展现状令人堪忧,因此,对陕北说书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任务任重而道远,这是需要我们今后通过各方努力来保护和传承的。我们要加强对陕北说书的重视,将其从消亡的边缘挽救回来,与时俱进,更加积极、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陕北说书,让这一非物质文化更好的传下去,走出去。
关键词:陕北说书;现状;发展
文章编号:978 -7- 80 736 -771 -O(2019) 03 -139 - 02
陕北说书是陕北地区说书艺人采用陕北方言自说、自唱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主要流行于延安、榆林两地。这种艺术不仅是黄土高原上人们生活娱乐的一种方式,更是陕北人民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但由于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使陕北说书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面临着新时代的生存挑战。“不改难存,改则失本”的尴尬,使得从事陕北说书的艺人无所适从,陕北说书的生存空间更为逼窄,因此,如何对陕北说书这一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陕北说书的发展史
什么是“陕北说书”?《辞海》上的定义是“曲艺的一种,流行于陕西北部一人坐着演唱,有说有唱。演唱者手执三弦或琵琶,左膝系檀板按节拍。曲调大都为当地民间小调。”陕北地处边陲,长期以来,处于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影响,加之自然环境恶劣,在这样的环境中便形成了激荡粗犷的陕北说书,它是这片大地上人民的一种发泄和呐喊,因此其内容大都反映的是当地的民间生活以及农民的理想追求。其主要形式有一人坐唱、两人对唱或多人走场形式,说书人通常怀抱三弦或琵琶,腿绑手板,手绑蚂蚱板道古论今,有说有唱。
早期的陕北说书,基本是以“盲艺人”为主导群体。是身有残疾之人的谋生手段。直到到20世纪40年代,由于政治的需要,以韩起祥为首的说书人通过改造旧说书,编新书,使陕北说书不仅只是娱乐大众,更是为政治服务,将陕北说书推向了时代的巅峰。
二、陕北说书的现状
(一)说书人整体减少,年龄出现断层
说书人整体数量减少。第一,长期以来,陕北说书几乎是盲人的专属。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大生残疾的人不断减少,越来越多生病的人也能免于残疾。这从根本上减少了说书人整体的数量。第二,现代娱乐方式的增多,人民群众对艺人要求的提高,都显得陕北说书人与现代审美格格不入,愿意学习说书的人数也不断减少。第三,改革丌放后,小康生活成为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选择从事说书行业的人逐渐减少,甚至已经从事说书的艺人也有不少转行到能得到更多报酬的行业。
说书人的年龄出现两极分化,严重断层。第一,1946年,政治因素的影响使得陕北说书走向高峰,“多编说新书,多带徒弟”成为那一时期陕北说书的显著特点。因此,1946年至20世纪术出现第一代到第五代说书人,人才辈出,大师众多。到21世纪,这些陕北说书人大部分已年龄老化,后继无人。第二,2006年5月,陕北说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北说书又迎来了春大。在政府的带领下,陕北文艺界、学校等多个方面对陕北说书的保护与传承采取了措施,特别是学校方面甚至带陕北说书进课堂,但美中不足的是这时的陕北说书人几乎都是初学者,并无大师。这就出现了陕北说书青黄不接,几乎没有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人说书的现象。
(二)娱乐形式增多,听众大量流失
陕北说书犹如一颗千年古树,农村就是滋养它生长、壮大的土壤,正是农村的自然朴实成就了激荡粗犷的陕北说书。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娱乐形式的增多,各种新奇娱乐内容让人眼花缭乱,陕北说书不再是人们茶余饭后单一的文化生活。在心浮气躁的社会风气下,我们已经难以静心揣摩其中韵味,传统的慢节奏的陕北说书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需求。甚至在一些年轻人看来,陕北说书已经是落后的代名词,对他们来说,陕北说书似乎是上个世纪的历史。加之现代农民纷纷进城打工,农村人烟稀少,毫无人气,陕北说书的大部分听众也因此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陕北说书在现代化的城市中还没有形成深厚的生存根基,它既没有固定的说书场所,也缺乏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化的浪潮中难以立足。因此,陕北说书便流失了一大批的听众,陕北说书作为一种艺术失去了听众基础,其生存和发展将会更加艰难。
(三)陕北說书自身质量下降
一把三弦或琵琶,一副甩板,一位盲艺人组合而成是大众眼中陕北说书显著的标志,但作为一位合格的陕北说书艺人仅仅符合这些表面的形式是不够的,他们还要熟练掌握陕北说书最基础的表达艺术与内容。首先,九腔十八调是陕北说书对唱腔及乐器弹奏的基本要求。由于现代社会听众喜闻乐见的内容的变化,陕北说书艺人也在不断改变以迎合群众的需求。例如哭腔、武腔等较少使用的腔调渐渐退出陕北说书的舞台。其次,连环大本书场面宏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展现了陕北说书丰富的内涵,高难度的技艺,充分展现了陕北说书是“陕北民间叙事的活化石”的地位,但由于现代陕北说书出现的场合大多是舞台,要求篇幅短,内容少。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陕北说书艺人放松对自身的要求,技艺只退不前。第三,地域不同,方言就会不同,陕北说书在陕北人民听来是毫不费力的,可是对于陕北地区之外的听众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尽管现代陕北说书的说词可以以普通话的形式显示在大屏幕上,但陕北方言中的一些特殊词汇外来听众是难以理解的,出现了“想听听不懂”的局面。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陕北说书,部分陕北说书艺人将原本的陕北方言表达方式改造成陕北普通话甚至是普通话来表达,陕北说书因此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三、陕北说书的保护与传承
陕北说书作为研究陕北民间艺术的活化石,能保留至今,证明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但在娱乐形式多元化的今天,其生存空间受到了强烈的挤压。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空间,传统的陕北说书表达方式似乎也不再适用。因此,我们对陕北说书的保护和传承任务迫在眉睫。
(一)打造陕北说书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链条
“独木不成林”,任何文化都有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单一的文化是难以独立生存的,陕北说书的生存和发展也必须依托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之上,必须与其他文化产业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内生能力。因此,打造陕北说书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链条,是推进陕北说书保护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充分利用陕北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将陕北说书纳入旅游景区活动中,使旅游者能切身的体会陕北文化。在对延安杨家岭景区不远處的书场茶楼采访中,书场茶楼负责人表示“对发展陕北说书有心而无力,书场茶楼缺乏知名度使其尽管地处优秀的旅游资源优势地区,却缺乏发展动力。”陕北说书作为一种单一的文化,不依附旅游文化,其发展是有所困难的。反观距离枣园较近的舞台剧红秀,将陕北说书融人舞台剧并且大力宣传,加上大屏幕上唱词的展示,不仅让大家都能够听得懂,而且能够带给观众良好的体验,能够促进陕北说书更好地发展。加大陕北说书的宣传力度,以点串线,以线连面,在以革命圣地著称的延安,可以联合杨家岭、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等旅游景点售卖景点观光加书场听书的通票,通过现场说书真实还原原始场景,这也不失为扩大陕北说书影响力的好方法。
(二)建立完善的保护与保存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主要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传承固然是保护陕北说书最好的途径,但传承也是最容易受到种种因素影响的方式,甚至有时会忽略了陕北说书的“本生态”。保护虽然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但却能够保留最完整、最原始的陕北说书原貌。现存最常见的保存方式是研究陕北说书的学者或个人通过到庙会、说书人家里录音的老办法来保留陕北说书,这种保护方式缺乏保存资料之间相互的交流与对外展示的机会。
陕北说书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继续发展,不仅需要做到活态传承,更需要做到动态保护,这里的动态保护是指保护方式要与时俱进。陕北说书大多都是盲艺人,他们依靠的是口耳相传,这种传承方式是难以记录下来的。陕北说书是一种活态传承,活态传承讲究的是人在艺在,这种传承状态在当下是适用的,但就长远来看,保护才是当务之急。陕北说书传承方式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尽快的对其进行抢救保护,以义宁或影像等方式将其记录、保存。陕北说书的发展不仅需要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为支持的非遗抢救保护动态机制,发挥政府和社会团体的组织协调作用:还需要发动陕北说书听众与陕北说书传承人、艺人共同参与到陕北说书的保护中,利用各界力量形成保护陕北说书的合力,才能建立完善的保护与保存体系。
(三)提高陕北说书的质量和陕北说书艺人自身的水平
黄土高原是陕北说书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这片土壤不仅孕育了淳朴的陕北人民,还在一代又一代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方言。陕北说书就是采用陕北方言进行说唱,陕北方言的唱词在一定程度限制了陕北说书的发展,要想让陕北说书真正的传下去,走出去,就必须要规范陕北说书的语言。
首先,陕北说书艺人代代采用口耳相传的传授方式,其语言、内容在出现错误时是难以发觉的,甚至在再次传授的过程中错上加错,这就影响了陕北说书的质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陕北说书中的盲艺人越来越少,艺人文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可以通过义宁记录和影像保存等方式整理陕北说书的保存资料,确保陕北说书内容的质量,为陕北说书艺人更好的传承和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陕北说书发展困难的另一问题是因为陕北说书艺人与听众之间存在语言沟通障碍。这一障碍要求我们在不断扩大陕北语言影响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陕北说书的语言。现代商业化下的陕北说书艺人需要做的不只是会说书,说唱方面的基本功、经典的说唱书目或段子是每个艺人必备的:此外还要学会与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互动的前提就是语言要相通,这就要求说书艺人必须学习普通话,要有文化自觉性。陕北说书只有有听众才能更好的传承,这是传承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提高陕北说书艺人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势在必行。
四、结语
陕北说书的传承与发展是相互的,只有有传承才能更好地发展。陕北说书作为研究陕北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其发展现状令人堪忧,因此,对陕北说书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任务任重而道远,这是需要我们今后通过各方努力来保护和传承的。我们要加强对陕北说书的重视,将其从消亡的边缘挽救回来,与时俱进,更加积极、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陕北说书,让这一非物质文化更好的传下去,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