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具有感染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他人,使他人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者如何用深厚的情感体验、激昂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呢?
一、朗读促激,浓化情感
以读促讲,对情感的释放有很好的效果。通过朗读,体会语感,激发情感,常常老师精彩的朗读会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
读法很多,各有巧妙不同,有时几种读法并施,情感自然会悠然而生。如《天鹅的故事》三次出现天鹅的叫声:第一次是“克噜——克哩”,第二次是“克噜——克哩——克哩”,第三次是“克噜——克哩——克哩!”但每一次的含义都不一样。不妨这样处理:让学生当鸟语专家,分别翻译三次鸟语的含义。后随即引导:“既然你已听懂了天鹅的话,能不能再做一回天鹅。”然后引读三次天鹅的叫声。学生读来抑扬顿挫,兴致盎然。
在提问、答问之后,常常是要趁情感的火候,以集体朗读来进一步调动情感。有时可以通过师生的对比朗读,让学生在比中体悟,自激情感。
二、直观冲击,形象感染
抓住课文的描写,诱导想象,感受情境,很有感染力。而直观图像的显示,同样有着很强的熏染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或彩色挂图,突出课文中描写的重点部分或具有感染力的细节特征;也可以运用光盘播放与课文相关的电视镜头,并配以生动的解说和描述。
如教学《安塞腰鼓》时可以让学生先观看一段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一起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然后让学生分组朗读,分组寻找美点比赛。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通过这样的观看、感受,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已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了。
三、启发想象,遵路入境
没有想象,就不能把作品中的形象,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情境,当然也就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反之,就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受到深深感染。当然,想象的类型及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如,教《草原》文中对草原的描写部分,可引导学生再造想象。可先引导学生抓住“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轻轻流入云际”等词,想象草原辽阔的特点,对草原获得整体印象。然后,提示学生根据”一碧千里“中的”“碧”“无边的绿毯”中的“绿”“绿色渲染”“翠色欲流”等词,想象草原的无边绿色。接着,又引导学生抓住羊群像“绣上白色的大花”、“四面都有小丘”,因而“并不茫茫”等让学生想象草原恬静、清丽的画面。最后让学生把草原的这几个特点联系起来想象,学生的脑海中就会呈现出一幅完美的草原图画。随着教学,学生的美感不断增强,情感也就被激发起来,从激情的角度运用想象,特别讲究把想象的着力点放在课文的动情点上。让学生想景生情,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从而也就激发了师生的情感共鸣。
四、精要点化,推波助情
语言“点化”有时如同中国画中的“渲染”技法一样,可以创设情境,激发情绪,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描述,是点化激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别是讲到情感浓郁的重要章节时,三言两语的点化便会使学生情感的波澜激奋汹涌。
《菩萨兵》》这篇课文讲了一个红军长征途中军爱民的感人故事。在设计导语时要把学生带入了作者的情意合文章内蕴中,如:“现在已是春耕时节,可藏胞们一听说军队开过来就躲进深山,不敢露面是因为——吃尽反动军队的苦头。而朱德司令面对这些,是怎样对待的呢?”这样导语把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开启了学生的情感闸门,此时此刻,对反动军队的憎恨、对藏民的同情、对红军的敬佩溢于言表,感情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问”与“道”并行,相得益彰。
五、深入理解,入境生情
在阅读观照中深刻了解到事物的本质内核,才能获得审美快感、情感愉悦。教者要独具慧眼,富有睿智。在关键处,层层启发,披文以入境;在疑难处生疑,化平淡为神奇。如《二泉映月》中写阿炳似乎听到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情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授课中可以激疑设问:“他到底叹息什么?他又在倾诉什么?呐喊什么?”必会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这时可借助图片和光盘讲述阿炳那苦难的童年、坎坷的一生以及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这样理解能使学生感受到阿炳对音乐执着追求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真实情感。这时,教师可以把课文的哀怒通过范读再现出来,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也就被激发起来了。
李艳,教师,现居江苏东海。
一、朗读促激,浓化情感
以读促讲,对情感的释放有很好的效果。通过朗读,体会语感,激发情感,常常老师精彩的朗读会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
读法很多,各有巧妙不同,有时几种读法并施,情感自然会悠然而生。如《天鹅的故事》三次出现天鹅的叫声:第一次是“克噜——克哩”,第二次是“克噜——克哩——克哩”,第三次是“克噜——克哩——克哩!”但每一次的含义都不一样。不妨这样处理:让学生当鸟语专家,分别翻译三次鸟语的含义。后随即引导:“既然你已听懂了天鹅的话,能不能再做一回天鹅。”然后引读三次天鹅的叫声。学生读来抑扬顿挫,兴致盎然。
在提问、答问之后,常常是要趁情感的火候,以集体朗读来进一步调动情感。有时可以通过师生的对比朗读,让学生在比中体悟,自激情感。
二、直观冲击,形象感染
抓住课文的描写,诱导想象,感受情境,很有感染力。而直观图像的显示,同样有着很强的熏染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或彩色挂图,突出课文中描写的重点部分或具有感染力的细节特征;也可以运用光盘播放与课文相关的电视镜头,并配以生动的解说和描述。
如教学《安塞腰鼓》时可以让学生先观看一段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一起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然后让学生分组朗读,分组寻找美点比赛。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通过这样的观看、感受,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已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了。
三、启发想象,遵路入境
没有想象,就不能把作品中的形象,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情境,当然也就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反之,就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受到深深感染。当然,想象的类型及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如,教《草原》文中对草原的描写部分,可引导学生再造想象。可先引导学生抓住“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轻轻流入云际”等词,想象草原辽阔的特点,对草原获得整体印象。然后,提示学生根据”一碧千里“中的”“碧”“无边的绿毯”中的“绿”“绿色渲染”“翠色欲流”等词,想象草原的无边绿色。接着,又引导学生抓住羊群像“绣上白色的大花”、“四面都有小丘”,因而“并不茫茫”等让学生想象草原恬静、清丽的画面。最后让学生把草原的这几个特点联系起来想象,学生的脑海中就会呈现出一幅完美的草原图画。随着教学,学生的美感不断增强,情感也就被激发起来,从激情的角度运用想象,特别讲究把想象的着力点放在课文的动情点上。让学生想景生情,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从而也就激发了师生的情感共鸣。
四、精要点化,推波助情
语言“点化”有时如同中国画中的“渲染”技法一样,可以创设情境,激发情绪,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描述,是点化激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别是讲到情感浓郁的重要章节时,三言两语的点化便会使学生情感的波澜激奋汹涌。
《菩萨兵》》这篇课文讲了一个红军长征途中军爱民的感人故事。在设计导语时要把学生带入了作者的情意合文章内蕴中,如:“现在已是春耕时节,可藏胞们一听说军队开过来就躲进深山,不敢露面是因为——吃尽反动军队的苦头。而朱德司令面对这些,是怎样对待的呢?”这样导语把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开启了学生的情感闸门,此时此刻,对反动军队的憎恨、对藏民的同情、对红军的敬佩溢于言表,感情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问”与“道”并行,相得益彰。
五、深入理解,入境生情
在阅读观照中深刻了解到事物的本质内核,才能获得审美快感、情感愉悦。教者要独具慧眼,富有睿智。在关键处,层层启发,披文以入境;在疑难处生疑,化平淡为神奇。如《二泉映月》中写阿炳似乎听到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情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授课中可以激疑设问:“他到底叹息什么?他又在倾诉什么?呐喊什么?”必会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这时可借助图片和光盘讲述阿炳那苦难的童年、坎坷的一生以及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这样理解能使学生感受到阿炳对音乐执着追求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真实情感。这时,教师可以把课文的哀怒通过范读再现出来,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也就被激发起来了。
李艳,教师,现居江苏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