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xihuan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澜教授曾说:“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洽”的“动态”过程。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促进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呢?
  一、关注学生的个性,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背景不同,对学习活动的认识也会有差异。对于学生的一些“独特”想法,如能巧妙处理,往往会生成新的教学思路,使课堂中出现闪光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时,课堂已近尾声,我说:“同学们,对于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话音未落,有位学生腾地站起来,说:老师,文章开头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也 ”是关联词,前面并没有句子,那么,“也”关联什么呢?我觉得这里不该用“也”。
  那位学生的话音刚落,班中立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好多同学表示赞同。确实,这位学生分析得也有道理。(说实话,听到这个问题出乎我的意料,但转念一想何不把问题抛给学生,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这时,我循着那位学生的发言抛出一句:“同学们,你们怎么看?”也就生成了下面的精彩:
  生1:我认为“也”正是作者用的最绝妙的地方,作者所处的大清帝国政治腐败,官府乌烟瘴气,民不聊生,令人痛不疾首,而东渡日本的留学生也是如此腐败。
  生2:我认为“也”字妙在前面有许多潜台词,这里的留白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
  生3:我认为前面省略了国内的情景,而如果把国内的情景写出来,就显得累赘?
  经过学生们的一番探讨,大家终于明白了“也”字放在这里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而这一切,最初并不在我的教学计划之内,不经意间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后,我感触颇深,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充满个性的解读,如果我们能及时捕捉,并将之作为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学生生成个体性知识,而且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厚待学生的争论,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语文课堂上的争论,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教师在争论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争论能力,也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文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草船借箭》的课堂上,黄老师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学生分析周瑜斗智失败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诸葛亮神就神在他能跳出常规思维的框框,想出别人意料不到的借箭方法。这时有个学生提了个极有挑战性的问题,他说:“我觉得课题改为‘草船骗箭’更好,因为诸葛亮用欺骗的手段从曹操那里骗到箭的。”顿时,课堂像沸腾的油锅,“对,对,这箭是骗来的,不是借来的!”只见黄老师停了一下,反问道:“究竟是‘借’,还是‘骗’?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后再来讨论。”
  思考几分钟后,学生陆续举手。
  生:我觉得“借箭”是恰当的。从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意思是说箭收到了,表示感谢。骗箭不用谢,借箭才要谢,因而题目应是“草船借箭”
  生:“我不同意这个说法。这里不是真的感谢,而是带有嘲讽的意思。意思是说,曹操,你上当了,白白送了十万多支箭。”
  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课题上用“借”而不用“骗”呢?
  生:我认为“借箭”恰当,因为到赤壁之战时,诸葛亮把借来的十万支箭全部都还给曹操,这就叫“有借有还”。
  师:你们说的真好。再想想,要是题目改为“草船骗箭”,和原来的写作目的有什么不同?
  生:文章的目的是赞扬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而“骗”字含贬义,用了“骗”字作者的立场就站到曹操那边去了,写作目的也变成揭露诸葛亮的阴谋诡计。
  生:还是用“借”好,课文写了诸葛亮用巧妙的计策从曹操那儿“借”到了十万多支箭,这个“借”字充分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能看出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师:你抓住课文中心紧密思考,真棒!
  诸葛亮是“借箭”还是“骗箭”?结论不是由老师来宣布或讲解,而是通过课堂中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在“大胆争论”中深化对内容的理解,在交流与相互启发中打开思路,形成共识。
  三、发挥学生的想象,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叶映峰老师执教《乡愁》时,有以下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一位导演,请你给《乡愁》配一些滚动画面,你准备将哪些镜头搬上银幕呢?请大家再读第一节,结合相关句子,发挥想象,把这个画面描绘出来。
  生:我设计的画面是——深秋的午后,母亲坐在田埂上,望着儿子在田野上奔跑、撒欢……母亲轻声的叮咛:“慢点,别摔着。”
  生:我设计的镜头是——昏黄的煤油灯下,儿子认真的写着功课,而母亲则坐在离儿子不远的地方,纳鞋底,纳了一针又一针,还不时抬头看看儿子,眼睛里溢出的是满满的幸福与爱。
  生:我设计的画面是——中午最后一节课的铃声响起,同学们纷纷跑出教室,只有我坐在课桌前认认真真的拿出昨晚写好的信,把他装进信封,贴上邮票。然后心满意足的走出教室,走向学校门口的传达室。
  师:刚才同学们设计的画面,角度不同,手法不一,但是,老师感觉到,诗歌的背后有了故事,有了情节。
  师:大家带着故事去读,就能读的更有感情。
  叶映峰老师在指导学生品赏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时,让学生依次想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中浓缩的那些生活情景,四次想象构成诗歌品赏的四个板块。在把抽象的意象还原为生活情境的同时,更让学生体会到余老先生想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达“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的思乡爱国之情。
  叶老师是把九年级的教材拿给八年级的孩子解读,这让人想到:不要小看孩子,课堂上只要你给他们留足想象与创造的时间与空间,他们一定可以还你别样的精彩。
  在课堂中,只要教师能充分关注学生,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想法大胆表达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生成别样的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李集初级中学(221221)
其他文献
巴西是一个农牧业大国,谷物年产量约8 000万吨,牛存栏数约1.6亿头,巴西咖啡、柑桔和蔗糖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大豆产量居全球第二.1997年巴西农牧业产品出口贸易顺差188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