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命题学生写、教师批改学生看、教师讲评学生听,在整个作文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支配地位,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服从地位。老师更是困苦不堪,一般情况下,一位语文老师上两个班的语文课,每个班60到70位学生,如果批改每一本作文用的时间是5分钟(包括改错和批语等),批改完一次作文得用约10—12小时,改完一次老师累得半死。而作文到了学生手中,学生则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评语,就把作文收进书桌抽屉,效果不佳,真可谓“出力不讨好”。每个学期要完成8篇作文,50次作业,近30篇的课文教学,平时的测验6—8次,可谓任务艰巨,教学双方心力交瘁。一方面,教师为命题搜肠刮肚,为批改皓首枯灯,为讲评唇干舌燥;另一方面,学生写作文抓耳挠腮,读批语索然寡味,听讲评昏昏欲睡。其结果是作文课成为师生最害怕、最头疼的课,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写了几年作文,其结果是初中毕业了写起作文来依然是语句不通、表意不明,满篇学生腔、八股调。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假话、大话、废话满天飞,内容空洞无物。这种情况,为当前的作文教学带来了诸多困惑,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
作为农村初中的语文老师,我们应审时度势,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努力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新路子。为此,笔者结合自己这些年来的作文教学模索,以及吸取其他老师教学实践的精髓,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
一、认清形势,与时俱进
解决作文教学观念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过程。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逐步树立起大作文教育观。写作目的应由“应试”为目标转为以“应需”为首务。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要融作文教学于火热的社会生活和生动有趣的活动之中,从而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激发热情、生发灵感、升华思想、陶冶情操。其次,要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训练,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形式,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分类指导,分层训练,让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学有所得、练有所进,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整体效益。要给学生写作作出公正的评价,要经常坚持不懈地给自己“充电”、“补充营养”,认清形势,与时俱进。
二、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时,他才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而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应从鼓励、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阅读报刊出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养成勤写作的好习惯。
要刺激学生感官,创设情境激趣,进行随机观察训练。曾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随机观察训练的:一天上午的第一节课,铃声响过,他推开门走进教室,师生互致问候之后,学生坐好,他准备上课。这时,他看到学生精神集中,等待老师讲课,他却没有讲课,而是提出了一个问题:谁看到老师是怎样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准备上课的?这个问题,出乎学生的意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于是学生便认真地回忆,有的还互相看看,好象要从对方的目光中寻找答案。很快学生们便一个个高高地把手举起,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说的:“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过之后,老师轻轻地推开教室的门,回转身,又轻轻地把门关上,手拿蓝色备课夹,面带微笑,健步走上讲台。我们全体起立,齐声向老师问好。老师向我们鞠躬,亲切地答礼:‘同学们好!’这时,他扫射了我们一眼……”这位教师灵活机动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面向生活,重在积累
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教师就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自然、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生活,就是要从生活的源泉中汲取写作素材。农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更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尽管现在农村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很少有机会参加劳动,但星期天和寒暑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可供自由支配的。每到农忙时节,老师要建议家长们让他们的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体会田间劳动的甘苦。当然,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细心体会万事万物丰富而细致的情感,启发学生善于站在一草一木、一石一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受生活的真谛。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开阔了,想像力就丰富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必定会增强,何愁写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
四、学生为主,自批自改
对于学生写好的作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修改。诗人何其芳说过:“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作文批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全班批,或轮流批;或教师批,或学生批……比如分小组改,可把全班学生划分若干小组,每四人一组,任命一组长,负责批改。批改时,教师将学生自己批改过的作文分发给各小组,两人批改一本,写好眉批和总批(评语由一个写字好的执笔)。看完后,与本组同学交换,看本组其他同学批改过的,发现错批、漏批或批语不当的及时转告主批人。每个学生对自己所看的作文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给个分,由组长集中四个人的分数进行平均,然后由组长将四人的平均分写在作文本上,并分别签名。
作文教学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具体怎么才能真正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全靠教师的教学实践,只要能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减轻教与学的负担,就是可取的。我想只要功夫深,没有办不好的事情,作文教学也是如此。
作为农村初中的语文老师,我们应审时度势,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努力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新路子。为此,笔者结合自己这些年来的作文教学模索,以及吸取其他老师教学实践的精髓,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
一、认清形势,与时俱进
解决作文教学观念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过程。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逐步树立起大作文教育观。写作目的应由“应试”为目标转为以“应需”为首务。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要融作文教学于火热的社会生活和生动有趣的活动之中,从而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激发热情、生发灵感、升华思想、陶冶情操。其次,要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训练,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形式,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分类指导,分层训练,让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学有所得、练有所进,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整体效益。要给学生写作作出公正的评价,要经常坚持不懈地给自己“充电”、“补充营养”,认清形势,与时俱进。
二、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时,他才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而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应从鼓励、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阅读报刊出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养成勤写作的好习惯。
要刺激学生感官,创设情境激趣,进行随机观察训练。曾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随机观察训练的:一天上午的第一节课,铃声响过,他推开门走进教室,师生互致问候之后,学生坐好,他准备上课。这时,他看到学生精神集中,等待老师讲课,他却没有讲课,而是提出了一个问题:谁看到老师是怎样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准备上课的?这个问题,出乎学生的意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于是学生便认真地回忆,有的还互相看看,好象要从对方的目光中寻找答案。很快学生们便一个个高高地把手举起,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说的:“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过之后,老师轻轻地推开教室的门,回转身,又轻轻地把门关上,手拿蓝色备课夹,面带微笑,健步走上讲台。我们全体起立,齐声向老师问好。老师向我们鞠躬,亲切地答礼:‘同学们好!’这时,他扫射了我们一眼……”这位教师灵活机动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面向生活,重在积累
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教师就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自然、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生活,就是要从生活的源泉中汲取写作素材。农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更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尽管现在农村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很少有机会参加劳动,但星期天和寒暑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可供自由支配的。每到农忙时节,老师要建议家长们让他们的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体会田间劳动的甘苦。当然,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细心体会万事万物丰富而细致的情感,启发学生善于站在一草一木、一石一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受生活的真谛。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开阔了,想像力就丰富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必定会增强,何愁写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
四、学生为主,自批自改
对于学生写好的作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修改。诗人何其芳说过:“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作文批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全班批,或轮流批;或教师批,或学生批……比如分小组改,可把全班学生划分若干小组,每四人一组,任命一组长,负责批改。批改时,教师将学生自己批改过的作文分发给各小组,两人批改一本,写好眉批和总批(评语由一个写字好的执笔)。看完后,与本组同学交换,看本组其他同学批改过的,发现错批、漏批或批语不当的及时转告主批人。每个学生对自己所看的作文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给个分,由组长集中四个人的分数进行平均,然后由组长将四人的平均分写在作文本上,并分别签名。
作文教学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具体怎么才能真正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全靠教师的教学实践,只要能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减轻教与学的负担,就是可取的。我想只要功夫深,没有办不好的事情,作文教学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