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录像和球鞋搭配销售的方法,让And1公司和球鞋一下子出了名。消费者去买鞋的行为,成了广告的一个环节。
市场营销里有一种理论,说要是你找到合适的人谈论一种产品,那么他们就会对更多合适的人介绍,很快,你就能达到“引爆点”。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的同名畅销书就是这么说的。不过,差不多一年前,邓肯·瓦茨(Duncan Watts)彻底否定了这个理论。
瓦茨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研究员,最近以客座研究员的身份,为雅虎做一些调查。他访问雅虎网的注册用户,重复了斯坦利·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著名的实验,证明了“六度分隔”理论。在1967年的初次实验中,米尔格伦找来内布拉斯加和堪萨斯州的300个人,给了他们一封信,要他们寄给波士顿的某个股票经纪高。规则只有一条:他们必须把信寄给自己认识的某个人。结果,一路上,信件平均靠着5.5个人的中转,就寄到了股票经纪高手里。
瓦茨用数码方式复制这些实验的时候,检验了整个趋势如何启动,关键的影响人物在相应的趋势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叫我们高兴的是(因为我们一直相信,文化压力是很大的驱动因素),瓦茨发现,影响人物并不像“引爆点”模型里暗示的那么有影响力。瓦茨指出,消息通过普通人扩散和通过影响人物扩散,其实是一样容易的。同一件事情,我们从朋友嘴里听到和从网络行家嘴里听到的概率一样大。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世界并不像航空公司建立的航空网模型那样,它不呈“辐射状”发散,并不以影响人物或专家作为枢纽节点。相反,人际网络要民主得多。
瓦茨说:“如果社会准备好要迎接一种趋势,那么,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启动它。可要是社会没有准备好,谁也奈何不了它。”按瓦茨的说法,趋势的启动和文化的变革比我们想得还要来得随意和迅速。我们相信,文化总归是想要改变的,尤其是流行文化。事实上,变化就是文化的一切。文化变革总是迫在眉睫,只等着或大或小的随机事件将其触发。最后,文化变革是偶发事件和个人影响力结合起来的产物。一旦文化的背景条件发生变动,文化的变革就会通过特定的事件表现出来。影响人物在初期就及时地察觉了这一变革,并把它扩散到整个社会当中。
And1在篮球世界的影响力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曾是我们CP+B公司的客户。
20世纪90年代后期,And1试图界入篮球鞋领域。由于竞争对手是当时最了不起的营销公司——耐克,它手握一流的产品,又锁定了最杰出的运动员当产品代言人,And1的局面很难打开。
And1是靠出售街头篮球运动服装起家的。街头篮球比赛跟NBA的世界大不相同。它更粗糙,但强调风格和艺术表现力,有时候,得分甚至不如动作重要。这些街头动作是我们大多数消费者从来没见过的——一半是竞技性的非凡才能,另一半则像是彻头彻尾的魔术。当时最优秀的一位街头球员就被称做“半人半魔”。
可惜,那时候在大众心目中,这些球员以及这类篮球风格,比NBA的档次要低。他们的故事,往往有一种“才华横溢却不得志”的意味。
以我们的观点看来,这些都可以改变,说不定会成就一段完美的因缘呢。And1请不起NBA球员,因此我们认为,干脆就打街头球员的这张牌好了。让我们以应有的尊重对待他们。当时人人都心存疑虑,不太看好。他们普遍认为,这种比赛和这些球员跟球鞋不相关。到了陈述这套想法的时候,And1方面的合伙人坦言道:“街头球员穿的运动鞋,是不会有小孩子愿意买的。”
“只要我们让他们出名,孩子们会买的。”我们说。
不久,我们拍摄第一部And1杂锦录像。我们是用VHS录像带拍的,收录了最华丽炫技的街头篮球表演,再配上东西海岸最新发布的嘻哈音乐。嘻哈乐手们愿意给我们这些音乐,因为我们对他们喜欢的东西表现出了同样的热爱:街头篮球和街头球手。最开始的时候,要想得到这些录像,你只能去买上一双And1球鞋。录像和球鞋搭配销售的方法,让And1公司和球鞋一下子出了名。消费者去买鞋的行为,成了广告的一个环节。
多年来,我们拍摄了好多集锦录像,耐克、阿迪达斯和其他厂商也跟进了。街头球手们最终跟这些大牌公司都签订了合同。最后,《体育画报》还发表了一篇文章,哀叹再没有人想找NBA球员来推销球鞋了。文化氛围彻底变了。但如果说是And1改变了文化氛围,其实是不对的,完全不对。当时的条件合适,而And1恰好成了引爆文化连锁反应的催化剂。于是,一路走来,它的生意规模从5000万美元做到了3亿美元。
市场营销里有一种理论,说要是你找到合适的人谈论一种产品,那么他们就会对更多合适的人介绍,很快,你就能达到“引爆点”。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的同名畅销书就是这么说的。不过,差不多一年前,邓肯·瓦茨(Duncan Watts)彻底否定了这个理论。
瓦茨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研究员,最近以客座研究员的身份,为雅虎做一些调查。他访问雅虎网的注册用户,重复了斯坦利·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著名的实验,证明了“六度分隔”理论。在1967年的初次实验中,米尔格伦找来内布拉斯加和堪萨斯州的300个人,给了他们一封信,要他们寄给波士顿的某个股票经纪高。规则只有一条:他们必须把信寄给自己认识的某个人。结果,一路上,信件平均靠着5.5个人的中转,就寄到了股票经纪高手里。
瓦茨用数码方式复制这些实验的时候,检验了整个趋势如何启动,关键的影响人物在相应的趋势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叫我们高兴的是(因为我们一直相信,文化压力是很大的驱动因素),瓦茨发现,影响人物并不像“引爆点”模型里暗示的那么有影响力。瓦茨指出,消息通过普通人扩散和通过影响人物扩散,其实是一样容易的。同一件事情,我们从朋友嘴里听到和从网络行家嘴里听到的概率一样大。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世界并不像航空公司建立的航空网模型那样,它不呈“辐射状”发散,并不以影响人物或专家作为枢纽节点。相反,人际网络要民主得多。
瓦茨说:“如果社会准备好要迎接一种趋势,那么,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启动它。可要是社会没有准备好,谁也奈何不了它。”按瓦茨的说法,趋势的启动和文化的变革比我们想得还要来得随意和迅速。我们相信,文化总归是想要改变的,尤其是流行文化。事实上,变化就是文化的一切。文化变革总是迫在眉睫,只等着或大或小的随机事件将其触发。最后,文化变革是偶发事件和个人影响力结合起来的产物。一旦文化的背景条件发生变动,文化的变革就会通过特定的事件表现出来。影响人物在初期就及时地察觉了这一变革,并把它扩散到整个社会当中。
And1在篮球世界的影响力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曾是我们CP+B公司的客户。
20世纪90年代后期,And1试图界入篮球鞋领域。由于竞争对手是当时最了不起的营销公司——耐克,它手握一流的产品,又锁定了最杰出的运动员当产品代言人,And1的局面很难打开。
And1是靠出售街头篮球运动服装起家的。街头篮球比赛跟NBA的世界大不相同。它更粗糙,但强调风格和艺术表现力,有时候,得分甚至不如动作重要。这些街头动作是我们大多数消费者从来没见过的——一半是竞技性的非凡才能,另一半则像是彻头彻尾的魔术。当时最优秀的一位街头球员就被称做“半人半魔”。
可惜,那时候在大众心目中,这些球员以及这类篮球风格,比NBA的档次要低。他们的故事,往往有一种“才华横溢却不得志”的意味。
以我们的观点看来,这些都可以改变,说不定会成就一段完美的因缘呢。And1请不起NBA球员,因此我们认为,干脆就打街头球员的这张牌好了。让我们以应有的尊重对待他们。当时人人都心存疑虑,不太看好。他们普遍认为,这种比赛和这些球员跟球鞋不相关。到了陈述这套想法的时候,And1方面的合伙人坦言道:“街头球员穿的运动鞋,是不会有小孩子愿意买的。”
“只要我们让他们出名,孩子们会买的。”我们说。
不久,我们拍摄第一部And1杂锦录像。我们是用VHS录像带拍的,收录了最华丽炫技的街头篮球表演,再配上东西海岸最新发布的嘻哈音乐。嘻哈乐手们愿意给我们这些音乐,因为我们对他们喜欢的东西表现出了同样的热爱:街头篮球和街头球手。最开始的时候,要想得到这些录像,你只能去买上一双And1球鞋。录像和球鞋搭配销售的方法,让And1公司和球鞋一下子出了名。消费者去买鞋的行为,成了广告的一个环节。
多年来,我们拍摄了好多集锦录像,耐克、阿迪达斯和其他厂商也跟进了。街头球手们最终跟这些大牌公司都签订了合同。最后,《体育画报》还发表了一篇文章,哀叹再没有人想找NBA球员来推销球鞋了。文化氛围彻底变了。但如果说是And1改变了文化氛围,其实是不对的,完全不对。当时的条件合适,而And1恰好成了引爆文化连锁反应的催化剂。于是,一路走来,它的生意规模从5000万美元做到了3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