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工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科学合理的控制工程造价。如何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是建筑工程的一大难题。本文依据当前建筑工程管理与造价控制存在的现象及问题,指出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应该在工程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及竣工阶段进行全程管理,同时对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希望能使的建筑企业对工程造价的管理水平有所提升。能充分发挥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取得最佳的投资效益与社会效益。
关键词: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全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72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作为整个工程管理活动的重要一环,不仅关系着工程的资金使用情况,还对其他工程的管理环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由于建筑工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管理要充分的考虑各种干扰因素,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系统的管理方案。
一、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要想合理的控制工程的造价,实现对工程造价的科学管理,就必须要了解在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干扰因素。一般来说,影响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的干扰因素是相对固定的,主要包括现行的市场价格以及市场行情,国内外的技术的发展情况等,还包括国家的相关政策。
(一)政策法规性因素
建筑工程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工程,其实施和设计等都离不开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所以在对工程的成本进行指定的过程中,也要充分的考虑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一般来说,建筑工程的实施必须要首先符合国家的施工标准,进而在具体的施工需要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调整。
(二)地区性与市场性因素
所谓地区性因素,就是指在不同的地区之间,建筑工程的人力和材料以及相关的设备都存在一定的差价,这样也就导致了工程的造价差异。因此,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前,要充分的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了解市场行情。
(三)设计因素
所谓设计因素导致的建筑工程的造价差异问题,就是指在建筑工程的设计环节,由于具体的建筑工程的差异性导致的造价不同的情况。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各种形式的建筑工程层出不穷,这种情况下,建筑工程的成本就不能一概而论。
(四)施工因素
所谓施工因素导致的建筑工程的造价差异,就是指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一些技术上的操作能否高效合理的实现既定的施工预期,这也是影响工程造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工程造价很大程度上受到施工进度和时间的影响。
(五)人员素质因素
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也是工程造价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为建筑工程的实施要通过不同的工作人员的相互配合来实现,所以一旦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存在问题,就会严重的影响工程的有序进行,也就导致了对施工造价的损耗。
二、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建筑工程造价与工程质量、功能的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的目的是要实现其设计的意图,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如果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只注重工程质量的高标准、项目功能的高功能,就会加大工程的投资量,造成一定程度的材料、资源的浪费,增加工程的造价成本。但是在建筑工程中只追求较低的工程造价,就不能满足工程项目的功能性要求,甚至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从而导致更多的浪费,使工程的造价成本大大增加。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做到使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双赢。功能与效益双丰收。
(二)建筑工程造价与建设工期的问题
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使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的建设工期与工程造价达到最佳的结合。这是因为,如果不顾施工的客观条件和实际情况,一味的追求工程高速度。不利用工程造价的控制,更不利于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而如果科学的缩减建筑工程的建设工期,在很大程度上会减少建筑工程的投资,有利于工程造价的控制。大大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这样才能实现建筑工程的质量与效益双赢。
三、建筑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在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对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不是随意的把工程造价估的越低越好。而是要使工程造价更接近实际、更合理。使承包单位费用支出合理,施工单位收入合法。那么造价控制应该贯穿于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
(一)建筑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在建筑工程投资决策阶段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存在问题:投资决策是工程造价产生的根源,在这个阶段的造价约占到总造价的0.8%,但其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可达百分之八九十。项目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工程造价。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研究,而我国的建筑工程普遍缺少对投资决策阶段造价的研究。有些建筑工程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粗浅,考虑不全。很多的工程造价都是通过经验估算出来的。这种缺乏科学决策的现象使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致使投资失去了控制。应对策略:①对待建的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经济技术的全面评估。要始终准确掌握该建筑工程项目的规模、选址、技术标准,要注意对矿产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同时要对建筑项目所需资金来源和效益做出分析,选择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建设方案。科学的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②在在已优化的建设方案基础上,根据大量的工程数据,最大限度的降低估算成本,让其在建筑工程项目中起到控制工程总投资的作用。
(二)建筑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存在问题:投资项目决策完成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在于设计阶段。有资料统计,设计阶段的的费用占工程投入的1%,但其对后期建筑的影响达75%。可见其重要的地位。但很多的建筑工程项目对于施工设计通常采用招投标来完成。很多的设计单位对于工程运用的技术和施工分析不够,设计出现重技术、重质量而忽视造价等情况。也有设计出现只注重经济性而忽视工程质量、功能性的情况。应对策略:①推行限额设计。设计单位必须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及概算进行施工图设计,不得突破批准的投资控制数。真正的选出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②加强设计的管理与设计的经济责任制度。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严格规定一切的设计必须由具备相当等级资格的设计单位承担,杜绝无证设计。同时要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不可盲目的追求高标准,也不可一味的追求低成本。③对设计工作推行经济责任,将设计方案与经济指标挂钩大力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水平,避免工作疏忽而出现错误。
(三)建筑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在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存在问题:在设计招标过程中,只要谁的的报价低谁就有优势,对建筑工程设计的客观评价常常受到忽略,往往导致招标演变成纯粹的价格竞争。失去了这一过程的意义。应对策略:①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实事求是的把工程标底控制合理的造价之下。②要根据工程的规模和特点,确定适合的发包方式,引进竞争机制,杜绝议标。③合理招投标。要有透明度,真正的实现公平竞争,从而使承担的工程造价更合理,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④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施工单位。大而复杂的重要工程,应选择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的施工单位,而对中小项目可选择小的施工企业。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的造价对于评价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造价的形成和管理要通过一定的合理控制来实现。就目前来看,在建筑工程的实施阶段,进行合理的过程化控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因此,有关部门应该注重对各个施工环节的严格把控,分析不同施工环节的特点,做好相关的造價管理和控制。在建筑工程造价中,降低工程造价是很重要的,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措施,对于建筑工程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常贤.我国建筑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J].江西建材,2012,(3):46~49.
[2]张娟丽.建筑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与管理措施分析[J].广东建材,2009,(8):344~366.
关键词: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全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72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作为整个工程管理活动的重要一环,不仅关系着工程的资金使用情况,还对其他工程的管理环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由于建筑工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管理要充分的考虑各种干扰因素,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系统的管理方案。
一、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要想合理的控制工程的造价,实现对工程造价的科学管理,就必须要了解在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干扰因素。一般来说,影响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的干扰因素是相对固定的,主要包括现行的市场价格以及市场行情,国内外的技术的发展情况等,还包括国家的相关政策。
(一)政策法规性因素
建筑工程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工程,其实施和设计等都离不开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所以在对工程的成本进行指定的过程中,也要充分的考虑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一般来说,建筑工程的实施必须要首先符合国家的施工标准,进而在具体的施工需要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调整。
(二)地区性与市场性因素
所谓地区性因素,就是指在不同的地区之间,建筑工程的人力和材料以及相关的设备都存在一定的差价,这样也就导致了工程的造价差异。因此,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前,要充分的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了解市场行情。
(三)设计因素
所谓设计因素导致的建筑工程的造价差异问题,就是指在建筑工程的设计环节,由于具体的建筑工程的差异性导致的造价不同的情况。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各种形式的建筑工程层出不穷,这种情况下,建筑工程的成本就不能一概而论。
(四)施工因素
所谓施工因素导致的建筑工程的造价差异,就是指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一些技术上的操作能否高效合理的实现既定的施工预期,这也是影响工程造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工程造价很大程度上受到施工进度和时间的影响。
(五)人员素质因素
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也是工程造价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为建筑工程的实施要通过不同的工作人员的相互配合来实现,所以一旦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存在问题,就会严重的影响工程的有序进行,也就导致了对施工造价的损耗。
二、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建筑工程造价与工程质量、功能的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的目的是要实现其设计的意图,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如果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只注重工程质量的高标准、项目功能的高功能,就会加大工程的投资量,造成一定程度的材料、资源的浪费,增加工程的造价成本。但是在建筑工程中只追求较低的工程造价,就不能满足工程项目的功能性要求,甚至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从而导致更多的浪费,使工程的造价成本大大增加。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做到使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双赢。功能与效益双丰收。
(二)建筑工程造价与建设工期的问题
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使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的建设工期与工程造价达到最佳的结合。这是因为,如果不顾施工的客观条件和实际情况,一味的追求工程高速度。不利用工程造价的控制,更不利于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而如果科学的缩减建筑工程的建设工期,在很大程度上会减少建筑工程的投资,有利于工程造价的控制。大大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这样才能实现建筑工程的质量与效益双赢。
三、建筑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在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对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不是随意的把工程造价估的越低越好。而是要使工程造价更接近实际、更合理。使承包单位费用支出合理,施工单位收入合法。那么造价控制应该贯穿于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
(一)建筑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在建筑工程投资决策阶段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存在问题:投资决策是工程造价产生的根源,在这个阶段的造价约占到总造价的0.8%,但其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可达百分之八九十。项目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工程造价。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研究,而我国的建筑工程普遍缺少对投资决策阶段造价的研究。有些建筑工程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粗浅,考虑不全。很多的工程造价都是通过经验估算出来的。这种缺乏科学决策的现象使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致使投资失去了控制。应对策略:①对待建的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经济技术的全面评估。要始终准确掌握该建筑工程项目的规模、选址、技术标准,要注意对矿产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同时要对建筑项目所需资金来源和效益做出分析,选择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建设方案。科学的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②在在已优化的建设方案基础上,根据大量的工程数据,最大限度的降低估算成本,让其在建筑工程项目中起到控制工程总投资的作用。
(二)建筑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存在问题:投资项目决策完成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在于设计阶段。有资料统计,设计阶段的的费用占工程投入的1%,但其对后期建筑的影响达75%。可见其重要的地位。但很多的建筑工程项目对于施工设计通常采用招投标来完成。很多的设计单位对于工程运用的技术和施工分析不够,设计出现重技术、重质量而忽视造价等情况。也有设计出现只注重经济性而忽视工程质量、功能性的情况。应对策略:①推行限额设计。设计单位必须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及概算进行施工图设计,不得突破批准的投资控制数。真正的选出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②加强设计的管理与设计的经济责任制度。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严格规定一切的设计必须由具备相当等级资格的设计单位承担,杜绝无证设计。同时要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不可盲目的追求高标准,也不可一味的追求低成本。③对设计工作推行经济责任,将设计方案与经济指标挂钩大力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水平,避免工作疏忽而出现错误。
(三)建筑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在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存在问题:在设计招标过程中,只要谁的的报价低谁就有优势,对建筑工程设计的客观评价常常受到忽略,往往导致招标演变成纯粹的价格竞争。失去了这一过程的意义。应对策略:①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实事求是的把工程标底控制合理的造价之下。②要根据工程的规模和特点,确定适合的发包方式,引进竞争机制,杜绝议标。③合理招投标。要有透明度,真正的实现公平竞争,从而使承担的工程造价更合理,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④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施工单位。大而复杂的重要工程,应选择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的施工单位,而对中小项目可选择小的施工企业。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的造价对于评价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造价的形成和管理要通过一定的合理控制来实现。就目前来看,在建筑工程的实施阶段,进行合理的过程化控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因此,有关部门应该注重对各个施工环节的严格把控,分析不同施工环节的特点,做好相关的造價管理和控制。在建筑工程造价中,降低工程造价是很重要的,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措施,对于建筑工程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常贤.我国建筑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J].江西建材,2012,(3):46~49.
[2]张娟丽.建筑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与管理措施分析[J].广东建材,2009,(8):344~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