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6月底,印度武装部队在中部恰蒂斯加尔邦与纳萨尔派反政府武装交火,打死至少19名反政府武装分子,其中6名据信是纳萨尔派武装的核心人物。
虽然印度的陆军实力非常强大,但这个国家却活跃着很多支杀人放火的反政府武装。这些武装大多活跃在印度最贫困和偏远的农村,遇到政府军扫荡就流窜到邻国或躲进深山,使得正规军犹如“大炮打蚊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跟警察对抗。
以人民的名义造反
在印度、巴基斯坦走向和平谈判之路之后,纳萨尔派武装已经成为印度安全的最大威胁,而且这一威胁正在壮大之中。纳萨尔派武装自称是“武装社会工作者”,因最初这些武装人员主张通过武装夺权,并且是在西孟加拉邦纳萨尔巴里地区活动而得名。
纳萨尔派武装1967年组建于西孟加拉邦,现有7000多名成员。他们经常在印度西部安德拉邦、中央邦、杰哈邦、奥里萨邦和查蒂斯哈邦等地交界处的深山密林中活动,当他们端掉某个小镇的警察局,缴获一些枪支弹药时,整支队伍里都会洋溢着胜利的气氛。千万不要小看他们的弓箭鸟枪,他们就靠这些玩意儿跟警察对决,用一位纳萨尔派武装指挥官的话来说,那就是“维护当地村落的秩序,处理奸细,甚至跟印度最有名的丛林特种战部队打游击”。
除了作战人员,它的支持者不计其数。现在各支武装团结在“人民战争”的旗号下,并且还通过训练尼派尔反政府武装,跟克什米尔分裂组织建立密切联系来“输出革命”。纳萨尔派武装之所以能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是因为他们驱逐地主,重新分配土地,通过枪杆子来确保印度烟叶产品的价格,从而保证了当地穷人的收入。
在印度,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是传统的老大难题,在山区更是如此。由于纳萨尔派推行男女平等,因此在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印度,特别是广大农村容易招收到女兵。当一个女兵穿着制服威风凛凛地回到乡下,她马上就被当成偶像。这样,纳萨尔派武装的实力很快就得到加强。
“东方瑞士”的激进武装
1989年后,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部分宗教极端组织不满印度的统治,想通过武装斗争的形式实现印控克什米尔独立或与巴基斯坦合并,使得这个被誉为“东方瑞士”的风景区从此血雨腥风,爆炸和枪击事件成了当地的家常便饭。
在查谟-克什米尔地区活跃着一批宗教极端势力和激进武装组织,包括 “穆罕默德军”、“伊斯兰圣战组织”、“塔里克圣战组织”、“阿尔巴达尔圣战组织”、“哈克图尔圣战组织”、“查谟-克什米尔解放阵线”及“希斯布尔?默米尼恩组织”等。其中,“虔诚军”是最活跃的恐怖组织之一。这些组织不但在该地区活动,而且在印度其他地区制造暴力事件。例如,2005年10月29日“虔诚军”在新德里三个市场制造了连环爆炸事件,至少造成61人死亡,188人受伤。2006年7月11日,一个自称“恐怖军”的组织在孟买郊区制造了连环爆炸事件,至少造成200人死亡、600多人受伤。印度情报部门认为,“恐怖军”是“虔诚军”的另一个名字。按照印度冲突管理研究所提供的数字,1995年至2005年在查谟-克什米尔地区因恐怖暴力冲突而造成的死亡人数为32677,占全部死亡人数的69%。
对于克什米尔问题,近两年印巴两国政府的互动总的来看减少了对抗,增加了合作,双方一直在致力于通过对话寻求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案。克什米尔两支较大的反政府组织“国民阵线”和“人民会议”,尽管拒绝参加和平圆桌会议,但已开始同新德里对话。2006年5月,这些组织的领导人同印度总理辛格会面,同意开始正式的谈判进程。2005年10月8日,克什米尔巴控区发生了大地震,死亡7万多人,370万人流离失所,印度向巴基斯坦空运了25吨救援物资。
东北反政府武装
长期以来,印度东北部经济落后,并在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与印度其他地区截然不同,宗教和民族矛盾相当尖锐,是各种反政府武装组织猖獗的“重灾区”。“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波多民族民主阵线”、“卡塔普尔解放组织”和“卡尔比国家志愿军”是阿萨姆邦的四个反政府武装组织。它们虽然各自为战,但内心的信条却一样,就是赶走印军和外地移民,建立独立的国家。因此,他们除了屠杀当地的移民外,还经常采用游击战术袭击政府军。在印度政府解决同各邦反政府武装冲突问题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对话进程。
“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是其中最大的反政府武装,它成立于1979年4月,以实施暗杀、绑架、袭击军警等暴力活动而著称,其宗旨要把该邦从“印度统治下解放出来”。印度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曾先后动用了8个陆军旅和4个陆军师,对它实施大规模围剿。但该组织残余的主战派与邻邦的恐怖分子串连,继续进行暴力活动,而且还在印度邻国不丹拥有9个营地。
30多年来,这些分裂组织引发的内乱已造成1万多人死亡。由于近年来恐怖事件频发,印度政府下决心将其铲除。印度军方估计,至少有3000名反印武装分子活跃在不丹境内。印度不仅是不丹最大外援国,也是不丹最主要的出海口,两国关系密切。因此,在印度多次交涉下,不丹国民议会于2002年7月通过决议,如果武装分子拒绝和平离境,政府必须用武力将其赶走。2003年9月,不丹国王旺楚克进行最后一次努力,邀请分裂分子到首都和谈。可这些组织要么只派个中层代表,要么干脆无人与会。11月,在最后一次和谈破裂的情况下,不丹决定从7000人的总兵力中抽出6000人,展开军事围剿。
锡克教反叛组织
上世纪80年代初,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的部分锡克教徒要求独立,一些极端分子甚至组建武装部队,在阿姆利则的锡克教金庙内设立总部。
锡克人要求享有更大权利的斗争由来已久,他们提出的一些要求已经得到了部分的满足,如1966年建立了旁遮普语言邦,使锡克人在该邦占多数地位。但是,还有一些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这些不满情绪同锡克教阿卡利党、中央执政的国大党以及锡克教内部各派之间的斗争交织在一起,使相互间的紧张关系日益加剧。最为严重的是锡克教极端派、原教旨主义者宾德兰瓦勒的影响力增长。他们的斗争更多地是从宗教的角度出发。为了防止锡克教被同化,他们越来越广泛地采取暴力恐怖手段,他们不时袭击各种对手,包括温和派锡克人、印度教徒、军警官员等等,甚至要求分离以建立独立的锡克国家“哈利斯坦”。这样的暴力事件,据印度政府的统计,从1982年8月4日到1984年6月3日就发生了1200起之多,有410人被打死,1180人被打伤,到1984年,他们更进一步以旁遮普邦阿姆利则市最大的锡克教庙宇——金庙作为武器弹药库和战斗堡垒同政府的军警对抗。当时的总理英迪拉?甘地下令对金庙发起进攻,近千名锡克教徒被打死。金庙事件加剧了印度政府与锡克教徒的矛盾,英迪拉?甘地总理也在当年10月被锡克教保镖刺杀身亡。
虽然印度的陆军实力非常强大,但这个国家却活跃着很多支杀人放火的反政府武装。这些武装大多活跃在印度最贫困和偏远的农村,遇到政府军扫荡就流窜到邻国或躲进深山,使得正规军犹如“大炮打蚊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跟警察对抗。
以人民的名义造反
在印度、巴基斯坦走向和平谈判之路之后,纳萨尔派武装已经成为印度安全的最大威胁,而且这一威胁正在壮大之中。纳萨尔派武装自称是“武装社会工作者”,因最初这些武装人员主张通过武装夺权,并且是在西孟加拉邦纳萨尔巴里地区活动而得名。
纳萨尔派武装1967年组建于西孟加拉邦,现有7000多名成员。他们经常在印度西部安德拉邦、中央邦、杰哈邦、奥里萨邦和查蒂斯哈邦等地交界处的深山密林中活动,当他们端掉某个小镇的警察局,缴获一些枪支弹药时,整支队伍里都会洋溢着胜利的气氛。千万不要小看他们的弓箭鸟枪,他们就靠这些玩意儿跟警察对决,用一位纳萨尔派武装指挥官的话来说,那就是“维护当地村落的秩序,处理奸细,甚至跟印度最有名的丛林特种战部队打游击”。
除了作战人员,它的支持者不计其数。现在各支武装团结在“人民战争”的旗号下,并且还通过训练尼派尔反政府武装,跟克什米尔分裂组织建立密切联系来“输出革命”。纳萨尔派武装之所以能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是因为他们驱逐地主,重新分配土地,通过枪杆子来确保印度烟叶产品的价格,从而保证了当地穷人的收入。
在印度,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是传统的老大难题,在山区更是如此。由于纳萨尔派推行男女平等,因此在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印度,特别是广大农村容易招收到女兵。当一个女兵穿着制服威风凛凛地回到乡下,她马上就被当成偶像。这样,纳萨尔派武装的实力很快就得到加强。
“东方瑞士”的激进武装
1989年后,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部分宗教极端组织不满印度的统治,想通过武装斗争的形式实现印控克什米尔独立或与巴基斯坦合并,使得这个被誉为“东方瑞士”的风景区从此血雨腥风,爆炸和枪击事件成了当地的家常便饭。
在查谟-克什米尔地区活跃着一批宗教极端势力和激进武装组织,包括 “穆罕默德军”、“伊斯兰圣战组织”、“塔里克圣战组织”、“阿尔巴达尔圣战组织”、“哈克图尔圣战组织”、“查谟-克什米尔解放阵线”及“希斯布尔?默米尼恩组织”等。其中,“虔诚军”是最活跃的恐怖组织之一。这些组织不但在该地区活动,而且在印度其他地区制造暴力事件。例如,2005年10月29日“虔诚军”在新德里三个市场制造了连环爆炸事件,至少造成61人死亡,188人受伤。2006年7月11日,一个自称“恐怖军”的组织在孟买郊区制造了连环爆炸事件,至少造成200人死亡、600多人受伤。印度情报部门认为,“恐怖军”是“虔诚军”的另一个名字。按照印度冲突管理研究所提供的数字,1995年至2005年在查谟-克什米尔地区因恐怖暴力冲突而造成的死亡人数为32677,占全部死亡人数的69%。
对于克什米尔问题,近两年印巴两国政府的互动总的来看减少了对抗,增加了合作,双方一直在致力于通过对话寻求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案。克什米尔两支较大的反政府组织“国民阵线”和“人民会议”,尽管拒绝参加和平圆桌会议,但已开始同新德里对话。2006年5月,这些组织的领导人同印度总理辛格会面,同意开始正式的谈判进程。2005年10月8日,克什米尔巴控区发生了大地震,死亡7万多人,370万人流离失所,印度向巴基斯坦空运了25吨救援物资。
东北反政府武装
长期以来,印度东北部经济落后,并在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与印度其他地区截然不同,宗教和民族矛盾相当尖锐,是各种反政府武装组织猖獗的“重灾区”。“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波多民族民主阵线”、“卡塔普尔解放组织”和“卡尔比国家志愿军”是阿萨姆邦的四个反政府武装组织。它们虽然各自为战,但内心的信条却一样,就是赶走印军和外地移民,建立独立的国家。因此,他们除了屠杀当地的移民外,还经常采用游击战术袭击政府军。在印度政府解决同各邦反政府武装冲突问题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对话进程。
“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是其中最大的反政府武装,它成立于1979年4月,以实施暗杀、绑架、袭击军警等暴力活动而著称,其宗旨要把该邦从“印度统治下解放出来”。印度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曾先后动用了8个陆军旅和4个陆军师,对它实施大规模围剿。但该组织残余的主战派与邻邦的恐怖分子串连,继续进行暴力活动,而且还在印度邻国不丹拥有9个营地。
30多年来,这些分裂组织引发的内乱已造成1万多人死亡。由于近年来恐怖事件频发,印度政府下决心将其铲除。印度军方估计,至少有3000名反印武装分子活跃在不丹境内。印度不仅是不丹最大外援国,也是不丹最主要的出海口,两国关系密切。因此,在印度多次交涉下,不丹国民议会于2002年7月通过决议,如果武装分子拒绝和平离境,政府必须用武力将其赶走。2003年9月,不丹国王旺楚克进行最后一次努力,邀请分裂分子到首都和谈。可这些组织要么只派个中层代表,要么干脆无人与会。11月,在最后一次和谈破裂的情况下,不丹决定从7000人的总兵力中抽出6000人,展开军事围剿。
锡克教反叛组织
上世纪80年代初,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的部分锡克教徒要求独立,一些极端分子甚至组建武装部队,在阿姆利则的锡克教金庙内设立总部。
锡克人要求享有更大权利的斗争由来已久,他们提出的一些要求已经得到了部分的满足,如1966年建立了旁遮普语言邦,使锡克人在该邦占多数地位。但是,还有一些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这些不满情绪同锡克教阿卡利党、中央执政的国大党以及锡克教内部各派之间的斗争交织在一起,使相互间的紧张关系日益加剧。最为严重的是锡克教极端派、原教旨主义者宾德兰瓦勒的影响力增长。他们的斗争更多地是从宗教的角度出发。为了防止锡克教被同化,他们越来越广泛地采取暴力恐怖手段,他们不时袭击各种对手,包括温和派锡克人、印度教徒、军警官员等等,甚至要求分离以建立独立的锡克国家“哈利斯坦”。这样的暴力事件,据印度政府的统计,从1982年8月4日到1984年6月3日就发生了1200起之多,有410人被打死,1180人被打伤,到1984年,他们更进一步以旁遮普邦阿姆利则市最大的锡克教庙宇——金庙作为武器弹药库和战斗堡垒同政府的军警对抗。当时的总理英迪拉?甘地下令对金庙发起进攻,近千名锡克教徒被打死。金庙事件加剧了印度政府与锡克教徒的矛盾,英迪拉?甘地总理也在当年10月被锡克教保镖刺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