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妙绝伦的花园需要匠心独具的园丁,绮丽多姿的课堂需要个性飞扬的教师。个性化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创新社会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师要敢于并善于跳出现有教育的某些观念、某些程式,在教学中以人为本,以我为主,教出自己的特色,展现自己的风采,使自己成为一位个性鲜明、特长明显、独树一帜的语文教师,使语文课成为“自己”的语文课。
要实现个性化的语文教学,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教学设计个性化 教学设计个性化是指教师处理教材、实施教学的方式方法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科学合理,教学效果卓有成效。具体表现为:(一)教学角度设计得好。寻找讲解课文的最佳切入点,巧妙突破,引导学生快速入境人情,多快好省地理解把握课文。(二)教学问题提得好。教师抛出一些高明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在明快单纯的教学视点中激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三)教学环节安排得好。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快慢适当,既与教材内容的难易相一致,又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思维规律。整个教学过程丰满、流畅,如风行水上,自然而然。
如教学《祝福》,可以发现文章中隐含着一条内蕴丰富的信息: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由此巧妙发问,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祥林嫂生命的悲剧性以及其中所寄托的深刻的象征意义,并且通过这一线索串起阅读过程中的诸多内容,达到以点带面、一悟百悟的效果。又如《林黛玉进贾府》篇幅极长,按常规讲解,必然用时过长。教师若拟出若干作文题目,如“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王熙凤的‘哭’与‘笑’”,“心有灵犀一点通——谈宝黛的初次相会”,“从贾府的一顿饭的排场说起”,“从贾府的府第规模看封建社会的一角”等作为引子,带动学生自读课文、欣赏课文、提炼课文,学生的写作、表达、鉴赏、探究等各个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培养。
二、文本解读个性化 接受美学认为,阅读应该是读者的个人行为,阅读不仅仅是在文本的暗示下发现某种意义,更重要的是创造意义,而且创造无限多的意义。因此我们说,任何作品都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共同完成的。对同一作品、同一问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体,会作出不同的解读。而且越是内涵丰富、深刻的作品,更是见仁见智,常读常新。所以,作为一位特殊的读者,语文教师应具有独立的思想和卓然的判断意识,勇于并善于用自己眼睛解读课文,力求得到深刻的、独到的体会和感悟,同时,尊重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存疑。
如《孔雀东南飞》中,美丽、善良、勤劳的刘兰芝被休原因,教参是主张“自专说”的,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却有不同的质疑和发现。刘兰芝“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这从她被休而向焦母的辞别中,已经得到充分证实。因此,“自专说”很难成立。也有人主张“无子说”,这似乎很有道理。刘兰芝的确没有生养小孩,而按照封建社会的“七出”规定,不生养而被弃理所当然。但推敲起来,也似乎有些勉强。焦仲卿在府中当差,夫妇俩相处时日不多,结婚两三年不能怀孕生子,实属正常。再说,如果真是不能生养的话,那知县、太守缘何纷纷登门提亲,他们就不怕断子绝孙吗?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刘兰芝和焦仲卿二人十分恩爱,这使得早寡且只有一个独子的焦母,产生了莫大的有可能失去儿子的焦虑感,于是迁怒儿媳,拆散他们的婚姻,重新夺回儿子。这在心理学上是讲得通的,在古代社会生活里也有实际的例子。诸如此类的解读虽然只是一家之言,未必正确,甚至可能显得幼稚和肤浅。但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应当予以支持和鼓励。惟此,才能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养成创新品质和鲜明个性。
三、施教手段个性化 语文教师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脾气、秉性、谈吐习惯和处世行为,表现在教学上,自然呈现出不同的教学形态和教学风格。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包括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材教具的选用,还包括教师感情的把握以及教师性情的表现。每位教师都应勇于张扬自己的个性,做一个自主自立和真性情的人。只要学生接受、喜欢,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有利,各种教学手段都应该大胆使用,尽情展示,肆意挥洒,而不必畏首畏尾。另外,教师还要学会扬长避短。在教学中,要考虑到自身素质,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对此,笔者深有体会。笔者字写得很难看,口才也不甚好,做为一个语文教师可谓是先天不足。不过,在写作上还多少有一些“才能”。于是我千方百计避丑藏拙,竭尽所能发扬自己的“写作才能”。每次作文课,我都力求和学生一道同题写作,并与学生“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样既做到了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师生感情,使得彼此关系更加和谐。亲自下水作文,也使自己对写作的甘苦有了更深的感受,从而也能给学生作文以实实在在的指导,有效地避免了作文教学的大而空。讲授完一篇课文,我都要写教学随笔,总结教学的得与失,记录下自己的感悟。课余之际,我还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先后有多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教师如果能和文中人物产生某种共鸣,笑骂相和,同喜同悲,那么,课文中各种美好的形象便悄然复活,其深层寓意便昭然若揭,学生所受到的感染将是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一个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发挥和突显自己的长处,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让学生佩服,让学生“跟我学语文”。
没有个性就是平庸。当前,我国教育最大的弊端是整齐划一,无视学生个性,把学生当作机器零件.把教育看作机床操作,课堂教学变成了流水线生产,而忽视了学生都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性情的人。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特长明显、个性鲜明的人。
(作者单位:定陶一中)
要实现个性化的语文教学,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教学设计个性化 教学设计个性化是指教师处理教材、实施教学的方式方法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科学合理,教学效果卓有成效。具体表现为:(一)教学角度设计得好。寻找讲解课文的最佳切入点,巧妙突破,引导学生快速入境人情,多快好省地理解把握课文。(二)教学问题提得好。教师抛出一些高明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在明快单纯的教学视点中激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三)教学环节安排得好。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快慢适当,既与教材内容的难易相一致,又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思维规律。整个教学过程丰满、流畅,如风行水上,自然而然。
如教学《祝福》,可以发现文章中隐含着一条内蕴丰富的信息: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由此巧妙发问,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祥林嫂生命的悲剧性以及其中所寄托的深刻的象征意义,并且通过这一线索串起阅读过程中的诸多内容,达到以点带面、一悟百悟的效果。又如《林黛玉进贾府》篇幅极长,按常规讲解,必然用时过长。教师若拟出若干作文题目,如“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王熙凤的‘哭’与‘笑’”,“心有灵犀一点通——谈宝黛的初次相会”,“从贾府的一顿饭的排场说起”,“从贾府的府第规模看封建社会的一角”等作为引子,带动学生自读课文、欣赏课文、提炼课文,学生的写作、表达、鉴赏、探究等各个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培养。
二、文本解读个性化 接受美学认为,阅读应该是读者的个人行为,阅读不仅仅是在文本的暗示下发现某种意义,更重要的是创造意义,而且创造无限多的意义。因此我们说,任何作品都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共同完成的。对同一作品、同一问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体,会作出不同的解读。而且越是内涵丰富、深刻的作品,更是见仁见智,常读常新。所以,作为一位特殊的读者,语文教师应具有独立的思想和卓然的判断意识,勇于并善于用自己眼睛解读课文,力求得到深刻的、独到的体会和感悟,同时,尊重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存疑。
如《孔雀东南飞》中,美丽、善良、勤劳的刘兰芝被休原因,教参是主张“自专说”的,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却有不同的质疑和发现。刘兰芝“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这从她被休而向焦母的辞别中,已经得到充分证实。因此,“自专说”很难成立。也有人主张“无子说”,这似乎很有道理。刘兰芝的确没有生养小孩,而按照封建社会的“七出”规定,不生养而被弃理所当然。但推敲起来,也似乎有些勉强。焦仲卿在府中当差,夫妇俩相处时日不多,结婚两三年不能怀孕生子,实属正常。再说,如果真是不能生养的话,那知县、太守缘何纷纷登门提亲,他们就不怕断子绝孙吗?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刘兰芝和焦仲卿二人十分恩爱,这使得早寡且只有一个独子的焦母,产生了莫大的有可能失去儿子的焦虑感,于是迁怒儿媳,拆散他们的婚姻,重新夺回儿子。这在心理学上是讲得通的,在古代社会生活里也有实际的例子。诸如此类的解读虽然只是一家之言,未必正确,甚至可能显得幼稚和肤浅。但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应当予以支持和鼓励。惟此,才能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养成创新品质和鲜明个性。
三、施教手段个性化 语文教师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脾气、秉性、谈吐习惯和处世行为,表现在教学上,自然呈现出不同的教学形态和教学风格。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包括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材教具的选用,还包括教师感情的把握以及教师性情的表现。每位教师都应勇于张扬自己的个性,做一个自主自立和真性情的人。只要学生接受、喜欢,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有利,各种教学手段都应该大胆使用,尽情展示,肆意挥洒,而不必畏首畏尾。另外,教师还要学会扬长避短。在教学中,要考虑到自身素质,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对此,笔者深有体会。笔者字写得很难看,口才也不甚好,做为一个语文教师可谓是先天不足。不过,在写作上还多少有一些“才能”。于是我千方百计避丑藏拙,竭尽所能发扬自己的“写作才能”。每次作文课,我都力求和学生一道同题写作,并与学生“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样既做到了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师生感情,使得彼此关系更加和谐。亲自下水作文,也使自己对写作的甘苦有了更深的感受,从而也能给学生作文以实实在在的指导,有效地避免了作文教学的大而空。讲授完一篇课文,我都要写教学随笔,总结教学的得与失,记录下自己的感悟。课余之际,我还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先后有多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教师如果能和文中人物产生某种共鸣,笑骂相和,同喜同悲,那么,课文中各种美好的形象便悄然复活,其深层寓意便昭然若揭,学生所受到的感染将是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一个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发挥和突显自己的长处,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让学生佩服,让学生“跟我学语文”。
没有个性就是平庸。当前,我国教育最大的弊端是整齐划一,无视学生个性,把学生当作机器零件.把教育看作机床操作,课堂教学变成了流水线生产,而忽视了学生都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性情的人。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特长明显、个性鲜明的人。
(作者单位:定陶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