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成吉思汗陵最终在鄂尔多斯安放和供奉的原因

来源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159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简单介绍了成吉思汗陵的历史变迁过程,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成吉思汗陵最终在鄂尔多斯安放和供奉的历史文化根源:第一个也是最根本原因在于清朝在蒙古地区实行的"盟旗制度";第二个原因在于17世纪上半叶创作的蒙古历史文献巨作《蒙古源流》、《黄金史纲》和《黄金史》等史书的诞生和民间传说的流传,为其找到了合理的历史依据,创造了舆论氛围;第三个原因在于成吉思汗八白室在鄂尔多斯供奉和祭祀已有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信仰基础。因此成吉思汗八白室虽躲避战乱几经迁徙,但最终迁回到鄂尔多斯供奉和祭祀至今。
其他文献
学习过法语和英语的人会发现这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不乏许多可相互借鉴乏处。本文主要从语音、词汇、时态、句法四部分概速了法语和英语学习中的
长期以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面临“教”和“学”的双重困境。为了增强实效性,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亟需多样化的、活泼生动的形式。而研讨式教学就是一种有效形式。发挥研讨式
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