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打牢学习基础、养成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作为教师,切不可因为小学教学内容的简单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学生读书、识字,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好基础,更要注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开展,深入分析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进而从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阅读、加强学生文化思维与文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积极交流、互动等方面进行训练,优化小学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提升教师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6-007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6.037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比较特殊的,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还要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习惯,由此可见,语文教学需要实现的具体教学目标是多样性的,教师要合理地利用语文教学资源,精心设计与规划教学策略。语文课本中的教学内容,都是以汉语言文学表述的。教师要对其中文学色彩较为强烈的内容进行筛选,应用这一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刻的认识与体会,引导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使得语文教学对学生形成吸引,提升其学习汉语言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地认识到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理清小学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首先,汉语言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内容具有较为鲜明的文学色彩,同时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包括文学故事、散文、诗歌等。其中,文学故事、寓言等汉语言文学具有较强的趣味性,通过阅读与学习能够更多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其次,在散文、诗歌中所包含的审美因素以及情感因素,对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汉语言教学中通过对情感因素地体验,可以帮助小学生构建情感感知能力与理解能力,提升综合文化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教学的策略
汉语言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汉语言文学中获得多样性的语文知识。此外,在小学语文的汉语言教学中,教师想要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便需要对教学中不同的阶段进行明确的划分,以便在各阶段中实现相应的教学引导目标,并且做好教学的总结引导工作,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促使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一)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阅读,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首先,对于小学语文汉语言教学来说,其中应用的阅读材料,可以是课本中的内容,也可以是由教师选择的适合學生学习水平的课外教学读本。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阅读的整体性,并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在初级阅读阶段,能够对文学作品的文学特质产生深刻的印象,进而获得基础的汉语言知识积累,同时形成一定的文学审美认知与审美取向。尤其在具有故事性的文学作品阅读中,包括童话故事、小说作品以及寓言故事、叙事诗等,学生更需要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量,通过多次的全文诵读,形成对故事的整体性把握,做到对作者思想的准确理解。
另外,小学生的认知范围较为有限,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受到的外部干扰较少,因此他们在故事性内容的阅读中将会容易沉浸其中,并且产生阅读的联想。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沉浸式阅读体验与阅读的联想,可以要求学生应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对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表达、记录。如通过画图的方式、拍摄视频的方式,都可以进行阅读体验的表达、记录。
其次,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更为丰富的学习感受,从小学阶段开始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而这些都离不开大量的阅读行为。过去,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基础语文水平提升关注较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常将整体性的阅读内容进行分割,分别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汉字、词语以及语法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中对文学因素的感受相对较少,会陷入一种机械化的语文学习状态当中,也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对此,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应重视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文学作品产生整体性的认识与感受,在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因素、审美因素或者趣味性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较为自然地得到激发,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对语文学习中的具体内容,包括词语、文章等进行学习与了解。在这种状况下,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能够得到更好的激发,久而久之,自然会形成较高的文学素养。
(二)重视学生文化视角、文化思维、文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汉语言教学要求学生在文学内容的学习中,对其中的文化特质能够产生基本的认识,并且在小学阶段就能够形成一定的文学视角与文化思维。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文化视角与文化思维的引导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只有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浅层次的文化内容,并随着学生的理解深入,逐渐提升文化理解内容的深度,才能达成教学引导的目的。
其中,在诗歌、散文等内容的教学中,对于所包含的文化意象等理解难度比较高的内容,教师可以选择暂时搁置。由于小学生已经具有较好的情感感受能力,也具有一定的情感表达能力。因此,在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感受,当学生能够对作者表达的情感产生较深的自我体会与感受时,必然会使其学习层次以及文化修养得到明显提升。为此,教师可以选择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应用声光电等手段,进一步为学生塑造出一种情感感受的氛围,进而达到对文化视角与文化思维的培养。 其次,文学学习能力与文学实践能力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文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能够较为自然地提升文学实践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也有着情感表达与审美表达的需求,通过文学实践中的表达,学生能够感受到自我表达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会产生自我要求,希望表达能力可以获得持续提升,从而更好地应用文学的形式,进行自我的表达,表述自我的审美倾向,进行情感的抒发等等。
而在教学引导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对学生的文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写作这种形式是较为常见的,教师要对学生写作内容中所具有的趣味性、情感因素、审美因素等进行特定的关注,對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讲解与展示。在写作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学习过的内容进行续写、仿写,模仿学习名家的词语应用方式与语言风格,并且继续应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基调,展开合理的情感虚拟构建。在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逐渐提升之后,也可以进行更多的文学创作,通过创作的形式,展开文学实践。
(三)引导学生参与更多的交流与互动
众所周知,在汉语言文学相关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展开更为密切的交流与互动,才能逐步达到自身汉语言文化素养的提升。此外,由于语言是一种实用性的工具,而并非单纯的课本知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汉语言文学在实际交流中可以发挥的作用,掌握文学化的语言,重视词汇的精确化选择,通过修饰增强语言的表现艺术,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一方面,在日常交流与互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口语交流中文学化语言的应用。一般而言,小学生在日常的交流中,很少思考词汇的选择,他们会认为书面语与口语是存在距离的,书面语中应用的词汇,并不适合口语。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书面语与口语的应用环境是有所区别的,相对来说,应用书面语可以进行更为细致、逻辑更为复杂的语言表达,在文学化的语言中应用相应的词汇表达细腻的情感,口语中则需要重视语言逻辑的简洁。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向学生说明:书面语与口语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都属于语言应用实践的形式,只有对它们进行有效融合,才可以起到对语言表达效果的强化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汉语言文学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了诗歌、散文、小说等,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对汉语文化常识的了解以及汉语词汇的运用。因此,为了使学生完全进入到文学化的语境中,教师可以借助于课本的故事、诗歌、散文等,安排学生排演课本剧,由学生自行改编,探讨排演,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模式,如文言文、诗歌朗诵等,提升学生应用文学化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或通过更为贴近日常语言的方式,对课本中文学化色彩较重的语言进行转化,以简单的白话文达到良好的交流效果。
总之,教师需要在初期的语言内容改编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教学引导,引导其编排课本剧,并对学生改编完成的课本剧剧本进行润色,加强其中的文学化程度。通过对课本剧的改编,可以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口语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交流技巧。
三、结语
阅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融入这个世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重视应用汉语言文学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水平。汉语言教学引导,主要是应用阅读教学与实践应用教学两种模式进行,在这两种模式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仅可以掌握基础的汉语知识,还能够在学习中提升自我的文化感受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此外,汉语言文化的融入,能够让学生以更加美好、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也能引导他们学会用合适的词汇、方式表达自己体会到的美,进而能够对自身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有英.浅谈中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0(7).
[2]郭洪霞.浅谈中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17).
[3]齐凤贤.小学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6(1).
[4]许娜.小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创新[J].小学生作文辅导(五六年级版),2019(11).
[5]罗秘密.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教学研究[J].幸福生活指南,2019(25).
[6]杨文会.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理念下的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8).
关键词:小学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6-007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6.037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比较特殊的,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还要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习惯,由此可见,语文教学需要实现的具体教学目标是多样性的,教师要合理地利用语文教学资源,精心设计与规划教学策略。语文课本中的教学内容,都是以汉语言文学表述的。教师要对其中文学色彩较为强烈的内容进行筛选,应用这一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刻的认识与体会,引导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使得语文教学对学生形成吸引,提升其学习汉语言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地认识到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理清小学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首先,汉语言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内容具有较为鲜明的文学色彩,同时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包括文学故事、散文、诗歌等。其中,文学故事、寓言等汉语言文学具有较强的趣味性,通过阅读与学习能够更多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其次,在散文、诗歌中所包含的审美因素以及情感因素,对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汉语言教学中通过对情感因素地体验,可以帮助小学生构建情感感知能力与理解能力,提升综合文化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教学的策略
汉语言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汉语言文学中获得多样性的语文知识。此外,在小学语文的汉语言教学中,教师想要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便需要对教学中不同的阶段进行明确的划分,以便在各阶段中实现相应的教学引导目标,并且做好教学的总结引导工作,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促使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一)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阅读,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首先,对于小学语文汉语言教学来说,其中应用的阅读材料,可以是课本中的内容,也可以是由教师选择的适合學生学习水平的课外教学读本。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阅读的整体性,并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在初级阅读阶段,能够对文学作品的文学特质产生深刻的印象,进而获得基础的汉语言知识积累,同时形成一定的文学审美认知与审美取向。尤其在具有故事性的文学作品阅读中,包括童话故事、小说作品以及寓言故事、叙事诗等,学生更需要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量,通过多次的全文诵读,形成对故事的整体性把握,做到对作者思想的准确理解。
另外,小学生的认知范围较为有限,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受到的外部干扰较少,因此他们在故事性内容的阅读中将会容易沉浸其中,并且产生阅读的联想。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沉浸式阅读体验与阅读的联想,可以要求学生应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对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表达、记录。如通过画图的方式、拍摄视频的方式,都可以进行阅读体验的表达、记录。
其次,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更为丰富的学习感受,从小学阶段开始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而这些都离不开大量的阅读行为。过去,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基础语文水平提升关注较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常将整体性的阅读内容进行分割,分别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汉字、词语以及语法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中对文学因素的感受相对较少,会陷入一种机械化的语文学习状态当中,也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对此,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应重视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文学作品产生整体性的认识与感受,在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因素、审美因素或者趣味性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较为自然地得到激发,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对语文学习中的具体内容,包括词语、文章等进行学习与了解。在这种状况下,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能够得到更好的激发,久而久之,自然会形成较高的文学素养。
(二)重视学生文化视角、文化思维、文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汉语言教学要求学生在文学内容的学习中,对其中的文化特质能够产生基本的认识,并且在小学阶段就能够形成一定的文学视角与文化思维。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文化视角与文化思维的引导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只有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浅层次的文化内容,并随着学生的理解深入,逐渐提升文化理解内容的深度,才能达成教学引导的目的。
其中,在诗歌、散文等内容的教学中,对于所包含的文化意象等理解难度比较高的内容,教师可以选择暂时搁置。由于小学生已经具有较好的情感感受能力,也具有一定的情感表达能力。因此,在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感受,当学生能够对作者表达的情感产生较深的自我体会与感受时,必然会使其学习层次以及文化修养得到明显提升。为此,教师可以选择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应用声光电等手段,进一步为学生塑造出一种情感感受的氛围,进而达到对文化视角与文化思维的培养。 其次,文学学习能力与文学实践能力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文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能够较为自然地提升文学实践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也有着情感表达与审美表达的需求,通过文学实践中的表达,学生能够感受到自我表达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会产生自我要求,希望表达能力可以获得持续提升,从而更好地应用文学的形式,进行自我的表达,表述自我的审美倾向,进行情感的抒发等等。
而在教学引导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对学生的文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写作这种形式是较为常见的,教师要对学生写作内容中所具有的趣味性、情感因素、审美因素等进行特定的关注,對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讲解与展示。在写作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学习过的内容进行续写、仿写,模仿学习名家的词语应用方式与语言风格,并且继续应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基调,展开合理的情感虚拟构建。在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逐渐提升之后,也可以进行更多的文学创作,通过创作的形式,展开文学实践。
(三)引导学生参与更多的交流与互动
众所周知,在汉语言文学相关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展开更为密切的交流与互动,才能逐步达到自身汉语言文化素养的提升。此外,由于语言是一种实用性的工具,而并非单纯的课本知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汉语言文学在实际交流中可以发挥的作用,掌握文学化的语言,重视词汇的精确化选择,通过修饰增强语言的表现艺术,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一方面,在日常交流与互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口语交流中文学化语言的应用。一般而言,小学生在日常的交流中,很少思考词汇的选择,他们会认为书面语与口语是存在距离的,书面语中应用的词汇,并不适合口语。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书面语与口语的应用环境是有所区别的,相对来说,应用书面语可以进行更为细致、逻辑更为复杂的语言表达,在文学化的语言中应用相应的词汇表达细腻的情感,口语中则需要重视语言逻辑的简洁。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向学生说明:书面语与口语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都属于语言应用实践的形式,只有对它们进行有效融合,才可以起到对语言表达效果的强化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汉语言文学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了诗歌、散文、小说等,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对汉语文化常识的了解以及汉语词汇的运用。因此,为了使学生完全进入到文学化的语境中,教师可以借助于课本的故事、诗歌、散文等,安排学生排演课本剧,由学生自行改编,探讨排演,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模式,如文言文、诗歌朗诵等,提升学生应用文学化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或通过更为贴近日常语言的方式,对课本中文学化色彩较重的语言进行转化,以简单的白话文达到良好的交流效果。
总之,教师需要在初期的语言内容改编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教学引导,引导其编排课本剧,并对学生改编完成的课本剧剧本进行润色,加强其中的文学化程度。通过对课本剧的改编,可以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口语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交流技巧。
三、结语
阅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融入这个世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重视应用汉语言文学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水平。汉语言教学引导,主要是应用阅读教学与实践应用教学两种模式进行,在这两种模式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仅可以掌握基础的汉语知识,还能够在学习中提升自我的文化感受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此外,汉语言文化的融入,能够让学生以更加美好、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也能引导他们学会用合适的词汇、方式表达自己体会到的美,进而能够对自身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有英.浅谈中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0(7).
[2]郭洪霞.浅谈中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17).
[3]齐凤贤.小学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6(1).
[4]许娜.小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创新[J].小学生作文辅导(五六年级版),2019(11).
[5]罗秘密.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教学研究[J].幸福生活指南,2019(25).
[6]杨文会.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理念下的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