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子教师到“三全美育”

来源 :美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o1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8年至2020年,广州美术学院在连南瑶族自治县某瑶族村寨小学开展了美育支持项目,以期通过美育实践行动提升村寨小学乃至整个瑶寨的美育水平。本文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围绕由村寨小学师生、村民和高校师生共同参与的瑶寨美育个案开展行动研究,希望能为乡村美育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乡村美育 选点 种子教师 三全美育
  关于美育,我们往往习惯于将之放置于“城市学校”這一隐蔽前提下谈论,而当将美育放到乡村,情况又有不同。从师资来讲,农村学校师资相对贫乏,尤其是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师资长期处于薄弱的窘境,即使具备充足的教师,乡村教师接受美育观念的渠道比起城市教师也要狭窄得多。从关注点来看,乡村学校在美育层面主要关注的是“传授知识”,尚未达到“以美育人”的高度。从实施过程来讲,乡村美育重校园、轻社区,往往寄希望于学校发挥作用,忽视社区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乡村美育是一个历史久远且得到国内外诸多领域专家、学者关注的话题。近年来,专家、学者在乡村美育的具体研究和实践中成果颇丰。广州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广州美院”)的陈卫和教授是一位执着于乡村美育的专家。他一直带领着一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兴趣浓厚的师生队伍,在社会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从事着乡村美育的工作。2018年开始,陈教授带领团队展开了对接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某瑶族村寨小学的美育支持项目,以期通过美育实践行动提升村寨小学乃至整个瑶寨的美育水平。至今,他已带领团队在该小学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美育实践(每学期四次支教活动和每年一次夏令营活动),帮助该小学开发美育课程,开展村寨美育活动。
  一、乡村美育活动的选点
  选择合适的实践点来开展活动和研究,这是乡村美育活动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首先,从实际出发,要选择一个与广州美院同省的地级市,这样方便交通往来,项目参与人员也较为熟悉当地政策及支持力度;其次,本次项目的实践点还需要选在一个较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乡村,以激发创作灵感;最后,大学师范专业的老师要以乡村为落脚点开展乡村美育,这就要求这个村的居民和村小学的校长及老师较为支持美育工作。基于以上几点想法,团队开始联络广州市周边的地级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最后将实践点确定在比邻广州市的清远市。根据清远市提供的乡村名单,团队又倾向于在其下属的连南瑶族自治县选择实践点。
  连南瑶族自治县是广东省重点扶贫特困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排瑶聚居地,被誉为“诗画瑶山”“歌舞之乡”。这里生活着从一会说话就会唱歌、一会走路就会跳舞的八排瑶民,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独特的民族风俗。连南瑶族自治县是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截至2016年年底,全县有普通高中、职业技术学校各1所,义务教育学校41所(初级中学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完全小学31所)、教学点43个,幼儿园16所(公办幼儿园10所、民办幼儿园6所)。
  具有特色文化氛围是本次选择乡村小学的一项重要因素。针对本次实践点的选择,本团队共开展了两次考察。2016年12月,团队根据清远市教研员提供的名单,来到三所学校(一所全县教学质量最好的小学、一所农村中心校、一所小型乡村小学)进行了第一次考察。在这次考察中,团队主要与校长和美术老师进行了交谈,听取了他们对美育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其美术课的实践情况及其周边村寨的文化资源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油岭小学为当地最具文化特色的乡村小学之一,且校方态度最为积极。油岭小学所在的瑶寨具有千年历史,有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族耍歌堂和瑶族长鼓舞)。瑶寨中有擅长瑶族刺绣的老人及教师,他们的刺绣纹样简单朴素,充满着瑶族人民的生活气息。瑶寨中还有擅长制作长鼓的作坊,长鼓形制特殊,鼓身为红色,一般不绘制花纹。长鼓是瑶族常用的乐器和舞蹈道具,也是重大节日或庆典时不可或缺的助兴工具。这种独有的刺绣方式和民族乐器承载着瑶族的历史文化精髓,而发展乡村美育恰恰需要结合乡村特色文化。
  为了考察的全面性以及探寻更多的可能性,团队在2017年进行了第二次考察,本次在计划方案上做了相应调整。首先,团队邀请了从事当代艺术的校外教师和从事民间艺术的专业老师参与本次考察,以期用更加专业的眼光判断、分析当地文化的优劣势;其次,在考察范围上增加了对中国瑶族博物馆的考察,以提升团队对瑶族文化的整体认知,还增加了小型乡村小学的考察点;最后,增加了美育活动细节讨论。此次考察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正式确定2018年美育活动开展地点,并商讨从经费预算、活动分工、人员组织到具体时间段等活动细节。
  本次考察团队去了四所学校,其中较为典型、有特点的依旧为油岭小学。再次去油岭小学,团队主要考察了两位老师(民间艺人)的长鼓舞课程。长鼓舞课程为学校的第二课堂,每周都会在固定时间开展,课上男女生会分为两个方阵。学生在学习时会将肢体语言融入节奏中。女生使用的鼓形较短,舞蹈动作更多;男生使用的鼓形较长,舞蹈动作相对较少但更有力量感。团队还考察了另一位老师的瑶歌课程。瑶歌为当地特有的歌曲,学校尤为重视,课程开设的时间较长,由当地瑶歌传承人来教授,采用模仿的方式,既突出了瑶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因为学校生源不稳定,所以导致瑶歌的传承也受到了一定阻碍。此外,在第二次考察中,团队发现整个校园环境的瑶族文化特色有所加强,如相较第一次考察增加了瑶族民俗壁画等装饰。
  通过两次考察,团队对连南瑶族自治县村寨及其乡村小学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并最终选择油岭小学及其所在村寨作为实践点。自此,陈教授带领团队深入连南瑶族自治县瑶寨,开始了为期三年的乡村美育实践。
  二、问题的出现与解决
  1.观念的破与立:第一个周期里的种子教师培养
  本项目于2018年正式开始,第一步是全面考察油岭村的文化资源及瑶族历史文化,并寻求当地校长及美术教师对行动研究的共识。对于发展本校的瑶族文化美育课程,特别是要改造校园文化,油岭小学校长表示非常支持。但其对美育课程的了解更多的是课堂教学方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也仅停留在“画画宣传画、写写美术字”的层面。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更广义、更深远的美育内涵,团队决定通过第一年的支教活动帮助油岭小学培育“种子教师”,以种子教师的计划来开展油岭小学及村寨美育工作。
  2018年4月至6月,团队协同油岭小学校长和老师,以“寻访老艺人”“寻找老物件”和“画出老手艺之美”为主题开展了每个月两天的支教活动,原因是学校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课程开展得相对“表面”,甚至与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偏差。如在瑶族刺绣课程中,其纹样就做了汉化处理,有些甚至制作成了汉族的十字绣,与真正的瑶族刺绣相去甚远。所以团队志愿者与清远市美术教研员、当地教师一起组织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前往瑶鼓制作艺人唐大打大不公家,并主要围绕其制作工艺分组采访了他与瑶绣艺人唐批背四婆、瑶族长鼓舞传承人唐桥辛二公、瑶歌传承人唐古民三婆和牛角王唐民意十斤二公五位村寨里的民间艺人,还建立了奖励机制,鼓励学生提更多优质问题、访到更深入的答案,最终将当地剪纸艺术家所制作的剪纸作品作为礼物奖励给优秀的学生。随后,团队志愿者带领当地教师一起组织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深入村寨和村民家里寻找老物件,对老物件的主人进行采访。这些老物件其实都是村民家中的常见物件,非常有美感和研究意义,但因为习以为常易被人忽略。如村民家中都会放缸,缸中会存放自己的盛装,村民通常会较为注重盛装而忽略了缸,其实缸也是很有民族特色的物件。所以本次考察团队就通过绘画与测量等方式将老物件的外形、尺寸等信息记录在绘画本上,以此加深对老物件的了解。之后,志愿者又带领师生在村寨老艺人家对老物件进行观察与写生。孩子们绘制的画作相当丰富。有的学生将教授瑶歌的老师唱歌的状态描绘了出来,有的将放置瑶鼓的场景绘制了出来,还有的展现了葫芦竹篓老艺人的形象。这几次的支教活动使团队对特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考察,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教学的方式。
  在活动过程中,陈教授发现团队成员和老师缺乏对瑶族文化的全面了解。尽管很多老师均为瑶族同胞,但他们对一些传统民俗、民间文化的认识也有一定局限,于是团队便组织了一次市级乡村学校美育培训活动。活动邀请了瑶族文化历史学家、瑶族民俗风情学者、瑶族刺绣工艺研究专家和美术教育研究者共同对当地教师进行培训。经过一系列的支教和培训活动之后,油岭小学的校长及老师认识到之前学校的美育建设只关注了技艺的“教”,缺乏对文化和审美的“育”。于是团队提出第二步,带领油岭小学的老师探讨如何将美育更好地从课堂、校园拓展到村寨,从教师、学生拓展到家长(村民),借助“美”的教学活动达到“育”的效果。于是之后的夏令营活动就重点关注如何进一步利用村寨资源,采取艺术的方式识读熟悉的生活和被忽略的事物,刷新和深化对瑶族文化的认知,激发师生对自己、对生活、对未来的思考,以达到用美的眼光和方法实现育人的效果。
  2018年7月,以“画塑老排”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开展得非常成功,甚至把已到县城学习的当地儿童又吸引了回来。在“瑶来谣去·老排新唱”“废物新用·描绘瑶寨景观”“竹编祈福·风在传递希望”和“共绘未来·展现瑶寨新貌”四项活动中,学生通过学习具有瑤族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表现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志愿者和当地种子教师通过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美育活动,探研推动乡村学校美育的基本方法。油岭小学的师生第一次用现代教育观念和当代艺术视野,重新审视了老排村寨,用不同视角感受习以为常的人和物。
  其间,村支书、民间艺人、当地村民、歌王传人、博物馆工作人员等都参与了本次活动。在“瑶来谣去·老排新唱”的活动中,首先志愿者团队邀请了当地瑶歌传承人演唱了当地的《优海歌》;其次,再由专门负责人为孩子们讲解当地历史、现状以及如今对于传统艺术的保护政策等;再次,让孩子们将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记录下来;最后,当地种子教师根据节奏创作出《新优海歌》,让孩子们将其演唱出来,再通过高音喇叭传到村寨。在“废物新用·描绘瑶寨景观”活动中,志愿者团队与当地教师一起带领孩子走出学校,走进村寨,在生活中找寻和收集塑料垃圾,进而引发村民对“捡垃圾”的关注。而对于捡回的塑料垃圾又由学生剪成带状,并观察自己家乡的样子,按所见所想将其编织在筐上,成为抽象的瑶寨景观。教师们以“另类”的艺术活动让学生体验将捡来的“脏”垃圾转化为“美”作品的过程。而在“竹编祈福·风在传递希望”的活动过程中,志愿者团队、当地教师、孩子们和村民们共同制作完成了竹编风车,并立于村寨中,使其与环境融为一体。此外,团队还进行了“共绘未来·展现瑶寨新貌”的活动,活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校外,孩子们邀请路过学校的村民与自己一起进行瑶寨写生,让村民与孩子们共同合作完成作品;第二部分是在校内,老师带领学生在巨幅喷绘照片上用色彩涂鸦的方式,体会“破”与“立”的转化。   活动采取艺术的方式让师生获得了艺术创作的“高峰体验”,深化了对“美”的理解,识读了熟悉的生活和被忽略的事物,加强了对瑶族文化的认知,激发了对“育”的进一步思考。同时,本次活动也强化了团队、油岭小学校长和教师对乡村美育需要从学校到村寨、从学生到村民拓展的意识。
  2.从“人才”是关键到“人”才是关键:第二阶段的全员美育
  第二个阶段美育活动的开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因为唯一一位具有硕士学位的美术教师调离了油岭小学,导致美育项目陷入无人执行的状况。于是团队大胆提出应对方案——全员美育,全校教师均为美育师资,全体学生均为美育教学对象。油岭小学的10名教师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将美育观念渗透到瑶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中。行动初期,教师们对“全员美育”的概念明显流露出疑惑和担忧,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够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也不知道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因此,第二个阶段的任务,就是帮助教师结合本民族“美”的因子进行各学科的教学设计。如音乐老师教授瑶族童谣,让学生将童谣的意境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数学老师用刺绣的规律和图案教授数学中的面积问题;舞蹈老师用具有瑶族特色的长鼓舞的基本舞步改编课间操;刺绣老师用剪纸的形式引导孩子们关注瑶族刺绣纹样的内涵和表现方式等。與此同时,来自深圳一线的优秀美术教师作为项目参与者,将剪纸、儿童画、版画、水墨画等美术表现方式及其教学方法呈现给油岭小学的老师,并带领他们用学生美术作品布置了小展厅。
  2019年,为了保证瑶寨民间美术进课堂活动深入有序开展,以达到瑶族民间文化与美育融为一体的实际效果,即建设“瑶美”艺术特色校,项目确立了坚持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环境“三位一体”的学校美育项目发展思路,努力实现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美术馆、艺术教育特色校的项目目标,营造“学校即美术馆,美术馆校园化”的育人环境。如团队将师生做出的八角花风车装饰在学校护栏上;将师生合作完成的印有八角花图案的风车安装在校门口;志愿者团队与当地教师一起将学生剪纸作品贴在校园里,再通过喷漆把图案固定在墙上;用学生的美术作品布置学校小展厅等。教师与学生制作的作品都是以当地传统为基础进行进一步创作的。剪纸作品中所展现的农具、牛角号等元素更是与当地文化息息相关的。这些作品把瑶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进一步陶冶情操,塑造内在美,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和积极、乐观向上的良好品质。
  3.从“非政府”项目到政府项目:第三阶段的推广
  进入项目行动研究的第三年,因为种种原因,社会公益基金会没有继续支持本项目,但清远市教育局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保证了项目的持续。2020年,当地主管美育工作的部门在连南瑶族自治县视察,根据行动研究项目中学校“人人争做美育教师”的工作要求,提出乡村学校“全员美育、全科美育、全方位美育”的“三全”美育新思路,之后清远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全科美育教育教学实验工作的通知》。清远市农村学校“以全员美育为基础,全科美育为核心,全方位美育为目标”的实验有效解决了农村学校艺术专业教师短缺问题,提升了乡村教师美育的教学能力,帮助乡村学校开足、开齐、开好美育课程,促进学校艺术教育与文化教育的融合,实现乡村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推动全科美育,将乡村学校艺术师资短板转化为美育教学的潜力板,尝试将知识可视化、教学艺术化,借助少儿美术及思维导图的方式,让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与此同时,当地瑶族文化博物馆也对行动研究项目提出的“学校即美术馆,美术馆校园化”表示赞同和支持,不仅派出专人对接学校开展相关工作,还向省里申请了将音乐教室改造为排瑶民歌坊的专项经费,推动油岭小学校园乡村博物馆的建设。团队组织志愿者、教师带领油岭小学的孩子们一起参观中国瑶族博物馆,绝大多数孩子从来没去过博物馆,更没见过博物馆中做工如此细腻、精致的民间美术作品。博物馆的活动,除了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了瑶族文化,同时也将美的种子种在了孩子们心中。
  三、理论参考意义
  1.乡村美育要见“人”
  在行动研究项目启动以前,乡村学校的美育教育主要依赖于音乐、美术课程的实施。一旦缺乏音乐或美术教师,乡村学校就很难开展美育活动。因此,乡村美育工作首先就是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全员统一思想,积极参加各种美育培训及活动。如召开校会,聘请民间艺人到校讲解瑶族民间文化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让师生加深对瑶族民间文化的了解,形成文化共识;寻访老艺人,通过带领学生深入村寨,引导瑶族孩子关注村里的民间艺人,熟悉和了解身边的民间文化;由教师向全校同学发放问卷调查表,便于了解学生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及掌握情况,为更好地推进下一步工作打基础;有计划地组织艺术教育专家、志愿者到校培训、讲课,让教师掌握好当今美育教学手段及方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打下基础。
  2.乡村美育要见“智”
  项目启动以前,学生课堂教学的内容主要来自国家教材。项目启动以来,大量当地文化资源被挖掘,直接或间接地融入学生学习中,让学生对本土文化有了更多的关注。过去,油岭小学的教师普遍认为美育主要是美术老师和音乐老师的任务,一旦缺乏相关专业的师资,学校就没法推进美育教学工作。项目启动后,团队带领全体教师开发与语文、数学、地理、历史等课程相结合的美育课程,鼓励和引导全体教师主动承担美育推进的工作。同时通过夏令营活动与支教活动,一线优秀美术教师、美术教育研究者与油岭小学教师一起开发美育课程,传授和示范美育课程开发的方法以及如何带领学生学习用美的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刷新了乡村教师们对美育的认识。
  3.乡村美育的核心在“育”
  项目启动以前,学生对形式单一的课堂学习内容兴趣不高,比较活泼的第二课堂比第一课堂更受学生欢迎。这是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和学习内容固化,没有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团队引导油岭小学的教师一方面设法利用村寨现有的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寻找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和动人的故事,培育学生对瑶族文化的感情;另一方面改变教学思路,大胆利用现代教育观念和当地艺术创作方法,让课堂教学变得更生动,让艺术课程变得更有人的温度、历史的厚度和审美的态度。学生因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对学习内容感到耳目一新,学习兴趣得到较大的提高。
  过去油岭小学的校园和村寨具有鲜明瑶族文化气息的标志景观比较少,仅有的宣传画大多是由外面的设计公司出图喷绘出来,几乎没有学生和村民参与的痕迹。项目启动之后,团队带领油岭小学教师利用学生美育课程成果,如风车、剪纸等美化村寨,引发家长(村民)对美育教育的关注。过去油岭小学的教学主要在校园内进行,除了民间艺人被请入学校之外,其他村民几乎不会被带入学校,在大家的努力下,现在村民与学校的关系更加紧密、和谐,学校美育观念不断得到扩展。
  这是一项开放式的活动,行文至此,研究仍在继续。本项目强调对现实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伴随行动的持续和跟进,新的问题随之而至,新的解决方案也陆续被探索出来。在行动过程中,志愿者(研究者与城市一线美术教师等)向当地教师分享了美育经验和研究成果,提升了教师的自信心。从种子教师到“三全美育”的乡村美育行动研究计划,让志愿者与当地教师一起对美育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反思,将行动的专业行为推广至全校乃至村寨,整体提升学校的美育效能,为乡村美育提供理论参考。
  (张莹莹/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赵天悦/山东女子学院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
其他文献
在几乎人人都有摄像机的时代,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层出不穷,似乎人人都能做主播。而在大批量非科班网络主播崭露头角的同时,跨界主持人、AI智能主播等新生力量也不断涌入。主播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媒介影响力是否因为数量而显著提高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全国共有408家地级以上广播电视台、36家教育电视台和2106家县级广播电视台。再加上难以
期刊
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服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  ——澳大利亚 格迪斯 《山地民族》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苗族,其实最先是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  一、苗族的历史  从狭义上讲,中华民族是指远古“中华三祖”的后代,包括黄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先在黄河中下游开发繁衍的是夷人,大酋长正是蚩尤;羌人在渭河流域到黄河中上游生活,首领是炎帝;狄人原住在蒙古高原上
期刊
摘要:旅游景区酒店的室内软装饰以其独特的质感和易于更换的特性成为酒店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因素,也是使酒店设计格调更与众不同的重要陈设手段,本文根据景区酒店客户的需求特点,提出关于室内软装饰的配套设计用于营造景区酒店特色的方式及其意义。  关键词:旅游景区 酒店 软装饰 配套设计  [本文为2013年度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江西旅游景区酒店陈设艺术的特色营造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YG201
期刊
中国电影素有其独特的诗性表达和抒情传统,人文内蕴悠远绵长。2020 年的纪录影片《掬水月在手》仿若镜头中的诗歌,吟咏了诗词大家叶嘉莹颠沛而坎坷、平和且坚韧的人生。电影融叙事、述志、写意为一体,在两条历史线索的回旋中展开,一条沿着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与变迁的轨迹将主人公的人生起伏娓娓道来,另一条则在此背景之下描绘了主人公如诗如歌般的经历。影片画面迟重、节奏舒缓,交织着当下与过往、祖国与他乡、人物与使命的
期刊
摘 要:金缮是一门古老的工艺技术,也被人们翻译成“金箔瓷具”。把破碎的器物用大漆拼合再贴金装饰,便是其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本文基于服装设计的视角对金缮技艺在可穿戴康复服设计中的应用进行解读,揭示其文化价值与设计意义,希望能为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金缮 服装设计 功能性服装 可穿戴设备  一、破立之道:打破重组的修缮之美  金缮是一种以天然大漆为黏合剂来修补残缺、破碎的
期刊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美育能丰富人的想象力、提高创新意识,也能提升个人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活力,是教育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时代,高校应如何弘扬美育精神呢?笔者认为,新时代高校美育离不开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在立德树人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校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成人
期刊
摘 要:本文立足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管理实践与研究”课程,从教学实践、学生体验与反馈、课程评价等多方面进行理论反思与提升,探究在高校课堂中践行新时代美育要求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美育课堂 学与练 审美价值  近年来,美育在国家层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不仅是出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长远意识,更是因为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下,推动美育新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文化战略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具有中国特色
期刊
摘 要:绣荷包在古代作为一种配饰,其图案纹样色彩鲜艳,寓意丰富,形制多样,工艺繁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无论是装饰类荷包、实用功能类荷包还是民俗礼仪类荷包,都寄托着刺绣女子丰富真城的爱,同时在乡制荷包的过程中,女子也得到了许多乐趣和知识,使自己的自身修养不断得到提高。  关键词:绣荷包;图案纹样;情感内涵  “刻丝绣线,固是女红”,中国男耕女织的古老习俗已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刺绣,作为中国的一种传
期刊
摘 要:当代美育的中国路径探索乃时代之急需,是由文化发展类型的差异决定的,也是由美育之铸魂作用决定的。当前我们需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包括“乐以成人”的君子之教、“天人相和”的中和之教、“风骨刚健”的人格之教与“大音希声”的境界之教等。当代美育的中国路径应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当代美育 类型说 乐以成人 中和之美 风骨境界  美育已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近年来,国家
期刊
摘 要:《少年美术故事》是丰子恺的代表作。故事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南方家庭,围绕“成长”与“美术”的主题以儿童文学的形式讲述美术知识,蕴含着丰子恺质朴的美育思想和艺术观念。本文试对全书做简单梳理,并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浅析丰子恺以美育人的理念以及对当下美育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美育 童心 全面发展 《少年美术故事》  《少年美术故事》是丰子恺创作的儿童故事集,1936年在上海开明书店创办的刊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