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元明易代之际吴中文人多写景咏物之作,杨基的看花诗是其中的一个亮点,诗人看花咏花,在看花诗中串联起自己的人生旅程,寄寓着自己的人格与心态,同时也引领了后世吴中文人的咏花之风。
关键词:杨基;看花诗;人生经历;人格心态
杨基是元末明初吴中派中极具代表性的诗人,他与高启、张羽、徐贲并称为"吴中四杰",成就仅次于高启。现存《眉庵集》十二卷,内诗十一卷,词一卷,其中多为旅行、酬唱中写景状物以及咏怀之作,通过写景咏物来表达复杂的感情。而看花诗便是状物诗中一类独特的存在。杨基爱赏花,写了大量的看花诗,《眉庵集》中仅以花为题的诗就有近百首,而其写景咏怀诗中亦多有对花的描写。本文就以杨基的看花诗为研究对象,分析体悟其中的精神意蕴。
一、从看花诗中追寻杨基的人生历程
杨基的一生可以说是历经坎坷,充满了波折。杨基酷爱赏花,在他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可以看到他赏花咏花诗。在他人生飘零的几十年里,笔下的花也一直跟随着他的步伐,赏花咏花似乎已不仅仅是一种消遣,而成了一种习惯,一种表达内心复杂情感的方式,一剂抚慰精神和心灵的良药。循着花得踪迹,也可以看到他的足迹,感受他的心声。
1、元末:花间张扬的吴中少年
杨基生活的年代可以分为元末和明初,元末时他主要寓居吴中苏州,对他而言,苏州不仅仅是故乡,也代表了他豪气轻狂、个性张扬、率性而为的少年时代。元末本是社会矛盾急剧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代,而正是在这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之际,吴中却呈现出一种末世中独自的繁华景象。
在风景如画的苏州,除了可以和众多的文人朋友诗酒酬唱为乐,每当冰雪消融,大地春回,百花盛放的时候,亦可以踏青赏花,别有一番风情。这样悠然闲适的生活,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显得如此的珍贵,尤其是对于经历了种种痛苦磨难之后,仍然在异乡漂泊的诗人而言,那些存在于记忆中的平和安宁的画面,俨然是最美好的回忆了。
然而乱世中偏安一隅的和平总是短暂的,它最终会湮灭在战争的洪流中。苏州兵围之时,杨基也曾和高启、王行一起到吴门雍熙寺后范园看花,兵乱之中,这片繁华之地已是一片凄凉景象,昔年人们自在游乐的情景已不复存在,"僻处休嗟车马稀,内家园里犹芳草。东风回首几人存,粉悴香谯不忍论。锦瑟金钱谁赴约,凤笙龙管谩招魂。月斜徐步花枝下,欲折生红泪盈把。"面对此情此景,诗人选择了用放纵来治疗自己的精神创伤,"风雨阴晴每愿违,便须携酒趁春晖。"(《约范园看杏花》)但是不管怎样排遣,时代的大局是无法改变的,诗人在苏州这一段诗酒适意,性情恣意飞扬的时光,也只能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在以后饱尝忧伤的日子里,聊以慰藉罢了。
2、明初:落花飘零的异乡孤客
洪武元年,杨基被谪临濠,从此开始了他十余年的飘泊生涯。洪武元年秋,杨基授荥阳令,由于老母寄居京师无人赡养,乃上书陈情,次年春返京,任为太常典簿。然而历经改朝易代之际的丧乱,又饱尝谪徙之苦的他,来到京师时,已是"青山识我归来意,白发消人仕宦心",他已厌弃了仕途,认为安宁闲适的生活才是他最想要的,于是同年秋,他便辞官移家句容,结宜秋轩,自洪武五年备员江西省幕,后又经台狱之难,至洪武六年奉使湖南广右,仕宦成了杨基沉重的精神负荷,身世飘零的感慨和对过往的追忆充斥着他的内心,寂寥之感,不言而喻。
二、在看花诗中体味杨基的人格心态
不独杨基,吴中文人几乎都多写景咏物、宴游酬唱之作。如吴中四杰,他们都曾写过很多看花诗,以梅花诗为例,单以梅花为题诗作,高启就有33首,而各种咏怀、赠友等诗中借用梅花意象和典故的,则百首有余,杨基诗中涉及梅花的也有70余首,张羽和徐贲则分别有近40首和30首,他们通过这些梅花诗,来抒写个人的情感。为此,有必要来探讨一下杨基看花诗背后的创作思想与心态。
杨基是元末明初人,前期生活在元朝的统治下,后曾被聘入张士诚幕为记室,朱元璋即皇帝位,又被起用,多重的身份,无疑对他的心态以及文学思想起着复杂而深刻的影响。和大多数的文人一样,少年时代的杨基也曾胸怀大志,有忧国济世之心,他也曾参加科举,却未能如愿。事实上,在元朝施行的民族歧视政策之下,是无法得以实现的,统治者将人分为四类,南人地位低下,位居四个等级的末等;"八娼九儒十丐"的划分,又使得文人地位一落千丈;科举考试反复兴废,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沦落为城市贫民。"元代士人由失去仕进机会而被政治边缘化, 由异己感而造成与朝廷关系的疏离, 而边缘化与疏离感又直接导致了他们典型的旁观者心态。""它往往是文人们在失败失望而又无奈无助时所形成的一种人生存在方式与深度心理。""此种心态虽不以激烈的方式作为其外在形态,却能以润物无声般地潜藏于意识的深层,从而左右着文人们的人生模式与兴趣爱好。"在这样的一种心态之下,他归隐天平山南赤山之下,寄食于垄畞之间。
明初诗人的境遇更加凄凉,政治环境已不似元朝那样相对宽松,朱元璋更是从经济、文化方面打击南方文人。经历谪徙钟离,金陵去官,得罪落职,诗人早已厌弃了仕途,又经历了一连串的变故,更加感慨世事无常,内心惊惧动荡,只希望能回到故乡隐居度日,但朱元璋为巩固皇权,大杀功臣与才能之士,对文人尤其残暴,迫于的压力,诗人只能委曲求全,继续为官,但最终依然未能幸免。
在元末明初风云变幻的政局中,诗人对于政治的热情逐渐丧失,转而用闲适的生活来放任自我个性的激扬,乱世离丧之际更是厌弃仕途,不断追求一种隐逸的情怀。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文学创作的主题已鲜少宏大的题材,传统诗歌载道兴寄也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事对个人生活和情感的抒写,饮酒、作画、宴游、送别、赏花、观雪,透过这些生活中的细节来抒发复杂的情感,这也就可以解释杨基以及其他吴中文人为何多作咏物抒怀之作了。
前面提到了易代之际诗人政治热情的丧失,转而追求自我个性的张扬,自我情感的抒发,以及隐逸山林的情怀。也就是一种"眉"的精神。杨基笔下的花,有象征隐逸的菊花,有高洁清雅的梅花、桂花,也有野花、残花、落花、或者是没有提到名字的花。杨基将他的"眉"寄托于花中,充满了感时伤世之情。
三、结语
徐泰《诗谈》:"杨基天机云锦,自然美丽。用以形容杨基的看花诗十分贴切,他笔下的花绚烂多姿,色彩鲜明,令人炫目,且诗律精切,对仗工整。杨基诗歌的弊端,则多认为是"时出纤巧"(徐泰《诗谈》,许学夷《诗源辨体后集纂要》云"情胜而格卑"。然而这些缺点亦和当时的时代氛围有关,结社酬唱以咏物的元诗,主要特点便是讲究才力和技巧,而这种情形在元末时期也愈加明显。伴随而来的便是私人化情感的抒发,元末文人确实多咏物酬唱之作,格局狭小,不够庄雅,但这也是因为政治热情的丧失使他们只能将目光转向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吴中文人大抵如此。且从本文前两点的分析来看,杨基的看花诗中并不缺乏情感,许学夷在评价他"格卑"的同时也肯定了他的"情胜","杨五七言,每多任情"。所以总体来讲,杨基将自己的真挚细腻的情感蕴于一首首看花诗中,使我们能够通过这样一种特殊的角度来了解他的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足见其才情功力,而他的这些看花抒怀的作品,也开启了后来吴中诗人的咏花之风。
参考文献:
[1] 周维德. 全明诗话[G]. 济南:齐鲁书社,2005.
[2] 杨基. 眉庵集[M]. 杨世明,杨隽校点.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
[3] 高启. 高青丘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 朱彝尊. 明诗综[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 左东岭. 元明之际的种族观念与文人心态及相关的文学问题[J]. 文学评论,2008(5)
[6] 王行. 半轩集[M]. 四库全书本.
[7] 张羽. 静居集[M]. 四库全书本
[8] 钱谦益. 列朝诗集小传[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关键词:杨基;看花诗;人生经历;人格心态
杨基是元末明初吴中派中极具代表性的诗人,他与高启、张羽、徐贲并称为"吴中四杰",成就仅次于高启。现存《眉庵集》十二卷,内诗十一卷,词一卷,其中多为旅行、酬唱中写景状物以及咏怀之作,通过写景咏物来表达复杂的感情。而看花诗便是状物诗中一类独特的存在。杨基爱赏花,写了大量的看花诗,《眉庵集》中仅以花为题的诗就有近百首,而其写景咏怀诗中亦多有对花的描写。本文就以杨基的看花诗为研究对象,分析体悟其中的精神意蕴。
一、从看花诗中追寻杨基的人生历程
杨基的一生可以说是历经坎坷,充满了波折。杨基酷爱赏花,在他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可以看到他赏花咏花诗。在他人生飘零的几十年里,笔下的花也一直跟随着他的步伐,赏花咏花似乎已不仅仅是一种消遣,而成了一种习惯,一种表达内心复杂情感的方式,一剂抚慰精神和心灵的良药。循着花得踪迹,也可以看到他的足迹,感受他的心声。
1、元末:花间张扬的吴中少年
杨基生活的年代可以分为元末和明初,元末时他主要寓居吴中苏州,对他而言,苏州不仅仅是故乡,也代表了他豪气轻狂、个性张扬、率性而为的少年时代。元末本是社会矛盾急剧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代,而正是在这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之际,吴中却呈现出一种末世中独自的繁华景象。
在风景如画的苏州,除了可以和众多的文人朋友诗酒酬唱为乐,每当冰雪消融,大地春回,百花盛放的时候,亦可以踏青赏花,别有一番风情。这样悠然闲适的生活,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显得如此的珍贵,尤其是对于经历了种种痛苦磨难之后,仍然在异乡漂泊的诗人而言,那些存在于记忆中的平和安宁的画面,俨然是最美好的回忆了。
然而乱世中偏安一隅的和平总是短暂的,它最终会湮灭在战争的洪流中。苏州兵围之时,杨基也曾和高启、王行一起到吴门雍熙寺后范园看花,兵乱之中,这片繁华之地已是一片凄凉景象,昔年人们自在游乐的情景已不复存在,"僻处休嗟车马稀,内家园里犹芳草。东风回首几人存,粉悴香谯不忍论。锦瑟金钱谁赴约,凤笙龙管谩招魂。月斜徐步花枝下,欲折生红泪盈把。"面对此情此景,诗人选择了用放纵来治疗自己的精神创伤,"风雨阴晴每愿违,便须携酒趁春晖。"(《约范园看杏花》)但是不管怎样排遣,时代的大局是无法改变的,诗人在苏州这一段诗酒适意,性情恣意飞扬的时光,也只能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在以后饱尝忧伤的日子里,聊以慰藉罢了。
2、明初:落花飘零的异乡孤客
洪武元年,杨基被谪临濠,从此开始了他十余年的飘泊生涯。洪武元年秋,杨基授荥阳令,由于老母寄居京师无人赡养,乃上书陈情,次年春返京,任为太常典簿。然而历经改朝易代之际的丧乱,又饱尝谪徙之苦的他,来到京师时,已是"青山识我归来意,白发消人仕宦心",他已厌弃了仕途,认为安宁闲适的生活才是他最想要的,于是同年秋,他便辞官移家句容,结宜秋轩,自洪武五年备员江西省幕,后又经台狱之难,至洪武六年奉使湖南广右,仕宦成了杨基沉重的精神负荷,身世飘零的感慨和对过往的追忆充斥着他的内心,寂寥之感,不言而喻。
二、在看花诗中体味杨基的人格心态
不独杨基,吴中文人几乎都多写景咏物、宴游酬唱之作。如吴中四杰,他们都曾写过很多看花诗,以梅花诗为例,单以梅花为题诗作,高启就有33首,而各种咏怀、赠友等诗中借用梅花意象和典故的,则百首有余,杨基诗中涉及梅花的也有70余首,张羽和徐贲则分别有近40首和30首,他们通过这些梅花诗,来抒写个人的情感。为此,有必要来探讨一下杨基看花诗背后的创作思想与心态。
杨基是元末明初人,前期生活在元朝的统治下,后曾被聘入张士诚幕为记室,朱元璋即皇帝位,又被起用,多重的身份,无疑对他的心态以及文学思想起着复杂而深刻的影响。和大多数的文人一样,少年时代的杨基也曾胸怀大志,有忧国济世之心,他也曾参加科举,却未能如愿。事实上,在元朝施行的民族歧视政策之下,是无法得以实现的,统治者将人分为四类,南人地位低下,位居四个等级的末等;"八娼九儒十丐"的划分,又使得文人地位一落千丈;科举考试反复兴废,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沦落为城市贫民。"元代士人由失去仕进机会而被政治边缘化, 由异己感而造成与朝廷关系的疏离, 而边缘化与疏离感又直接导致了他们典型的旁观者心态。""它往往是文人们在失败失望而又无奈无助时所形成的一种人生存在方式与深度心理。""此种心态虽不以激烈的方式作为其外在形态,却能以润物无声般地潜藏于意识的深层,从而左右着文人们的人生模式与兴趣爱好。"在这样的一种心态之下,他归隐天平山南赤山之下,寄食于垄畞之间。
明初诗人的境遇更加凄凉,政治环境已不似元朝那样相对宽松,朱元璋更是从经济、文化方面打击南方文人。经历谪徙钟离,金陵去官,得罪落职,诗人早已厌弃了仕途,又经历了一连串的变故,更加感慨世事无常,内心惊惧动荡,只希望能回到故乡隐居度日,但朱元璋为巩固皇权,大杀功臣与才能之士,对文人尤其残暴,迫于的压力,诗人只能委曲求全,继续为官,但最终依然未能幸免。
在元末明初风云变幻的政局中,诗人对于政治的热情逐渐丧失,转而用闲适的生活来放任自我个性的激扬,乱世离丧之际更是厌弃仕途,不断追求一种隐逸的情怀。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文学创作的主题已鲜少宏大的题材,传统诗歌载道兴寄也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事对个人生活和情感的抒写,饮酒、作画、宴游、送别、赏花、观雪,透过这些生活中的细节来抒发复杂的情感,这也就可以解释杨基以及其他吴中文人为何多作咏物抒怀之作了。
前面提到了易代之际诗人政治热情的丧失,转而追求自我个性的张扬,自我情感的抒发,以及隐逸山林的情怀。也就是一种"眉"的精神。杨基笔下的花,有象征隐逸的菊花,有高洁清雅的梅花、桂花,也有野花、残花、落花、或者是没有提到名字的花。杨基将他的"眉"寄托于花中,充满了感时伤世之情。
三、结语
徐泰《诗谈》:"杨基天机云锦,自然美丽。用以形容杨基的看花诗十分贴切,他笔下的花绚烂多姿,色彩鲜明,令人炫目,且诗律精切,对仗工整。杨基诗歌的弊端,则多认为是"时出纤巧"(徐泰《诗谈》,许学夷《诗源辨体后集纂要》云"情胜而格卑"。然而这些缺点亦和当时的时代氛围有关,结社酬唱以咏物的元诗,主要特点便是讲究才力和技巧,而这种情形在元末时期也愈加明显。伴随而来的便是私人化情感的抒发,元末文人确实多咏物酬唱之作,格局狭小,不够庄雅,但这也是因为政治热情的丧失使他们只能将目光转向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吴中文人大抵如此。且从本文前两点的分析来看,杨基的看花诗中并不缺乏情感,许学夷在评价他"格卑"的同时也肯定了他的"情胜","杨五七言,每多任情"。所以总体来讲,杨基将自己的真挚细腻的情感蕴于一首首看花诗中,使我们能够通过这样一种特殊的角度来了解他的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足见其才情功力,而他的这些看花抒怀的作品,也开启了后来吴中诗人的咏花之风。
参考文献:
[1] 周维德. 全明诗话[G]. 济南:齐鲁书社,2005.
[2] 杨基. 眉庵集[M]. 杨世明,杨隽校点.成都:巴蜀出版社,2005
[3] 高启. 高青丘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 朱彝尊. 明诗综[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 左东岭. 元明之际的种族观念与文人心态及相关的文学问题[J]. 文学评论,2008(5)
[6] 王行. 半轩集[M]. 四库全书本.
[7] 张羽. 静居集[M]. 四库全书本
[8] 钱谦益. 列朝诗集小传[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