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在教育投入、招生规模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接下来,如何在规模扩大、硬件改善的有利局面下,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成为了当务之急。
为此,《教育与职业》就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问题采访了长期关注职业教育发展的安踏(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杨勇。
《教育与职业》:您如何看待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对于校企合作问题,您认为它对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杨勇:我认为,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坚持推动校企合作的持续深入,这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必经环节。德国、日本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必然的规律。
就目前来看,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大多仍属于松散型,企业的参与度不高、热情不够。从实际来看,这似乎可以理解作为以持续赢利为目标的企业,其自身能力(运营成本)一般不允许负担太多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因此,在现有校企合作工作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未来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继续牵头并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保障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地持续进行下去,除了对校企双方的发展具有相当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外,对于国家诸多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对于国家宏观经济结构调整与整体水平提升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一个方面,企业的主动参与是职业教育从政策层面向现实操作层面转变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企业既是人才的需求者、使用者,同时也是人才的持续培养者,但企业人才的原始输入口还是职业院校等人才培养机构。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企业比职业院校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的现实发展,除了国家在宏观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就业的问题以外,当前的职业教育一定程度上还处于“需求拉动型”的阶段。
随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不断加深,可以帮助职业院校不断尝试和更新办学理念与模式,推动以职业院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产业化发展,从而不断解决当前校企合作的问题与困难(如合作机制问题、经费问题、办学模式问题、院校如何更有效运作问题、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问题、师资问题、人才输出问题等)、拓宽校企合作的范围,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同时,企业的有效参与也会推动职业院校向企业化运作方向的转变,将当前职业院校被动吃“政策饭”的情况转变成学校通过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实际而主动去调整及经营,这对于人才资源的培养、对于人才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布置更为有利,也更有利于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与产业化发展。
《教育与职业》:从市场角度出发,职业院校的定位应该是怎样的?能否结合市场需求对职业院校自身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杨勇: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有多方面、不同层次的功能定位,特别是从人才的需求方来讲,企业当然希望职业院校输出的人才质量高、符合企业用人的能力标准。
我认为,职业院校要想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工作:一是转变职业院校的主体功能定位,职业院校不是国家机关,也不是“国有企事业单位”,它应该是职业教育产业中的一个企业,服务对象(消费者)是全社会所有对人才有需求的单位和个体(主体是企业),主要运营过程是购买原材料(招生)、通过生产制造(教育培养)形成社会上流通的商品(输出的合格人才),从而通过竞争来换取学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二是职业院校要建立高效的运作(运营)机制,广泛整合和利用社会上以企业为主体的各种资源,争取国家的各种政策支持,以提升自身实力与能力,举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生源质量与数量问题、合理设计产品结构(专业与课程设置)、产品的制造标准与质量标准(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能力标准)、更懂商品使用功能的产品的制造者(师资的整合与配置)和产品的市场营销(学生毕业后在就业上的有序输出)等各类问题,这些都需要进行一个针对提升竞争能力为目标的科学合理的设计,而不是一个简单流程式的设计。
此外,职业院校还要做好市场营销工作,通过广泛、充分地进行市场调研,及时了解和把握消费者(企业)的需求,然后结合竞争者的情况来调整并改善自身办学方向。
《教育与职业》:既然您认为职业院校应该是职业教育产业中的一个企业,那么它应该如何在发展中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呢?
杨勇:虽然学校不能完全等同于企业,但是从发展角度来看,不妨参考一下企业的运作模式,来巩固并提升自身发展竞争力。
“产品”的企划与设计 学校可以针对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基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来设计课程的内容,整合企业的力量来合理配置师资,通过教学模式与企业合作将学生从一入学开始就置于真实的就业环境中学习、实践与竞争等。
“销售桨道”设计 学校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来选择与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结构与合作模式,对于全方位战略合作的企业,可让其从招生阶段就介入挑选与测试,双方共同设计专业与课程内容以及各类人才能力标准,将合作企业里的优秀专家引入到学校任教或做学生的专业导师,将教学课堂更多地放到企业环境里等。
“售后服务”设计 学校应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借助不同阶段行业能力标准升级的机会,将原来已经“售出的产品”(毕业的学生)进行“配置升级”(再培训与学习),以不断满足企业的人才能力升级的需要。
“广告与宣传”设计 作为市场竞争的一个必须手段,职业院校要在同行中树立独特的品牌,才能够培育忠诚的、稳定的消费群体(合作企业)。因此,学校除了要保持高效的运营之外,必要的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工作同燕不能忽视,要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有序地组织实施各类品牌宣传与推广活动,让全社会都来关心与支持职业教育产业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更能够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产业的整体进步。
此外,职业院校还要尽量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包括政府的资金投入、合作企业的资金支持、风险投资等,以进一步推动自身综合建设,不断扩大规模、提升自身实力与能力。
《教育与职业》:从学生个人长远发展来看,您认为职业院校应如何帮助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并树立良好的职业发展观?
杨勇:我认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健康的“生态环境”,也需要培育独特的价值链。职业教育的发展,除了政府重视与扶持,除了职业院校为主体、企业深度参与的产业化发展,学生是否认同与积极参与则是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还需要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及企业参与等来实现。中国自古以来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考大学的确是许许多多孩子或者摆脱贫穷、或者实现个人生活梦想的直接途径,但这里的“大学”通常并不包括职业院校,职业院校还不能被学生们广泛接受,即便那些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也似乎是无奈之举。根据国家现有的政策,职业院校在招生录取的顺序上也被排在了最后一个批次。这些都直接导致了职业教育不被社会普遍认同、不被学生和家长重视、生源较差等客观问题的存在,从而让职业教育发展先天不足而且缺乏后劲。
我认为,职业教育不能简单作为普通中等或高等教育的一个补充,而应该成为国家教育体系里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应该从小学时就开始,要鼓励学生树立多元化的成才观,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立良好的思想基础。试想,如果全社会能将成为一个专业的职业人、成为一个专业的技术工人纳入人生成功的目标之一,那么职业教育的发展就会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基础。
因此,职业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要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黏合剂与催化剂,适时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健康的职业理想,并将职业成功与人生成功有机结合在一起。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去优秀的企业参观,与优秀企业里的优秀职业人进行沟通,并挑选优秀的职业人作为学生的导师,帮助学生找到人生职业发展的目标与榜样,激发其职业自豪感,从而努力实现个人职业理想与人生梦想。
为此,《教育与职业》就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问题采访了长期关注职业教育发展的安踏(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杨勇。
《教育与职业》:您如何看待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对于校企合作问题,您认为它对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杨勇:我认为,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坚持推动校企合作的持续深入,这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必经环节。德国、日本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必然的规律。
就目前来看,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大多仍属于松散型,企业的参与度不高、热情不够。从实际来看,这似乎可以理解作为以持续赢利为目标的企业,其自身能力(运营成本)一般不允许负担太多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因此,在现有校企合作工作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未来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继续牵头并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保障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地持续进行下去,除了对校企双方的发展具有相当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外,对于国家诸多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对于国家宏观经济结构调整与整体水平提升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一个方面,企业的主动参与是职业教育从政策层面向现实操作层面转变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企业既是人才的需求者、使用者,同时也是人才的持续培养者,但企业人才的原始输入口还是职业院校等人才培养机构。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企业比职业院校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的现实发展,除了国家在宏观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就业的问题以外,当前的职业教育一定程度上还处于“需求拉动型”的阶段。
随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不断加深,可以帮助职业院校不断尝试和更新办学理念与模式,推动以职业院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产业化发展,从而不断解决当前校企合作的问题与困难(如合作机制问题、经费问题、办学模式问题、院校如何更有效运作问题、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问题、师资问题、人才输出问题等)、拓宽校企合作的范围,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同时,企业的有效参与也会推动职业院校向企业化运作方向的转变,将当前职业院校被动吃“政策饭”的情况转变成学校通过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实际而主动去调整及经营,这对于人才资源的培养、对于人才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布置更为有利,也更有利于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与产业化发展。
《教育与职业》:从市场角度出发,职业院校的定位应该是怎样的?能否结合市场需求对职业院校自身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杨勇: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有多方面、不同层次的功能定位,特别是从人才的需求方来讲,企业当然希望职业院校输出的人才质量高、符合企业用人的能力标准。
我认为,职业院校要想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工作:一是转变职业院校的主体功能定位,职业院校不是国家机关,也不是“国有企事业单位”,它应该是职业教育产业中的一个企业,服务对象(消费者)是全社会所有对人才有需求的单位和个体(主体是企业),主要运营过程是购买原材料(招生)、通过生产制造(教育培养)形成社会上流通的商品(输出的合格人才),从而通过竞争来换取学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二是职业院校要建立高效的运作(运营)机制,广泛整合和利用社会上以企业为主体的各种资源,争取国家的各种政策支持,以提升自身实力与能力,举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生源质量与数量问题、合理设计产品结构(专业与课程设置)、产品的制造标准与质量标准(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能力标准)、更懂商品使用功能的产品的制造者(师资的整合与配置)和产品的市场营销(学生毕业后在就业上的有序输出)等各类问题,这些都需要进行一个针对提升竞争能力为目标的科学合理的设计,而不是一个简单流程式的设计。
此外,职业院校还要做好市场营销工作,通过广泛、充分地进行市场调研,及时了解和把握消费者(企业)的需求,然后结合竞争者的情况来调整并改善自身办学方向。
《教育与职业》:既然您认为职业院校应该是职业教育产业中的一个企业,那么它应该如何在发展中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呢?
杨勇:虽然学校不能完全等同于企业,但是从发展角度来看,不妨参考一下企业的运作模式,来巩固并提升自身发展竞争力。
“产品”的企划与设计 学校可以针对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基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来设计课程的内容,整合企业的力量来合理配置师资,通过教学模式与企业合作将学生从一入学开始就置于真实的就业环境中学习、实践与竞争等。
“销售桨道”设计 学校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来选择与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结构与合作模式,对于全方位战略合作的企业,可让其从招生阶段就介入挑选与测试,双方共同设计专业与课程内容以及各类人才能力标准,将合作企业里的优秀专家引入到学校任教或做学生的专业导师,将教学课堂更多地放到企业环境里等。
“售后服务”设计 学校应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借助不同阶段行业能力标准升级的机会,将原来已经“售出的产品”(毕业的学生)进行“配置升级”(再培训与学习),以不断满足企业的人才能力升级的需要。
“广告与宣传”设计 作为市场竞争的一个必须手段,职业院校要在同行中树立独特的品牌,才能够培育忠诚的、稳定的消费群体(合作企业)。因此,学校除了要保持高效的运营之外,必要的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工作同燕不能忽视,要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有序地组织实施各类品牌宣传与推广活动,让全社会都来关心与支持职业教育产业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更能够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产业的整体进步。
此外,职业院校还要尽量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包括政府的资金投入、合作企业的资金支持、风险投资等,以进一步推动自身综合建设,不断扩大规模、提升自身实力与能力。
《教育与职业》:从学生个人长远发展来看,您认为职业院校应如何帮助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并树立良好的职业发展观?
杨勇:我认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健康的“生态环境”,也需要培育独特的价值链。职业教育的发展,除了政府重视与扶持,除了职业院校为主体、企业深度参与的产业化发展,学生是否认同与积极参与则是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还需要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及企业参与等来实现。中国自古以来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考大学的确是许许多多孩子或者摆脱贫穷、或者实现个人生活梦想的直接途径,但这里的“大学”通常并不包括职业院校,职业院校还不能被学生们广泛接受,即便那些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也似乎是无奈之举。根据国家现有的政策,职业院校在招生录取的顺序上也被排在了最后一个批次。这些都直接导致了职业教育不被社会普遍认同、不被学生和家长重视、生源较差等客观问题的存在,从而让职业教育发展先天不足而且缺乏后劲。
我认为,职业教育不能简单作为普通中等或高等教育的一个补充,而应该成为国家教育体系里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应该从小学时就开始,要鼓励学生树立多元化的成才观,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立良好的思想基础。试想,如果全社会能将成为一个专业的职业人、成为一个专业的技术工人纳入人生成功的目标之一,那么职业教育的发展就会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基础。
因此,职业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要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黏合剂与催化剂,适时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健康的职业理想,并将职业成功与人生成功有机结合在一起。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去优秀的企业参观,与优秀企业里的优秀职业人进行沟通,并挑选优秀的职业人作为学生的导师,帮助学生找到人生职业发展的目标与榜样,激发其职业自豪感,从而努力实现个人职业理想与人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