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画驴,古有朱子明,近有黄胄,其笔下毛驴,摹写生动,百态千姿,乖巧灵动,呼之欲出。而今,当代著名画家宋连啓笔下的毛驴,心追手摹,既深得前人精髓,又发扬光大,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被人们称为新一代画驴名家。
宋连啓:
字松奇,1952年生于北京。在他的名字之后还有一大堆的头衔,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世界华人实力书画家协会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长城学会书画艺术委员、中国名人协会会员、中国国学书画院理事、北京白马书画院副院长等。在他的眼中,这些名号不过是人们对自己艺术造诣的肯定。而他最痴迷和醉心的还是笔下的驴儿。在宋连啓的眼中,对人温顺亲善坚韧隐忍却索要甚少的毛驴,给自己带来的不仅是艺术上的灵感,还有为人处世的态度。
“平生历尽坎坷路,不向人间诉不平”这是对毛驴的礼赞,也是对宋连啓艺术之路的生动写照。宋连啓出身于农民家庭,读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就赶上动荡年代。学上不成了,就只能在家务农。从小喜欢画画的他,只能靠临摹连环画打发时间。在大家的眼中宋连啓有些怪怪的,身材壮硕的他本该是舞镰弄锄的好手,却偏偏喜欢拿着一支细细的铅笔描龙画凤。不甘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终于遇到了改变命运的转机,1970年,18岁的宋连啓报名参军了,成了一名光荣的空军地勤战士。在部队,他的特长得到了发挥,出板报,设计宣传画,刻蜡板、做学习资料,忙得不亦乐乎。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他磨练了意志品质,开阔了生活视野,铸就了百折不挠的坚毅性格。1975年宋连啓创作的反映空军地勤战士军事训练生活题材的作品,入选了全军战士美术创作展览,并获得了优秀奖。在部队他入了党,成了又红又专的优秀战士典型。
1977年,宋连啓带着对部队生活深深地眷恋回到了地方,因为没有受过专门的艺术院校教育,想成为文化工作者的愿望落空了,他进国营工厂当了一名干部,但始终坚持不放弃画画的爱好。1987年他作为企业干部梯队的重点培养对象从北京电大党政干部基础专修专业毕业。系统的文化学习让他具备了在仕途发展的良好条件。可在宋连啓的心中,画画才是他最大的梦想。之后,宋连啓考入了北京实验大学艺术系中国画专业。他把三年中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专业学习上,风雨无阻,坚持不懈。海绵吸水一般从老师身上汲取艺术的营养。工厂的同事们半开玩笑半带讥诮地说他:“一个快四十岁的人当艺术家是不是挑水的回头-过景(井)了”,但宋连啓不为所动,执着的追逐着自己的艺术梦想。
年轻时的宋连啓第一次看到黄胄大师以毛驴为题材的国画时就被深深震撼了。农村的生活经历让他在以往的概念中,认为毛驴是不起眼没个性的家畜,不是容易表现的素材。而黄胄先生却对驴情有独钟。他一生绘画无数,最绝就是画驴,为此被誉为世界闻名的“画驴大师”。驴这不显眼的动物,在大师的笔下,竟是如此惟妙惟肖,可谓画出了驴的精气神,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程度。宋连啓萌发了一个念头,今后自己也能像黄胄大师一样,用自己的笔触,艺术地表现驴儿的世界。
创作从模仿开始,陷入艺术田地的宋连啓是痴迷的,他多年研习黄胄先生的绘画艺术,潜心摹仿,笔耕不止。多少个夜晚在挥毫泼墨间度过。画废了多少宣纸,秃了多少毛笔,自己也算不清楚。
慢慢宋连啓发现,内地的驴不仅数量少,而且由于圈养的原因,神态呆板,气韵凝滞。这也许是黄胄只有在新疆才会萌生画驴念头的主要原因。驴子作为新疆当地各族人民特别是边远地区主要的运输与交通工具,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里的驴儿线条生动,举止活泼,个性十足。于是只要有机会宋连啓就会去新疆。到了新疆不旅游不看风景,专门盯着老乡的驴看,大家都管他叫驴痴。二十余次的新疆经历,无数的写生画稿,为他今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虽非龙马之属,但承徙负之艰” ,厚积薄发、笔耕不止的宋连啓获得了艺术界承认和人们的喜爱。他笔下的驴神态灵动、乖巧活泼、气韵如生。专家认为其 娴熟的笔墨、生动的造型、错落有致的布局,显示了画家深厚的生活积淀和不凡的艺术功力。他潜心追求国画艺术、博采众家之长,笔下的虾蟹、禽鸟也生动传神。历年来,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赛屡获殊荣。1992-1993年两次参加赴日精品大展,获银奖,作品被日本姬路市文化馆收藏;1997年参加龙脉杯全国书画大奖赛获银奖;1999年参加《99昆明世界艺术博览会书画大赛》获金奖;2001年参加全国亚亨杯书画大赛,作品入选《全国实力派画家作品选》;2002年5月北京电视台《翰墨艺苑》对他进行了专题报道;2003年12月参加了中国外交部全国百名书画家大型笔会;他在新浪网上开了自己的个人博客,还是北京“荣宝斋”力推的当代中国画家。随着书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品日益受到国内外各界朋友的喜爱,多次被国家领导人,钓鱼台国宾馆和海内外朋友收藏。
“粗粝重负蹒跚路,引吭啸傲天地间”,已经功成名就的宋连啓丝毫没有放松自己在艺术之路上的追求。人们有理由相信,在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历程中,宋连啓定会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连啓:
字松奇,1952年生于北京。在他的名字之后还有一大堆的头衔,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世界华人实力书画家协会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长城学会书画艺术委员、中国名人协会会员、中国国学书画院理事、北京白马书画院副院长等。在他的眼中,这些名号不过是人们对自己艺术造诣的肯定。而他最痴迷和醉心的还是笔下的驴儿。在宋连啓的眼中,对人温顺亲善坚韧隐忍却索要甚少的毛驴,给自己带来的不仅是艺术上的灵感,还有为人处世的态度。
“平生历尽坎坷路,不向人间诉不平”这是对毛驴的礼赞,也是对宋连啓艺术之路的生动写照。宋连啓出身于农民家庭,读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就赶上动荡年代。学上不成了,就只能在家务农。从小喜欢画画的他,只能靠临摹连环画打发时间。在大家的眼中宋连啓有些怪怪的,身材壮硕的他本该是舞镰弄锄的好手,却偏偏喜欢拿着一支细细的铅笔描龙画凤。不甘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终于遇到了改变命运的转机,1970年,18岁的宋连啓报名参军了,成了一名光荣的空军地勤战士。在部队,他的特长得到了发挥,出板报,设计宣传画,刻蜡板、做学习资料,忙得不亦乐乎。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他磨练了意志品质,开阔了生活视野,铸就了百折不挠的坚毅性格。1975年宋连啓创作的反映空军地勤战士军事训练生活题材的作品,入选了全军战士美术创作展览,并获得了优秀奖。在部队他入了党,成了又红又专的优秀战士典型。
1977年,宋连啓带着对部队生活深深地眷恋回到了地方,因为没有受过专门的艺术院校教育,想成为文化工作者的愿望落空了,他进国营工厂当了一名干部,但始终坚持不放弃画画的爱好。1987年他作为企业干部梯队的重点培养对象从北京电大党政干部基础专修专业毕业。系统的文化学习让他具备了在仕途发展的良好条件。可在宋连啓的心中,画画才是他最大的梦想。之后,宋连啓考入了北京实验大学艺术系中国画专业。他把三年中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专业学习上,风雨无阻,坚持不懈。海绵吸水一般从老师身上汲取艺术的营养。工厂的同事们半开玩笑半带讥诮地说他:“一个快四十岁的人当艺术家是不是挑水的回头-过景(井)了”,但宋连啓不为所动,执着的追逐着自己的艺术梦想。
年轻时的宋连啓第一次看到黄胄大师以毛驴为题材的国画时就被深深震撼了。农村的生活经历让他在以往的概念中,认为毛驴是不起眼没个性的家畜,不是容易表现的素材。而黄胄先生却对驴情有独钟。他一生绘画无数,最绝就是画驴,为此被誉为世界闻名的“画驴大师”。驴这不显眼的动物,在大师的笔下,竟是如此惟妙惟肖,可谓画出了驴的精气神,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程度。宋连啓萌发了一个念头,今后自己也能像黄胄大师一样,用自己的笔触,艺术地表现驴儿的世界。
创作从模仿开始,陷入艺术田地的宋连啓是痴迷的,他多年研习黄胄先生的绘画艺术,潜心摹仿,笔耕不止。多少个夜晚在挥毫泼墨间度过。画废了多少宣纸,秃了多少毛笔,自己也算不清楚。
慢慢宋连啓发现,内地的驴不仅数量少,而且由于圈养的原因,神态呆板,气韵凝滞。这也许是黄胄只有在新疆才会萌生画驴念头的主要原因。驴子作为新疆当地各族人民特别是边远地区主要的运输与交通工具,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里的驴儿线条生动,举止活泼,个性十足。于是只要有机会宋连啓就会去新疆。到了新疆不旅游不看风景,专门盯着老乡的驴看,大家都管他叫驴痴。二十余次的新疆经历,无数的写生画稿,为他今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虽非龙马之属,但承徙负之艰” ,厚积薄发、笔耕不止的宋连啓获得了艺术界承认和人们的喜爱。他笔下的驴神态灵动、乖巧活泼、气韵如生。专家认为其 娴熟的笔墨、生动的造型、错落有致的布局,显示了画家深厚的生活积淀和不凡的艺术功力。他潜心追求国画艺术、博采众家之长,笔下的虾蟹、禽鸟也生动传神。历年来,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赛屡获殊荣。1992-1993年两次参加赴日精品大展,获银奖,作品被日本姬路市文化馆收藏;1997年参加龙脉杯全国书画大奖赛获银奖;1999年参加《99昆明世界艺术博览会书画大赛》获金奖;2001年参加全国亚亨杯书画大赛,作品入选《全国实力派画家作品选》;2002年5月北京电视台《翰墨艺苑》对他进行了专题报道;2003年12月参加了中国外交部全国百名书画家大型笔会;他在新浪网上开了自己的个人博客,还是北京“荣宝斋”力推的当代中国画家。随着书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品日益受到国内外各界朋友的喜爱,多次被国家领导人,钓鱼台国宾馆和海内外朋友收藏。
“粗粝重负蹒跚路,引吭啸傲天地间”,已经功成名就的宋连啓丝毫没有放松自己在艺术之路上的追求。人们有理由相信,在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历程中,宋连啓定会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