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已经公布,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截至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亿人,占总人口的18.7%。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教授预判,到本世纪50年代,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会达到峰值,将有5亿左右。老龄化社会是挑战也是机遇,特别是伴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实,国民健康水平在未来会有显著提升,更多健康的老年人必将发挥自身潜能参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在此大背景之下,作为一家医学出版机构,如何以前瞻性的眼光看待未来几年乃至数十年的出版规划,做好服务于健康中国大战略的出版工作,无疑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这个课题要完成好,有赖于出版同人和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技术如何发展,人都是出版最核心的要素,出版最具魅力的因素之一也在于过程中总能遇到有魅力的人。
我与医学教授粟秀初结识
2021年6月的一天,96岁的粟秀初教授“驾驶”他的电动椅款款自如地来到社里,稳稳地停在我的办公桌前,从车的一侧拿出一个小包,从小包里取出一小瓶包装仔细的清酒,乐呵呵地说:“土编辑,我记得你是能喝些酒的。”我赶紧谢谢教授,“教授,我不能喝,但您的酒我一定收下。”说罢,就“不客气”地双手接过教授的礼物。这些年,山西的陈醋、广东的酱油、江西的金丝菊、宁夏的枸杞……这些来自祖国大地的土特产都是被教授这样认真地包好,一小瓶、一小盒、一小包、一小袋地送给我。从开始的不安,到现在会心地收下,我们的忘年交就这样快乐地延续着……
粟秀初教授,1925年生人,1951年毕业于原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6年制本科,曾任北京协和医院脑系科住院医师、北京和平医院神经科住院及主治医师。1956年参军入伍,历任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讲师、副教授、教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科副主任及科主任等职,是国内著名神经病学家。初识教授是在总编的办公室,应该是2005年,教授刚至耄耋。彼时我还是一个刚刚从事出版的新兵,见到这位神经内科领域的老前辈,心中颇有些紧张,言谈中有些失措,虽然教授并不以为意,但自己事后着实懊恼很久。开端虽内心有些遗憾,但我和教授的交往就此拉开序幕。
严谨著述,为教为医皆赤诚
从2005年出版《眩晕》开始,教授几乎以每两年一本的速度新出或再版图书,目前他的第八本专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与治疗》正在编校中,计划于2021年底出版。其中,《新编神经病学》作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已于2002年正式出版,该书全面系统地讲解了神经病学诊断技术、临床常见症状和综合征、常见多发病、经典实用以及最新治疗技术。教材出版后,全国有二十余所医学院校使用,并得到长期的认可和欢迎,故于2009修订再版。神经科学是现代生命科学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与分子生物学、化学、免疫学、胚胎发育学、遗传学、病理学、药理学、影像学、流行病学等学科的发展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故神经病学的教材出版与更新对主编的知识萃取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主编必须对科研、临床、教学一直高度关切并长期实践,才能将经典系统的学科知识与最新的、确定的诊疗措施和科研成果有机结合。《新编神经病学》的兩版教材从大纲的编制,到主要章节编写,乃至全书校稿的审核校对,作为第一主编的粟教授,均亲力亲为,严谨而敏锐,从未有过一丝懈怠,令我们这些后辈感叹不已。
除了上述两版教材,粟教授对临床中神经病学诊疗的“痛点”,特别是基层、社区医生觉得棘手的问题也一直给予深切的关注:《眩晕》《自主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检查法与临床应用》《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这些专题性临床专著均充分考虑基层、社区的工作实际,编写力求实用、好用、可读性强。虽然粟教授一直在协和医院、北京和平医院、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这些国内顶级的医院从事医教研工作,但他认为,为了让病人“少受罪、少花钱”,必须让基层医院、社区医院的医生“长本事”。以眩晕为例:眩晕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症状之一,病因复杂,可由多脏器和多系统的疾病所引起,发作常呈反复突发性,随时随地均可发病,且常伴有恶心、呕吐和倾倒等症状,对于有些从事特定工作的人员,比如司机、空勤人员、从事高空作业的专业人员,有时甚至会危及生命,但因相关的解剖、生理、病理和诊疗工作较为复杂,眩晕又极易误诊误治、漏诊漏治。粟教授曾经统计过他每周一上午眩晕专病门诊一年的初诊病人就诊量,768例就诊者只有382例(49.7%)最终被确认为眩晕患者,其他只是头晕和头昏,但患者已经增加了不应有的医疗费用,耽误了有利的诊治时间。所以粟教授分别于2004年、2008年先后出版《眩晕》初版和二版,以期让更多的医务人员提高这方面的临床诊疗水平。“让病人无痛,乃医生应尽的职责和应予的关爱。”这是粟秀初教授写在他每一本专著前的一句话,也是融入他70年行医生涯中时刻不忘的初心。这些书陆续出版,稿酬很少,但教授还常常自费买一些,嘱我们寄至某处,拳拳之心,令人动容。
年近百岁,情驻医疗事业
晚年著书立说,是很多学者的退休生活常态,但粟教授在如此高产地总结自己临床经验的同时,正常的医疗、教学工作也一直没有停止,并且坚持每日在网上为患者及患者家属答疑解惑。如果不是对于所从事的事业近于痴迷的热爱,不是出于对患者病痛真切的关爱,很难想象他如此高龄还在临床一线孜孜以求。在86岁那年,他又开始为渐冻人群体奔走呼吁,并组织一群志愿者积极筹备,于3年后成立了“中国陕西省渐冻人关爱互助协会”。协会成立时,所有参与者都感慨这来之不易的成果,而这位当时年届90的老人对渐冻人的殷切关爱之心,则是每一位志愿者在繁忙的工作之外坚持不懈地为改善“渐冻人”处境,为“渐冻人”尽力提供“尽心、心力、尽善、尽美”帮助的力量源泉。
日子过得很快,不觉与教授相识已十余年,时间对于这位老人似乎分外宽容,他依旧如我初识时一样健康矍铄,思维敏捷,声音洪亮。尽管从去年开始,他自觉走路久一些会比较乏力,所以出门会自驾一个电动椅,但看他来来去去,也是从容自如。和他聊天,常常会有我所不知的新鲜资讯;谈及一些现象,条分缕析,总能让我这个晚辈自愧弗如。教授极少谈及自己,在很多人视为有些传奇的父辈峥嵘、家族际遇,他也只是偶尔云淡风轻地提过,不见波澜。听他讲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让患者和患者家属减少痛苦和麻烦;其次就是怎么帮助年轻的医生解决各样的困难,助力他们更好地发展。谈到当下医疗体制中一些暂时无解的问题,他也能从更加积极乐观的角度去看待。苏东坡曾谓“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粟教授则是“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可以变好的事”。我常常注视着老人清明的眼神,心想:也许这份乐观与通达,以助人为人生至乐就是他与岁月总能相得的原因。
我很庆幸,在自己的出版生涯中,能与这样一位健康的老人合作,感受他至善至美的人格魅力。我们的合作还在继续——前几日他来社里,除了送酒,除了了解他新书的出版进程,就是商谈他下一本书的写作计划。老人是家之宝,健康的老人是家之幸、国之福!祝愿我们的国家有更多健康的老人,那时,“老”只是人生阶段的一个称谓,老而不衰,老而弥健,中华不仅有少年,更有老年!
作者系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在此大背景之下,作为一家医学出版机构,如何以前瞻性的眼光看待未来几年乃至数十年的出版规划,做好服务于健康中国大战略的出版工作,无疑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这个课题要完成好,有赖于出版同人和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技术如何发展,人都是出版最核心的要素,出版最具魅力的因素之一也在于过程中总能遇到有魅力的人。
我与医学教授粟秀初结识
2021年6月的一天,96岁的粟秀初教授“驾驶”他的电动椅款款自如地来到社里,稳稳地停在我的办公桌前,从车的一侧拿出一个小包,从小包里取出一小瓶包装仔细的清酒,乐呵呵地说:“土编辑,我记得你是能喝些酒的。”我赶紧谢谢教授,“教授,我不能喝,但您的酒我一定收下。”说罢,就“不客气”地双手接过教授的礼物。这些年,山西的陈醋、广东的酱油、江西的金丝菊、宁夏的枸杞……这些来自祖国大地的土特产都是被教授这样认真地包好,一小瓶、一小盒、一小包、一小袋地送给我。从开始的不安,到现在会心地收下,我们的忘年交就这样快乐地延续着……
粟秀初教授,1925年生人,1951年毕业于原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6年制本科,曾任北京协和医院脑系科住院医师、北京和平医院神经科住院及主治医师。1956年参军入伍,历任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讲师、副教授、教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科副主任及科主任等职,是国内著名神经病学家。初识教授是在总编的办公室,应该是2005年,教授刚至耄耋。彼时我还是一个刚刚从事出版的新兵,见到这位神经内科领域的老前辈,心中颇有些紧张,言谈中有些失措,虽然教授并不以为意,但自己事后着实懊恼很久。开端虽内心有些遗憾,但我和教授的交往就此拉开序幕。
严谨著述,为教为医皆赤诚
从2005年出版《眩晕》开始,教授几乎以每两年一本的速度新出或再版图书,目前他的第八本专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与治疗》正在编校中,计划于2021年底出版。其中,《新编神经病学》作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已于2002年正式出版,该书全面系统地讲解了神经病学诊断技术、临床常见症状和综合征、常见多发病、经典实用以及最新治疗技术。教材出版后,全国有二十余所医学院校使用,并得到长期的认可和欢迎,故于2009修订再版。神经科学是现代生命科学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与分子生物学、化学、免疫学、胚胎发育学、遗传学、病理学、药理学、影像学、流行病学等学科的发展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故神经病学的教材出版与更新对主编的知识萃取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主编必须对科研、临床、教学一直高度关切并长期实践,才能将经典系统的学科知识与最新的、确定的诊疗措施和科研成果有机结合。《新编神经病学》的兩版教材从大纲的编制,到主要章节编写,乃至全书校稿的审核校对,作为第一主编的粟教授,均亲力亲为,严谨而敏锐,从未有过一丝懈怠,令我们这些后辈感叹不已。
除了上述两版教材,粟教授对临床中神经病学诊疗的“痛点”,特别是基层、社区医生觉得棘手的问题也一直给予深切的关注:《眩晕》《自主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检查法与临床应用》《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这些专题性临床专著均充分考虑基层、社区的工作实际,编写力求实用、好用、可读性强。虽然粟教授一直在协和医院、北京和平医院、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这些国内顶级的医院从事医教研工作,但他认为,为了让病人“少受罪、少花钱”,必须让基层医院、社区医院的医生“长本事”。以眩晕为例:眩晕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症状之一,病因复杂,可由多脏器和多系统的疾病所引起,发作常呈反复突发性,随时随地均可发病,且常伴有恶心、呕吐和倾倒等症状,对于有些从事特定工作的人员,比如司机、空勤人员、从事高空作业的专业人员,有时甚至会危及生命,但因相关的解剖、生理、病理和诊疗工作较为复杂,眩晕又极易误诊误治、漏诊漏治。粟教授曾经统计过他每周一上午眩晕专病门诊一年的初诊病人就诊量,768例就诊者只有382例(49.7%)最终被确认为眩晕患者,其他只是头晕和头昏,但患者已经增加了不应有的医疗费用,耽误了有利的诊治时间。所以粟教授分别于2004年、2008年先后出版《眩晕》初版和二版,以期让更多的医务人员提高这方面的临床诊疗水平。“让病人无痛,乃医生应尽的职责和应予的关爱。”这是粟秀初教授写在他每一本专著前的一句话,也是融入他70年行医生涯中时刻不忘的初心。这些书陆续出版,稿酬很少,但教授还常常自费买一些,嘱我们寄至某处,拳拳之心,令人动容。
年近百岁,情驻医疗事业
晚年著书立说,是很多学者的退休生活常态,但粟教授在如此高产地总结自己临床经验的同时,正常的医疗、教学工作也一直没有停止,并且坚持每日在网上为患者及患者家属答疑解惑。如果不是对于所从事的事业近于痴迷的热爱,不是出于对患者病痛真切的关爱,很难想象他如此高龄还在临床一线孜孜以求。在86岁那年,他又开始为渐冻人群体奔走呼吁,并组织一群志愿者积极筹备,于3年后成立了“中国陕西省渐冻人关爱互助协会”。协会成立时,所有参与者都感慨这来之不易的成果,而这位当时年届90的老人对渐冻人的殷切关爱之心,则是每一位志愿者在繁忙的工作之外坚持不懈地为改善“渐冻人”处境,为“渐冻人”尽力提供“尽心、心力、尽善、尽美”帮助的力量源泉。
日子过得很快,不觉与教授相识已十余年,时间对于这位老人似乎分外宽容,他依旧如我初识时一样健康矍铄,思维敏捷,声音洪亮。尽管从去年开始,他自觉走路久一些会比较乏力,所以出门会自驾一个电动椅,但看他来来去去,也是从容自如。和他聊天,常常会有我所不知的新鲜资讯;谈及一些现象,条分缕析,总能让我这个晚辈自愧弗如。教授极少谈及自己,在很多人视为有些传奇的父辈峥嵘、家族际遇,他也只是偶尔云淡风轻地提过,不见波澜。听他讲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让患者和患者家属减少痛苦和麻烦;其次就是怎么帮助年轻的医生解决各样的困难,助力他们更好地发展。谈到当下医疗体制中一些暂时无解的问题,他也能从更加积极乐观的角度去看待。苏东坡曾谓“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粟教授则是“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可以变好的事”。我常常注视着老人清明的眼神,心想:也许这份乐观与通达,以助人为人生至乐就是他与岁月总能相得的原因。
我很庆幸,在自己的出版生涯中,能与这样一位健康的老人合作,感受他至善至美的人格魅力。我们的合作还在继续——前几日他来社里,除了送酒,除了了解他新书的出版进程,就是商谈他下一本书的写作计划。老人是家之宝,健康的老人是家之幸、国之福!祝愿我们的国家有更多健康的老人,那时,“老”只是人生阶段的一个称谓,老而不衰,老而弥健,中华不仅有少年,更有老年!
作者系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