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防治的误区

来源 :老年博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137907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条件显著改善、城市化速度加快,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因素导致的心理压力也骤增。我们的健康状况正在发生一系列潜在的改变。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痛风病、脂肪肝……这些与膳食营养高度相关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或需要长期依靠药物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等终生不能根治的慢性病,正在大肆蔓延……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许多患者、患者家属、普通百姓,面对这些慢性病都存在诸多误区。
  误区一:“他们说”“网上说”。
  随着慢性病发病率提高和传播媒介的多样化,良莠不齐的慢性病防治知识迅速传播,不少患者跟随朋友圈病友或者朋友的好意“推荐”采取措施,或上网搜索后对号入座。殊不知,人的个体差异很大,而且性别、年龄、体重、地域、环境、病情程度、病程长短、药物敏感性等各不相同,并发症和合并症也不一样,不同慢性病在不同阶段的治疗目标也不尽相同。疾病的治疗应是个体化、科学合理、规范的治疗,即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误区二:追求“根治”。
  相当多的慢性病患者追求能“去根”的所谓特效药,有的患者甚至在采取治疗措施后病情已经获得良好控制的情况下,宁可停止现阶段有效的治疗手段,去寻找或尝试所谓能包治百病或去病除根的“灵丹妙药”。还有的患者认为西药仅能治表,而中药能真正根治,所以盲目使用中药治疗。其实不然。以糖尿病为例,现在采用的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在内的糖尿病综合疗法是许多年来糖尿病治疗的实践总结和智慧结晶,是经过世界各国证明过的确实有效的方法。太多的慢性病无法根治,只能“控制”,我们需要学会和这些慢性病相处。
  误区三:药物如猛獸,能远之则远之。
  “能不吃药就尽量不吃药”“一旦吃药,就会出现药物依赖”,这是许多人对慢性病治疗药物的态度。以糖尿病治疗常用药物胰岛素为例,很多“糖友”认为使用胰岛素后就会变成“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实际上,胰岛素除了能强效降糖外,对于病程较短的患者还可以保护胰岛细胞,促进胰岛功能恢复,甚至达到停用所有降糖药物、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就能良好控制血糖的“神奇”效果。而临床上,医生为患者开具胰岛素时,都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
  同样,在高血压或痛风等疾病的治疗中,许多病人尤其是症状不太严重的患者,认为一旦吃药就要终身吃药,或者认为只要吃了药这个病的诊断就真的成立了,所以坚持不吃药,认为吃药越晚越好。也有部分病人过分担心药物的肝、肾毒性等毒副作用,在长周期的治疗过程中,怀疑药物累积造成的脏器损伤大于疾病本身,而把药物“妖魔化”,所以要么坚持不吃药,要么症状稍有好转就停药,要么吃吃停停不规律用药。
  其实,在面对疾病危害和药物毒副作用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道理,定期监测指标、定期复诊、定期遵医嘱调整药物,才是上上之选。
  误区四:只要服药,就能畅享美食。
  虽然许多人都知道这些慢性代谢性疾病与膳食高度相关,但是也有不少“吃货”总是难以抵挡美食的诱惑,他们认为“只要注重服药,就能继续享受美食”,因而在认真服药甚至超常量服药的同时继续进行“饕餮”计划。
  在诸多慢性代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血液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且这些慢性病所致的都不是单一系统或单一脏器病变,一旦饮食继续“膏粱厚味”,会对疾病发生病起到变推波助澜的作用。
  误区五:不复查、不复诊、“戆”吃药。
  随着年龄增长和疾病发展,慢性病会逐渐演变;生活环境等突然变化,或严重的精神打击、持续压力,包括一些意外,可能使原来相对稳定的慢性病发生骤变甚至突然危重。相反,科学的饮食和药物管理、合理的运动,也会使慢性病得到控制或改善。因此,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慢性病患者要关注自己的生活细节和生理指标。
  还需要提醒的是,不论是糖尿病还是高血压,用药都有很多讲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用药,控制饮食和适量运动,定期复查,及时调整药物。如果能终身坚持,那么带病延年并不是梦。
  误区六:偏听盲从。
  普通百姓一方面渴望长寿、追求健康,另一方面又缺乏健康常识和医学知识,因此面对各式各样的“健康科普”信息时,偏信盲从,常常“中枪”。除了从法规层面进行监管之外,更要提高民众的辨识力、警惕性。对我们个人而言,看到“健康科普信息”时,除了不轻易相信、盲目仿效之外,更不要随意转发,记得看看出处,或向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咨询。
其他文献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每当听到《绒花》这首歌,我就会想起父母的芳华岁月。  1944年3月,父亲在新四军第七师任骑兵排排长。虽然父亲当时只有23岁,但已经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上与日本侵略者拼杀了4年,可谓九死一生。  父亲是穷苦出身,到了部队才开始识文断字。每当战斗间隙,战士们就在树林里、小河边、山坳里找块空地席地而坐,树枝上挂一块小黑板,大家跟部队里有文化的人学识字。  战士们非
期刊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美国西北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光线的明暗会对人的认知产生影响。在光线相对暗的环境中,人们更容易放下戒心,结交新朋友,发生争吵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在强光線环境中,人们的攻击性会提高,这也意味着发生争吵和矛盾的概率增高。所以暗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矛盾的产生。
期刊
手脚冰冷的人建议多做举臂屈膝。上举伸臂,两腿张开与肩同宽;双臂下垂,两掌置于大腿外侧,放慢呼吸。两臂开始向前向上举起,慢慢上举到头顶后暂停,手指尖向上,上臂向上伸直,停留约5秒,两臂平行自然放下来。  仰臥屈膝做法很简单。仰卧,两足伸直并拢。抬起左膝,两手抱在左膝后侧,用力将膝盖向胸腹部靠拢;同时再将左脚尽可能向上伸直,停留5秒,左脚放回床上。再抬右膝重复上述动作,直到身体暖和。
期刊
胖人更容易得糖尿病,因此很多糖尿病患者希望自己很瘦,但这是一种错误认识。解放军第306医院糖尿病诊治中心主任许樟荣表示,糖友体重较正常体重下降10%以上,就称为消瘦。糖友太瘦,不仅会降低身体免疫力,容易发生感染,还容易被结核病以及各种并发症盯上。例如,严重消瘦的糖友一旦发生足溃疡往往愈合困难,合并心衰的消瘦糖友死亡率更高。  发表在《临床内分泌代谢杂志》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过度消瘦促使日本2型糖尿
期刊
据新华社记者2018年12月27日从民政部获悉,民政部、中组部、全国妇联等7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做好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所有村、社区普遍制定或修订形成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  意见提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内容一般应包括规范日常行为,维护公共秩序,保障群众权益,调解群众纠纷,引导民风民俗。尤其要针对滥办酒席、天价彩礼、薄养厚葬、攀比炫富、铺张浪费,“等靠要”
期刊
孩提时,总是扳着指头盼年。那时的年,仿佛一位美丽的新娘,只等吉时一到,她便翩翩而来。年来了,人欢马叫,喜气洋洋。  腊月里,家家户户开始蒸年糕、磨豆腐、杀年猪,空气中弥漫着祥和丰饶的气息。人们欢天喜地舞动起来,迎接年的到来。盼年的心情,好像是在急急地赶路,恨不得一下子跑到年的小站。  盼年,盼着放假,放假了撒着欢儿地玩。从小就知道,所有隆重喜庆的日子,都會放假。放了假,就可以在冰天雪地里玩个痛快。
期刊
问:小区里每天早晚有很多老人在倒着走健身,有人说倒着走可以使颈部、腰部等处于紧张状态的肌肉群和骨骼得到放松,对身体有益;可也有人说,倒着走对身体不好,千万不能模仿。究竟哪种说法正确呢?  答:“倒着走能治腰肌劳损”“倒着走200步胜过正着走1000步”……网上不少文章将“倒着走”的作用说得神乎其神,吸引了大批老人加入“倒走行列”。与此同时,一些老人因倒着走发生意外的事件也频频发生。  倒着走虽有一
期刊
运动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是绝对不能停的。慢性病患者在夏天运动也有其独特的需求和注意事项:  【高血压】以轻松的、运动量小的运动为主,如健身跑5分钟~20分钟(心功能正常),也可以跑与走相结合,跑1分钟走2分钟;跑2分钟走4分钟。体力充沛者走跑结合延长到20分钟。还有如散步、徒手操、太极拳等方式。  【糖尿病】健身步行,慢速走15分钟~30分钟,以每分钟70步~80步为宜,中速每分钟90步~100步,
期刊
“冬病夏治”是中医里很受追捧的一种治疗方法。那么,什么人群适合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来调养呢?哪些疾病在此时治疗效果比较好呢?  冬病夏治其实是在夏天治疗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咽炎等。这类呼吸道疾病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反复发作;二是冬重夏轻。中医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说法,认为在夏季病情缓解时要从根本上治疗这类疾病,从而达到使疾病冬季不发、少发或轻发的治疗目的。  冬病
期刊
据英国《每日星报》报道,美国《过敏和临床免疫学杂志》刊登英国一项新研究的成果,过敏症不仅会遗传,还有着两代之间“同性遗传”的特点。也就是说,如果父亲患有过敏症,那么儿子发生过敏的可能会翻倍;母女之间同理。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过敏与免疫学系主任哈撒恩·阿沙德教授及其同事,对23年前出生的1456名婴儿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只有父亲有哮喘的情况下,男孩哮喘危险才会翻倍;而如果母亲患有哮喘,女儿患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