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条件显著改善、城市化速度加快,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因素导致的心理压力也骤增。我们的健康状况正在发生一系列潜在的改变。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痛风病、脂肪肝……这些与膳食营养高度相关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或需要长期依靠药物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等终生不能根治的慢性病,正在大肆蔓延……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许多患者、患者家属、普通百姓,面对这些慢性病都存在诸多误区。
误区一:“他们说”“网上说”。
随着慢性病发病率提高和传播媒介的多样化,良莠不齐的慢性病防治知识迅速传播,不少患者跟随朋友圈病友或者朋友的好意“推荐”采取措施,或上网搜索后对号入座。殊不知,人的个体差异很大,而且性别、年龄、体重、地域、环境、病情程度、病程长短、药物敏感性等各不相同,并发症和合并症也不一样,不同慢性病在不同阶段的治疗目标也不尽相同。疾病的治疗应是个体化、科学合理、规范的治疗,即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误区二:追求“根治”。
相当多的慢性病患者追求能“去根”的所谓特效药,有的患者甚至在采取治疗措施后病情已经获得良好控制的情况下,宁可停止现阶段有效的治疗手段,去寻找或尝试所谓能包治百病或去病除根的“灵丹妙药”。还有的患者认为西药仅能治表,而中药能真正根治,所以盲目使用中药治疗。其实不然。以糖尿病为例,现在采用的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在内的糖尿病综合疗法是许多年来糖尿病治疗的实践总结和智慧结晶,是经过世界各国证明过的确实有效的方法。太多的慢性病无法根治,只能“控制”,我们需要学会和这些慢性病相处。
误区三:药物如猛獸,能远之则远之。
“能不吃药就尽量不吃药”“一旦吃药,就会出现药物依赖”,这是许多人对慢性病治疗药物的态度。以糖尿病治疗常用药物胰岛素为例,很多“糖友”认为使用胰岛素后就会变成“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实际上,胰岛素除了能强效降糖外,对于病程较短的患者还可以保护胰岛细胞,促进胰岛功能恢复,甚至达到停用所有降糖药物、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就能良好控制血糖的“神奇”效果。而临床上,医生为患者开具胰岛素时,都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
同样,在高血压或痛风等疾病的治疗中,许多病人尤其是症状不太严重的患者,认为一旦吃药就要终身吃药,或者认为只要吃了药这个病的诊断就真的成立了,所以坚持不吃药,认为吃药越晚越好。也有部分病人过分担心药物的肝、肾毒性等毒副作用,在长周期的治疗过程中,怀疑药物累积造成的脏器损伤大于疾病本身,而把药物“妖魔化”,所以要么坚持不吃药,要么症状稍有好转就停药,要么吃吃停停不规律用药。
其实,在面对疾病危害和药物毒副作用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道理,定期监测指标、定期复诊、定期遵医嘱调整药物,才是上上之选。
误区四:只要服药,就能畅享美食。
虽然许多人都知道这些慢性代谢性疾病与膳食高度相关,但是也有不少“吃货”总是难以抵挡美食的诱惑,他们认为“只要注重服药,就能继续享受美食”,因而在认真服药甚至超常量服药的同时继续进行“饕餮”计划。
在诸多慢性代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血液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且这些慢性病所致的都不是单一系统或单一脏器病变,一旦饮食继续“膏粱厚味”,会对疾病发生病起到变推波助澜的作用。
误区五:不复查、不复诊、“戆”吃药。
随着年龄增长和疾病发展,慢性病会逐渐演变;生活环境等突然变化,或严重的精神打击、持续压力,包括一些意外,可能使原来相对稳定的慢性病发生骤变甚至突然危重。相反,科学的饮食和药物管理、合理的运动,也会使慢性病得到控制或改善。因此,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慢性病患者要关注自己的生活细节和生理指标。
还需要提醒的是,不论是糖尿病还是高血压,用药都有很多讲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用药,控制饮食和适量运动,定期复查,及时调整药物。如果能终身坚持,那么带病延年并不是梦。
误区六:偏听盲从。
普通百姓一方面渴望长寿、追求健康,另一方面又缺乏健康常识和医学知识,因此面对各式各样的“健康科普”信息时,偏信盲从,常常“中枪”。除了从法规层面进行监管之外,更要提高民众的辨识力、警惕性。对我们个人而言,看到“健康科普信息”时,除了不轻易相信、盲目仿效之外,更不要随意转发,记得看看出处,或向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咨询。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许多患者、患者家属、普通百姓,面对这些慢性病都存在诸多误区。
误区一:“他们说”“网上说”。
随着慢性病发病率提高和传播媒介的多样化,良莠不齐的慢性病防治知识迅速传播,不少患者跟随朋友圈病友或者朋友的好意“推荐”采取措施,或上网搜索后对号入座。殊不知,人的个体差异很大,而且性别、年龄、体重、地域、环境、病情程度、病程长短、药物敏感性等各不相同,并发症和合并症也不一样,不同慢性病在不同阶段的治疗目标也不尽相同。疾病的治疗应是个体化、科学合理、规范的治疗,即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误区二:追求“根治”。
相当多的慢性病患者追求能“去根”的所谓特效药,有的患者甚至在采取治疗措施后病情已经获得良好控制的情况下,宁可停止现阶段有效的治疗手段,去寻找或尝试所谓能包治百病或去病除根的“灵丹妙药”。还有的患者认为西药仅能治表,而中药能真正根治,所以盲目使用中药治疗。其实不然。以糖尿病为例,现在采用的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在内的糖尿病综合疗法是许多年来糖尿病治疗的实践总结和智慧结晶,是经过世界各国证明过的确实有效的方法。太多的慢性病无法根治,只能“控制”,我们需要学会和这些慢性病相处。
误区三:药物如猛獸,能远之则远之。
“能不吃药就尽量不吃药”“一旦吃药,就会出现药物依赖”,这是许多人对慢性病治疗药物的态度。以糖尿病治疗常用药物胰岛素为例,很多“糖友”认为使用胰岛素后就会变成“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实际上,胰岛素除了能强效降糖外,对于病程较短的患者还可以保护胰岛细胞,促进胰岛功能恢复,甚至达到停用所有降糖药物、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就能良好控制血糖的“神奇”效果。而临床上,医生为患者开具胰岛素时,都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
同样,在高血压或痛风等疾病的治疗中,许多病人尤其是症状不太严重的患者,认为一旦吃药就要终身吃药,或者认为只要吃了药这个病的诊断就真的成立了,所以坚持不吃药,认为吃药越晚越好。也有部分病人过分担心药物的肝、肾毒性等毒副作用,在长周期的治疗过程中,怀疑药物累积造成的脏器损伤大于疾病本身,而把药物“妖魔化”,所以要么坚持不吃药,要么症状稍有好转就停药,要么吃吃停停不规律用药。
其实,在面对疾病危害和药物毒副作用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道理,定期监测指标、定期复诊、定期遵医嘱调整药物,才是上上之选。
误区四:只要服药,就能畅享美食。
虽然许多人都知道这些慢性代谢性疾病与膳食高度相关,但是也有不少“吃货”总是难以抵挡美食的诱惑,他们认为“只要注重服药,就能继续享受美食”,因而在认真服药甚至超常量服药的同时继续进行“饕餮”计划。
在诸多慢性代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血液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且这些慢性病所致的都不是单一系统或单一脏器病变,一旦饮食继续“膏粱厚味”,会对疾病发生病起到变推波助澜的作用。
误区五:不复查、不复诊、“戆”吃药。
随着年龄增长和疾病发展,慢性病会逐渐演变;生活环境等突然变化,或严重的精神打击、持续压力,包括一些意外,可能使原来相对稳定的慢性病发生骤变甚至突然危重。相反,科学的饮食和药物管理、合理的运动,也会使慢性病得到控制或改善。因此,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慢性病患者要关注自己的生活细节和生理指标。
还需要提醒的是,不论是糖尿病还是高血压,用药都有很多讲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用药,控制饮食和适量运动,定期复查,及时调整药物。如果能终身坚持,那么带病延年并不是梦。
误区六:偏听盲从。
普通百姓一方面渴望长寿、追求健康,另一方面又缺乏健康常识和医学知识,因此面对各式各样的“健康科普”信息时,偏信盲从,常常“中枪”。除了从法规层面进行监管之外,更要提高民众的辨识力、警惕性。对我们个人而言,看到“健康科普信息”时,除了不轻易相信、盲目仿效之外,更不要随意转发,记得看看出处,或向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