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理想的课堂,在我们的观课议课过程中,要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被接纳,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关注学生的收获和体验。
关键词:关注 生存状态 观课议课
教学多年,我们一直习惯了教研活动中的听课评课。课堂上,我们关注的是教师的教态,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听课记录上,大部分老师记录的是执教老师的教学过程,我为此看过很多老师的听课记录,包括其他学科的,我发现这些听课记录基本上反应的是教学过程,能有些随堂旁批的算好的,最后来几句或表扬或批评的课堂教学分析评价;而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听课记录上及评课活动中,用得最多的词语恐怕就是“学生很活跃、反应很好、发言积极”等寥寥数语。
观念决定一切。2010年年底,我们学校的部分老师参加了“国培计划——骨干教师远程培训”。一开始,老师们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完成培训作业,渐渐地,办公室的话题逐渐转移到“课程资源”中专家文章所阐述的观念上,讨论得最多的是观课议课的新观念。我们生物教研组还将“课程资源”中的文章下载下来,专门组织老师学习。我感受最深的是陈大伟老师的:“理想的课堂,在我们的观课议课过程中,要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我认为,这是把我们过去在听课评课中关注老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效果这一重点转移到了以学生为关注对象的重点上,把听课评课的观念转变为是去观察课,讨论课,观课议课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表扬某老师上得好还是批评其上得不好,而是要通过观课议课去关注“教的东西是否有用,教的东西是否有价值”(陈大伟),关注学生不再像听课评课中那样只看其是否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而是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被接纳,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关注学生的收获和体验”。
在学习了新的教学观念后,我们生物教研组的观课议课活动不敢说产生了很大的成效,这是需要长期的实践才能达到的,但看得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议课活动中,教师议课的气氛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过去,要么“斗争”的气氛过于浓烈、要么是浮于表面的顾及面子的不痒不痛的评价。而现在,更多的是对教学活动的建议,是执教老师征求看法的笑脸,是有针对性的提出教学改进意见,是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的其乐融融的教研组活动气氛。
高老师是一个上了近二十年初中生物课的老教师,也是一个积极进行教改的老师。三月初,按学校的安排,他上了观课议课新观念学习后的第一节生物教学观摩课。
他上的是《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当我们走进教室,发现每四个学生一组,正围着观察和触动放在桌上的一堆桑叶、一只蚕虫、一个蚕蛾标本,认真一看,学生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桑叶中的蚕虫处,高老师的课就从这些教具上开始,学生的兴趣也由这些教具激发起来了。
高老师先由桌上的蚕虫和蚕蛾讲起,让学生将二者联系起来,看看二者有什么关系,从而向学生讲解了家蚕的生殖和发育,又由此推及其它昆虫,讲到其它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乡镇,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条件抵触各种昆虫,并对常见的昆虫的生活习性有一定的了解,这为他们这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在高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我发现高老师大多用提问的方式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他提的问题很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昆虫的“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和“不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就是高老师在引导学生对这两类昆虫的发育过程进行比较,从而由学生自然推出的结论。不过,在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有的学生是课前预习过教材的,因为他们能使用“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这样的词语,而有的学生则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有个学生是这样说的:蚕、蜜蜂、蚊子等等昆虫,从虫卵到成虫,它们很会伪装,小的时候是一个样,长大就完全变了,我觉得他们就像那些会伪装会变身的大坏蛋。他的发言引来了同学们的大笑,高老师表扬了这个同学的观察和总结并及时纠正了这个同学的说话中的问题:不是所有会变身的昆虫都是大坏蛋,他们的变化是身体的发育,也可以说是生存状态的需要,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了适应环境和生活的需要。像我前面讲到的家蚕、蜜蜂就是益虫,而粉蝶、蝇、蚊,确实是大坏蛋。发育过程中这种“伪装”现象其实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变态发育”的现象。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高老师不是做得很好么!爱学习的学生自然会预习教材、认真听课,像这样课前都不愿看书的学生都能被课堂气氛吸引,能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还能由课堂知识联想到生活中的现象,这样的状态不正是学生的参与,学生的收获和体验么!
课的最后是高老师的“答记者问”,他让学生针对这节课的知识和平时的生活经历提出疑问,不过,学生提的问题并不多,看得出,高老师有些遗憾。
在布置作业时,高老师布置了一个动手作业,就是让每个小组将自己的蚕宝宝饲养成虫,并按“课外实践”的要求做好记录,如果有条件,还要探究环境温度或光照对蚕卵孵化率的影响。开始时,有些学生对饲养蚕虫表现出不屑,因为他们在小学上“科学”课时就饲养过家蚕,但当提出记录和探究的任务后,这些同学就不再有意见了,因为小学的要求毕竟与初中在不相同,这个探究任务更能激起他们观察的兴趣。
高老师的课无疑是一节成功的课,在议课活动中,点评成功的语言自然很多,但也有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举例时仅限于教材中所举的昆虫例子;总结时没有引导学生提问题,故而导致学生不能提出太多的问题;知识的迁移上,仅凭几个练习题是不够的,可以激发学生对昆虫与环境的关系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等等。有些老师还说了自己教学这一课的设想。虽然议课过程中也有争论,但没有了“红脸”,也有不同意见,但没有了生气,大家带着共同学习的目标而来,带着有所收获的愉悦而离开,这正是观课议课的新理念带给我们的新的教学生活,这种生活让老师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探究的乐趣,一种竞争的向上气氛。转变一种观念,我们老师的教学生活就会是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陈大伟.《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新技能、新方法》.“国培计划——骨干教师远程培训”课程资源,2010年11月
关键词:关注 生存状态 观课议课
教学多年,我们一直习惯了教研活动中的听课评课。课堂上,我们关注的是教师的教态,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听课记录上,大部分老师记录的是执教老师的教学过程,我为此看过很多老师的听课记录,包括其他学科的,我发现这些听课记录基本上反应的是教学过程,能有些随堂旁批的算好的,最后来几句或表扬或批评的课堂教学分析评价;而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听课记录上及评课活动中,用得最多的词语恐怕就是“学生很活跃、反应很好、发言积极”等寥寥数语。
观念决定一切。2010年年底,我们学校的部分老师参加了“国培计划——骨干教师远程培训”。一开始,老师们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完成培训作业,渐渐地,办公室的话题逐渐转移到“课程资源”中专家文章所阐述的观念上,讨论得最多的是观课议课的新观念。我们生物教研组还将“课程资源”中的文章下载下来,专门组织老师学习。我感受最深的是陈大伟老师的:“理想的课堂,在我们的观课议课过程中,要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我认为,这是把我们过去在听课评课中关注老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效果这一重点转移到了以学生为关注对象的重点上,把听课评课的观念转变为是去观察课,讨论课,观课议课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表扬某老师上得好还是批评其上得不好,而是要通过观课议课去关注“教的东西是否有用,教的东西是否有价值”(陈大伟),关注学生不再像听课评课中那样只看其是否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而是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被接纳,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关注学生的收获和体验”。
在学习了新的教学观念后,我们生物教研组的观课议课活动不敢说产生了很大的成效,这是需要长期的实践才能达到的,但看得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议课活动中,教师议课的气氛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过去,要么“斗争”的气氛过于浓烈、要么是浮于表面的顾及面子的不痒不痛的评价。而现在,更多的是对教学活动的建议,是执教老师征求看法的笑脸,是有针对性的提出教学改进意见,是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的其乐融融的教研组活动气氛。
高老师是一个上了近二十年初中生物课的老教师,也是一个积极进行教改的老师。三月初,按学校的安排,他上了观课议课新观念学习后的第一节生物教学观摩课。
他上的是《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当我们走进教室,发现每四个学生一组,正围着观察和触动放在桌上的一堆桑叶、一只蚕虫、一个蚕蛾标本,认真一看,学生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桑叶中的蚕虫处,高老师的课就从这些教具上开始,学生的兴趣也由这些教具激发起来了。
高老师先由桌上的蚕虫和蚕蛾讲起,让学生将二者联系起来,看看二者有什么关系,从而向学生讲解了家蚕的生殖和发育,又由此推及其它昆虫,讲到其它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乡镇,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条件抵触各种昆虫,并对常见的昆虫的生活习性有一定的了解,这为他们这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在高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我发现高老师大多用提问的方式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他提的问题很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昆虫的“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和“不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就是高老师在引导学生对这两类昆虫的发育过程进行比较,从而由学生自然推出的结论。不过,在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有的学生是课前预习过教材的,因为他们能使用“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这样的词语,而有的学生则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有个学生是这样说的:蚕、蜜蜂、蚊子等等昆虫,从虫卵到成虫,它们很会伪装,小的时候是一个样,长大就完全变了,我觉得他们就像那些会伪装会变身的大坏蛋。他的发言引来了同学们的大笑,高老师表扬了这个同学的观察和总结并及时纠正了这个同学的说话中的问题:不是所有会变身的昆虫都是大坏蛋,他们的变化是身体的发育,也可以说是生存状态的需要,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了适应环境和生活的需要。像我前面讲到的家蚕、蜜蜂就是益虫,而粉蝶、蝇、蚊,确实是大坏蛋。发育过程中这种“伪装”现象其实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变态发育”的现象。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高老师不是做得很好么!爱学习的学生自然会预习教材、认真听课,像这样课前都不愿看书的学生都能被课堂气氛吸引,能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还能由课堂知识联想到生活中的现象,这样的状态不正是学生的参与,学生的收获和体验么!
课的最后是高老师的“答记者问”,他让学生针对这节课的知识和平时的生活经历提出疑问,不过,学生提的问题并不多,看得出,高老师有些遗憾。
在布置作业时,高老师布置了一个动手作业,就是让每个小组将自己的蚕宝宝饲养成虫,并按“课外实践”的要求做好记录,如果有条件,还要探究环境温度或光照对蚕卵孵化率的影响。开始时,有些学生对饲养蚕虫表现出不屑,因为他们在小学上“科学”课时就饲养过家蚕,但当提出记录和探究的任务后,这些同学就不再有意见了,因为小学的要求毕竟与初中在不相同,这个探究任务更能激起他们观察的兴趣。
高老师的课无疑是一节成功的课,在议课活动中,点评成功的语言自然很多,但也有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举例时仅限于教材中所举的昆虫例子;总结时没有引导学生提问题,故而导致学生不能提出太多的问题;知识的迁移上,仅凭几个练习题是不够的,可以激发学生对昆虫与环境的关系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等等。有些老师还说了自己教学这一课的设想。虽然议课过程中也有争论,但没有了“红脸”,也有不同意见,但没有了生气,大家带着共同学习的目标而来,带着有所收获的愉悦而离开,这正是观课议课的新理念带给我们的新的教学生活,这种生活让老师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探究的乐趣,一种竞争的向上气氛。转变一种观念,我们老师的教学生活就会是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陈大伟.《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新技能、新方法》.“国培计划——骨干教师远程培训”课程资源,201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