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它不仅仅看你做不做,更关键的是看你怎么做。如何才能更好地管理班级,关键在于管理的策略和“小妙招”。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行为习惯;自我转变
在班级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做作业磨蹭的学生,即使作业量少、题目简单,也要磨蹭半天,人称“小蜗牛”。我通过观察发现,排除因智力因素导致做作业速度慢,这些 “小蜗牛”的磨蹭大都属于后天养成的一种不良行为习惯。因此,我探索根据这类“小蜗牛”的行为和心理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激发内因,促进其自我改变。
一、针对贪玩型“小蜗牛”
贪玩型“小蜗牛”生性好动好玩,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且意志薄弱,容易受周边人的影响。面对这种“小蜗牛”,讲道理、说教,不会有什么效果,要帮助他们重新建立“习惯性行为系统”。
建立“习惯性行为系统”的过程包括时间预估、执行、调整三个环节。首先,由学生自己制订“完成作业计划与执行情况一览表”一式3份(学生自己、任课老师、家长各一份)。每次做作业时,学生事先“预估时间”,填写在表上;由老师、家长监督“执行情况”,记录下学生每次完成作业的时间并用简要的语言评价(学校作业由老师监督并及时记录,家庭作业由家长操作)。如果“执行”效果不好,老师需要和学生商量,“调整”同类作业的预估时间,以便下次碰到同类作业时可以争取在预估时间内完成。帮助贪玩学生重新建立“习惯性行为系统”,一定要遵循“小步走”原则和坚持性原则,让这类“小蜗牛”经过自我反复的调整,不断地累积及时完成作业的经验,慢慢地建立新的习惯性行为系统,逐渐养成做作业静心快速的良好习惯,替代原有的习惯性“磨蹭”行为。
根据“小蜗牛”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表现,采取学生互评和教师参评的方式,每周定期进行一次评比。如果“小蜗牛”一周内有5天时间按时完成了所有学科的作业,就授予其“守时达人”荣誉称号。
二、针对依赖型“小蜗牛”
依赖型“小蜗牛”的问题通常在于他们身边总会有“得力助手”忍不住“伸手帮一把”。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就缺乏主动性,逐渐变得“依赖”起来,作业稍有难度,他们就习惯性地等待着他人的帮助,作业的慢速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原先的“得力助手”老师、家长、同伴与“小蜗牛”一起商量约定:“你的事你做主,我的事我负责。”“小蜗牛”参与“自己做事”的决策,学习就有了主动性。但是如果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监督人就要按照约定惩罚。
我引导学生每人制作一张“座右铭”贴在课桌上。“座右铭”的内容包括“我提醒自己”(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写的话语,也可以是名人名言)、“我要赶超”(需明确写出要赶超的班级同学的姓名,争取通过努力在一定时间内超过被追赶的同学,也可以赶超自己)。每名学生桌子上都写着挑战同学的名字,而自己的名字又写在别的同学桌子上,成为别人挑战的目标。这样,整个班级便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自从有了座右铭,同学们的做法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下课时,同学不再东奔西跑,而是认真做作业;平常做作业拖拉的同学也能进前十名了;同学们的学习效率普遍提高了。
三、针对厌学型“小蜗牛”
厌学型“小蜗牛”主要是对老师和家长布置的作业产生畏惧、厌烦心理,他们边写边玩,从而影响作业的速度。他们没有体会到做作业的意义,只是被动应付,于是在行動上采取磨蹭拖延的方式。针对厌学型“小蜗牛”的心理特点,改变老师、家长布置作业的方式是提高其作业效率的关键。
我引导学生把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化整为零”,把时间分割成以20分钟为单元的三四段,每段学习时间之间有5-10分钟休息时间;或者把一项大的作业分成几个小部分,由于有个“短期目标”作为激励,完成作业就有盼头,“小蜗牛”也就会在规定时间内思想高度集中地做作业。厌学型“小蜗牛”不够自信,我们要多关注他们生活的点滴,用赏识“放大镜”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长处、亮点,并为其搭建平台,让他们能够展现个性,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找到自信。
学生树立了自信,就会主动地通过努力去告别“磨蹭”,争取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
经过一个阶段实践,我班作业磨蹭学生的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有的已经和“按时完成作业”交上了朋友。所以,对“小蜗牛”的转变,我们要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秉持更多的爱心和耐心,正视差异,对“症”下药,发扬长处,激励自信,牵着“小蜗牛”的手促其迈出改变自我的坚定步伐。
参考文献
[1]李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J].继续教育研究,2009(9),:129~132.
[2]黄路阳、郇红.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9(3):122~124.
[3]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9(3):P66.
[4]刘聪.区域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现状及提高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0(12):191~192.
[5]蔡秀玲.课程改革与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能力要求[J].教育管理研究,2010(37):60.
[6]赵文婷.《浅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语文学刊》,2010(8):P13—14.
[7]李伟诗.浅析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特殊性及其专业水准[J].教学与管理,2010(7):35~36.
[8]刘久成.建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14(1):88~90.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行为习惯;自我转变
在班级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做作业磨蹭的学生,即使作业量少、题目简单,也要磨蹭半天,人称“小蜗牛”。我通过观察发现,排除因智力因素导致做作业速度慢,这些 “小蜗牛”的磨蹭大都属于后天养成的一种不良行为习惯。因此,我探索根据这类“小蜗牛”的行为和心理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激发内因,促进其自我改变。
一、针对贪玩型“小蜗牛”
贪玩型“小蜗牛”生性好动好玩,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且意志薄弱,容易受周边人的影响。面对这种“小蜗牛”,讲道理、说教,不会有什么效果,要帮助他们重新建立“习惯性行为系统”。
建立“习惯性行为系统”的过程包括时间预估、执行、调整三个环节。首先,由学生自己制订“完成作业计划与执行情况一览表”一式3份(学生自己、任课老师、家长各一份)。每次做作业时,学生事先“预估时间”,填写在表上;由老师、家长监督“执行情况”,记录下学生每次完成作业的时间并用简要的语言评价(学校作业由老师监督并及时记录,家庭作业由家长操作)。如果“执行”效果不好,老师需要和学生商量,“调整”同类作业的预估时间,以便下次碰到同类作业时可以争取在预估时间内完成。帮助贪玩学生重新建立“习惯性行为系统”,一定要遵循“小步走”原则和坚持性原则,让这类“小蜗牛”经过自我反复的调整,不断地累积及时完成作业的经验,慢慢地建立新的习惯性行为系统,逐渐养成做作业静心快速的良好习惯,替代原有的习惯性“磨蹭”行为。
根据“小蜗牛”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表现,采取学生互评和教师参评的方式,每周定期进行一次评比。如果“小蜗牛”一周内有5天时间按时完成了所有学科的作业,就授予其“守时达人”荣誉称号。
二、针对依赖型“小蜗牛”
依赖型“小蜗牛”的问题通常在于他们身边总会有“得力助手”忍不住“伸手帮一把”。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就缺乏主动性,逐渐变得“依赖”起来,作业稍有难度,他们就习惯性地等待着他人的帮助,作业的慢速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原先的“得力助手”老师、家长、同伴与“小蜗牛”一起商量约定:“你的事你做主,我的事我负责。”“小蜗牛”参与“自己做事”的决策,学习就有了主动性。但是如果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监督人就要按照约定惩罚。
我引导学生每人制作一张“座右铭”贴在课桌上。“座右铭”的内容包括“我提醒自己”(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写的话语,也可以是名人名言)、“我要赶超”(需明确写出要赶超的班级同学的姓名,争取通过努力在一定时间内超过被追赶的同学,也可以赶超自己)。每名学生桌子上都写着挑战同学的名字,而自己的名字又写在别的同学桌子上,成为别人挑战的目标。这样,整个班级便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自从有了座右铭,同学们的做法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下课时,同学不再东奔西跑,而是认真做作业;平常做作业拖拉的同学也能进前十名了;同学们的学习效率普遍提高了。
三、针对厌学型“小蜗牛”
厌学型“小蜗牛”主要是对老师和家长布置的作业产生畏惧、厌烦心理,他们边写边玩,从而影响作业的速度。他们没有体会到做作业的意义,只是被动应付,于是在行動上采取磨蹭拖延的方式。针对厌学型“小蜗牛”的心理特点,改变老师、家长布置作业的方式是提高其作业效率的关键。
我引导学生把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化整为零”,把时间分割成以20分钟为单元的三四段,每段学习时间之间有5-10分钟休息时间;或者把一项大的作业分成几个小部分,由于有个“短期目标”作为激励,完成作业就有盼头,“小蜗牛”也就会在规定时间内思想高度集中地做作业。厌学型“小蜗牛”不够自信,我们要多关注他们生活的点滴,用赏识“放大镜”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长处、亮点,并为其搭建平台,让他们能够展现个性,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找到自信。
学生树立了自信,就会主动地通过努力去告别“磨蹭”,争取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
经过一个阶段实践,我班作业磨蹭学生的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有的已经和“按时完成作业”交上了朋友。所以,对“小蜗牛”的转变,我们要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秉持更多的爱心和耐心,正视差异,对“症”下药,发扬长处,激励自信,牵着“小蜗牛”的手促其迈出改变自我的坚定步伐。
参考文献
[1]李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J].继续教育研究,2009(9),:129~132.
[2]黄路阳、郇红.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9(3):122~124.
[3]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9(3):P66.
[4]刘聪.区域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现状及提高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0(12):191~192.
[5]蔡秀玲.课程改革与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能力要求[J].教育管理研究,2010(37):60.
[6]赵文婷.《浅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语文学刊》,2010(8):P13—14.
[7]李伟诗.浅析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特殊性及其专业水准[J].教学与管理,2010(7):35~36.
[8]刘久成.建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14(1):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