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悠悠岁月,我们这代人都到了耄耋之年.李经纬、傅维康2位教授相继过了80寿诞.2011年,医史界又举行盛会庆祝程之范教授90华诞.忆往昔,我们这一代人有困惑,有惊喜;改革开放以来,学术昌盛,医史学出现大好局面,预示未来的发展将有更大的辉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悠悠岁月,我们这代人都到了耄耋之年.李经纬、傅维康2位教授相继过了80寿诞.2011年,医史界又举行盛会庆祝程之范教授90华诞.忆往昔,我们这一代人有困惑,有惊喜;改革开放以来,学术昌盛,医史学出现大好局面,预示未来的发展将有更大的辉煌。
其他文献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承办的全国第十四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于2012年8月17日至21日在南京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近代中医与中医现代化的俯瞰与瞻望",共收到国内中医医史文献界专家学者的论文90余篇,收入论文集85篇.来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23家中医药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襄盛会。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医疗史或医疗社会史为题,以历史学者为主要研究人员的医学史研究在台湾兴起,学术界称之为“外史”,而既往以医学背景出身的研究人员为主,关注历代医学知识的医学史研究,被称之为“内史”。时至今日,“外史”与“内史”的区分已有20余年,但二者之间仍然缺乏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此,台湾中国医药大学拟于2013年3月9—11日,举办题为“‘医家’与‘史家’的对话——传统中医学术知识的历
《增补食物本草备考》为广东食物本草类著作的代表作,现有多种版本存世,经考察,《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该书最早版本为“雍正壬子”之说有误.此书署名作者何克谏与《生草药性备要》署名作者何谏为同一人.此书系何省轩整理何克谏经验,以《食物本草会纂》为蓝本辑编而成,可能初刻于1738年。
20世纪前半叶,面对中医学的困境,中医界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的医家。这些医家对于整个20世纪中医的发展、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以及中医教育体系的创建都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1972年甘肃省武威县出土的汉代简牍,包括2种竹简和1种木牍,由隶书和章草2种字体书写,竹简分别编联,木牍未曾编联,具体内容可分医方、日书、药价3个方面.种种现象表明,这批简牍并非纯一的书籍或资料,“治百病方”只是其中1种竹简的名称.而有《中国医学史》教材和工具书在介绍《治百病方》和《武威汉代医简》时,将二者完全等同而论,实属以偏概全,有失妥当,应予更正。
《伤寒论句解》作者李文锦,字襄浥,号治庵、淑景堂主人,金陵(今南京)人,家住金陵天印山南的许村.大约生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具体卒年不详,约在乾隆朝末期.李氏性豪迈,喜交游,医卜星相,诗词书画皆有涉猎,后专于医,著有《伤寒论句解》和《医家二十四则》.《伤寒论句解》包括《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淑景堂亲解》14卷和《思问集》7卷.前书为李氏注释发挥《伤寒论》之作,于1768年成书;后书又包含了《淑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家,其历史之悠久,诗人之众多,是世界上任何一国不能比拟的.自从《诗》被儒家奉为经典而称《诗经》之后,国人对《诗》的教学绵亘不断,历千载而不歇.随着历史的发展,《诗》之后有《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相继代兴,其体虽有变化,而无非《诗》之余绪.推源《诗》体能在千百年间不断继承、发展的缘由,除了儒家的《诗》教之外,其真正的原因乃在于诗的写作最能表达作者的内心思想,即所谓"诗
“太极”一词,首见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中华远古先民们依不动的远山景常年观日东升西沉位移变化规律,初步总结经验,建立了四季寒暑交替、周而复始的“年”概念。“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讲的是人们在观察太阳视运动中,将观察结果记录作一圆形,分4个象限记录四季气象变化,依春分点(东),秋分点(西)作一连线,创“上天下地”的天地定位图,图中春分点和秋分点的水平连线,古人称作太极线。当先民们
古代刻工为我国的雕版印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其相关研究有助于考察雕版刻书的发展概况,并能为古籍版本鉴定提供重要参考.金元时期的晦明轩本《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是《证类本草》“政和”传本系统中现存最早的刻本,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参与本书雕版的刻工共计30人,总体而言写刻精雅、技艺高超;且有28人参与了书中所附药图的雕刻,共计536页900余幅,工致可观.是享有盛誉的“平水本”为数不多的存世代表作品之一,
中医早期的诊脉与经脉病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诊脉技术与经脉学说促进了针灸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古人通过诊察多处"脉动"和观察多处的脉络,进而发现身体上下的联系,进而累积经验,发展理论,创造出针灸穴位治疗疾病的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