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强,这就需要更多专业化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我国中职旅游专业承担着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重任,但是纵观当前的中职旅游专业教学,却存在着诸如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轨、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职业意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这就需要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校企合作,为我国的旅游市场培养出更加合格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中职旅游;课程设置;市场;实践;师资队伍;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2-001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2.006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出门旅游已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的一种常见方式,由此也引起我国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和对旅游人才的大量需求。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国旅游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师资、生源、教材、技能培训等问题,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学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巨大缺口和对专业旅游人才的需求。本文针对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中职院校培养合格的旅游人才提供思路。
一、中职旅游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轨
一般来说,一个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由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旅游专业的课程和教材缺乏旅游市场的指导,尤其是随着各地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旅游市场也在不断变化,如果不能及时更新,与时俱进,而一直设置同样的旅游专业课程,采用同样的旅游教材进行教学,必然会与市场的需求脱轨,会不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在这种“关门教学”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进入旅游企业的难度加大,即使进入旅游企业,也需要很长时间去重新学习并适应市场,这就使得旅游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增加,久而久之,造成旅游专业的就业率降低。
(二)教学方法单一
旅游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旅游业的发展,优秀的旅游管理及服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旅游专业的教师教学观念还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学方法单一,依然采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一言堂的教學模式,甚少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电教手段。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完全不感兴趣,看课外书、玩游戏的比比皆是,真正认真听课的学生寥寥无几。这种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必然无法将学生带入所学的专业环境,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将来很难适应迅速发展的“以实践为导向”的旅游市场。
(三)学生缺乏职业意识
职业学校的一些学生是因为成绩不理想而选择的职业学校,其专业的选择也不是出于兴趣爱好,部分是由父母决定或者学校调剂分配的,他们对于旅游专业的认知、工作岗位和就业前景没有一定的认知,对于旅游专业的选择可以说是盲目的。有的学生由于父母的溺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职业学校的学习中混日子,缺乏生存意识,更不用说职业生涯的规划。还有部分学生出于“面子”的原因,认为旅游专业将来从事的是基层的服务工作,感觉低人一等,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产生厌恶和排斥感。
(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的“实践型”师资队伍是提高旅游专业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核心。但是经调查显示,在我国整个职业教师队伍中,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教师不足5%。很多职业学校的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教育领域,甚至是转行过来,没有从事旅游行业的相关实践经验,有的教师任教多年却从来没有进行过相关培训,更不用说在相关企业进行实践,使得一些旅游专业的教师很难胜任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缺乏使中职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目标,这也是我国旅游职业教育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
二、解决中职旅游专业教学问题的措施
(一)改进课程设置
当前,中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已经落后于旅游市场的发展,实践性不强,理论脱离实际。为此,必须改革中职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挂钩。首先,要确定课程设置的目标,课程目标对整个课程的开发、教材编写、内容确定、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都具有导向性作用。课程目标的设置要以市场和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实操型和职业型的复合高技能旅游人才为培养目标,要能体现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并能给学生提供自主的发展空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次,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更新,如可以增设旅游电子商务等具有时代气息的新课程。还要淡化学科界限,注重不同学科和领域间的交叉融合,如可以设置综合性课程,使课程内容涵盖历史、地理、民俗、法律法规、美学、民俗学等方方面面,这样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涉猎更为广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性。最后,要对课程进行整合,合理压缩必修课的学时,使必修课满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目标,增设丰富多样、覆盖面广的选修课,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适应旅游专业的多样性,真正满足旅游市场对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师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授课模式,应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旅游专业课程的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地理学、旅游心理学、管理学、旅游法规等方面,而且旅游课程的案例是鲜活的,并且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借助大量的生活中出现的旅游实例,让学生分析、体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旅游理论知识通过Powerpoint、Authorware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多重感官的共同参与,将学生从枯燥的理论讲解中解放出来,从而有利于学生记忆并掌握相关的旅游知识点。 此外,中职旅游教学应以“就业、产学结合”为导向,将学生引入专业的环境中去,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旅游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用所学知识增强实践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拘一格,针对不同的課型采取创新、实效的教学方法,将课堂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训相结合,将课内拓展到课外,如情境教学法、模拟实训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强化学生应用技能,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使之具备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需求的专业素养与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根据导游业务的程序和规范进行现场模拟实训,使学生真实地体验每个环节,找出自己的不足,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加强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预测和处理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到酒店、旅行社、旅游景点做一些接待和讲解工作,使学生参加服务实践,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还有利于他们今后应对日益发展的旅游业的需要。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理论融于实践的活动中,学生才能将能力内化为稳定的内在素质,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专业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因此,中职旅游专业学校要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这也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学校要从制度上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重视教师的“专业技能”考核,不仅要从理论上,还要从实践能力上对教师进行年终测评,促进教师从“单一型”向“双师型”的转变。另一方面,学校要鼓励教师报考和参加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和培训,并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援助。学校还要允许教师定期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或者国门学习先进的实践经验、专业技能知识和教学方法,便于教师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学校要聘请社会上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高级双师型人才到学校任教,或者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或者骨干人士到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交流,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旅游专业素养。
(四)推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指以培养有企业针对性的、实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最佳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学校降低了办学成本,提高了师资力量,达到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通过进入企业实践,顺利与市场接轨,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才,实现了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企业通过与学校的合作,稳定了人才的来源,节约了培养人才的资金,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协商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以企业为主,让学生分阶段进入企业实训,也可以以学校为主,采用“校办工厂”,在学校中建立实训基地,还可以采用“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统一职业教育和培训,不管哪种形式的合作,都要因地制宜,由浅入深,统筹各方,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校企合作的巨大作用。
三、结语
中职教育的发展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平对于旅游市场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符合当前旅游市场的发展,教师内容和教学理念也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改革和创新,只有以当前的市场需求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旅游人才,从而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兰.旅游教学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J].科教文汇,2007(11).
[2]程胜龙.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问题和国外相关经验的借鉴[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5).
[3]黄松山.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4]焦爱丽.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模式优化研究——基于旅游产业与旅游高等教育的互动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中职旅游;课程设置;市场;实践;师资队伍;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2-001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2.006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出门旅游已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的一种常见方式,由此也引起我国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和对旅游人才的大量需求。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国旅游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师资、生源、教材、技能培训等问题,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学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巨大缺口和对专业旅游人才的需求。本文针对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中职院校培养合格的旅游人才提供思路。
一、中职旅游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轨
一般来说,一个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由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旅游专业的课程和教材缺乏旅游市场的指导,尤其是随着各地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旅游市场也在不断变化,如果不能及时更新,与时俱进,而一直设置同样的旅游专业课程,采用同样的旅游教材进行教学,必然会与市场的需求脱轨,会不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在这种“关门教学”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进入旅游企业的难度加大,即使进入旅游企业,也需要很长时间去重新学习并适应市场,这就使得旅游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增加,久而久之,造成旅游专业的就业率降低。
(二)教学方法单一
旅游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旅游业的发展,优秀的旅游管理及服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旅游专业的教师教学观念还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学方法单一,依然采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一言堂的教學模式,甚少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电教手段。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完全不感兴趣,看课外书、玩游戏的比比皆是,真正认真听课的学生寥寥无几。这种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必然无法将学生带入所学的专业环境,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将来很难适应迅速发展的“以实践为导向”的旅游市场。
(三)学生缺乏职业意识
职业学校的一些学生是因为成绩不理想而选择的职业学校,其专业的选择也不是出于兴趣爱好,部分是由父母决定或者学校调剂分配的,他们对于旅游专业的认知、工作岗位和就业前景没有一定的认知,对于旅游专业的选择可以说是盲目的。有的学生由于父母的溺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职业学校的学习中混日子,缺乏生存意识,更不用说职业生涯的规划。还有部分学生出于“面子”的原因,认为旅游专业将来从事的是基层的服务工作,感觉低人一等,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产生厌恶和排斥感。
(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的“实践型”师资队伍是提高旅游专业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核心。但是经调查显示,在我国整个职业教师队伍中,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教师不足5%。很多职业学校的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教育领域,甚至是转行过来,没有从事旅游行业的相关实践经验,有的教师任教多年却从来没有进行过相关培训,更不用说在相关企业进行实践,使得一些旅游专业的教师很难胜任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缺乏使中职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目标,这也是我国旅游职业教育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
二、解决中职旅游专业教学问题的措施
(一)改进课程设置
当前,中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已经落后于旅游市场的发展,实践性不强,理论脱离实际。为此,必须改革中职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挂钩。首先,要确定课程设置的目标,课程目标对整个课程的开发、教材编写、内容确定、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都具有导向性作用。课程目标的设置要以市场和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实操型和职业型的复合高技能旅游人才为培养目标,要能体现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并能给学生提供自主的发展空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次,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更新,如可以增设旅游电子商务等具有时代气息的新课程。还要淡化学科界限,注重不同学科和领域间的交叉融合,如可以设置综合性课程,使课程内容涵盖历史、地理、民俗、法律法规、美学、民俗学等方方面面,这样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涉猎更为广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性。最后,要对课程进行整合,合理压缩必修课的学时,使必修课满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目标,增设丰富多样、覆盖面广的选修课,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适应旅游专业的多样性,真正满足旅游市场对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师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授课模式,应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旅游专业课程的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地理学、旅游心理学、管理学、旅游法规等方面,而且旅游课程的案例是鲜活的,并且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借助大量的生活中出现的旅游实例,让学生分析、体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旅游理论知识通过Powerpoint、Authorware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多重感官的共同参与,将学生从枯燥的理论讲解中解放出来,从而有利于学生记忆并掌握相关的旅游知识点。 此外,中职旅游教学应以“就业、产学结合”为导向,将学生引入专业的环境中去,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旅游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用所学知识增强实践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拘一格,针对不同的課型采取创新、实效的教学方法,将课堂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训相结合,将课内拓展到课外,如情境教学法、模拟实训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强化学生应用技能,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使之具备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需求的专业素养与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根据导游业务的程序和规范进行现场模拟实训,使学生真实地体验每个环节,找出自己的不足,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加强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预测和处理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到酒店、旅行社、旅游景点做一些接待和讲解工作,使学生参加服务实践,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还有利于他们今后应对日益发展的旅游业的需要。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理论融于实践的活动中,学生才能将能力内化为稳定的内在素质,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专业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因此,中职旅游专业学校要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这也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学校要从制度上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重视教师的“专业技能”考核,不仅要从理论上,还要从实践能力上对教师进行年终测评,促进教师从“单一型”向“双师型”的转变。另一方面,学校要鼓励教师报考和参加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和培训,并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援助。学校还要允许教师定期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或者国门学习先进的实践经验、专业技能知识和教学方法,便于教师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学校要聘请社会上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高级双师型人才到学校任教,或者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或者骨干人士到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交流,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旅游专业素养。
(四)推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指以培养有企业针对性的、实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最佳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学校降低了办学成本,提高了师资力量,达到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通过进入企业实践,顺利与市场接轨,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才,实现了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企业通过与学校的合作,稳定了人才的来源,节约了培养人才的资金,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协商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以企业为主,让学生分阶段进入企业实训,也可以以学校为主,采用“校办工厂”,在学校中建立实训基地,还可以采用“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统一职业教育和培训,不管哪种形式的合作,都要因地制宜,由浅入深,统筹各方,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校企合作的巨大作用。
三、结语
中职教育的发展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平对于旅游市场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符合当前旅游市场的发展,教师内容和教学理念也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改革和创新,只有以当前的市场需求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旅游人才,从而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兰.旅游教学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J].科教文汇,2007(11).
[2]程胜龙.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问题和国外相关经验的借鉴[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5).
[3]黄松山.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4]焦爱丽.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模式优化研究——基于旅游产业与旅游高等教育的互动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