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与旅游业高质量转型

来源 :旅游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ro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旅游业的整体响应
  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列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并提出要“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欧盟和美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时限都是2050年,但欧美早已实现碳达峰,中国的中和斜率要远远陡于欧美,时间紧、任务重。与惯常的旅游业是“无烟绿色产业”的认识不同,旅游业已经成为碳排放的大户,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显示1,2005年,全球旅游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总排放的4.9%,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贡献率,旅游部门占到5%~14%,2005—2035年,旅游业的碳排放将以2.5%的年均速度增长,参照国际能源署数据2,2018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部门分布中,交通运输占24.6%,工业占18.4%,农业占1.3%,旅游业的碳排放量不可忽视。
  中国“两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三条路径的组合推进,第一是供给侧减排,要重构社会经济运行的能源结构;第二是需求侧减排,在工业、建筑、交通、农业、服务业等实施需求侧管理;第三是加强碳吸收,综合利用碳汇和碳捕获、碳捕集技术封存吸收碳,旅游业在能源结构的率先调整层面、在需求侧减排层面、在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层面,都能够发挥重大的作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生态旅游概念,在生态旅游、旅游业节能减排领域有持续探索的经验,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2010年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但降碳并非是产业发展的核心指针,旅游业在降碳层面的贡献潜力也未得到充分认识,旅游业需要整体响应国家“两碳”目标,设计基于“两碳”的核心路径,推动全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二、 旅游业低碳转型面临挑战
  目前,我国旅游业在增长方式上相对传统,降碳潜力巨大,但由于战略缺失,导致研究上、发展上、行动上的多方面缺位,与低碳旅游的要求有相当的差距,要明确和实现旅游领域的“两碳”目标,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第一,研究挑战,需尽快摸清碳排放的总体水平和结构。明确的行动方案必须基于扎实的现状研究,目前,国内尚缺乏对旅游业碳排放情况的全面摸底,对旅游业碳排放水平的研究停留在学者的估算上,且缺乏公认的研究方法和框架,使用的方法包括碳足迹法、自下而上法、生命周期评价、投入产出法、剥离系数法等1,得出的旅游业碳排放数据差异较大,普遍计算的旅游业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在0.5%~2%之间,而国外对全球范围的研究一般在4%~5%之间,对发达国家的研究普遍在10%以上。我国能源结构长期以煤为主,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旅游业的碳排放现状应与社会发展阶段相匹配,因此,可能存在系统性漏算和低估的情况,需尽快组织研究,对旅游业碳排放的总量、结构、来源、节能降碳的压力和潜力等进行全面摸底。
  第二,发展挑战,旅游业面临多点多线的减排挑战。其一,行业用能成本高,电气化程度低,结构传统,能耗双控、能效管理能力不足;其二,涉及方面多,关联复杂,旅游业的碳排放来自投资、运营、管理、服务、消费多个环节,需要从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交通、城乡排放治理、生态保护修复、消费行为引导、碳汇能力培育等多方面建立跨领域、跨地域的协同关系;其三,上下游减排压力艰巨,旅游业紧密关联的装备制造、建筑、交通、农牧业为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背负艰巨任务,和旅游行业自身的低碳转型形成紧密联动关系;其四,疫情冲击对行业低碳转型形成现实挑战,旅游行业仍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节能减排将进一步加重成本负荷,需要更优的机制安排,变危为机,应对挑战。
  第三,行动挑战,行业缺乏总体转型方案。我国尚缺乏围绕“两碳”目标的顶层设计,也缺乏将目标层层分解落地的体制机制安排,土地利用粗放,节能建筑覆盖率低,旅游交通的电气化改造不足,旅游消费中存在过度消费和浪费的问题,金融工具使用滞后;此外,相关标准也有待更新。目前,我国没有旅游行业碳排放的强制标准,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如《绿色饭店》《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绿色旅游景区》《旅游饭店节能减排指引》等,均有待围绕“两碳”目标进行调整,并形成更为普遍的推广机制。
  三、谋划旅游业“两碳”蓝图
  基于旅游业具有巨大降碳潜力的现实,应着眼于我国提出的“兩碳”目标,基于旅游业的碳排放现状,提出达峰、中和的明确目标,给出了相应的行动方案,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配合,推动全行业的转型升级。
  第一,推动顶层设计。应基于缜密摸底和研究,掌握行业碳排放基数,推动围绕国家“两碳”目标的行业顶层设计,要基于适度超前的原则,根据旅游业的实际承受能力和情况,绘制旅游行业的“两碳”蓝图,提出旅游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明确目标、设计转型路径、行动策略和行动方案,梳理旅游各环节、各领域的节能减排清单,引领绿色低碳的旅游方式,促进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依托顶层设计,各领域、各地、各重点企业形成目标拆解后的执行方案。
  第二,依托消费牵引。旅游业的特点决定了从需求侧管理切入牵引供给将更为有效,要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绿色减排”为原则,提升游客低碳消费意识,倡导简朴生态的新时代旅游方式,从绿色餐饮、绿色住宿、绿色出行、绿色游览、绿色消费、绿色娱乐等多方面引导形成低碳旅游的消费习惯,推动旅游消费的低碳化、节约化,形成相应的制度约束、制度执行、监督机制,培养践行低碳理念的中国旅游者。
  第三,全面供给改革。其一,推动旅游行业的能源转型,基于能源低碳转型的总体目标,建立旅游行业的率先行动机制,在重点国有景区、度假区、酒店、旅游交通和旅游公共服务节点上率先实现能源的电气化、清洁化、零碳化;其二,推动与装备制造、建筑、交通、农牧业等领域协同的“两碳”方案,要建立和各相关领域及部门的联动机制,形成目标和节奏的动态匹配,推动旅游装备制造业的清洁化、循环化改造,大力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加快建立智慧出行体系,建立健康和环境友好的旅游餐饮体系,上下游合力完成“两碳”目标;其三,优先推动新技术落地,要支持生态技术在旅游领域里的率先应用,探索基于生物降解、装配式建筑、暖通系统、电动汽车、垂直农业、碳捕获等技术的旅游业解决方案;其四,发挥旅游业的碳汇作用,依托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等,努力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的固碳作用,探索绿色金融的创新模式,推动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
  (作者系该院副研究员;收稿日期:2021-06-15)
其他文献
基于国际上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准则和对生态旅游内涵的3项基本共识,即坚持资源保护底线、保障社区受益、兼顾效益公平,无疑自然遗产地所开发的旅游活动必须是生态旅游。但与一般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不同,社区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中的角色与功能稍有区别,本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  一、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与生态旅游、社区居民的关系  1. 社区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单地讲,世界自然遗产入选的
摘 要:红旗渠文化是林州市红色文化的典型代表,为林州市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本文以红旗渠为代表,介绍了林州市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地区,并根据红旗渠景区存在景区地域组合度不高、产业链条有待延长、客源类型受限、新兴技术的应用有待提高的问题,从开发多样化的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做好红色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增加红色研学旅行产品种类、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
重大疫情危机下,压力、状态与响应对酒店雇员职业前景认知的组合影响尚缺乏研究.该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基于复杂性理论和PSR模型构建了酒店员工职业前景认知影响分析框架,采用fsQCA模糊集定性比较方法对职业前景认知的各影响因素的"联合效应"和因素间"互动关系"进行了探索.基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星级酒店的1090份员工问卷的实证分析发现:(1)酒店业绩受损、员工工作调整、收入水平低是酒店员工低职业前景认知的必要条件,酒店安全激励和员工安全参与是酒店员工高职业前景认知的必要条件,受中国疫情防控的特殊情境影响,
根据小微湿地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小微湿地的修复原则,从水、动物、植物、防控、景观和管理要素6个方面提出了修复过程中应注重的问题,并提供了技术参考,以期为我国小微湿地的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
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查干高勒湿地为典型沼泽湿地生态系统。通过对乌拉特后旗湿地资源现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探索乌拉特后旗湿地保护与恢复模式,缓解因水资源匮乏和过度放牧导致湿地生态系统脆弱的问题,使之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的重要示范基地。
本文以AS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总结了其“双轮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入研究了该模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优化思路.第一,通盘考虑各学期课程门数和学时数.第二,建立专业课教师的集体备课制度.第三,开设文旅讲堂.第四,改扩建专业实训室.第五,增加校内实训课程的学时.第六,重视实训、实习结果的反馈、总结.第七,建议采用“工学交替”的实习形式.第八,聘用企业导师.
摘 要: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谚语,借助冬至这个特殊的节日开展研学旅行,开设具有多学科意义的研学课程,能够引导学生感受冬至所蕴含的独特的社会人文情怀和自然科学智慧,使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对以冬至为代表的中国农耕历法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关键词:地理科学;人文情怀;研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引言  自201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中国居民出境旅游的现象日趋普遍.截至目前,鲜有研究从消费者内在价值观转变的角度关注"出境旅游热"的动因问题.文章基于后物质主义理论,运用实证研究范式,通过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了消费者世界主义影响消费者出境旅游意愿的内在机制.层级回归结果表明:消费者世界主义对消费者创新有促进作用,进而增强了人们的出境旅游意愿;消费者的享乐主义价值观不仅会强化消费者世界主义对消费者创新的正向影响,还会进一步强化消费者世界主义通过消费者创新对出境旅游意愿的间接影响.研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
摘 要:为了进一步健全多元化办学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是当前最有效的途径。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而高校作为人才孵化基地,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当前重要的教学任务。如何推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如何对产教融合的方式进行深度探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一直以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F590-4;
摘 要: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市场潜力较大,并且当前居民物质条件有所提升,更注重个人日常娱乐,因此旅游行业颇受关注。针对旅游业发展国家已出台各项扶持政策,旅游行业发展态势良好。而导游作为旅游业的主要向导,是旅游行程的设计者及安排者,更是组织者,因此为让游客感受良好的服务质量及服务状态,导游应端正个人态度,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技术,使导游与游客间的互动交流更加多样化。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