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旅游业的整体响应
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列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并提出要“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欧盟和美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时限都是2050年,但欧美早已实现碳达峰,中国的中和斜率要远远陡于欧美,时间紧、任务重。与惯常的旅游业是“无烟绿色产业”的认识不同,旅游业已经成为碳排放的大户,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显示1,2005年,全球旅游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总排放的4.9%,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贡献率,旅游部门占到5%~14%,2005—2035年,旅游业的碳排放将以2.5%的年均速度增长,参照国际能源署数据2,2018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部门分布中,交通运输占24.6%,工业占18.4%,农业占1.3%,旅游业的碳排放量不可忽视。
中国“两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三条路径的组合推进,第一是供给侧减排,要重构社会经济运行的能源结构;第二是需求侧减排,在工业、建筑、交通、农业、服务业等实施需求侧管理;第三是加强碳吸收,综合利用碳汇和碳捕获、碳捕集技术封存吸收碳,旅游业在能源结构的率先调整层面、在需求侧减排层面、在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层面,都能够发挥重大的作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生态旅游概念,在生态旅游、旅游业节能减排领域有持续探索的经验,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2010年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但降碳并非是产业发展的核心指针,旅游业在降碳层面的贡献潜力也未得到充分认识,旅游业需要整体响应国家“两碳”目标,设计基于“两碳”的核心路径,推动全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二、 旅游业低碳转型面临挑战
目前,我国旅游业在增长方式上相对传统,降碳潜力巨大,但由于战略缺失,导致研究上、发展上、行动上的多方面缺位,与低碳旅游的要求有相当的差距,要明确和实现旅游领域的“两碳”目标,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第一,研究挑战,需尽快摸清碳排放的总体水平和结构。明确的行动方案必须基于扎实的现状研究,目前,国内尚缺乏对旅游业碳排放情况的全面摸底,对旅游业碳排放水平的研究停留在学者的估算上,且缺乏公认的研究方法和框架,使用的方法包括碳足迹法、自下而上法、生命周期评价、投入产出法、剥离系数法等1,得出的旅游业碳排放数据差异较大,普遍计算的旅游业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在0.5%~2%之间,而国外对全球范围的研究一般在4%~5%之间,对发达国家的研究普遍在10%以上。我国能源结构长期以煤为主,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旅游业的碳排放现状应与社会发展阶段相匹配,因此,可能存在系统性漏算和低估的情况,需尽快组织研究,对旅游业碳排放的总量、结构、来源、节能降碳的压力和潜力等进行全面摸底。
第二,发展挑战,旅游业面临多点多线的减排挑战。其一,行业用能成本高,电气化程度低,结构传统,能耗双控、能效管理能力不足;其二,涉及方面多,关联复杂,旅游业的碳排放来自投资、运营、管理、服务、消费多个环节,需要从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交通、城乡排放治理、生态保护修复、消费行为引导、碳汇能力培育等多方面建立跨领域、跨地域的协同关系;其三,上下游减排压力艰巨,旅游业紧密关联的装备制造、建筑、交通、农牧业为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背负艰巨任务,和旅游行业自身的低碳转型形成紧密联动关系;其四,疫情冲击对行业低碳转型形成现实挑战,旅游行业仍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节能减排将进一步加重成本负荷,需要更优的机制安排,变危为机,应对挑战。
第三,行动挑战,行业缺乏总体转型方案。我国尚缺乏围绕“两碳”目标的顶层设计,也缺乏将目标层层分解落地的体制机制安排,土地利用粗放,节能建筑覆盖率低,旅游交通的电气化改造不足,旅游消费中存在过度消费和浪费的问题,金融工具使用滞后;此外,相关标准也有待更新。目前,我国没有旅游行业碳排放的强制标准,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如《绿色饭店》《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绿色旅游景区》《旅游饭店节能减排指引》等,均有待围绕“两碳”目标进行调整,并形成更为普遍的推广机制。
三、谋划旅游业“两碳”蓝图
基于旅游业具有巨大降碳潜力的现实,应着眼于我国提出的“兩碳”目标,基于旅游业的碳排放现状,提出达峰、中和的明确目标,给出了相应的行动方案,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配合,推动全行业的转型升级。
第一,推动顶层设计。应基于缜密摸底和研究,掌握行业碳排放基数,推动围绕国家“两碳”目标的行业顶层设计,要基于适度超前的原则,根据旅游业的实际承受能力和情况,绘制旅游行业的“两碳”蓝图,提出旅游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明确目标、设计转型路径、行动策略和行动方案,梳理旅游各环节、各领域的节能减排清单,引领绿色低碳的旅游方式,促进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依托顶层设计,各领域、各地、各重点企业形成目标拆解后的执行方案。
第二,依托消费牵引。旅游业的特点决定了从需求侧管理切入牵引供给将更为有效,要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绿色减排”为原则,提升游客低碳消费意识,倡导简朴生态的新时代旅游方式,从绿色餐饮、绿色住宿、绿色出行、绿色游览、绿色消费、绿色娱乐等多方面引导形成低碳旅游的消费习惯,推动旅游消费的低碳化、节约化,形成相应的制度约束、制度执行、监督机制,培养践行低碳理念的中国旅游者。
第三,全面供给改革。其一,推动旅游行业的能源转型,基于能源低碳转型的总体目标,建立旅游行业的率先行动机制,在重点国有景区、度假区、酒店、旅游交通和旅游公共服务节点上率先实现能源的电气化、清洁化、零碳化;其二,推动与装备制造、建筑、交通、农牧业等领域协同的“两碳”方案,要建立和各相关领域及部门的联动机制,形成目标和节奏的动态匹配,推动旅游装备制造业的清洁化、循环化改造,大力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加快建立智慧出行体系,建立健康和环境友好的旅游餐饮体系,上下游合力完成“两碳”目标;其三,优先推动新技术落地,要支持生态技术在旅游领域里的率先应用,探索基于生物降解、装配式建筑、暖通系统、电动汽车、垂直农业、碳捕获等技术的旅游业解决方案;其四,发挥旅游业的碳汇作用,依托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等,努力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的固碳作用,探索绿色金融的创新模式,推动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
(作者系该院副研究员;收稿日期:2021-06-15)
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列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并提出要“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欧盟和美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时限都是2050年,但欧美早已实现碳达峰,中国的中和斜率要远远陡于欧美,时间紧、任务重。与惯常的旅游业是“无烟绿色产业”的认识不同,旅游业已经成为碳排放的大户,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显示1,2005年,全球旅游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总排放的4.9%,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贡献率,旅游部门占到5%~14%,2005—2035年,旅游业的碳排放将以2.5%的年均速度增长,参照国际能源署数据2,2018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部门分布中,交通运输占24.6%,工业占18.4%,农业占1.3%,旅游业的碳排放量不可忽视。
中国“两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三条路径的组合推进,第一是供给侧减排,要重构社会经济运行的能源结构;第二是需求侧减排,在工业、建筑、交通、农业、服务业等实施需求侧管理;第三是加强碳吸收,综合利用碳汇和碳捕获、碳捕集技术封存吸收碳,旅游业在能源结构的率先调整层面、在需求侧减排层面、在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层面,都能够发挥重大的作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生态旅游概念,在生态旅游、旅游业节能减排领域有持续探索的经验,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2010年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但降碳并非是产业发展的核心指针,旅游业在降碳层面的贡献潜力也未得到充分认识,旅游业需要整体响应国家“两碳”目标,设计基于“两碳”的核心路径,推动全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二、 旅游业低碳转型面临挑战
目前,我国旅游业在增长方式上相对传统,降碳潜力巨大,但由于战略缺失,导致研究上、发展上、行动上的多方面缺位,与低碳旅游的要求有相当的差距,要明确和实现旅游领域的“两碳”目标,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第一,研究挑战,需尽快摸清碳排放的总体水平和结构。明确的行动方案必须基于扎实的现状研究,目前,国内尚缺乏对旅游业碳排放情况的全面摸底,对旅游业碳排放水平的研究停留在学者的估算上,且缺乏公认的研究方法和框架,使用的方法包括碳足迹法、自下而上法、生命周期评价、投入产出法、剥离系数法等1,得出的旅游业碳排放数据差异较大,普遍计算的旅游业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在0.5%~2%之间,而国外对全球范围的研究一般在4%~5%之间,对发达国家的研究普遍在10%以上。我国能源结构长期以煤为主,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旅游业的碳排放现状应与社会发展阶段相匹配,因此,可能存在系统性漏算和低估的情况,需尽快组织研究,对旅游业碳排放的总量、结构、来源、节能降碳的压力和潜力等进行全面摸底。
第二,发展挑战,旅游业面临多点多线的减排挑战。其一,行业用能成本高,电气化程度低,结构传统,能耗双控、能效管理能力不足;其二,涉及方面多,关联复杂,旅游业的碳排放来自投资、运营、管理、服务、消费多个环节,需要从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交通、城乡排放治理、生态保护修复、消费行为引导、碳汇能力培育等多方面建立跨领域、跨地域的协同关系;其三,上下游减排压力艰巨,旅游业紧密关联的装备制造、建筑、交通、农牧业为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背负艰巨任务,和旅游行业自身的低碳转型形成紧密联动关系;其四,疫情冲击对行业低碳转型形成现实挑战,旅游行业仍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节能减排将进一步加重成本负荷,需要更优的机制安排,变危为机,应对挑战。
第三,行动挑战,行业缺乏总体转型方案。我国尚缺乏围绕“两碳”目标的顶层设计,也缺乏将目标层层分解落地的体制机制安排,土地利用粗放,节能建筑覆盖率低,旅游交通的电气化改造不足,旅游消费中存在过度消费和浪费的问题,金融工具使用滞后;此外,相关标准也有待更新。目前,我国没有旅游行业碳排放的强制标准,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如《绿色饭店》《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绿色旅游景区》《旅游饭店节能减排指引》等,均有待围绕“两碳”目标进行调整,并形成更为普遍的推广机制。
三、谋划旅游业“两碳”蓝图
基于旅游业具有巨大降碳潜力的现实,应着眼于我国提出的“兩碳”目标,基于旅游业的碳排放现状,提出达峰、中和的明确目标,给出了相应的行动方案,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配合,推动全行业的转型升级。
第一,推动顶层设计。应基于缜密摸底和研究,掌握行业碳排放基数,推动围绕国家“两碳”目标的行业顶层设计,要基于适度超前的原则,根据旅游业的实际承受能力和情况,绘制旅游行业的“两碳”蓝图,提出旅游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明确目标、设计转型路径、行动策略和行动方案,梳理旅游各环节、各领域的节能减排清单,引领绿色低碳的旅游方式,促进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依托顶层设计,各领域、各地、各重点企业形成目标拆解后的执行方案。
第二,依托消费牵引。旅游业的特点决定了从需求侧管理切入牵引供给将更为有效,要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绿色减排”为原则,提升游客低碳消费意识,倡导简朴生态的新时代旅游方式,从绿色餐饮、绿色住宿、绿色出行、绿色游览、绿色消费、绿色娱乐等多方面引导形成低碳旅游的消费习惯,推动旅游消费的低碳化、节约化,形成相应的制度约束、制度执行、监督机制,培养践行低碳理念的中国旅游者。
第三,全面供给改革。其一,推动旅游行业的能源转型,基于能源低碳转型的总体目标,建立旅游行业的率先行动机制,在重点国有景区、度假区、酒店、旅游交通和旅游公共服务节点上率先实现能源的电气化、清洁化、零碳化;其二,推动与装备制造、建筑、交通、农牧业等领域协同的“两碳”方案,要建立和各相关领域及部门的联动机制,形成目标和节奏的动态匹配,推动旅游装备制造业的清洁化、循环化改造,大力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加快建立智慧出行体系,建立健康和环境友好的旅游餐饮体系,上下游合力完成“两碳”目标;其三,优先推动新技术落地,要支持生态技术在旅游领域里的率先应用,探索基于生物降解、装配式建筑、暖通系统、电动汽车、垂直农业、碳捕获等技术的旅游业解决方案;其四,发挥旅游业的碳汇作用,依托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等,努力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的固碳作用,探索绿色金融的创新模式,推动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
(作者系该院副研究员;收稿日期:202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