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瓷纹看明清兴衰
话说同样是瓷器上的花纹。朱元璋朝的龙纹特点就是非常凶猛的。这至少表明了几个方面,一是朱元璋的个人强势,这是性格;一是明朝的国势强盛,这是大环境。帝王性格加上环境,自上而下,就影响甚至是决定了官府乃至民间的艺术创作的方向。那会儿的青花釉色的用料叫做苏麻尼青,据说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色料,是一种很浓重的色彩。这和王朝盛世也有关系。
明朝中后期,龙纹开始少了,到了万历年间就几乎消失不见。出现更多的是祥瑞的图案。但是这些图案大多都是蹲着或者趴着。说好听点叫悠然自得,说不好听点叫无精打采。
同样,明朝越往后,国力逐渐衰落,青花釉色就是越淡了。花纹中也开始出现一些中西方融合的特色,比如阿拉伯的纹饰。据说这也与郑和有关。
郑和下了西洋,世界许多地方都知道有“明”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就纷纷派来使者。尤其是阿拉伯国家,自明朝中期以后来得越来越多。人家来使,你总得回一点礼吧。皇帝就让工匠按照阿拉伯的艺术风格制作瓷器,赏赐给来者。民间纷纷仿效,但主要作为外销瓷,不给中国人用。
到了明末,因为政局动荡,陶瓷业也就荒废了。
清朝则更有意思。
先说顺治朝的龙纹。它不是龙的整个形状,而是用云彩将龙隔成几段。有人分析说,这是因为顺治朝的局势不稳,外有强敌朱明王朝,内有强叔多尔衮。所以他的心境就像这条龙一样,是藏在云里的。但是到了康熙,局势就不同了,龙纹开始呈现出一种非常有生气而且凶猛的样子。
前面说到明朝中晚期的祥瑞纹饰都是卧着趴着。康熙朝不同,康熙的纹饰都是动态的瞬间,展现出一种生命力。这和当时的国势向上还有康熙本人的性格有关。
康熙朝还喜欢一种纹饰,行话叫做“刀马人”。就是骑马打仗的。这种图案大概和康熙早年的征战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清朝,彩瓷开始大行其道。其实中国的读书人是不太喜欢那种花里胡哨的东西的,所以青花一直是最爱。但是清的东西却都是那种颜色华丽装饰繁缛的。有人说,这和清是外来民族有关。典型的比如乾隆朝的“万花不落地”,最早叫“百花不漏地”,即全都是花纹把整个器皿都盖住了,一点儿留白的地方都没有,后来不知道怎么就叫成“万花不落地”了。
我个人觉得,这也说明了乾隆的审美情趣不高。
乾隆他爹雍正的审美情趣明显要高不少。所以雍正朝的东西留白是很多的。那时也有类似“万花不落地”的纹饰,但只是在瓶子或者盘子上围那么一圈。不会像他儿子那样铺得满满当当。
同样,你看清朝喜欢用紫檀木做家具。紫檀木很贵气,但说不好听点,也很俗。明代人是不怎么用紫檀的——在我看来,这也就是明清文化最大的不同。
成化朝的畸形艺术
在诸多朝代的物件中,最好玩的莫过于明朝成化帝时期的。大家都知道成化帝,也就是明宪宗朱见深。他年幼的时候,父亲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被蒙古人俘虏,叔叔景泰帝朱祁钰代政,好端端的太子变得不尴不尬起来。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只有一个人——大他17岁,名为贞儿的宫女时刻守护身旁不离不弃,堪称他全部的依靠。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朱见深绝对是一个可以同患难、共富贵的好人。朱祁镇复辟,朱见深也就在老子百年之后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他没有忘记贞儿,不顾天下人的反对娶她为妻,并戮力将她封为贵妃。这段畸恋并没有因万贵妃的年华老去而有丝毫褪色,反倒在万贵妃病逝后不久,年方41岁的朱见深因悲伤过度,竟追随老妻而去。
这种即便发生在普通百姓身上也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竟发生在了皇帝身上,说朱见深是个心理健康的正常人,恐怕站不住脚。
话说成化朝有名的东西有这么几样。一个是鸡缸杯。顾名思义,这是一个杯,但是却是缸的形状,敞口卧足的那种。上面画的图案是鸡。那图案真的不好看。
至于为什么要画鸡,原因不得而知,兴许是那位大他十几岁的万贵妃喜欢吧。据说,成化帝和万贵妃饮酒,用的就是这种鸡缸杯,鸡缸杯上面画的是子母鸡。我想,这个子母鸡大概就象征着这一对的姐弟恋吧。万贵妃没啥文化,欣赏水准自然是很低俗的,所以她会选鸡的图案也不稀奇。
成化朝再一个好玩的东西叫做天字罐。一般的瓷器下面都落款:XX某某年制。但是成化天字罐不一样,下面就一个字:天。所以得名天字罐。到现在谁也不知道这个到底代表什么。
成化朝整体的色彩也很灰暗,是一种让人看着有点压抑的颜色,行话叫做姹紫。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姹紫浓厚却无光”,就说那东西颜色有点暗,不是那种很鲜艳很明亮的颜色。
现在,成化朝的东西非常值钱,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和东西的独特有关。而这种独特,大概和成化帝的心情比较压抑甚至有点变态有关。
宋元瓷器的个性
最后再顺带谈谈宋元的瓷器以作对比。
宋代的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所生产的瓷器都是很素净很淡雅的。就像宋词的那种境界。比如说“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其产品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
宋代虽说在对抗北方少数民族的战场上有些惨不忍睹,但是宋朝的皇帝个性无疑是开明恬淡的,甚至有几位极具艺术天分。比如说有名的宋徽宗,就是一位优秀的书画大家。
同时,宋代朝堂虽说党争不断,但其气氛并不压抑,赵匡胤“不杀大臣”的戒训为王朝开启了一片政治晴天,士大夫头上没有文字狱的恐怖阴云笼罩,他们可以将艺术情调自上而下传送下去,这也使得宋代瓷器的艺术水准高绝异常,远非明清可比。
到了元,很有意思。元青花很喜欢大器,很少有小件。这个大概和蒙古人那种“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迈性格有关。
元青花的图案,我觉得就像元曲,像关汉卿的 《窦娥冤》,也像王实甫的《西厢记》。因为它大嘛,所以能画的内容就丰富。所以元青花的图案很多都是像舞台剧那样,内容丰富多彩,能讲出一个复杂的故事。
话说同样是瓷器上的花纹。朱元璋朝的龙纹特点就是非常凶猛的。这至少表明了几个方面,一是朱元璋的个人强势,这是性格;一是明朝的国势强盛,这是大环境。帝王性格加上环境,自上而下,就影响甚至是决定了官府乃至民间的艺术创作的方向。那会儿的青花釉色的用料叫做苏麻尼青,据说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色料,是一种很浓重的色彩。这和王朝盛世也有关系。
明朝中后期,龙纹开始少了,到了万历年间就几乎消失不见。出现更多的是祥瑞的图案。但是这些图案大多都是蹲着或者趴着。说好听点叫悠然自得,说不好听点叫无精打采。
同样,明朝越往后,国力逐渐衰落,青花釉色就是越淡了。花纹中也开始出现一些中西方融合的特色,比如阿拉伯的纹饰。据说这也与郑和有关。
郑和下了西洋,世界许多地方都知道有“明”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就纷纷派来使者。尤其是阿拉伯国家,自明朝中期以后来得越来越多。人家来使,你总得回一点礼吧。皇帝就让工匠按照阿拉伯的艺术风格制作瓷器,赏赐给来者。民间纷纷仿效,但主要作为外销瓷,不给中国人用。
到了明末,因为政局动荡,陶瓷业也就荒废了。
清朝则更有意思。
先说顺治朝的龙纹。它不是龙的整个形状,而是用云彩将龙隔成几段。有人分析说,这是因为顺治朝的局势不稳,外有强敌朱明王朝,内有强叔多尔衮。所以他的心境就像这条龙一样,是藏在云里的。但是到了康熙,局势就不同了,龙纹开始呈现出一种非常有生气而且凶猛的样子。
前面说到明朝中晚期的祥瑞纹饰都是卧着趴着。康熙朝不同,康熙的纹饰都是动态的瞬间,展现出一种生命力。这和当时的国势向上还有康熙本人的性格有关。
康熙朝还喜欢一种纹饰,行话叫做“刀马人”。就是骑马打仗的。这种图案大概和康熙早年的征战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清朝,彩瓷开始大行其道。其实中国的读书人是不太喜欢那种花里胡哨的东西的,所以青花一直是最爱。但是清的东西却都是那种颜色华丽装饰繁缛的。有人说,这和清是外来民族有关。典型的比如乾隆朝的“万花不落地”,最早叫“百花不漏地”,即全都是花纹把整个器皿都盖住了,一点儿留白的地方都没有,后来不知道怎么就叫成“万花不落地”了。
我个人觉得,这也说明了乾隆的审美情趣不高。
乾隆他爹雍正的审美情趣明显要高不少。所以雍正朝的东西留白是很多的。那时也有类似“万花不落地”的纹饰,但只是在瓶子或者盘子上围那么一圈。不会像他儿子那样铺得满满当当。
同样,你看清朝喜欢用紫檀木做家具。紫檀木很贵气,但说不好听点,也很俗。明代人是不怎么用紫檀的——在我看来,这也就是明清文化最大的不同。
成化朝的畸形艺术
在诸多朝代的物件中,最好玩的莫过于明朝成化帝时期的。大家都知道成化帝,也就是明宪宗朱见深。他年幼的时候,父亲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被蒙古人俘虏,叔叔景泰帝朱祁钰代政,好端端的太子变得不尴不尬起来。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只有一个人——大他17岁,名为贞儿的宫女时刻守护身旁不离不弃,堪称他全部的依靠。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朱见深绝对是一个可以同患难、共富贵的好人。朱祁镇复辟,朱见深也就在老子百年之后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他没有忘记贞儿,不顾天下人的反对娶她为妻,并戮力将她封为贵妃。这段畸恋并没有因万贵妃的年华老去而有丝毫褪色,反倒在万贵妃病逝后不久,年方41岁的朱见深因悲伤过度,竟追随老妻而去。
这种即便发生在普通百姓身上也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竟发生在了皇帝身上,说朱见深是个心理健康的正常人,恐怕站不住脚。
话说成化朝有名的东西有这么几样。一个是鸡缸杯。顾名思义,这是一个杯,但是却是缸的形状,敞口卧足的那种。上面画的图案是鸡。那图案真的不好看。
至于为什么要画鸡,原因不得而知,兴许是那位大他十几岁的万贵妃喜欢吧。据说,成化帝和万贵妃饮酒,用的就是这种鸡缸杯,鸡缸杯上面画的是子母鸡。我想,这个子母鸡大概就象征着这一对的姐弟恋吧。万贵妃没啥文化,欣赏水准自然是很低俗的,所以她会选鸡的图案也不稀奇。
成化朝再一个好玩的东西叫做天字罐。一般的瓷器下面都落款:XX某某年制。但是成化天字罐不一样,下面就一个字:天。所以得名天字罐。到现在谁也不知道这个到底代表什么。
成化朝整体的色彩也很灰暗,是一种让人看着有点压抑的颜色,行话叫做姹紫。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姹紫浓厚却无光”,就说那东西颜色有点暗,不是那种很鲜艳很明亮的颜色。
现在,成化朝的东西非常值钱,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和东西的独特有关。而这种独特,大概和成化帝的心情比较压抑甚至有点变态有关。
宋元瓷器的个性
最后再顺带谈谈宋元的瓷器以作对比。
宋代的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所生产的瓷器都是很素净很淡雅的。就像宋词的那种境界。比如说“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其产品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
宋代虽说在对抗北方少数民族的战场上有些惨不忍睹,但是宋朝的皇帝个性无疑是开明恬淡的,甚至有几位极具艺术天分。比如说有名的宋徽宗,就是一位优秀的书画大家。
同时,宋代朝堂虽说党争不断,但其气氛并不压抑,赵匡胤“不杀大臣”的戒训为王朝开启了一片政治晴天,士大夫头上没有文字狱的恐怖阴云笼罩,他们可以将艺术情调自上而下传送下去,这也使得宋代瓷器的艺术水准高绝异常,远非明清可比。
到了元,很有意思。元青花很喜欢大器,很少有小件。这个大概和蒙古人那种“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迈性格有关。
元青花的图案,我觉得就像元曲,像关汉卿的 《窦娥冤》,也像王实甫的《西厢记》。因为它大嘛,所以能画的内容就丰富。所以元青花的图案很多都是像舞台剧那样,内容丰富多彩,能讲出一个复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