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通才教育 培养国际化人才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tll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化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要具有先进性。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一步鲜明,人才培养的角度也应发生转变。本文在论述国际化人才的素质能力的基础上,结合通才教育理念的阐述,提出通才教育是当前首先之道。只有给学生完善的中西兼通的知识体系,大学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够有能力在国际舞台上一展风采。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培養;通才教育
  
  一、国际化背景下的人才需求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为了提高国家竞争力,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开发人才资源。我国政府适时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总的来说是需要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化的人才。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首先要依据社会需要来确定自己的目的。2009年11月9日,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大卫·格林纳威在南开大学参加“后危机时代的贸易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时说,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将对中国高校产生巨大影响。从内因上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于国际人才的需求效应逐渐显现;从外因看,外国高校在中国教育市场的掘金热潮也正如火似荼。
  在与全球化相适应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上,尽管我国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重点大学一直是全国大学的领军力量,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方面要有先见之明,借助自身的优势条件,担负起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任。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国际化人才呢?首先我们要明确,国际化人才的素质应该有哪些内容。
  二、准确把握国际化人才的素质
  具体来说,国际化人才须具备以下素质:
  1.扎实的人文素养,宽广的知识面
  人文素养是人的灵魂深处最为珍贵的精神内核,是人的价值所在。有了扎实的人文素养,国际化人才就较易具备国际的视野和意识,能以全球性的眼光看待文化差异,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流的世纪,知识的多寡依然是衡量一个人才的主要指标。国际化人才既要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不仅能关注世界政治大事,而且关注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如人口、生态、环保、教育;对世界科技的发展方向及目前的发展阶段或水平有所了解;等等。
  2.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创新意识
  国际化人才的能力结构应是多元复合,要具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和实践应用能力,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具有公关谈判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持宽广的视野,能熟练运用外语,不断加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同时,创新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面对激烈的竞争,国际化人才不仅能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且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在新的环境中创新工作。
  3.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运用现代科技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信息素养主要指在计算机、电子、电信媒体、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素质修养,是获取广博知识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实践能力的综合特质。国际化人才应该具有熟练的电脑操作能力,能运用全球网络及各种媒体获得信息并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面临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在充满竞争的信息时代,谁先获得信息,谁拥有更多信息,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谁就能在竞争中获胜。信息素养是国际化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4.民族责任感,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全球化使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涌入我国,我们的人才用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道德价值观来武装自己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化,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不打自垮。所以越是全球化就越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既懂得本民族的价值规范体系,又能融入世界优秀文化之林;既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又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在各国文化的互通共融时,争取本民族的话语权。在吸纳扬弃之后,将我国的文化发展壮大,使其更富朝气和生命力。
  5.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将处在机遇与陷阱、成功与失败等种种不确定因素并存的环境中。因此要求人们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以便在面对压力、挫折和打击时,正确认识国际竞争的激烈性,具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胆识;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同时,经济全球化,我国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更广阔的市场,各民族、各国家、各种利益集团的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必然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善于处理各种复杂多样的关系,能与他人更好地合作。
  三、通才教育的理念
  通才教育的理念来源于三四十年代梅贻琦的思想——汇通中西、传承创新,是相对传统“专才”教育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梅贻琦认为通才教育可以培养“无所不思,无所不言”的独立人格,专才教育使人不会思考,只会做听话的驯服工具。它的精神旨趣是中国传统大学之道,实践操作则融入了现代大学尤其是美国通识教育的制度、措施;将传统意义上的以完美人格为特征、游弋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通才”发展为主体性、道德性以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体,赋予了时代新内涵;对机械化的现代大学教学主旨的批判以及对西方学术自由的借鉴中继承了传统舒渊师生从游、教学相长、自由讲学的进步传统,开辟了通识教育的新途径。梁启超也非常主张通才教育,并且重视儿女这方面的教育。他认为,专才教育使人知识偏狭;知识偏狭不仅会导致胸襟狭窄,还会使人生活单调;单调的生活可能使人产生厌倦,而厌倦则是堕落的根源。
  通才教育就是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熟练掌握使用书面语言的能力、批判思考能力、判断鉴赏能力的人才,不仅博闻强识、知识丰富,还有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将来能在某些领域有较高成就的人才。
  通才教育,“通”在具体的教学方面表现在:
  1.文理之通。大学的理科学生应注意文科的学习,其一,有助于熟练掌握使用书面语言,研究出出色的成果却无法形成文字、论文,是无法供他人学习交流的。其二,有助于提高人文修养,加强对社会的判断鉴别能力。文科学生多了解一下理科知识,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理性思维方法。
  2.内部学科之通。指在文科或理科下面的内部学科之间,知识要广通、贯通。文科方面,法律、政治、历史、哲学等科目联系密切,以其中一科为专业的学生,势必要对其他科目有较多的知识,来提高对本专业的理解和思考。理科科目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3.理论与实践息息相通。课堂和书本的东西毕竟都是死的,记住了不一定会运用。文科和理科中一些科目,多用于实践,需要学生有实践本领,因此要多多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4.需要说明一点,通才教育并非“只广不深”,而是在广的前提下再在某一领域深挖,以期做出较高成就。广是深的基础,是为深做准备。
  该教育模式注重人才多方面素质的培养,除了具有专业特长外,还要培养人的社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十多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对通才教育的理念进行探讨。期望找到合适的模式,使得学生的道德修养、业务知识、工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机结合,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四、通才教育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的必然选择
  通过对国际化人才素质的深入思考,我们可以看到以往对专才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国际化人才的需要,国家需要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除了需要大批的专业人才搞生产,还需要更多拥有国际视野,具备国际交流能力,通晓各种学问的人才。实施通才教育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其一,通才教育是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化内涵的前提
  国际化是一个容易被曲解的名词,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国际化,就谈不上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很多学生认同国际化,是否定了本国固有的特色,认为国际化就是外国化。也有人认为国际化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忽视了国际化中文化的对话所带来的本土改变。只有在正确学习各国文化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国内国外的文化各自优势和差异,才能在国际化的环境中表现出良好的态度。如果我们只学习专业知识,只看到自己领域内的一小部分,没有全局意识,是无法成为一名国际化人才的。
  其二,通才教育是国际化人才知识面宽广的需要
  通才和专才的区别,首先可以通过知识面以及职业适应面来考察: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宽广的是同才,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单一的是专才。人们所说的通才,不可能是指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那种近乎上帝式的“神人”。他们是那种知识面可能覆盖当时人类已经积累下来的所有知识的主要部分或大部分。高等教育的目标定在这个基础上,也是不合实际的。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广义的“高级专门人才”。指一个人能擅长一个领域内的各项工作,工作并不局限在一种,而是能够在一类工作中游刃有余。从找工作的角度来谈,就是专才在确定的专业方向上更多地是依靠自己所掌握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去工作,而通才在不同的专业方向上则较多地依靠自己的一般能力去工作。这说明通才的职业适应性广泛,适应能力较强,在国际化的发展浪潮中,能够更好得适应复杂工作。
  其三,通才教育是培养应变能力,提高心理素质的基本条件
  国际化人才要求有较强的心理素质,能够在面对压力、挫折和打击时,正确认识国际竞争的激烈性。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就是要学生在各种环境中尽快适应,创造出自己的生存之道。应变能力是一个人心理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应变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学生对各方面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在不同条件下都能随机变化。通才教育的目的就是给学生更宽的知识面,更广阔的视野。在这种宽视角的知识储备条件下,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施展自身的才华。应该说通才教育的开展是培养应变能力的基本条件。
  其四,通才教育是实现国际化交流的保障
  国际化的交流不仅仅是语言互通就可以实现的,如果不能深入得了解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即使是能够沟通,也会充满矛盾,无法互相理解。通才教育,提供给学生各类基础学科的学习,这有利于文化间的交流。也利于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理解融会贯通。综观西方各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无不显示其对国际化的重视程度。如哈佛大学09年通识课程新方案中,就加入了国际化理解的内容。如果我们不注重通才教育,结果只会让我们的视野狭隘,无法与其他国家的高层次人才进行对话。
  其五,通才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力措施
  创新能力近几年来,一直被广泛提起。针对我国没有拔尖人才的问题,很多学者都对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索。去年的“钱学森之问”,更是引起了一股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热潮。教育的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如果我们没能培养拔尖人才,我们的教育理念是有问题的。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没有从原来的教育目标中托生出来。在旧的思想指导下,怎么去期望有新的人才脱颖而出呢?通才教育的理念,来自于梅贻琦的教育理念,实现的就是汇通中西传承创新。国内的很多高校也有自己的校训和办学理念,本应各有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的高校繁荣景象。但是众所周知的情况是,高校正在趋于同一化。教育部的目标就是高校的办学目标,校训成了空口号。要真正改变这种状况,在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的同时,就要实行自主特色的通才教育。通才教育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正是国际化人才所需要的素质。
  五、小结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积极应对才是正确的态度。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有国际化的人才隊伍。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国际大环境的国际化人才是一个新课题,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通才教育是一种注重文理、打通学科界限的教育理念,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粹。它非常适合现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能够培养国际化人才所应具备的各种素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继续探索通才教育的模式和内容,使之更好得应用到实践中。期望我国的高等教育能在不久的将来,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建华,陈列,周川,龚放.高等教育学新论[M].2006(3).
  [2]李庆领,吕耀中.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意义及策略[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裴文英.高校发展视野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J].江苏高教,2007(6).
  [4]庄少绒.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问题[J].南方经济,2004(2).
  [5]蒋晓萍.高等教育国际化评析[J].教育导刊,2009(12上半月).
  [6]崔婧婧.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途径探索[J].江苏高教,2009(1):151-152.
  [7]南开大学新闻网[DB/OL].http://news.nankai.edu.cn/zhxw/system/2009/11/09/000026739.shtml.accessed 2010-3-3.
  
  作者简介:霍亚丽(1987-),女,南京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今英语语言的使用比以往更加体现了其国际性特征。不同文化群体的使用使英语包含了多文化因素。为了提升中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基础,有必要把互异共存的文化因素纳入现行的英语教材,并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处置。本文旨在讨论合肥市中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及其处理方式,分析其对学习的影响,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改善文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教材;文话含量;文化处理方式;学习效果  
期刊
【摘要】“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今天教育者应当追求的目标。实践这一目标,笔者感悟是:爱是相互尊重的力量,爱关系师生的终身发展,有爱就能听到花开的声音。  【关键词】爱的教育;人文精神;师生互动;终生目标    平日说到爱,人们常想到的是“情爱”。恰如:儿时爱父母,青年爱恋人,婚育后爱孩子。现实中,有爱心的人总会以不同的爱呵护身边的人,同时也会享受到爱的回报。在学校,学生需要教师的爱,也同样会用爱
期刊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乐山师范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质量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形成开放式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注重标志性成果培育;整合教育教学研究资源,组建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智力支持,系统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质量工程;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近
期刊
一、充分认识加快实现就业信息全国联网的重要意义  首先,中央有明确要求。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在今年年初的国务院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张德江副总理提出,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为求职者提供方便的服务,足不出户,通过网上就可以知道哪里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有什么样的就业机会。强调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就业信息的统一联网发布、劳动力資
期刊
【摘要】笔者从近几年的广东省英语高考命题特点,分析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语言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只有帮助学生扫除了文化因素的干扰,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才能大幅度地提高。本文根据笔者的英语教学实践,从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的内容、课堂活动的编排、英语阅读教学、词汇教学等角度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以此达到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语言;高中英
期刊
【摘要】集体意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今9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因为生活环境和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集体意识不容乐观。通过分析90后大学生集体意识淡薄的原因,对他们的集体意识的培养措施进行探讨,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个性;全面发展;集体意识    当今时代,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在强调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在竞争的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期刊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功能及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由企业领导层提倡、上下共同遵守的文化传统和不断革新的一套行为方式,它体现为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渗透于企业的各个领域和全部时控。  企业文化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企业里的每个群体组织和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行为准则,都有自己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这些个性特征要想凝聚为
期刊
【摘要】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要从就业率方面来考查,也要注意提升其就业质量。而提升就业质量,就业稳定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广东某高职院校2001-2005级毕业生“跳槽”问题的调查,深入分析毕业生“跳槽”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期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战略和毕业生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跳槽    面对人才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大学毕业生跳槽和其他人
期刊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既是民生之本,也是强国之需。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而且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进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结合我校的工作实践,本文从推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多途径开拓就业市场、加强就业实习基地建设,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农业、农村就业,面向中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在创业教育上存在创办企业论、第二课堂论、解决就业、创业人数论、学校包办论等五个方面的认识误区。文章在分析这五大认识误区的基础上,以扬州大学的“四‘创’工程、五大平台”建设为例,阐述了综合性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认识误区;对策    创业教育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创业教育思想一经提出,就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鼓励。在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