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以来的十年里,随着教师的不断学习与探究,课堂教学出现了明显的良性改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但多数教师在研究与关注方面,更多的是对教材的研读、教学方式的优化等,而对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方面的认识仍不足。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使用,有助于充分发挥非言语行为对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师生关系以及发展学生综合素养,达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品质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非言语行为;课堂品质;学生发展
一、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品质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在一节教师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的课上,教师的教学非言语行为无论是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抑或是课堂教学的效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一种教学行为,非言语行为可以充分增强教师教学意图的传达,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知识的直观感受性和丰富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引发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的欲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层次和品质。同时,在课堂组织方面,非言语行为也有着促进与加强的作用,并且教师的行为举止也有利于沟通师生间的情感,强化交流。由此可见,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品质,从而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二、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的概念界定
美国人类学家莱伊·L·伯德克斯戴尔曾就人际交流问题做过如下分析:在两人的对话中,通过言语传达的信息,不过占整体的35%,剩下的65%则通过谈吐风度,动作,姿势,与对方的距离等非言语的手段传达。
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是与言语行为相对而论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运用面对于学生学习与服务于教师教学的一种行为表现,包括但不限于不需言语来表情達意、传递信息的一系列除言语之外的行为,如,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教师站位等。
(一)眼神
教师的目光是无声的语言,可以将教师内在的思想感情传递给学生,和善、鼓励、严厉等的眼神可以起到语言难以发挥的作用。
(二)面部表情
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面部表情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非语言交往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面部表情,很容易就能把教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反映在学生的感知中,能有效地传达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信息。为了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教师可结合丰富但又不浮夸的面部表情活跃课堂气氛,缩短师生的感情距离。
(三)手势动作
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手势动作的作用尤其重要,丰富的手势动作可以示意学生起立、坐下、安静,可以向学生演示授课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手势动作还可以代替语言对学生做出评价,如,竖大拇指、鼓掌来鼓励、认同学生。同时,教师应坚决避免使用不雅观、不礼貌、禁忌的动作,给学生做好表率。
(四)教师站位
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缺少与学生的近距离沟通,容易产生一定的距离感,或是教师仅仅在教室前部的局部区域走动,很难顾及后部和两面的学生,容易形成“前面热、后面冷”的格局。
课堂的教学非言语行为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上所述的“体态语言”,应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达类似言语信息的各种手段或非言语线索。
三、非言语行为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端正的衣装,优雅的风度、大方得体的举止、温文如雅的动作表情及积极阳光的态度等非言语行为,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同时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对数学学科有正确的认知观与学习观。
课堂的教学非言语行为,对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
(一)知识与技能
非言语行为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它主要表现在配合言语行为来传递信息,通过直观的感受以深化学生的认识与理解,并配合言语对课堂进行管理,提高课堂教学的顺畅与成效,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如,在一年级教学认识1—5时,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在不用语言表述的情况下,通过用手指比划1—5各数字之间的递增关系;在三年级教学“认识四边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双手的食指与大拇指比划成一个四方形的形状,接着通过斜压将其变成另一个形状不同的四边形,从而理解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点;四年级学习“平等与垂直”,同样可以通过双手比划两线互相平行或垂直的情形;“折线统计图”“用数对确定位置”“植树问题”等内容尽皆可以。
(二)过程与方法
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都是伴随着每一次师生互动与交流中体现出来的,往往都是配合言语、辅助其它教学行为,如,提问、指导、示范等,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内容的有效教学行为与教师教学规范性的一种体现。
如,在一节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中出现这样的一幕:
学生在学习了“几分之一”的概念后,授课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2,组织学生在一张正方形卡纸上用涂色方法表示出1/2。
在学生展示作品,介绍自己的涂色过程时,教师提问:“这个1/2看着明显吗?”
生:“不是很明显。”
师:“可以怎么补充?”
生:“把折痕描一下。”
教师拿着红笔随手把折痕描了一下。
师:“这样就明显了”。
之后教师再次组织学生在一张正方形卡纸上,用涂色的方法表示1/4。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讲述涂法时,其中有几名学生的作品的折痕描得歪歪扭扭,很随意。 像这样不规范的画图、随意的态度,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良的非言语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处于直观感知阶段的小学生,在课堂上他们对教师的行为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尤其是在需要书写答题、画图操作等内容时,教师的演示是否规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科能力与素养。教师恰当的、良好的教学非言语行为,给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深刻的,具有发展性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数学课堂的品质教学,应是在注重能力与思维的培养时,也重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如眼神、语气及面部表情等,更多的是体现于对学生情感及心理上的一种肯定与鼓励,是课堂教学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落实体现,也是教师学科素养的水平反映。积极、正面的非言语行为,能够较使师生双方较大程度地共同参与情感交流的过程,抑是对学生是否更好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否更好地教书育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在五年级《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并交流100以内3的倍数具有哪些特征后,教师一边举起手一边环视课堂提问道:“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3的倍数的特征吗?”
停顿片刻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生:“嗯,3的倍数,嗯,是,嗯,好像是……”
教师用温柔的目光看着学生说:“是什么?想清楚慢慢说。”
生:“每个数字,嗯,是3的倍数,嗯,不是不是,是加起来的倍数,不是不是……”
这时,周围的学生发出了一些窃笑的声音。于是,笔者放下手中的粉笔,再次环视课堂,表情严肃地注视着刚才发出笑声的学生,学生笑声停止。接着,笔者用善意的目光看着回答问题的学生,微笑着,边点头边亲切地说:“不着急,你可以说得很好的。你的意思老师是听明白了。你再试着说一下,说慢一些,老师板书就可以跟得上,好吗?”
最终,该生在笔者的鼓励下,完整地概括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当该生说完后,其他学生也能感受到当时教师是眼神一亮、频频点头的。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用温柔的目光、环视课堂、表情严肃地注视、微笑与点头等多种非言语行为,让学生从紧张、怯场的情绪中慢慢找回自信,向学生传达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以及课堂中一些学生不良行为的干涉与纠正。
像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师以富有修养与蕴含育人理念的非语言行为方式,使课堂的教学氛围生动活泼,每个学生都享有公平的学习机会,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与言语行为的相辅相成,不仅为学生在与人相处方面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对师生关系的良好沟通也产生积极的影响。华中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的佐斌教授曾做过一项关于教师非言语行为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课堂表现评价好坏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的非言语行为;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适当的非言语互动方式更容易使教师获得学生的青睐,保证了师生关系的动态性和融洽性,利于教学的展开。
四、改进教师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的有效途径
(一)提升运用意识和教师专业素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需要数学教师通过学习的途径提升专业素质,了解并研究更多的非言语行为相关知识,从根本上重视与有效地运用。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数学课程教学要求的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容易被生动形象的数学情境及教师行为所吸引,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的有效配合,很大程度上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蕴含各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知识,并从数学学科的角度发展学生认识现实世界的眼光。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在未来的师范院校中一定会教授关于声调、姿势、表情、动作的课程,这样才是完整的准教师训练过程,否则是不可以胜任教师工作的,教师可以利用更多的非言语来表达内心情感而不只局限于声音。当前小学数学课程可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个部分,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运用不同的非言语行为表达方式。由于每位教师的课堂表现方式不同,教师需要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富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进行教学。
(二)加强学习非言语行为的表现能力
要提高非言语行为的表现能力,教师应多接触、多学习有关体态语言、行为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如,在观摩学习名师课堂时,可以以“教师非言语行为”为主要内容去观察、分析名师在课堂上的非言语行为表现有哪些,如,什么时候用、怎样用等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如,《教师体态语言艺术》《教学艺术论》《透视课堂》《非言语交际概论》《奥妙的人体语言》等,了解更多关于非言语行为的认识。
(三)课中练习,课后反思
提高认识、加强学习,教师的理论认识最终都要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服务于课堂、辅助于教学、培养于学生。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去加强非言语行为的使用与经常进行刻意的练习,并且课后要回顾与反思教学每个环节中是否正确、合理的运用了非言语行为,同时做出必要的记录与分析,找出改善课堂教学环境及学生关系的更有利的非语言行为。
总之,与言语行为相比,非言语行为具有形象、直观等特点,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行为、学习动机及学习情感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当前教师对课堂的教学非言语行为的认识与研究还没得到更多的、应有的关注,对于非言语行为的认识还不够具体与深刻。所以,增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非言语行为的重视度,加大对其的研究力度,有利于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品质与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石丹.非言语沟通在教育矫治中的应用[J].犯罪与改造研究,2011(8):30-31.
[3]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非言语行为;课堂品质;学生发展
一、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品质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在一节教师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的课上,教师的教学非言语行为无论是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抑或是课堂教学的效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一种教学行为,非言语行为可以充分增强教师教学意图的传达,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知识的直观感受性和丰富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引发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的欲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层次和品质。同时,在课堂组织方面,非言语行为也有着促进与加强的作用,并且教师的行为举止也有利于沟通师生间的情感,强化交流。由此可见,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品质,从而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二、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的概念界定
美国人类学家莱伊·L·伯德克斯戴尔曾就人际交流问题做过如下分析:在两人的对话中,通过言语传达的信息,不过占整体的35%,剩下的65%则通过谈吐风度,动作,姿势,与对方的距离等非言语的手段传达。
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是与言语行为相对而论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运用面对于学生学习与服务于教师教学的一种行为表现,包括但不限于不需言语来表情達意、传递信息的一系列除言语之外的行为,如,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教师站位等。
(一)眼神
教师的目光是无声的语言,可以将教师内在的思想感情传递给学生,和善、鼓励、严厉等的眼神可以起到语言难以发挥的作用。
(二)面部表情
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面部表情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非语言交往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面部表情,很容易就能把教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反映在学生的感知中,能有效地传达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信息。为了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教师可结合丰富但又不浮夸的面部表情活跃课堂气氛,缩短师生的感情距离。
(三)手势动作
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手势动作的作用尤其重要,丰富的手势动作可以示意学生起立、坐下、安静,可以向学生演示授课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手势动作还可以代替语言对学生做出评价,如,竖大拇指、鼓掌来鼓励、认同学生。同时,教师应坚决避免使用不雅观、不礼貌、禁忌的动作,给学生做好表率。
(四)教师站位
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缺少与学生的近距离沟通,容易产生一定的距离感,或是教师仅仅在教室前部的局部区域走动,很难顾及后部和两面的学生,容易形成“前面热、后面冷”的格局。
课堂的教学非言语行为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上所述的“体态语言”,应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达类似言语信息的各种手段或非言语线索。
三、非言语行为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端正的衣装,优雅的风度、大方得体的举止、温文如雅的动作表情及积极阳光的态度等非言语行为,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同时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对数学学科有正确的认知观与学习观。
课堂的教学非言语行为,对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
(一)知识与技能
非言语行为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它主要表现在配合言语行为来传递信息,通过直观的感受以深化学生的认识与理解,并配合言语对课堂进行管理,提高课堂教学的顺畅与成效,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如,在一年级教学认识1—5时,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在不用语言表述的情况下,通过用手指比划1—5各数字之间的递增关系;在三年级教学“认识四边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双手的食指与大拇指比划成一个四方形的形状,接着通过斜压将其变成另一个形状不同的四边形,从而理解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点;四年级学习“平等与垂直”,同样可以通过双手比划两线互相平行或垂直的情形;“折线统计图”“用数对确定位置”“植树问题”等内容尽皆可以。
(二)过程与方法
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都是伴随着每一次师生互动与交流中体现出来的,往往都是配合言语、辅助其它教学行为,如,提问、指导、示范等,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内容的有效教学行为与教师教学规范性的一种体现。
如,在一节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中出现这样的一幕:
学生在学习了“几分之一”的概念后,授课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2,组织学生在一张正方形卡纸上用涂色方法表示出1/2。
在学生展示作品,介绍自己的涂色过程时,教师提问:“这个1/2看着明显吗?”
生:“不是很明显。”
师:“可以怎么补充?”
生:“把折痕描一下。”
教师拿着红笔随手把折痕描了一下。
师:“这样就明显了”。
之后教师再次组织学生在一张正方形卡纸上,用涂色的方法表示1/4。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讲述涂法时,其中有几名学生的作品的折痕描得歪歪扭扭,很随意。 像这样不规范的画图、随意的态度,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良的非言语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处于直观感知阶段的小学生,在课堂上他们对教师的行为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尤其是在需要书写答题、画图操作等内容时,教师的演示是否规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科能力与素养。教师恰当的、良好的教学非言语行为,给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深刻的,具有发展性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数学课堂的品质教学,应是在注重能力与思维的培养时,也重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如眼神、语气及面部表情等,更多的是体现于对学生情感及心理上的一种肯定与鼓励,是课堂教学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落实体现,也是教师学科素养的水平反映。积极、正面的非言语行为,能够较使师生双方较大程度地共同参与情感交流的过程,抑是对学生是否更好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否更好地教书育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在五年级《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并交流100以内3的倍数具有哪些特征后,教师一边举起手一边环视课堂提问道:“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3的倍数的特征吗?”
停顿片刻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生:“嗯,3的倍数,嗯,是,嗯,好像是……”
教师用温柔的目光看着学生说:“是什么?想清楚慢慢说。”
生:“每个数字,嗯,是3的倍数,嗯,不是不是,是加起来的倍数,不是不是……”
这时,周围的学生发出了一些窃笑的声音。于是,笔者放下手中的粉笔,再次环视课堂,表情严肃地注视着刚才发出笑声的学生,学生笑声停止。接着,笔者用善意的目光看着回答问题的学生,微笑着,边点头边亲切地说:“不着急,你可以说得很好的。你的意思老师是听明白了。你再试着说一下,说慢一些,老师板书就可以跟得上,好吗?”
最终,该生在笔者的鼓励下,完整地概括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当该生说完后,其他学生也能感受到当时教师是眼神一亮、频频点头的。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用温柔的目光、环视课堂、表情严肃地注视、微笑与点头等多种非言语行为,让学生从紧张、怯场的情绪中慢慢找回自信,向学生传达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以及课堂中一些学生不良行为的干涉与纠正。
像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师以富有修养与蕴含育人理念的非语言行为方式,使课堂的教学氛围生动活泼,每个学生都享有公平的学习机会,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与言语行为的相辅相成,不仅为学生在与人相处方面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对师生关系的良好沟通也产生积极的影响。华中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的佐斌教授曾做过一项关于教师非言语行为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课堂表现评价好坏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的非言语行为;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适当的非言语互动方式更容易使教师获得学生的青睐,保证了师生关系的动态性和融洽性,利于教学的展开。
四、改进教师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的有效途径
(一)提升运用意识和教师专业素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需要数学教师通过学习的途径提升专业素质,了解并研究更多的非言语行为相关知识,从根本上重视与有效地运用。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数学课程教学要求的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容易被生动形象的数学情境及教师行为所吸引,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的有效配合,很大程度上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蕴含各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知识,并从数学学科的角度发展学生认识现实世界的眼光。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在未来的师范院校中一定会教授关于声调、姿势、表情、动作的课程,这样才是完整的准教师训练过程,否则是不可以胜任教师工作的,教师可以利用更多的非言语来表达内心情感而不只局限于声音。当前小学数学课程可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个部分,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运用不同的非言语行为表达方式。由于每位教师的课堂表现方式不同,教师需要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富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进行教学。
(二)加强学习非言语行为的表现能力
要提高非言语行为的表现能力,教师应多接触、多学习有关体态语言、行为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如,在观摩学习名师课堂时,可以以“教师非言语行为”为主要内容去观察、分析名师在课堂上的非言语行为表现有哪些,如,什么时候用、怎样用等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如,《教师体态语言艺术》《教学艺术论》《透视课堂》《非言语交际概论》《奥妙的人体语言》等,了解更多关于非言语行为的认识。
(三)课中练习,课后反思
提高认识、加强学习,教师的理论认识最终都要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服务于课堂、辅助于教学、培养于学生。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去加强非言语行为的使用与经常进行刻意的练习,并且课后要回顾与反思教学每个环节中是否正确、合理的运用了非言语行为,同时做出必要的记录与分析,找出改善课堂教学环境及学生关系的更有利的非语言行为。
总之,与言语行为相比,非言语行为具有形象、直观等特点,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行为、学习动机及学习情感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当前教师对课堂的教学非言语行为的认识与研究还没得到更多的、应有的关注,对于非言语行为的认识还不够具体与深刻。所以,增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非言语行为的重视度,加大对其的研究力度,有利于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品质与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石丹.非言语沟通在教育矫治中的应用[J].犯罪与改造研究,2011(8):30-31.
[3]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