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词: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能有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和语言文字能力,使其学会联系实际进行学习。本文结合人教版九年制语文第八册《古井》一课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在语言的感知中激情,在语言的体验中入情,在语言的剖析中悟理,在语言的品味中抒情,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可见,语文教学既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活动,又是一种思想教育的方式,成功的语文教学是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统一,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是名家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或记叙众多的优秀人物,或展现了纯朴的生活之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阅读中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借助想像,将课文语言变为展现在自己眼前的优美真切的意境,使自己的心灵与文中的意境融合在一起,成为意境中的一部分,受到启迪,沉淀在各自的人生理念中,就能达到语文教学“文以载道”的效果。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九年制语文第八册课文《古井》的教学为例,浅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在语言的感知中激情
人的认知过程是从情感的理解性开始的发展过程,学生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也是从初步的语言感知开始的。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初读时让学生在语言的感知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把作者的情感引导转化为学生的情感,把文章负载的情感真切地传达给学生呢?
1、范读倾情。范读是学生初步感知教材,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手段,范读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了作者的情感,从教材的字里行间理解了作者的情思,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有声的朗读,正确地示范性的表达的作者的情感的一种方式。如教师在范读《古井》一课时,学生通过眼看教材,耳闻教师倾情的范读,感受课文描绘的情和意,为理解课文内内容打下基础。
2、熟读生情。在前面范读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组织开展领读、朗读、默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熟读课文,渐渐加深感知的力度和广度。但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如为深入理解该文字眼“哺育”的意思,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古井在这个村子中起了什么作用?课文哪句话能说明这个问题?从而引出:“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了她的儿女”。(2)这句话中哪个词组能说明古井的作用?(提出“哺育”一词)。(3)“哺育”是什么意思?课文写哪些事例来反映哺育人们的?从而概括出全文的主要事例:取古井之水饮用,帮两老人挑水、担水,这样由“哺育”这个词辐射了全文,理解了文章的结构,从整体上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同化。
二、在语言的体验中入情
1、作者倾注在文章的情,教者要引导学生挖掘出来。“入情”是指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课文的关键,恰如其分地把握课文中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并将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正确地表达出来,使学生深刻感受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要找到语言中隐含的情感之魂。要挖深挖透,不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即教师要用自己的“情”去“唤醒”作品中的“情”,同化学生的“情”。
2、在课堂上要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群情亢奋。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愤悱”之情是诱导的前提,教师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例如: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段,让学生体会古井是怎样以水养人的?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人到古井取水的?进一步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二部分,使学生真正感受村民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古井:作者是从时间之早、从人数之多到络绎不绝声音之杂、路面之湿“像下过雨”四方面巧妙地加以描述,由此,学生自然会想到古井真像母亲一样敞开胸怀无私地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力量,理解了作者对古井高贵品格的由衷赞美。
三、在语言的剖析中悟理
“悟理”即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学生感悟文章中蕴藏的道理,即文章的主旨所在。由激情、入情到悟理的过程,是文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是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掌握的过程。
例如:在学生感受越来越深的时候,为了体会“古井”以其风格育人。我紧紧围绕“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这句反问句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剖析,使学生认识到:这句话是在村里的人们长年帮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而老人表示歉意时,人们用来劝说老人的话,多少年以来,那古井为乡亲们提供赖以生存的泉水,无私地贡献自己的所有,可是它从来没有向人们要求过什么,上句用反问的句式肯定古井贡献之大,下句从另一方面来进一步赞美古井无求于人,无私地为人们贡献力量的自我牺牲精神。这句话表明乡亲们主动地帮助老人,是因为受到古井的启示,以其高尚的品格来育人,从而使学生体悟到文章的深层底蕴,懂得怎样做人。
四、在语言的品味中抒情
如对该文第二、三部分的朗读,可以采取 “放收结合,前后关联”的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先让学生听课文配音朗读,体会思想情感,对照原文,随着喜悦愉快的语词,激情高亢的语气在读后评议,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语调、语气、重音、停顿,让后再放录音,为学生练读提供范例,为感悟和理解课文创设氛围。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然后联系上下文,相互讨论,体悟感情,增进理解,就容易突破难点,使学生在一遍遍优美的朗读中,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敬佩,抒发共同的情感基点,在受其高尚情操的陶冶中,形成优秀的品德,达到“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目的。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能有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和语言文字能力,使其学会联系实际进行学习。本文结合人教版九年制语文第八册《古井》一课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在语言的感知中激情,在语言的体验中入情,在语言的剖析中悟理,在语言的品味中抒情,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可见,语文教学既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活动,又是一种思想教育的方式,成功的语文教学是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统一,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是名家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或记叙众多的优秀人物,或展现了纯朴的生活之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阅读中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借助想像,将课文语言变为展现在自己眼前的优美真切的意境,使自己的心灵与文中的意境融合在一起,成为意境中的一部分,受到启迪,沉淀在各自的人生理念中,就能达到语文教学“文以载道”的效果。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九年制语文第八册课文《古井》的教学为例,浅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在语言的感知中激情
人的认知过程是从情感的理解性开始的发展过程,学生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也是从初步的语言感知开始的。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初读时让学生在语言的感知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把作者的情感引导转化为学生的情感,把文章负载的情感真切地传达给学生呢?
1、范读倾情。范读是学生初步感知教材,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手段,范读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了作者的情感,从教材的字里行间理解了作者的情思,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有声的朗读,正确地示范性的表达的作者的情感的一种方式。如教师在范读《古井》一课时,学生通过眼看教材,耳闻教师倾情的范读,感受课文描绘的情和意,为理解课文内内容打下基础。
2、熟读生情。在前面范读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组织开展领读、朗读、默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熟读课文,渐渐加深感知的力度和广度。但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如为深入理解该文字眼“哺育”的意思,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古井在这个村子中起了什么作用?课文哪句话能说明这个问题?从而引出:“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了她的儿女”。(2)这句话中哪个词组能说明古井的作用?(提出“哺育”一词)。(3)“哺育”是什么意思?课文写哪些事例来反映哺育人们的?从而概括出全文的主要事例:取古井之水饮用,帮两老人挑水、担水,这样由“哺育”这个词辐射了全文,理解了文章的结构,从整体上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同化。
二、在语言的体验中入情
1、作者倾注在文章的情,教者要引导学生挖掘出来。“入情”是指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课文的关键,恰如其分地把握课文中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并将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正确地表达出来,使学生深刻感受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要找到语言中隐含的情感之魂。要挖深挖透,不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即教师要用自己的“情”去“唤醒”作品中的“情”,同化学生的“情”。
2、在课堂上要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群情亢奋。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愤悱”之情是诱导的前提,教师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例如: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段,让学生体会古井是怎样以水养人的?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人到古井取水的?进一步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二部分,使学生真正感受村民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古井:作者是从时间之早、从人数之多到络绎不绝声音之杂、路面之湿“像下过雨”四方面巧妙地加以描述,由此,学生自然会想到古井真像母亲一样敞开胸怀无私地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力量,理解了作者对古井高贵品格的由衷赞美。
三、在语言的剖析中悟理
“悟理”即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学生感悟文章中蕴藏的道理,即文章的主旨所在。由激情、入情到悟理的过程,是文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是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掌握的过程。
例如:在学生感受越来越深的时候,为了体会“古井”以其风格育人。我紧紧围绕“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这句反问句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剖析,使学生认识到:这句话是在村里的人们长年帮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而老人表示歉意时,人们用来劝说老人的话,多少年以来,那古井为乡亲们提供赖以生存的泉水,无私地贡献自己的所有,可是它从来没有向人们要求过什么,上句用反问的句式肯定古井贡献之大,下句从另一方面来进一步赞美古井无求于人,无私地为人们贡献力量的自我牺牲精神。这句话表明乡亲们主动地帮助老人,是因为受到古井的启示,以其高尚的品格来育人,从而使学生体悟到文章的深层底蕴,懂得怎样做人。
四、在语言的品味中抒情
如对该文第二、三部分的朗读,可以采取 “放收结合,前后关联”的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先让学生听课文配音朗读,体会思想情感,对照原文,随着喜悦愉快的语词,激情高亢的语气在读后评议,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语调、语气、重音、停顿,让后再放录音,为学生练读提供范例,为感悟和理解课文创设氛围。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然后联系上下文,相互讨论,体悟感情,增进理解,就容易突破难点,使学生在一遍遍优美的朗读中,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敬佩,抒发共同的情感基点,在受其高尚情操的陶冶中,形成优秀的品德,达到“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