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教育作为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近年来发展的如火如荼,被逐渐重视起来。本文就当前中职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结合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如建立以岗位要求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立重视学生专业实践的课程体系,重视情境教学、课程设置具有层次性,因材施教以及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这无疑为中职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利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职教育 课程改革 看法
近几年,我国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各地各级各类的职校如雨后春笋般异军突起,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现实的,这就需要我们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建置不能一成不变,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建置是否合理到位,是与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同步的,因此,合理、全面、新颖的课程设置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1.当前中职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就业指导性不强
多数中职学校,特别是过去的中专过渡而来的中职学校,设置课程不考虑自身实际,盲目跟风,单纯追求社会热点,缺乏办学特色,在课程结构与行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不协调,一些早已过时的专业还在招生,不仅生源不足,而且学生毕业后难以就业。
1.2部分课程缺乏实践性
中职教育多采用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要内容的“三段式”课程模式。这种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专业科目教材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对实践操作、实际应用缺乏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校本教材的开发。
1.3缺乏个性化、层次性
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存在起点低、差异大的现实,但大部分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一刀切”的现象,使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出现厌学的现象,也同时打击了一部分接受能力较好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了教育的失败。
2.中职课程改革实施措施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应用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课程改革应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结合。
2.1建立以岗位要求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职业导向是职业教育课程的重要特性。课程结构与内容要利于“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担负起为促进发展和促进就业服务这两大任务”,做好职业教育社会化大文章。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改变过去以学科为导向课程理念,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理念。学校在设立课程前,应组织人员进行社会调查,分析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在广泛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设置社会所缺、所需专业的课程,体现出课程的科学性和灵活性,真正做到为学生就业考虑。
2.2建立重视学生专业实践的课程体系,重视情境教学
新的课程体系将课程结构分为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三大块。即针对初中起点的生源特点,确定不同课程的比重。其主要特点是各课程的教学内容按能力模块编排,尊重学科,但不强调学科体系。专业理论课突出综合化,即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专业理论课,经过一定的调整、补充,有机重组成一门新课,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专业实践课则突出实用性,即按照岗位工作内容设计教学内容,按照工作顺序设计教学顺序,在真实的或仿真的环境中实施教学。
笔者所在学校建立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项目教学改革,即从业务岗位出发组合教学内客,根据当前社会对岗位要求的主要业务内容和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职业素养,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具体的学习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又包含若干子学习情境,形式上相互平行、稳定,内容上层层递进、密切相关;以情境式教学为特色改革课程教学模式,让知识在情境中鲜活,在实践应用中生动,通过学习场所的改变(由单一的教室变为教室与实验、实习基地的交替)、职业学习情境(职业现场情境与模拟情境)的创设、学习模式的革新(强调理实一体、做学融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学融合;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将一张试卷评定成绩的考试形式变革为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性多视角评价的形式,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2.3课程设置具有层次性,因材施教
中职教育应通过课程设置的模块化,给学生广泛的选择的空间,尊重差异,采用个性化策略,在规定有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广泛的选修课程或选修课程组合,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留有接口,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2.4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
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和职业岗位的特点,组织教学经验丰富、动手实践能力强、掌握学科最新发展态势的有关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非常重要。这种做法既为国家规定课程赋予了新活力,使之能够随着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快速地做出调整,也为参与教师切实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创造了机会,也给学生及时学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营造了环境。
2.5产学结合,校企联合办学实现资源的合理运用
实行校企合作,办企业专班,以订单式培养学生。瞄准市场,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与当地企事业单位联姻,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在中职学校短期内设置相关专业,为其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培养成才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方式。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中职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是在发展中也遇到了瓶颈。中职教育抓住机遇、可持续发展的惟一出路在于改革,在科学、准确地确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是中职教育的首要问题。中职课程改革应从课程的职业指导性、实践性、层次性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着手,使中职教育能更好的为学生和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国强,金环.我国中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成人教育,2009(06):71-73.
[2]王永春.职业教育教学与改革探索[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3]王文龙.与时俱进实施中职教育改革[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 2003(3):16-17.
[4]孔祥富.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要素研析[J].职教通讯, 2010(1):103-106.
关键词:中职教育 课程改革 看法
近几年,我国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各地各级各类的职校如雨后春笋般异军突起,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现实的,这就需要我们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建置不能一成不变,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建置是否合理到位,是与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同步的,因此,合理、全面、新颖的课程设置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1.当前中职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就业指导性不强
多数中职学校,特别是过去的中专过渡而来的中职学校,设置课程不考虑自身实际,盲目跟风,单纯追求社会热点,缺乏办学特色,在课程结构与行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不协调,一些早已过时的专业还在招生,不仅生源不足,而且学生毕业后难以就业。
1.2部分课程缺乏实践性
中职教育多采用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要内容的“三段式”课程模式。这种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专业科目教材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对实践操作、实际应用缺乏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校本教材的开发。
1.3缺乏个性化、层次性
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存在起点低、差异大的现实,但大部分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一刀切”的现象,使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出现厌学的现象,也同时打击了一部分接受能力较好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了教育的失败。
2.中职课程改革实施措施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应用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课程改革应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结合。
2.1建立以岗位要求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职业导向是职业教育课程的重要特性。课程结构与内容要利于“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担负起为促进发展和促进就业服务这两大任务”,做好职业教育社会化大文章。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改变过去以学科为导向课程理念,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理念。学校在设立课程前,应组织人员进行社会调查,分析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在广泛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设置社会所缺、所需专业的课程,体现出课程的科学性和灵活性,真正做到为学生就业考虑。
2.2建立重视学生专业实践的课程体系,重视情境教学
新的课程体系将课程结构分为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三大块。即针对初中起点的生源特点,确定不同课程的比重。其主要特点是各课程的教学内容按能力模块编排,尊重学科,但不强调学科体系。专业理论课突出综合化,即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专业理论课,经过一定的调整、补充,有机重组成一门新课,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专业实践课则突出实用性,即按照岗位工作内容设计教学内容,按照工作顺序设计教学顺序,在真实的或仿真的环境中实施教学。
笔者所在学校建立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项目教学改革,即从业务岗位出发组合教学内客,根据当前社会对岗位要求的主要业务内容和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职业素养,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具体的学习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又包含若干子学习情境,形式上相互平行、稳定,内容上层层递进、密切相关;以情境式教学为特色改革课程教学模式,让知识在情境中鲜活,在实践应用中生动,通过学习场所的改变(由单一的教室变为教室与实验、实习基地的交替)、职业学习情境(职业现场情境与模拟情境)的创设、学习模式的革新(强调理实一体、做学融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学融合;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将一张试卷评定成绩的考试形式变革为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性多视角评价的形式,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2.3课程设置具有层次性,因材施教
中职教育应通过课程设置的模块化,给学生广泛的选择的空间,尊重差异,采用个性化策略,在规定有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广泛的选修课程或选修课程组合,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留有接口,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2.4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
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和职业岗位的特点,组织教学经验丰富、动手实践能力强、掌握学科最新发展态势的有关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非常重要。这种做法既为国家规定课程赋予了新活力,使之能够随着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快速地做出调整,也为参与教师切实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创造了机会,也给学生及时学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营造了环境。
2.5产学结合,校企联合办学实现资源的合理运用
实行校企合作,办企业专班,以订单式培养学生。瞄准市场,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与当地企事业单位联姻,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在中职学校短期内设置相关专业,为其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培养成才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方式。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中职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是在发展中也遇到了瓶颈。中职教育抓住机遇、可持续发展的惟一出路在于改革,在科学、准确地确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是中职教育的首要问题。中职课程改革应从课程的职业指导性、实践性、层次性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着手,使中职教育能更好的为学生和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国强,金环.我国中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成人教育,2009(06):71-73.
[2]王永春.职业教育教学与改革探索[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3]王文龙.与时俱进实施中职教育改革[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 2003(3):16-17.
[4]孔祥富.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要素研析[J].职教通讯, 2010(1):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