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交往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在现实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现状又是如何呢?为此,笔者力图通过调查分析小学生数学交流现状,探索出实施有效数学交流活动的操作策略,从而提高数学学习质量。
一、数学交流现状调查与分析
1.交流兴趣不浓
被调查学生中喜欢交流数学问题的占32.7%,不喜欢的占67.3%,喜欢在数学课上发言的占38.2%,应该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交流兴趣不浓。
2.交流机会匮乏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课上缺少发言的机会,更有学生认为数学课上缺少同学之间的讨论,应该说教师给予学生数学交流的机会太少。
3.交流模式单一
课堂上大多数学生不会主动回答问题;课外虽然大部分学生愿意和教师讨论数学问题,但都是教师讲,而且仅限于对作业的讲解。
二、培养数学交流能力的策略
1.营造平等、民主的交流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的独特因素,引导学生观察数学现象,思考数学问题,透彻领悟数学知识。如教学“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时,底面周长和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的关系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突破难点,课前师生都准备一张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纸板。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做以下动作(操作)交流:先把这一纸板卷成一个高10厘米的圆筒,把它握在左手中,右手在圆筒底部画圆,暗示这是圆柱的底面周长;然后手慢慢放松,认真观察这个底面圆的形状变化,右手指着正在变化的曲线,暗示这是正在展开的圆柱的底面周长;最后把这张纸完全展开成一个平面,右手在这个长方形的长边上划一划,暗示这是展开后的底面周长。由于教师充分创设教学情境,师生无拘束地进行交流,化静为动,通过操作、观察、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从而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交流气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2.组织恰当的教学交流形式
在学习活动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有意识地探索和采用有利于交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钱佩玲教授介绍了一种数学合作学习方法——交换知识法,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时充当“教师”和“学生”双重角色,当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时,通过同伴的解释和帮助,提高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当学生做“小老师”的时候,他需要重新组织材料进行讲解,这就巩固了所学习的知识。我觉得这样的交流形式值得借鉴。
3.指导有效的教学交流方法
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阅读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常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一种基本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材料并不仅仅限于数学课本,学生自己写的作业、材料和故事等都应成为他们的阅读内容。通过这种有序和广泛的阅读交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关系中了解与学习数学,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分享同伴的解题策略。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听的时候要注意听清他人的思考方法,并随时进行质疑或补充。
4.训练良好的数学交流语言
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根本。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说数学”的练习。这种练习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教师要巧妙地铺设语言阶梯,让学生学得深、记得牢,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18个同学做小旗,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几个同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讲清题意,找出条件和问题,抓住理解应用题的关键。接着让学生说说解决这道题是怎么想的,并让学生口述解题的思路,这就转化成了“数学语言”。再根据“要分的总数写在前面作被除数,平均分的份数写在后面作除数”列出算式18÷3,使学生将日常的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再转化为数学式子。通过这两次“转化”的数学语言阶梯,发展了数学语言,提高了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交流的价值,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就可以发挥数学交流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提高学生交往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编 蓝 天)
一、数学交流现状调查与分析
1.交流兴趣不浓
被调查学生中喜欢交流数学问题的占32.7%,不喜欢的占67.3%,喜欢在数学课上发言的占38.2%,应该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交流兴趣不浓。
2.交流机会匮乏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课上缺少发言的机会,更有学生认为数学课上缺少同学之间的讨论,应该说教师给予学生数学交流的机会太少。
3.交流模式单一
课堂上大多数学生不会主动回答问题;课外虽然大部分学生愿意和教师讨论数学问题,但都是教师讲,而且仅限于对作业的讲解。
二、培养数学交流能力的策略
1.营造平等、民主的交流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的独特因素,引导学生观察数学现象,思考数学问题,透彻领悟数学知识。如教学“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时,底面周长和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的关系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突破难点,课前师生都准备一张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纸板。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做以下动作(操作)交流:先把这一纸板卷成一个高10厘米的圆筒,把它握在左手中,右手在圆筒底部画圆,暗示这是圆柱的底面周长;然后手慢慢放松,认真观察这个底面圆的形状变化,右手指着正在变化的曲线,暗示这是正在展开的圆柱的底面周长;最后把这张纸完全展开成一个平面,右手在这个长方形的长边上划一划,暗示这是展开后的底面周长。由于教师充分创设教学情境,师生无拘束地进行交流,化静为动,通过操作、观察、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从而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交流气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2.组织恰当的教学交流形式
在学习活动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有意识地探索和采用有利于交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钱佩玲教授介绍了一种数学合作学习方法——交换知识法,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时充当“教师”和“学生”双重角色,当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时,通过同伴的解释和帮助,提高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当学生做“小老师”的时候,他需要重新组织材料进行讲解,这就巩固了所学习的知识。我觉得这样的交流形式值得借鉴。
3.指导有效的教学交流方法
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阅读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常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一种基本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材料并不仅仅限于数学课本,学生自己写的作业、材料和故事等都应成为他们的阅读内容。通过这种有序和广泛的阅读交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关系中了解与学习数学,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分享同伴的解题策略。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听的时候要注意听清他人的思考方法,并随时进行质疑或补充。
4.训练良好的数学交流语言
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根本。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说数学”的练习。这种练习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教师要巧妙地铺设语言阶梯,让学生学得深、记得牢,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18个同学做小旗,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几个同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讲清题意,找出条件和问题,抓住理解应用题的关键。接着让学生说说解决这道题是怎么想的,并让学生口述解题的思路,这就转化成了“数学语言”。再根据“要分的总数写在前面作被除数,平均分的份数写在后面作除数”列出算式18÷3,使学生将日常的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再转化为数学式子。通过这两次“转化”的数学语言阶梯,发展了数学语言,提高了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交流的价值,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就可以发挥数学交流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提高学生交往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