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策略
一.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小学生则是一个民族的期望所在,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也是民族发展的任务。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师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接受新观念、新思想,用新的思维方式来指导教学,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放在首位。由于数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数学教学更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依据学科特点,努力培养与发散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而创新过程不仅是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有敢于创新不怕困难的勇气。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有很多,如巧妙构思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问题形式等等。课堂教学语言是师生双向信息交流的载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很好地体现出来,对于小学生尤为重要。教学语言的设计至关重要。关键性的教学语言应该既精练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总之,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自己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做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同时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二.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适量合理的练习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启发下,参与教学的某些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小学生获取知识是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年级越低感知越高,其思维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其具体程序是提供事实—操作、觀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根据小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如果每堂课都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适量合理的练习,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这样才能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1. 鼓励小学生动手操作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应把机械单调的练习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有声有色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可以培养手脑并用的能力,及初步掌握独立操作的基本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应倡导学生做到边观察边思考,获得全面正确的知识。例如,讲授几何认知课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一些简单的图形,通过看、摸、数、量的实践活动,充分感知,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各种形状特征等。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知识,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2. 鼓励小学生动口“演讲”
动口,就是让学生去讲、去说,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例如一道数学题可能有几种解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动脑思考,积极发言,甚至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把自己思考的方法直接讲给全班同学听。这种方法可以为一题多解开拓思路,发散思维,相互启发。学生在课堂实践中,通过多向思维,甚至逆向思维逐渐学会了创新,加速了认知过程。通过让学生把思维过程和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可以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效果。
3. 适量、合理、生动的练习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应努力创造生活情境,将“生动活泼”的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对小学生而言,数学练习或者作业也同样需要“生动活泼”。现在,某些数学练习题是纯数学化的题目,题目的呈现方式乏味、枯燥,无法激起学生的热情和兴趣。相反,有些优秀的小学数学题目新颖独特,有的还配以生动的图片,简单形象直观,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对题目的理解,同时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现实生活,达到正确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利用学生熟悉的故事人物,创造一种融洽、宽松的教学情境,学生跃跃欲试,兴趣浓厚,消除了胆怯的心理,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过程,从而萌发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
总之,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同时,老师需要设计和布置适量、合理、生动活泼的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开发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三. 增加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韩愈在《师说》中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还要对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负一定责任。因此,教师要爱护学生,要把感情交流和心理交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信赖的朋友。学会对学生进行表扬而非批评,鼓励而非不屑,给予一次表现的机会,给予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都可能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教学过程中,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极大限度的发挥人的自由创造才能。要想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就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给学生留下充分表现和发挥个性的平台。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块肥沃的土堆,只要拥有了这片土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得以萌发。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就要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善于运用直观形象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游戏、耐人寻味的故事、风趣幽默的谈话等创设一种和谐的情境。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下,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索、尝试的过程中来。
总之,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利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过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并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小学生则是一个民族的期望所在,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也是民族发展的任务。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师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接受新观念、新思想,用新的思维方式来指导教学,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放在首位。由于数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数学教学更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依据学科特点,努力培养与发散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而创新过程不仅是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有敢于创新不怕困难的勇气。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有很多,如巧妙构思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问题形式等等。课堂教学语言是师生双向信息交流的载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很好地体现出来,对于小学生尤为重要。教学语言的设计至关重要。关键性的教学语言应该既精练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总之,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自己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做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同时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二.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适量合理的练习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启发下,参与教学的某些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小学生获取知识是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年级越低感知越高,其思维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其具体程序是提供事实—操作、觀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根据小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如果每堂课都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适量合理的练习,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这样才能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1. 鼓励小学生动手操作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应把机械单调的练习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有声有色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可以培养手脑并用的能力,及初步掌握独立操作的基本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应倡导学生做到边观察边思考,获得全面正确的知识。例如,讲授几何认知课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一些简单的图形,通过看、摸、数、量的实践活动,充分感知,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各种形状特征等。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知识,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2. 鼓励小学生动口“演讲”
动口,就是让学生去讲、去说,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例如一道数学题可能有几种解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动脑思考,积极发言,甚至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把自己思考的方法直接讲给全班同学听。这种方法可以为一题多解开拓思路,发散思维,相互启发。学生在课堂实践中,通过多向思维,甚至逆向思维逐渐学会了创新,加速了认知过程。通过让学生把思维过程和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可以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效果。
3. 适量、合理、生动的练习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应努力创造生活情境,将“生动活泼”的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对小学生而言,数学练习或者作业也同样需要“生动活泼”。现在,某些数学练习题是纯数学化的题目,题目的呈现方式乏味、枯燥,无法激起学生的热情和兴趣。相反,有些优秀的小学数学题目新颖独特,有的还配以生动的图片,简单形象直观,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对题目的理解,同时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现实生活,达到正确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利用学生熟悉的故事人物,创造一种融洽、宽松的教学情境,学生跃跃欲试,兴趣浓厚,消除了胆怯的心理,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过程,从而萌发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
总之,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同时,老师需要设计和布置适量、合理、生动活泼的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开发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三. 增加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韩愈在《师说》中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还要对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负一定责任。因此,教师要爱护学生,要把感情交流和心理交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信赖的朋友。学会对学生进行表扬而非批评,鼓励而非不屑,给予一次表现的机会,给予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都可能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教学过程中,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极大限度的发挥人的自由创造才能。要想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就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给学生留下充分表现和发挥个性的平台。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块肥沃的土堆,只要拥有了这片土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得以萌发。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就要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善于运用直观形象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游戏、耐人寻味的故事、风趣幽默的谈话等创设一种和谐的情境。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下,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索、尝试的过程中来。
总之,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利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过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并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