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高效课堂同课异构,为我和五年级的李娜量身订做了《钓鱼的启示》一课。肖老师和同事得知后,头摇得像波浪鼓似的:找死啊!你上网查查,有多少人迷失在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又有多少人被那条鲈鱼折腾得生不如死?
可是,我又能怎样?只好硬着头皮向前。慢工出细活,熟读生智慧。我花了三天的时间,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直到准确无误地默写下来,这才着手教学设计。书读百遍,其法自现。读着读着,一条线索清晰地呈现在我心中:围绕父子的辩论体会鲈鱼的漂亮,围绕父子的辩论品味我心情的变化,围绕父子的辩论剖析写法的体现。线索在我脑海中徐徐展开。天哪,我怎么这么有才?
迫不及待地进行试教。结果,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专家”会诊,高手云集。他们观点犀利、言辞激越,我头一回感到自己的渺小卑微,不值一提;众说纷纭,满目繁芜,我头一次感到头晕目眩,无所适从。严重超时,太注重了写作方法的教学,冲淡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带着学生在文本的表皮上遛了一圈。我从幸福的颠峰,一下子跌入了痛苦的深渊。
再看潘新河教授的写作本位论,突然觉得“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写作,不是阅读”并不全对,其实学会阅读、享受阅读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目标。《新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是什么?教材的编排意图是什么?我却置之不理。设计时,我只考虑如何精彩,如何唯美,忘记了根本——这堂课究竟要让学生学什么?
踏踏实实地回到原点,细读文本、深钻教材。终于,我发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课后的前三道题目,分别针对内容、形式和内涵。第一课时把这三个问题弄明白,已经“功德无量”了。但是,如何編排这三个点,却是大有讲究的。倘若用组块教学,课堂的被切割成几大块,缺乏整体感。更何况,内容和形式,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如何能切割得齐整利落?如何将三点进行重组?如何巧妙地融合,自然地过渡?成了我一时之间迈不过去的坎儿。
问题没有解决,我茶不思饭不想,辗转反侧,彻夜难眠。静下心来,我开始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对什么最感兴趣?当然是精美的插图,当然是父子俩那场激烈的争辩。那么,我何不顺性而为?对了,就从课文的插图入手,引出相对应的父子俩的对话,进一步思考:面对同一条鲈鱼,“我”为什么要留下,而父亲为什么非要我放掉?探讨“留”的原因,读出“我”的急切和委屈;探讨“放”的理由,读好父亲平静和淡定。然后,将父子俩的表现进行对比,师生合作,酣畅淋漓地“争辩”一回。披文入情,层层渲染,学生设身处地,入情入境,读得有情有趣,有滋有味。在探讨“留”的同时,关注人物的心理变化,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者正是通过人物的心情变化,突出表现钓鱼之乐和放鱼之痛。就这样,实现了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完美融合。
星期六的班主任培训,找海萍商量了我的教学设计以及难点的处理和把握;找慧芳姐朗读了父子俩激烈争辩的场面,找鲍艳学习了生字“溅、践、诫”三个字的教学。星期一找肖老师看了我第三遍的手稿,师傅建议我再试一节课。这几天的彻夜不眠导致我的试讲并不成功。新知练习达成目标更是我校倡导的“三段式、四环节”的基本教学模式。就在我灰心失望想要放弃时,滑老师鼓励我:美玲,你的设计已经很精彩了,我们只不过是想让你更精彩。我们给你的建议,只是一个参考,你要有自己的主见……
又是一个夜晚,伏案提笔、修改添加……
从关注“自我陶醉”到“研究教材”,再到“关注学生”,我完成了一次次蜕变,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磨课,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课堂教学,源自于对人性的认识和尊重,源自于对儿童的理解和热爱。
感谢师傅和同事对我的帮助、鼓励,让我学会了坚持自己。但是鲈鱼,估计这辈子再也不想吃了。也许,这就叫心有“鱼”悸吧?
可是,我又能怎样?只好硬着头皮向前。慢工出细活,熟读生智慧。我花了三天的时间,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直到准确无误地默写下来,这才着手教学设计。书读百遍,其法自现。读着读着,一条线索清晰地呈现在我心中:围绕父子的辩论体会鲈鱼的漂亮,围绕父子的辩论品味我心情的变化,围绕父子的辩论剖析写法的体现。线索在我脑海中徐徐展开。天哪,我怎么这么有才?
迫不及待地进行试教。结果,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专家”会诊,高手云集。他们观点犀利、言辞激越,我头一回感到自己的渺小卑微,不值一提;众说纷纭,满目繁芜,我头一次感到头晕目眩,无所适从。严重超时,太注重了写作方法的教学,冲淡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带着学生在文本的表皮上遛了一圈。我从幸福的颠峰,一下子跌入了痛苦的深渊。
再看潘新河教授的写作本位论,突然觉得“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写作,不是阅读”并不全对,其实学会阅读、享受阅读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目标。《新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是什么?教材的编排意图是什么?我却置之不理。设计时,我只考虑如何精彩,如何唯美,忘记了根本——这堂课究竟要让学生学什么?
踏踏实实地回到原点,细读文本、深钻教材。终于,我发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课后的前三道题目,分别针对内容、形式和内涵。第一课时把这三个问题弄明白,已经“功德无量”了。但是,如何編排这三个点,却是大有讲究的。倘若用组块教学,课堂的被切割成几大块,缺乏整体感。更何况,内容和形式,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如何能切割得齐整利落?如何将三点进行重组?如何巧妙地融合,自然地过渡?成了我一时之间迈不过去的坎儿。
问题没有解决,我茶不思饭不想,辗转反侧,彻夜难眠。静下心来,我开始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对什么最感兴趣?当然是精美的插图,当然是父子俩那场激烈的争辩。那么,我何不顺性而为?对了,就从课文的插图入手,引出相对应的父子俩的对话,进一步思考:面对同一条鲈鱼,“我”为什么要留下,而父亲为什么非要我放掉?探讨“留”的原因,读出“我”的急切和委屈;探讨“放”的理由,读好父亲平静和淡定。然后,将父子俩的表现进行对比,师生合作,酣畅淋漓地“争辩”一回。披文入情,层层渲染,学生设身处地,入情入境,读得有情有趣,有滋有味。在探讨“留”的同时,关注人物的心理变化,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者正是通过人物的心情变化,突出表现钓鱼之乐和放鱼之痛。就这样,实现了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完美融合。
星期六的班主任培训,找海萍商量了我的教学设计以及难点的处理和把握;找慧芳姐朗读了父子俩激烈争辩的场面,找鲍艳学习了生字“溅、践、诫”三个字的教学。星期一找肖老师看了我第三遍的手稿,师傅建议我再试一节课。这几天的彻夜不眠导致我的试讲并不成功。新知练习达成目标更是我校倡导的“三段式、四环节”的基本教学模式。就在我灰心失望想要放弃时,滑老师鼓励我:美玲,你的设计已经很精彩了,我们只不过是想让你更精彩。我们给你的建议,只是一个参考,你要有自己的主见……
又是一个夜晚,伏案提笔、修改添加……
从关注“自我陶醉”到“研究教材”,再到“关注学生”,我完成了一次次蜕变,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磨课,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课堂教学,源自于对人性的认识和尊重,源自于对儿童的理解和热爱。
感谢师傅和同事对我的帮助、鼓励,让我学会了坚持自己。但是鲈鱼,估计这辈子再也不想吃了。也许,这就叫心有“鱼”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