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笔者上了一节《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研究课,这一节课的内容笔者已上过多次,但总觉得以前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时间有点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到位。为此,笔者在上这一节课之前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做到有的放矢。研究过后笔者在课前要求学生每人带一枚一元的硬币,并在课堂练习本上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首先回忆一下,点和圆的有几种位置关系?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生: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点在圆内、点在圆上、点在圆外;直线和圆也有三种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相交、直线和圆相切、直线和圆相离。
师:如何判断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如何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生:通过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大小关系,即通过数量关系来判断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通过直线和圆的交点个数来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师:下面通过操作活动来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要求是,将一元硬币放在半径为3厘米的圆的左边且硬币和圆没有交点,慢慢向右移动硬币,观察硬币移动过程中与半径为3厘米的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并把这几种位置关系画下来,然后先独立思考自己是如何探索出来的,再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生:通过圆与圆的交点的个数探索出5种位置关系。
师:你能否尝试给你所画的五种位置关系分别下定义?(教师可以适当就学生的定义作补充)
教学反思
回想以前上这一节课时,先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移动硬币,让学生观察硬币和圆的交点的个数,有时还需要重复地观看动画演示的过程,然后教师分别在黑板上画出这5种位置关系,同时向学生介绍这5种位置关系是如何定义的。学生有时观看动画演示后根本就记不住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也记不住这5种位置关系的定义。虽然前后两节课的课件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本节课通过先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学习本节课,再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前后两节课的对比让笔者感触很深。
1. 以前在教学本节课时,没有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本节课时根本不需要将五种位置关系的定义写在黑板上,大多数学生也根本记不住这五种位置关系的定义。教师让学生画出这五种位置关系时,可以简单地让学生描述一下定义,教师在旁边适当地补充,对于这五种位置关系的定义,学生了解即可,重点是能判断这五种位置关系。
2. 以前在教学时教师播放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这五种位置关系。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直观代替了操作活动,其实操作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动手,而且让学生动眼、动脑,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仅仅是引导者。
3.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教会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不断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4. 移动硬币的操作活动能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也利于他们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作用,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服务生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与趣味。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感悟到图形运动过程中存在变中包含不变的关系,积累了活动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其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5.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通过直线和圆的交点的个数来探索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的数学思想来研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类似知识的实质性联系,展示数学知识之间的整体性和数学方法的一般性,培养学生探究探索新知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再次教与学,笔者深深地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应花大量时间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培养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的点滴改变,可以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首先回忆一下,点和圆的有几种位置关系?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生: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点在圆内、点在圆上、点在圆外;直线和圆也有三种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相交、直线和圆相切、直线和圆相离。
师:如何判断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如何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生:通过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大小关系,即通过数量关系来判断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通过直线和圆的交点个数来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师:下面通过操作活动来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要求是,将一元硬币放在半径为3厘米的圆的左边且硬币和圆没有交点,慢慢向右移动硬币,观察硬币移动过程中与半径为3厘米的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并把这几种位置关系画下来,然后先独立思考自己是如何探索出来的,再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生:通过圆与圆的交点的个数探索出5种位置关系。
师:你能否尝试给你所画的五种位置关系分别下定义?(教师可以适当就学生的定义作补充)
教学反思
回想以前上这一节课时,先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移动硬币,让学生观察硬币和圆的交点的个数,有时还需要重复地观看动画演示的过程,然后教师分别在黑板上画出这5种位置关系,同时向学生介绍这5种位置关系是如何定义的。学生有时观看动画演示后根本就记不住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也记不住这5种位置关系的定义。虽然前后两节课的课件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本节课通过先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学习本节课,再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前后两节课的对比让笔者感触很深。
1. 以前在教学本节课时,没有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本节课时根本不需要将五种位置关系的定义写在黑板上,大多数学生也根本记不住这五种位置关系的定义。教师让学生画出这五种位置关系时,可以简单地让学生描述一下定义,教师在旁边适当地补充,对于这五种位置关系的定义,学生了解即可,重点是能判断这五种位置关系。
2. 以前在教学时教师播放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这五种位置关系。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直观代替了操作活动,其实操作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动手,而且让学生动眼、动脑,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仅仅是引导者。
3.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教会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不断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4. 移动硬币的操作活动能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也利于他们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作用,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服务生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与趣味。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感悟到图形运动过程中存在变中包含不变的关系,积累了活动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其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5.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通过直线和圆的交点的个数来探索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的数学思想来研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类似知识的实质性联系,展示数学知识之间的整体性和数学方法的一般性,培养学生探究探索新知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再次教与学,笔者深深地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应花大量时间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培养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的点滴改变,可以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