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课上的提问很重要。从我自己的教学和听其他老师上课教学看,问题提得恰当,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想象,引导学生前进。问题提得不当,则容易徒具形式,浪费时间,甚至走弯路。如:有些提问目的性不强;有些提问无先后难易之分;有些提问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广度,原地踏步;有些提问过难,使学生无法回答;有些提问过于死板,缺乏启发性等。这样的提问都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怎样才能把问题提得恰当呢?
一、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
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和形式,问题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例如,《田园诗情》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荷兰作为牧场之国的田园风光——优美恬静而又充满生命气息。说实话,荷兰离孩子们的生活还是很遥远的。荷兰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呢?这肯定是所有同学的共同期待。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后,便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然后鼓励他们把自己对课文的阅读感受写上黑板。学生全部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激情,努力地读,专心地思,由“阅读期待”而产生了相当大的动力。很快有学生陆续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各自不同的阅读感受,勾画自己心目中的荷兰形象:
——荷兰,是水之国。这里一条条运河纵横交错,宛如棋盘。
——荷兰,是花之国。那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处处是大片大片鲜艳夺目的郁金香。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更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啊!
这样的提问,围绕中心和学生的期待,有的放矢,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思考、想象,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领会课文。
二、循循善诱,注意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为此,千万要避免那种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做法。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如"对与不对""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在提问中创新。如:我在《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结尾处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课文中重点描写了妈妈与萨沙两人传递雨衣的过程和相关对话,而对于爸爸把雨衣传递给妈妈的描述只有半句话,即: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他给了萨沙。请展开合理想象,并与同桌讨论,爸爸与妈妈之间可能会说些什么话?
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意思大致是:爸爸让妈妈穿,而妈妈说:萨沙是最弱小的,应该给萨沙穿。应该说,这样的想象合理,也能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描述,达到了预期目标。
可是,我却觉得意犹未尽,我提示学生:1、为什么爸爸会认为妈妈是个最需要保护的人,而不是萨沙?2、文中的“赶忙”一词传达了怎样的信息?一时,教室内“炸”开了,大家纷纷发表见解:“妈妈就在爸爸身边,爸爸没多考虑,他只觉得自己不是最需要保护的人”;“女人比男人弱小,更需要男人的保护”;……我补充了一条:可能妈妈有病在身,爸爸认为妈妈应该得到特别的照顾。如真是这样,妈妈在大雨中让雨衣给萨沙那是一份多么宝贵的不同寻常的母爱啊!
三、培养创新精神,注意开放性
开放,主要指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明确,从而蕴含多种可能,而要求学习者自行推断。开放性问题指问题的条件、结论、条件到结论的思维距离均开放。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答案,答案具有不标准性和唯一性。如在《最佳路径》一文教学中,我以“如果你格罗培斯的秘书,你会怎样向工人解释电报内容……”、“如果你是评委,你为什么把最佳设计奖颁给格罗培斯……”、“如果你是格罗培斯,你想对后辈说……”等问题诱导学生进入角色,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了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一来,学生就融“我”入境,于“身临其境”之中进行推测、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不但丰富了想象,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增进了情感体验,升华了思想认识,学生所体验到的远远超出了课本上局限的内容。不仅如此,这样的问题设计开放性极强,便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情感,从而驱动了他们一颗颗灵动的心,激发了他们飞扬智慧的语言。学生的精神、情感、思想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体验中也得到了浸润、感染和丰富。
四、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
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
难的问题我叫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容易的问题则叫学习差的学生回答,也有些问题叫中等的学生回答。这要从实际出发,心中有数,而不能灵机一动,随便指定哪个学生回答。如果有些问题估计一般学生回答出一部分,老师还可以借助他的回答,进一步启发同学们争论和深入思考。然后再叫学习较好、肯思考的学生归纳补充,老师还要帮助概括。有时也可以在一些较难较重要的问题上,先叫好的学生示范,再叫差的学生回答,这样容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尤其要注意学习差的学生,要设法为他们创造条件,启发他们思考,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切忌只叫好的,不叫差的,赶进度,走过场,这样就说不上有什么课堂教学效果了。
总之,阅读课上的提问,贵精不在多。特别是启发性的提问,不是单纯的技巧,而是要在深入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教育理论,认真探讨提问的艺术。启发性的提问,好像传说中的大禹治水,通过疏导,开拓学生的思路,使智慧之水源源而来,以促进认识的发展,从而加快阅读能力的提高。
怎样才能把问题提得恰当呢?
一、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
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和形式,问题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例如,《田园诗情》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荷兰作为牧场之国的田园风光——优美恬静而又充满生命气息。说实话,荷兰离孩子们的生活还是很遥远的。荷兰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呢?这肯定是所有同学的共同期待。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后,便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然后鼓励他们把自己对课文的阅读感受写上黑板。学生全部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激情,努力地读,专心地思,由“阅读期待”而产生了相当大的动力。很快有学生陆续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各自不同的阅读感受,勾画自己心目中的荷兰形象:
——荷兰,是水之国。这里一条条运河纵横交错,宛如棋盘。
——荷兰,是花之国。那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处处是大片大片鲜艳夺目的郁金香。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更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啊!
这样的提问,围绕中心和学生的期待,有的放矢,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思考、想象,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领会课文。
二、循循善诱,注意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为此,千万要避免那种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做法。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如"对与不对""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在提问中创新。如:我在《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结尾处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课文中重点描写了妈妈与萨沙两人传递雨衣的过程和相关对话,而对于爸爸把雨衣传递给妈妈的描述只有半句话,即: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他给了萨沙。请展开合理想象,并与同桌讨论,爸爸与妈妈之间可能会说些什么话?
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意思大致是:爸爸让妈妈穿,而妈妈说:萨沙是最弱小的,应该给萨沙穿。应该说,这样的想象合理,也能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描述,达到了预期目标。
可是,我却觉得意犹未尽,我提示学生:1、为什么爸爸会认为妈妈是个最需要保护的人,而不是萨沙?2、文中的“赶忙”一词传达了怎样的信息?一时,教室内“炸”开了,大家纷纷发表见解:“妈妈就在爸爸身边,爸爸没多考虑,他只觉得自己不是最需要保护的人”;“女人比男人弱小,更需要男人的保护”;……我补充了一条:可能妈妈有病在身,爸爸认为妈妈应该得到特别的照顾。如真是这样,妈妈在大雨中让雨衣给萨沙那是一份多么宝贵的不同寻常的母爱啊!
三、培养创新精神,注意开放性
开放,主要指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明确,从而蕴含多种可能,而要求学习者自行推断。开放性问题指问题的条件、结论、条件到结论的思维距离均开放。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答案,答案具有不标准性和唯一性。如在《最佳路径》一文教学中,我以“如果你格罗培斯的秘书,你会怎样向工人解释电报内容……”、“如果你是评委,你为什么把最佳设计奖颁给格罗培斯……”、“如果你是格罗培斯,你想对后辈说……”等问题诱导学生进入角色,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了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一来,学生就融“我”入境,于“身临其境”之中进行推测、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不但丰富了想象,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增进了情感体验,升华了思想认识,学生所体验到的远远超出了课本上局限的内容。不仅如此,这样的问题设计开放性极强,便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情感,从而驱动了他们一颗颗灵动的心,激发了他们飞扬智慧的语言。学生的精神、情感、思想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体验中也得到了浸润、感染和丰富。
四、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
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
难的问题我叫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容易的问题则叫学习差的学生回答,也有些问题叫中等的学生回答。这要从实际出发,心中有数,而不能灵机一动,随便指定哪个学生回答。如果有些问题估计一般学生回答出一部分,老师还可以借助他的回答,进一步启发同学们争论和深入思考。然后再叫学习较好、肯思考的学生归纳补充,老师还要帮助概括。有时也可以在一些较难较重要的问题上,先叫好的学生示范,再叫差的学生回答,这样容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尤其要注意学习差的学生,要设法为他们创造条件,启发他们思考,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切忌只叫好的,不叫差的,赶进度,走过场,这样就说不上有什么课堂教学效果了。
总之,阅读课上的提问,贵精不在多。特别是启发性的提问,不是单纯的技巧,而是要在深入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教育理论,认真探讨提问的艺术。启发性的提问,好像传说中的大禹治水,通过疏导,开拓学生的思路,使智慧之水源源而来,以促进认识的发展,从而加快阅读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