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藏罪认定中的一个特殊问题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f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6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窝藏、包庇罪中“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如何理解的请示答复中规定:“事前通谋”,是指窝藏、包庇犯与被窝藏、包庇的犯罪分子,在犯罪活动之前,就谋划或合谋,答应犯罪分子作案后给以窝藏或者包庇的,这和刑法总则规定共犯的主客观要件是一致的。又规定:如果只是知道作案人员要去实施犯罪,事后予以窝藏、包庇或者事先知道作案人员要去实施犯罪,未去报案,犯罪发生后又窝藏、包庇犯罪分子的,都不应以共同犯罪论处,而单独构成窝藏、包庇罪。然而在许多刑事案件中,作案人员为了去实施某种犯罪,要求其他人(本文称之为行为人)为其提供一些帮助,而行为人碍于情面或者不愿得罪作案人员等非被逼迫、威胁等原因,在作案之前为作案人员提供了一些便利,如把作案人员运到作案现场附近后走开,在作案人员作案后又为作案人员提供一些便利,使其逃离现场或逃匿。对于这种情形中的行为人,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去认定其行为是窝藏行为还是共犯中的帮助行为。
  认真比对,该行为与上述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中的行为有一些异同。相同之处:主观上,行为人事前都知道或认识到作案人员要去实施某种犯罪,既有可能是作案人员明确告诉行为人他要去实施某种犯罪,也有可能只是通过作案人员的言行举止,行为人猜测他可能要去实施某种犯罪;客观上,犯罪发生后行为人都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或者便利。不同之处:上述司法解释中的窝藏行为只是犯罪发生后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在犯罪发生之前行为人没有为被窝藏的犯罪分子提供便利或帮助;而前述情形中的行为人除了在犯罪发生后,为被窝藏的犯罪分子提供便利或帮助外,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前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一些便利。尽管该种情形中的行为与司法解释中的行为不完全一致,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该种行为的认定,笔者以为不宜看作共犯中的帮助行为,对行为人可以窝藏罪定罪,不宜以共同犯罪论处。
  首先,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故意要求各共犯人都明知共同犯罪行为的性质、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而且共同犯罪故意要求各共犯人主观上相互沟通,彼此联络,都认识到自己不是在孤立的实施犯罪,而是和他人一起共同犯罪。虽然上述情形中的行为人知道或者可能知道作案人员要去实施某种犯罪,但他并未和作案人员一起谋划、合谋去实施犯罪或者去帮助实施犯罪,自己并不想成为其中的一分子,也并未使作案人员认识到其是共犯中的一部分,而且由于行为人也没有参与具体的犯罪行为,也不可能形成片面共犯中的片面的帮助犯。虽然行为人有时对作案人员将要实施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可能有一定的认识,甚至出于某种动机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的出现,但都不具备共同犯罪中的共犯故意,就如同旁观者看见作案人员在实施某种犯罪,并且希望出现某种危害结果一样,因其不具备共犯身份而没有刑法意义上的阻止和举报义务,对犯罪分子的行为也就不承担刑法上的责任。尽管行为人对于作案人员作案之前提供便利的行为,客观上给犯罪分子作案带来一定的方便,但应既反对主观归罪又反对客观归罪,坚持用主客观相统一的标准认定共同犯罪中各共犯人的主观共同故意和客观犯罪行为,因而上述情形中,行为人在作案之前向作案人员提供一定便利的行为,由于缺乏共犯的故意而不能以共同犯罪论处。所以,笔者认为若单独认定上述情形中行为人对作案人员提供的便利行为,则不构成共同犯罪中的帮助行为。
  其次,行为人答应犯罪分子作案后给予窝藏,而以共同犯罪论处的,有一个前提必须是事前通谋,只有事前通谋才具备主观上有共同犯罪故意、客观上实施了帮助行为的主客观相一致的要件,才能以共同犯罪论处。行为人在犯罪活动之前,与被窝藏的犯罪分子谋划或者合谋,答应犯罪分子给予窝藏的,表明行为人具有明显的犯罪故意,而且常常是直接故意,即使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的态度也即间接故意,但行为人与犯罪分子的谋划或者合谋,使得他们对即将发生的一罪或数罪(共同犯数罪时)在刑法规定的范围内有相同的故意,即使犯罪分子是直接故意,行为人是间接故意,都可以成立共同犯罪。而当行为人事前没有与犯罪分子谋划或者合谋,即在不具备主观共同犯罪故意的前提下,虽然为犯罪分子在作案之前提供了一些便利,而且在犯罪分子作案后也给予了窝藏,不能因此就以共同犯罪论处,也就是说,根据前述司法解释,行为人事前知道作案人员要去实施犯罪,犯罪发生后窝藏犯罪分子的,对行为人不应以共同犯罪论处,那么如果行为人事前知道作案人员可能要去实施犯罪,犯罪发生后又窝藏犯罪分子的,并且在作案人员犯罪之前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是并没有与犯罪分子谋划或者合谋即缺乏共同犯罪故意,笔者认为也不应以共同犯罪论处,而可以认定为窝藏罪。
  最后,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来看,虽然行为人提供的便利给犯罪分子准备实施犯罪带来一定的方便,但该行为并不是共同犯罪行为的一部分,其社会危害性远远小于犯罪分子实施的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而且从司法实践中看,行为人大多情况下在犯罪分子作案之前并无意主动为犯罪分子提供便利,其主观恶性也不大,对其事后窝藏犯罪分子的行为认定为窝藏罪,而不以共同犯罪论处,既符合窝藏罪的构成要件,体现了罪刑相适应原则,又较好地贯彻了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不至于扩大刑罚尤其是重刑的适用范围,从而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他文献
摘要:新刑诉法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修改涉及 100多处,修改比例超过 50%,职务犯罪侦查作为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必然受到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影响,其中对强制措施适用条件的改变,侦查阶段律师介入、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证据种类的丰富,证明标准的修改,非法证据排除等新规定,以及技术侦查的确立均有大幅增修,将使反渎职侵权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对侦查人员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刑
期刊
根据刑法第270条规定,侵占罪是指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由此可见,侵占罪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普通侵占,即委托物侵占;二是脱离占有物侵占。而实践和理论中关于侵占罪的行为对象一直争论不断,在此笔者先对普通侵占罪中有关行为对象的若干争议问题略做分析。  所谓普通侵占,是指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
期刊
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当前,农民工权益保障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是突出的不和谐现象,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  一、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然而,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中国农民始终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劳动技能以及城市中固有的制度、
期刊
刑事被害人是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是刑事诉讼的启动因素之一, 也是刑事诉讼保护的中心人物。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社会矛盾比较突出, 故意杀人、伤害、抢劫等严重刑事犯罪不仅破坏社会治安秩序, 而且直接侵害被害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例如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一些重大的刑事案件:2004 年的马加爵杀人案、2006年邱兴华特大凶杀案和2009年的刘爱兵案。这些案件的刑事被害人因得不到足额的赔偿,本
期刊
摘要:检察机关诉讼档案是国家重要的专业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检察诉讼工作的真实记录,又是这些活动的重要依据和必要条件。随着我国检察机关的正规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诉讼档案的发展也经历一段由最初管理较乱至规范有序的历程,特别是信息化的运用,使得检察档案发挥出了更大的功能。本文以一个基层检察机关诉讼档案发展为视角,对上述工作做一个初浅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检察机关;诉讼档案;问题;对策  
期刊
随着我国法制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检察权的独立行使和检察官的职业化、精英化将真正成为我国检察制度的重要特征,而我国目前的检察官法以及散见于宪法、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法规中的检察官管理制度,无论在检察官的任职资格制度、遴选制度、任职保障制度、惩戒制度等具体制度方面还是在管理模式方面,均无法适应这一法制时代的要求。大刀阔斧地改革我国的检察官管理制度已是大势所趋。  一、改革检察官的遴选制度,实行检察官推
期刊
摘要:证人证言是我国八大法定证据种类之一,对于刑事审判具有重大意义。但长期以来,证人证言总是以笔录形式由公诉人在庭上举证。证人出庭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总是“备而不用”。针对这一现状,新刑诉法对证人出庭制度作了重大修改,在明确证人出庭作证范围的基础上,规定了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和证人保护制度。本文以公诉人为视角,分析探索证人出庭制度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证人出庭;强制出庭;证人保护;经济补偿  我国基层法
期刊
摘要: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问题是一个被普遍关注的国际性课题,也是法学界关注的重点,这是因为刑事诉讼制度设立是为了保障刑法的正确实施,而刑法中的刑罚是对犯罪人使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强制性制裁方法。限制或剥夺犯罪人的某种权益,使其遭受一定的损失和痛苦,是刑罚的本质属性。在法治国家中,如何保证国家司法权的适度行使,防止国家司法权的滥用,使其不至于任意侵犯公民个人的权利,理所当然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
期刊
中国的死刑问题,历来都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由我国复杂和特有的国情所决定,死刑的存在有其社会价值。现阶段要彻底废除死刑制度是不可行的,但为适应经济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国际刑罚改革的发展趋势,逐步不断完善我国现行死刑制度是可行和必要的。本文结合我国死刑限制的现状,通过具体分析限制死刑制度的原因,来设想具体的死刑限制方法,以期对我国的死刑制度形成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进而对现行死刑制度进行一些有益的思
期刊
摘要:新刑诉法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刑诉法自1996年修订以来再次进行的一次重大修改,涉及条文多,修改范围大。这次修改对于新时期下的检察工作,尤其是反贪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同时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在新规定下更好地做好反贪工作,需要一线人员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笔者根据新刑诉法条文,结合检察机关反贪实务,就新刑诉法实施对反贪工作的影响和应对之策作一简要分析。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