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诗歌这块百花争艳的园地里,有一类意蕴深沉、富有哲理和魅力的奇葩,这便是哲理诗。诗人通过观察、感受、思考,对自然、社会、生活有深刻的认识,然后用诗的形式具体形象地表达出来。哲理诗就是将鲜明的艺术形象与深刻的道理融合成一个整体,可以说是哲学与诗情的结合。
中国古代有大量的哲理诗,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揭示生命生生不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启示我们,当事人处在事情当中易迷,旁观身份反而保持着清醒。近现代也有很多优秀的哲理诗,如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向人们生动阐述了卑鄙和高尚的本质关系;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唱出了一位向命运抗争者的赞歌。
那么,哲理诗的学习和鉴赏,与议论文写作教学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都知道,当前高中生作文普遍内容肤浅、语言贫乏无味。而哲理诗无疑是解决当前高中生作文问题的重要载体,因为哲理诗不仅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而且也是诗人对事物的独特理解,往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灵感,训练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近些年,以议论文为主的高考作文题材,大多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用辩证的观点去写作才更符合要求。从实际情况来看,向哲理诗学习,往往能写出见解深刻、说理透彻、逻辑严谨、文采斐然的佳作。此外,很多高考作文直接以哲理诗为素材命题。如安徽省高考作文题:
根据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文。
吴兴杂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材料是首哲理诗,表面写江南水乡,实际包含深刻哲理。要求学生解读诗歌后,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合理地展开思考,发挥想象,完成写作任务。这道作文题目就传递出一个信息——将哲理诗与作文有机结合起来。
2013年福建省利用顾城的诗歌《忧天》给高考作文命题。如果说各个省份高考作文不具有代表性,那么2017年全国II卷的作文命题则具有代表性,它提供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等六组诗句,要求学生根据以上几句诗,结合自身的理解和思考、感悟等进行作文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从上述几例可以看到,以哲理诗作为高考作文的材料,能有效避免考生宿构,给高中作文教学和训练提供新的范例。哲理诗中的价值取向也符合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学习哲理诗能对学生的写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如何将哲理诗与议论文有机结合起来呢?
一、学习哲理诗,提高感悟生活的能力
感悟生活是用情感去思考事物的本质,是感性到理性的转变过程。目前,不少学生对生活缺乏深刻的观察和思考,导致议论文写作陷入困境。教师可以利用哲理诗训练,帮助学生提高感悟生活的能力,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真切关注和深入观察,成为有思考的人,从而使作文走出困境。通过哲理诗和议论文写作相结合,一定能够使学生的文章闪耀着睿智的光芒。
哲理诗大体分三类:一类是将道理蕴藏在景物中,第二类是将道理蕴含在事物中,第三类是将道理寄寓在事件中。哲理诗往往是诗人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刻感悟与思考的产物,寓深刻的哲理与思考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如杨万里的诗句:“莫言下岭便无难……一山放过一山拦。”诗人用形象的比喻,把“山”比成生活中的层层困难,含蓄地说明了人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迷惑,也不能因为一时的顺利而放松警惕;再如唐代僧人《嗅梅》:“尽日寻春不见春……春在枝头已十分。”诗中作者为什么要将寻找春天的过程详细化,其实诗人是为了借助事件向人们阐述“自然妙道原本在于人心”的道理,正是因世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才会出现越是执着就越是南辕北辙。
因此,教师在议论文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向这两首哲理诗学习,引导学生架起思维的桥梁,把自己感知过的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从而激活写作的思维灵感。如看到落叶,可想到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看到流星,要想到短暂的生命也要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成为人们永恒的回忆;听到蝉鸣,领悟到成功有时需要经过漫长的蛰伏、等待……
让我们再走进湖南省的高考作文题,它呈现的诗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要求学生进入意境,再细细体悟诗歌中蕴藏的哲理,联系生活,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如果学生平时没有学习鉴赏过哲理诗,面对此题那肯定是无从下手的。
若平时教师带领学生学习鉴赏过大量的哲理诗,学生就具备从诗歌中提炼哲理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写作经验,应该不难想出此题的立意,懂得距离对人们审美和判断具有很大的影响,并根据这一立意,较好地写出具有一定深度的作文。因此,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哲理诗的阅读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迁移,从诗歌鉴赏向写作进行迁移,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让议论文写作建立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做到有感而发。
二、学习哲理诗,提高议论思辨的能力
思辨能力具有综合性,它不仅包括分析事物的能力,还包括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能力,以及利用比较方法进行区分的能力等。然而哲理诗中的思辨则是指利用鲜明的形象,通过充分的联想和想象来寄寓或阐发道理。現在,不少学生写作时缺乏思辨意识,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和分析问题是很难做到的,而经过哲理诗的鉴赏学习刚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
以苏轼的《琴诗》为例,诗人写到:“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有点类似形式逻辑假言选项的二难推理。就内容来说,是思辨而非抒情的。这首诗中第一、三句的假设被二、四的反问所推翻。苏轼运用二难推理,让人悟出这样的道理:要做好一件事,常常需要互相配合。
再以卢梅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两句诗为例,诗人借雪梅的争春启示我们,看问题要全面客观,人各有长处与短处,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有一道作文题的材料是这样的:“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般莹白的透明。”这首小诗就带有哲理思辨的色彩,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对比联系诗歌中的意象辩证地分析。短诗采用对比手法,表现了处于不同位置(环境)下露珠的喜(红红地闪烁)和悲(泪滴般莹白的透明),因此,主旨应是谈人才与位置(环境)的关系。
如果我们在议论文教学中,能够结合哲理诗引导学生进行立意训练,显然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从而将学生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离题现象降低到最低程度,减少学生出现跑题的现象。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归结原因是不能较好地抓住诗中的意象关系展开辩证分析。
三、学习哲理诗,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非常注重文章的文采,曾指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学生在写议论文时语言表达常常平淡无味、词不达意。
尽管有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立意较好,文章的结构安排也比较有特色,但是由于语言表达缺
乏文采,收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恰到好处地引用、化用哲理诗句,不仅能够较好地提高文章的文采,而且会使作文意蕴深刻、诗意灵动,提升文章的品位。
我們来看下面几个作文片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出了庐山的不同姿态,“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写出了对敬亭山的情有独钟。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不错,成功之路虽然艰难,但阳光总在风雨后。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每一朵小苔米都有开花的梦想,每一片白云都是天空的孩子,每一条河都有流向大海的意志,没有什么能让我们因为现在不如别人而失意,也没有什么能让我们因为自身起点低而放弃。也许现在正处于黑暗的角落,也许未知的道路充满艰辛,但只要意志笃定,我们一定能够拥抱绚丽的春天。
这几段文字,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哲理诗积淀,采用多样化的艺术处理方式,或者是直接引用哲理诗,或者是对哲理诗进行简单的处理,但给人浑然天成的感觉,而且使整个作文显得精当典雅、情理交辉,显示出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哲理诗和议论文的有机结合。
深刻的哲理、辩证的分析、出彩的语言,这三者结合是大多数高考议论文成功的关键。在当今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背景下,促进哲理诗和议论文教学联姻,挖掘哲理诗所蕴藏的道理,能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并且能够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使文章内涵深刻、文采飞扬。哲理诗与议论文教学融合,将开启写作教学新的路径,我们可以通过“积累—理解—感悟—运用”这样的流程,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的方法,为我们的议论文教学迎来“柳暗花明”。
作者单位:福建省光泽第一中学(354100)
中国古代有大量的哲理诗,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揭示生命生生不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启示我们,当事人处在事情当中易迷,旁观身份反而保持着清醒。近现代也有很多优秀的哲理诗,如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向人们生动阐述了卑鄙和高尚的本质关系;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唱出了一位向命运抗争者的赞歌。
那么,哲理诗的学习和鉴赏,与议论文写作教学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都知道,当前高中生作文普遍内容肤浅、语言贫乏无味。而哲理诗无疑是解决当前高中生作文问题的重要载体,因为哲理诗不仅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而且也是诗人对事物的独特理解,往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灵感,训练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近些年,以议论文为主的高考作文题材,大多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用辩证的观点去写作才更符合要求。从实际情况来看,向哲理诗学习,往往能写出见解深刻、说理透彻、逻辑严谨、文采斐然的佳作。此外,很多高考作文直接以哲理诗为素材命题。如安徽省高考作文题:
根据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文。
吴兴杂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材料是首哲理诗,表面写江南水乡,实际包含深刻哲理。要求学生解读诗歌后,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合理地展开思考,发挥想象,完成写作任务。这道作文题目就传递出一个信息——将哲理诗与作文有机结合起来。
2013年福建省利用顾城的诗歌《忧天》给高考作文命题。如果说各个省份高考作文不具有代表性,那么2017年全国II卷的作文命题则具有代表性,它提供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等六组诗句,要求学生根据以上几句诗,结合自身的理解和思考、感悟等进行作文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从上述几例可以看到,以哲理诗作为高考作文的材料,能有效避免考生宿构,给高中作文教学和训练提供新的范例。哲理诗中的价值取向也符合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学习哲理诗能对学生的写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如何将哲理诗与议论文有机结合起来呢?
一、学习哲理诗,提高感悟生活的能力
感悟生活是用情感去思考事物的本质,是感性到理性的转变过程。目前,不少学生对生活缺乏深刻的观察和思考,导致议论文写作陷入困境。教师可以利用哲理诗训练,帮助学生提高感悟生活的能力,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真切关注和深入观察,成为有思考的人,从而使作文走出困境。通过哲理诗和议论文写作相结合,一定能够使学生的文章闪耀着睿智的光芒。
哲理诗大体分三类:一类是将道理蕴藏在景物中,第二类是将道理蕴含在事物中,第三类是将道理寄寓在事件中。哲理诗往往是诗人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刻感悟与思考的产物,寓深刻的哲理与思考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如杨万里的诗句:“莫言下岭便无难……一山放过一山拦。”诗人用形象的比喻,把“山”比成生活中的层层困难,含蓄地说明了人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迷惑,也不能因为一时的顺利而放松警惕;再如唐代僧人《嗅梅》:“尽日寻春不见春……春在枝头已十分。”诗中作者为什么要将寻找春天的过程详细化,其实诗人是为了借助事件向人们阐述“自然妙道原本在于人心”的道理,正是因世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才会出现越是执着就越是南辕北辙。
因此,教师在议论文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向这两首哲理诗学习,引导学生架起思维的桥梁,把自己感知过的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从而激活写作的思维灵感。如看到落叶,可想到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看到流星,要想到短暂的生命也要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成为人们永恒的回忆;听到蝉鸣,领悟到成功有时需要经过漫长的蛰伏、等待……
让我们再走进湖南省的高考作文题,它呈现的诗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要求学生进入意境,再细细体悟诗歌中蕴藏的哲理,联系生活,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如果学生平时没有学习鉴赏过哲理诗,面对此题那肯定是无从下手的。
若平时教师带领学生学习鉴赏过大量的哲理诗,学生就具备从诗歌中提炼哲理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写作经验,应该不难想出此题的立意,懂得距离对人们审美和判断具有很大的影响,并根据这一立意,较好地写出具有一定深度的作文。因此,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哲理诗的阅读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迁移,从诗歌鉴赏向写作进行迁移,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让议论文写作建立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做到有感而发。
二、学习哲理诗,提高议论思辨的能力
思辨能力具有综合性,它不仅包括分析事物的能力,还包括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能力,以及利用比较方法进行区分的能力等。然而哲理诗中的思辨则是指利用鲜明的形象,通过充分的联想和想象来寄寓或阐发道理。現在,不少学生写作时缺乏思辨意识,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和分析问题是很难做到的,而经过哲理诗的鉴赏学习刚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
以苏轼的《琴诗》为例,诗人写到:“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有点类似形式逻辑假言选项的二难推理。就内容来说,是思辨而非抒情的。这首诗中第一、三句的假设被二、四的反问所推翻。苏轼运用二难推理,让人悟出这样的道理:要做好一件事,常常需要互相配合。
再以卢梅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两句诗为例,诗人借雪梅的争春启示我们,看问题要全面客观,人各有长处与短处,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有一道作文题的材料是这样的:“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般莹白的透明。”这首小诗就带有哲理思辨的色彩,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对比联系诗歌中的意象辩证地分析。短诗采用对比手法,表现了处于不同位置(环境)下露珠的喜(红红地闪烁)和悲(泪滴般莹白的透明),因此,主旨应是谈人才与位置(环境)的关系。
如果我们在议论文教学中,能够结合哲理诗引导学生进行立意训练,显然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从而将学生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离题现象降低到最低程度,减少学生出现跑题的现象。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归结原因是不能较好地抓住诗中的意象关系展开辩证分析。
三、学习哲理诗,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非常注重文章的文采,曾指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学生在写议论文时语言表达常常平淡无味、词不达意。
尽管有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立意较好,文章的结构安排也比较有特色,但是由于语言表达缺
乏文采,收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恰到好处地引用、化用哲理诗句,不仅能够较好地提高文章的文采,而且会使作文意蕴深刻、诗意灵动,提升文章的品位。
我們来看下面几个作文片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出了庐山的不同姿态,“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写出了对敬亭山的情有独钟。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不错,成功之路虽然艰难,但阳光总在风雨后。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每一朵小苔米都有开花的梦想,每一片白云都是天空的孩子,每一条河都有流向大海的意志,没有什么能让我们因为现在不如别人而失意,也没有什么能让我们因为自身起点低而放弃。也许现在正处于黑暗的角落,也许未知的道路充满艰辛,但只要意志笃定,我们一定能够拥抱绚丽的春天。
这几段文字,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哲理诗积淀,采用多样化的艺术处理方式,或者是直接引用哲理诗,或者是对哲理诗进行简单的处理,但给人浑然天成的感觉,而且使整个作文显得精当典雅、情理交辉,显示出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哲理诗和议论文的有机结合。
深刻的哲理、辩证的分析、出彩的语言,这三者结合是大多数高考议论文成功的关键。在当今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背景下,促进哲理诗和议论文教学联姻,挖掘哲理诗所蕴藏的道理,能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并且能够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使文章内涵深刻、文采飞扬。哲理诗与议论文教学融合,将开启写作教学新的路径,我们可以通过“积累—理解—感悟—运用”这样的流程,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的方法,为我们的议论文教学迎来“柳暗花明”。
作者单位:福建省光泽第一中学(35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