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的重要理念, 教师都在努力实践创设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也有一些老师创设的情境过于牵强附会,不符合学生的学习.
现象 一位老师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手里拿着一个布娃娃,然后把布娃娃转动180°,问:现在这个布娃娃怎么了?学生回答:布娃娃倒过来了. 教师很高兴,接着说:“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也有这种现象,例如:分数 倒过来就是 ,请问:分数 倒过来是几分之几?”
生1:分数 倒过来是 .
生2:老师,他说的不对,分数 倒过来不是 ,而是 ,因为旋转180°,9倒过来恰好是6.
一时间,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老师也不知所措.
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 因此,许多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都绞尽脑汁,似乎找不到数学知识的原形就无法进行教学,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自然就出现了一些牵强附会或者根本不利于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
思考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创设与当前学生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具有一定“童趣”的、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的情境. 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教学情境,至少应当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情境的现实性——给学生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应该是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只有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够促使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有助于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
案例一 “小数乘法”的情境创设
在一次教学《小数乘法》时,一位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我们中队准备外出集体野餐. 活动前我们要准备丰盛的野餐食品,还要准备好游戏比赛的精美奖品,购买门票,并包一辆专车等,这总共要花费多少钱呢?
教师备课时的意图是想通过设计这样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春游活动作为教学的主线,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老师的本意是为了使数学学习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但这种明显带有“欺骗式”的情境是不恰当的,是不尊重学生的一种体现,是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违背的. 就学生而言,他们明显感觉到老师所呈现出
的材料完全是虚假的,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将迅速降低.
二、情境的适度性——将学习内容置于一个主体情境中
教学情境并非多多益善,而应保持一定的尺度. 一位教师在一节课中创设了10余个教学情境,学生忙,老师更忙. 在这匆匆忙忙中,学生更多关注的是情境本身,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案例二 “有余数的除法”的情境创设
一位老师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把扑克游戏贯穿始终. 首先让学生把13张扑克牌平均分给组内的每名同学,看一看是怎样的情况. 又分别把14,15,16,17,18,19,20张扑克牌平均分给组内的每名同学,又会是怎样的情况.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结论. 在学生掌握了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之后,老师拿出一个信封,提出问题:这里有一些扑克,平均分给6人,每人分得4张,还剩3张. 这里一共有多少张扑克呢 ?
这节课,始终围绕扑克游戏这一情境展开,不但揭示了“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而且概括出了“被除数 = 商 × 除数 + 余数”的规律. 这个案例说明,充分挖掘一个主题情境所负载的教学内涵,可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情境的思考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
创设情境的核心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设性地思考. 这就要求设计的情境必须要有思考价值,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和自主探索的空间.
案例三 “求石头的体积”的情境创设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例如:牙膏盒、魔方、火柴盒、茶叶罐等,问学生:“会求这些物体的体积吗?怎样求?”接着出示石块,发现是不规则物体,不能直接求体积. 那么,怎样求石块的体积呢?结果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创造出了5种求石块体积的方法:
(1) 把石块放入盛有水的长方体或圆柱体容器内,量出水位上升的高度、长方体的长和宽或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从而计算出石块的体积.
(2) 用橡皮泥将石块“围”成一个长方体,算出体积;再把石块拿出,将橡皮泥搓成长方体,算出体积;相减,求出石块的体积.
(3) 将石块敲碎,装在长方体或圆柱体的空盒中,从而求出体积.
(4) 称出石块的重量,根据1立方厘米石块重7.8千克计算出石块的体积.
(5) 将石块放入长方体或圆柱体容器内,再用沙子填满,求出沙子和石块的总体积,取出石头后求出沙子的体积,就可求出石块的体积.
这种创设的情境,既开放了学习内容,又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学生在这里思维没有受到牵制,敢于大胆想象,大胆尝试,潜能得以释放,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慎之又慎,三思而后行,尽可能创设能够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情境;对于不符合生活情理、学生不熟悉、完全人为编造的,对学习没有帮助、甚至起到阻碍作用的情境,应当坚决割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现象 一位老师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手里拿着一个布娃娃,然后把布娃娃转动180°,问:现在这个布娃娃怎么了?学生回答:布娃娃倒过来了. 教师很高兴,接着说:“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也有这种现象,例如:分数 倒过来就是 ,请问:分数 倒过来是几分之几?”
生1:分数 倒过来是 .
生2:老师,他说的不对,分数 倒过来不是 ,而是 ,因为旋转180°,9倒过来恰好是6.
一时间,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老师也不知所措.
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 因此,许多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都绞尽脑汁,似乎找不到数学知识的原形就无法进行教学,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自然就出现了一些牵强附会或者根本不利于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
思考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创设与当前学生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具有一定“童趣”的、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的情境. 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教学情境,至少应当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情境的现实性——给学生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应该是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只有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够促使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有助于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
案例一 “小数乘法”的情境创设
在一次教学《小数乘法》时,一位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我们中队准备外出集体野餐. 活动前我们要准备丰盛的野餐食品,还要准备好游戏比赛的精美奖品,购买门票,并包一辆专车等,这总共要花费多少钱呢?
教师备课时的意图是想通过设计这样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春游活动作为教学的主线,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老师的本意是为了使数学学习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但这种明显带有“欺骗式”的情境是不恰当的,是不尊重学生的一种体现,是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违背的. 就学生而言,他们明显感觉到老师所呈现出
的材料完全是虚假的,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将迅速降低.
二、情境的适度性——将学习内容置于一个主体情境中
教学情境并非多多益善,而应保持一定的尺度. 一位教师在一节课中创设了10余个教学情境,学生忙,老师更忙. 在这匆匆忙忙中,学生更多关注的是情境本身,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案例二 “有余数的除法”的情境创设
一位老师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把扑克游戏贯穿始终. 首先让学生把13张扑克牌平均分给组内的每名同学,看一看是怎样的情况. 又分别把14,15,16,17,18,19,20张扑克牌平均分给组内的每名同学,又会是怎样的情况.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结论. 在学生掌握了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之后,老师拿出一个信封,提出问题:这里有一些扑克,平均分给6人,每人分得4张,还剩3张. 这里一共有多少张扑克呢 ?
这节课,始终围绕扑克游戏这一情境展开,不但揭示了“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而且概括出了“被除数 = 商 × 除数 + 余数”的规律. 这个案例说明,充分挖掘一个主题情境所负载的教学内涵,可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情境的思考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
创设情境的核心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设性地思考. 这就要求设计的情境必须要有思考价值,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和自主探索的空间.
案例三 “求石头的体积”的情境创设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例如:牙膏盒、魔方、火柴盒、茶叶罐等,问学生:“会求这些物体的体积吗?怎样求?”接着出示石块,发现是不规则物体,不能直接求体积. 那么,怎样求石块的体积呢?结果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创造出了5种求石块体积的方法:
(1) 把石块放入盛有水的长方体或圆柱体容器内,量出水位上升的高度、长方体的长和宽或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从而计算出石块的体积.
(2) 用橡皮泥将石块“围”成一个长方体,算出体积;再把石块拿出,将橡皮泥搓成长方体,算出体积;相减,求出石块的体积.
(3) 将石块敲碎,装在长方体或圆柱体的空盒中,从而求出体积.
(4) 称出石块的重量,根据1立方厘米石块重7.8千克计算出石块的体积.
(5) 将石块放入长方体或圆柱体容器内,再用沙子填满,求出沙子和石块的总体积,取出石头后求出沙子的体积,就可求出石块的体积.
这种创设的情境,既开放了学习内容,又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学生在这里思维没有受到牵制,敢于大胆想象,大胆尝试,潜能得以释放,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慎之又慎,三思而后行,尽可能创设能够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情境;对于不符合生活情理、学生不熟悉、完全人为编造的,对学习没有帮助、甚至起到阻碍作用的情境,应当坚决割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