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的叙事作品都有一个叙述者,他是一个叙述行为的直接进行者。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艺术样式,这种叙述行为体现于小说中便成为通过对一定叙述话语的操作与铺展,最终创造了一个叙事文本。我们便是依赖于这位叙述者的叙述而接触到这个故事。“叙述者是我们在同叙事作品的文本相照面时所最先接触到的”。①由此可见在叙事文本中叙述者所处地位的非一般性。本文正是抓往小说叙述者这一西方叙述学意义上的叙述关键点之一来对鲁迅小说《狂人日记》进行某种形式分析,试图发现其中独特的叙述艺术。这也可看成是全新解读《狂人日记》的一种尝试。
叙事作品文本一旦产生,作品中叙述者便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存在环境。在具体叙事过程中,叙述者只是一个叙述学上的功能,一个“纸面上的存在”。从创作角度来讲可以看成是这样一种过程:是作者“偷听”到这个叙述者讲的故事,并且成功地写到纸上成为叙述文本。“实际上这个叙述者只是作者创造的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一个特殊的人物。”②正如罗兰·巴特所说:“一部叙事作品的(实际的)作者在任何方面都不能同这部作品中的叙述者混为一谈。”③在叙事文本的叙述层面上,作品中的人物不是生活中的人物,而是一种纸上的生命,是一种具有独特能力的“纸人”。即使我们经常阅读那些有“我”出现其中的作品,这些叙事文本从叙述学的角度去分析,这个作品内部的“我”只是作者故意安排的一个语言符号。作者在进行叙事时必须创造一个叙述者,只有叙述者才是最初并且最具实践意义的叙述行为的施动者。
比如《狂人日记》中的“我”就是这样一种因叙述的需要而由作者独创的一个人物。《狂人日记》从叙述角度来看,可以看作是一部日记体小说。小说由序言和日记正文两部分构成。鲁迅以文言文写序言,叙述了这一日记的由来。“鲁迅《狂人日记》……等日记体小说的序言中,依稀可见‘新小说’从政治小说演变而来的说明故事来源的‘小引’的影子。尽管其中有的实际上承担另一个审视角度的重任。”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一文中对《狂人日记》序言作这样分析,一方面考虑了其在文学史上的文体意义,另一方面也敏感地认识到序言中叙述者“余”存在的意义。小说一开始,读者接触的不是小说中的人物,而是一个第三者,他对我们说:“某君昆仲,今隐其名……”于是在读者和小说人物之间插进了一个人,一个第三者,他得到了“狂人”的日记,然后把它们推荐给读者,他知道这些材料构成了某段并不完整的故事。这就使“狂人”的日记从第一行起就有了一个固定的叙述角度。序言中叙述者以“余”字样出现,具体讲述了这些日记的由来。陈平原认为这种序言中带有旧小说叙述特征“小引”的影子,它给我们介绍了整个故事的时代、人物背景。从叙述学意义上去分析,序言中“余”的出现显然是个第三者,是“余”将日记收集、整理并推荐给读者阅读。这样便形成了“余”———狂人———读者模式的信息交流方式,并且明显地形成了两个对立的视域:一方面是以文言文代表的“余”的日常规范世界,其代表了现实的正常秩序;另一方面是以现代白话文叙述的“狂人”世界,在日记文本中,“狂人”以“我”的叙述者身份出现,“我”在日记中叙述了一个疯狂的缺乏理智的世界。
小说如此叙述,序言与正文便形成了多种对立:语言上,文言与白话的对立;文体上,以笔记体叙述的序与以日记体叙述的正文的对立;从叙述时间上来看,序言是一种事后记录,并且是具有一定完整性的事件叙述。日记是一种当前记录,或讲为即时记录,并且是多个叙述片断相交错组合而成,呈现一种多个分裂的组合状态。序言与日记正文多种的对立,便初步形成了《狂人日记》文本的张力。序言是一种以常人的眼光看狂人,日记反之是以狂人的眼光看待日常世界。序言与日记两者都企图否定对方,但双方似乎又势均力敌,纠缠不清,只得共存于一个完整的小说文本中。《狂人日记》小说的主体还是在日记正文,鲁迅创造出“狂人”这个叙述者,借助“狂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而当“狂人”一旦在叙事文本中产生,成为“纸上的生命”,便有了相对独立的行动自由和叙述文本的绝对权力。
另外小说中存在多种叙述时间系统:日记的叙述时间往往是在夜间,例如“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第一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第二节)。而文本中故事时间又大部分存在于白天。狂人在夜间是个敏感隐秘的存在,狂人的叙述也有一个不清晰的情节线:从“夜”的时间开始,联想到白天的众人的“眼”,再过渡到日常生活(第二、三节),最后逐渐引渡到历史(第五节)。故事发生的场所也由公众性的“街头”发展至私人性的“家”中。在日记叙事时间的处理中,又存在现在与过去两个时间系统。日记虽是当前注录,但在日记文本叙述过程中,叙述者又插入了众多的过去的事件,并且通过叙述者的感受、联想插进现在的时间进程。例如:“20年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第二节);前几天听说……(第三节);年幼时……(第五节);妹子死时……(第十一节);四五岁时……(第十一节)。”这些联想不遵循自然时序依次出现……反而呈现出叙述者骚动不安、天马行空般的胡思乱想的心态。作者以此来表达对“正常”、“理智”、“清醒”世界的反讽。
日记体小说这种第一人称叙述者的人物化,《狂人日记》并没有落入叙述者与作者人格合一的陈套。小说中叙述者人物化为一个疯子,在疯子的眼中这个世界是个吃人的世界,读者在接受时便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因在叙述者眼中,这一切是自然而真实合法地存在,通过叙述者之口,他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无论我们相信与否,对叙述者而言,这一切都是真实而确定的。
参考资料:
①徐岱《小说叙事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年 第106页
②③转引自胡经之、张首映《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 第182页
叙事作品文本一旦产生,作品中叙述者便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存在环境。在具体叙事过程中,叙述者只是一个叙述学上的功能,一个“纸面上的存在”。从创作角度来讲可以看成是这样一种过程:是作者“偷听”到这个叙述者讲的故事,并且成功地写到纸上成为叙述文本。“实际上这个叙述者只是作者创造的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一个特殊的人物。”②正如罗兰·巴特所说:“一部叙事作品的(实际的)作者在任何方面都不能同这部作品中的叙述者混为一谈。”③在叙事文本的叙述层面上,作品中的人物不是生活中的人物,而是一种纸上的生命,是一种具有独特能力的“纸人”。即使我们经常阅读那些有“我”出现其中的作品,这些叙事文本从叙述学的角度去分析,这个作品内部的“我”只是作者故意安排的一个语言符号。作者在进行叙事时必须创造一个叙述者,只有叙述者才是最初并且最具实践意义的叙述行为的施动者。
比如《狂人日记》中的“我”就是这样一种因叙述的需要而由作者独创的一个人物。《狂人日记》从叙述角度来看,可以看作是一部日记体小说。小说由序言和日记正文两部分构成。鲁迅以文言文写序言,叙述了这一日记的由来。“鲁迅《狂人日记》……等日记体小说的序言中,依稀可见‘新小说’从政治小说演变而来的说明故事来源的‘小引’的影子。尽管其中有的实际上承担另一个审视角度的重任。”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一文中对《狂人日记》序言作这样分析,一方面考虑了其在文学史上的文体意义,另一方面也敏感地认识到序言中叙述者“余”存在的意义。小说一开始,读者接触的不是小说中的人物,而是一个第三者,他对我们说:“某君昆仲,今隐其名……”于是在读者和小说人物之间插进了一个人,一个第三者,他得到了“狂人”的日记,然后把它们推荐给读者,他知道这些材料构成了某段并不完整的故事。这就使“狂人”的日记从第一行起就有了一个固定的叙述角度。序言中叙述者以“余”字样出现,具体讲述了这些日记的由来。陈平原认为这种序言中带有旧小说叙述特征“小引”的影子,它给我们介绍了整个故事的时代、人物背景。从叙述学意义上去分析,序言中“余”的出现显然是个第三者,是“余”将日记收集、整理并推荐给读者阅读。这样便形成了“余”———狂人———读者模式的信息交流方式,并且明显地形成了两个对立的视域:一方面是以文言文代表的“余”的日常规范世界,其代表了现实的正常秩序;另一方面是以现代白话文叙述的“狂人”世界,在日记文本中,“狂人”以“我”的叙述者身份出现,“我”在日记中叙述了一个疯狂的缺乏理智的世界。
小说如此叙述,序言与正文便形成了多种对立:语言上,文言与白话的对立;文体上,以笔记体叙述的序与以日记体叙述的正文的对立;从叙述时间上来看,序言是一种事后记录,并且是具有一定完整性的事件叙述。日记是一种当前记录,或讲为即时记录,并且是多个叙述片断相交错组合而成,呈现一种多个分裂的组合状态。序言与日记正文多种的对立,便初步形成了《狂人日记》文本的张力。序言是一种以常人的眼光看狂人,日记反之是以狂人的眼光看待日常世界。序言与日记两者都企图否定对方,但双方似乎又势均力敌,纠缠不清,只得共存于一个完整的小说文本中。《狂人日记》小说的主体还是在日记正文,鲁迅创造出“狂人”这个叙述者,借助“狂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而当“狂人”一旦在叙事文本中产生,成为“纸上的生命”,便有了相对独立的行动自由和叙述文本的绝对权力。
另外小说中存在多种叙述时间系统:日记的叙述时间往往是在夜间,例如“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第一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第二节)。而文本中故事时间又大部分存在于白天。狂人在夜间是个敏感隐秘的存在,狂人的叙述也有一个不清晰的情节线:从“夜”的时间开始,联想到白天的众人的“眼”,再过渡到日常生活(第二、三节),最后逐渐引渡到历史(第五节)。故事发生的场所也由公众性的“街头”发展至私人性的“家”中。在日记叙事时间的处理中,又存在现在与过去两个时间系统。日记虽是当前注录,但在日记文本叙述过程中,叙述者又插入了众多的过去的事件,并且通过叙述者的感受、联想插进现在的时间进程。例如:“20年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第二节);前几天听说……(第三节);年幼时……(第五节);妹子死时……(第十一节);四五岁时……(第十一节)。”这些联想不遵循自然时序依次出现……反而呈现出叙述者骚动不安、天马行空般的胡思乱想的心态。作者以此来表达对“正常”、“理智”、“清醒”世界的反讽。
日记体小说这种第一人称叙述者的人物化,《狂人日记》并没有落入叙述者与作者人格合一的陈套。小说中叙述者人物化为一个疯子,在疯子的眼中这个世界是个吃人的世界,读者在接受时便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因在叙述者眼中,这一切是自然而真实合法地存在,通过叙述者之口,他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无论我们相信与否,对叙述者而言,这一切都是真实而确定的。
参考资料:
①徐岱《小说叙事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年 第106页
②③转引自胡经之、张首映《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 第1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