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基于这个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就随时有可能出现教师预想不到的问题,此时执教者如能高屋建瓴,处理得当,反而能造就一堂充满活力的好课。在讲授苏教版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文章时,我就有过这样深切的体悟。
当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曲折情节对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作用,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同时能够体会欧·亨利小说结尾的妙处。谁知一上课就遇到了意外,有学生问:“老师,我就纳闷啊,既然那叶子那么重要,可是要有那片叶子却会牺牲贝尔曼的生命,为什么不用透明胶粘在墙上呢?那样不是两全其美吗?”教室里立即炸了锅。我初听这问题先是一愣,但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如果再按原教案行课,这节课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我当即改变了原来的教学目标,顺势提问:“看来这确实是个问题,欧·亨利是世界著名的小说大师,但会不会也有笔误呢?现在我们不妨就来找一找。”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大家一口气找出了20多处“毛病”:
1、为什么常春藤的叶子落光了琼珊就会死,世界上好像没有这么巧的事情啊?
2、下雨天,贝尔曼作画的时候全身都湿透了,他为什么不穿雨衣,这好像不合常理。他最后会得肺炎并因此死去,跟淋雨应该说是有很大关系的。
3、贝尔曼在墙上画好的叶子为什么不会被雨冲刷掉?平时我们用水浇在带涂料的墙上,涂料顿时会扩散的。
4、琼珊也是一个画家,她就看不出那叶子是假的吗?
5、贝尔曼为什么会把自己看作是楼上两位青年画家的看门恶狗?
……
【片断一】
生1:我就纳闷啊,既然那叶子那么重要,可是要有那片叶子却会牺牲贝尔曼的生命,为什么不用透明胶粘在墙上呢?那样不是两全其美吗?
生2:可能那时候没有透明胶。(生笑)
生3:没有透明胶,可以用钉子之类的东西钉。(生又笑)
师:是不是欧·亨利没想到,他没大家聪明?
生4:不可能,这是常识。作者人生经历那么丰富,他肯定知道。(生沉思)
师:我们可不可以把文章的情节修改一下,就按照大家说的来改。请大家说说看,你喜欢原作,还是喜欢大家修改的?
生5:我当然喜欢原作。贝尔曼雨天作画,并最终付出了生命,这样的一个情节设置不但使人物的形象变得高大了,更体现了人物的“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而我们修改后的情节,充其量只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没有什么特色可言。
生6:如果照我们的思路去改写,这小说还能流传于世吗?恐怕只能写给老师您看了。(师生笑)
师:怎么,你们都不想看?可我却不能不看啊,这是我的“职业病”,谁叫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呢!(生笑)
师:通过讨论,大家已经明确了作者构思这个情节的用意了吧?
【片断二】
生甲:贝尔曼在墙上画好的叶子为什么不会被雨冲刷掉?平时我们用水浇在带涂料的墙上,涂料顿时会扩散的。
生乙:他用的是不是防水的涂料啊?(学生笑)
生甲:不可能,贝尔曼那么穷,哪有钱去买啊?况且那个时代哪有什么防水的涂料!
生丙:他画叶子的那面墙是不是背雨的啊,雨正好打不到?
生丁:有可能。不过,我设想了他雨天作画的景象:他是穿着一件破雨衣,带着颜料画板架着梯子提着灯笼,冒着大雨悄悄走到墙下面。架好梯子后,把灯笼挂在常春藤上,借着飘摇的烛光就着雨水调好颜料,一笔一笔地画着。可是刚画上去就被雨水无情地冲刷掉了,不得不重复刚才的动作。如此再三,才终于见一片叶子贴在了墙上。为了保护这脆弱却珍贵的叶子,他不得不脱下雨衣,挡着雨,等着这叶子干到能抵挡住雨水的冲刷。(生鼓掌)
生戊:我觉得这位同学的想象很好,很合理。既有细节描写,也回答了为什么叶子不会被雨冲刷掉的原因,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老人在面对生死时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
【教后反思】
从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真正成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天地。
从行课过程看,学的内容比预设的显然要多得多。从传统意义上看,也许会被认为是一堂“另类”的课,但这节课留给学生的东西却不少,学生甚至要求再讨论一节课。从这个意义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演绎过程得到了充分展示。如果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认识,这节课应该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
究其原因,是课改的创新理念促使教师敢于突破原有教案的束缚,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动者。此时的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分享着彼此的思想,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和观念。这样的课充满了鲜活与灵动,折射出生命的活力,学生的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参考资料:
《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摇杨九俊主编?摇教育科学出版社
《备课新思维》?摇杨九俊主编?摇教育科学出版社
当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曲折情节对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作用,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同时能够体会欧·亨利小说结尾的妙处。谁知一上课就遇到了意外,有学生问:“老师,我就纳闷啊,既然那叶子那么重要,可是要有那片叶子却会牺牲贝尔曼的生命,为什么不用透明胶粘在墙上呢?那样不是两全其美吗?”教室里立即炸了锅。我初听这问题先是一愣,但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如果再按原教案行课,这节课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我当即改变了原来的教学目标,顺势提问:“看来这确实是个问题,欧·亨利是世界著名的小说大师,但会不会也有笔误呢?现在我们不妨就来找一找。”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大家一口气找出了20多处“毛病”:
1、为什么常春藤的叶子落光了琼珊就会死,世界上好像没有这么巧的事情啊?
2、下雨天,贝尔曼作画的时候全身都湿透了,他为什么不穿雨衣,这好像不合常理。他最后会得肺炎并因此死去,跟淋雨应该说是有很大关系的。
3、贝尔曼在墙上画好的叶子为什么不会被雨冲刷掉?平时我们用水浇在带涂料的墙上,涂料顿时会扩散的。
4、琼珊也是一个画家,她就看不出那叶子是假的吗?
5、贝尔曼为什么会把自己看作是楼上两位青年画家的看门恶狗?
……
【片断一】
生1:我就纳闷啊,既然那叶子那么重要,可是要有那片叶子却会牺牲贝尔曼的生命,为什么不用透明胶粘在墙上呢?那样不是两全其美吗?
生2:可能那时候没有透明胶。(生笑)
生3:没有透明胶,可以用钉子之类的东西钉。(生又笑)
师:是不是欧·亨利没想到,他没大家聪明?
生4:不可能,这是常识。作者人生经历那么丰富,他肯定知道。(生沉思)
师:我们可不可以把文章的情节修改一下,就按照大家说的来改。请大家说说看,你喜欢原作,还是喜欢大家修改的?
生5:我当然喜欢原作。贝尔曼雨天作画,并最终付出了生命,这样的一个情节设置不但使人物的形象变得高大了,更体现了人物的“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而我们修改后的情节,充其量只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没有什么特色可言。
生6:如果照我们的思路去改写,这小说还能流传于世吗?恐怕只能写给老师您看了。(师生笑)
师:怎么,你们都不想看?可我却不能不看啊,这是我的“职业病”,谁叫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呢!(生笑)
师:通过讨论,大家已经明确了作者构思这个情节的用意了吧?
【片断二】
生甲:贝尔曼在墙上画好的叶子为什么不会被雨冲刷掉?平时我们用水浇在带涂料的墙上,涂料顿时会扩散的。
生乙:他用的是不是防水的涂料啊?(学生笑)
生甲:不可能,贝尔曼那么穷,哪有钱去买啊?况且那个时代哪有什么防水的涂料!
生丙:他画叶子的那面墙是不是背雨的啊,雨正好打不到?
生丁:有可能。不过,我设想了他雨天作画的景象:他是穿着一件破雨衣,带着颜料画板架着梯子提着灯笼,冒着大雨悄悄走到墙下面。架好梯子后,把灯笼挂在常春藤上,借着飘摇的烛光就着雨水调好颜料,一笔一笔地画着。可是刚画上去就被雨水无情地冲刷掉了,不得不重复刚才的动作。如此再三,才终于见一片叶子贴在了墙上。为了保护这脆弱却珍贵的叶子,他不得不脱下雨衣,挡着雨,等着这叶子干到能抵挡住雨水的冲刷。(生鼓掌)
生戊:我觉得这位同学的想象很好,很合理。既有细节描写,也回答了为什么叶子不会被雨冲刷掉的原因,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老人在面对生死时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
【教后反思】
从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真正成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天地。
从行课过程看,学的内容比预设的显然要多得多。从传统意义上看,也许会被认为是一堂“另类”的课,但这节课留给学生的东西却不少,学生甚至要求再讨论一节课。从这个意义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演绎过程得到了充分展示。如果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认识,这节课应该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
究其原因,是课改的创新理念促使教师敢于突破原有教案的束缚,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动者。此时的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分享着彼此的思想,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和观念。这样的课充满了鲜活与灵动,折射出生命的活力,学生的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参考资料:
《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摇杨九俊主编?摇教育科学出版社
《备课新思维》?摇杨九俊主编?摇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