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bankco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基于这个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就随时有可能出现教师预想不到的问题,此时执教者如能高屋建瓴,处理得当,反而能造就一堂充满活力的好课。在讲授苏教版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文章时,我就有过这样深切的体悟。
  当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曲折情节对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作用,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同时能够体会欧·亨利小说结尾的妙处。谁知一上课就遇到了意外,有学生问:“老师,我就纳闷啊,既然那叶子那么重要,可是要有那片叶子却会牺牲贝尔曼的生命,为什么不用透明胶粘在墙上呢?那样不是两全其美吗?”教室里立即炸了锅。我初听这问题先是一愣,但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如果再按原教案行课,这节课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我当即改变了原来的教学目标,顺势提问:“看来这确实是个问题,欧·亨利是世界著名的小说大师,但会不会也有笔误呢?现在我们不妨就来找一找。”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大家一口气找出了20多处“毛病”:
  1、为什么常春藤的叶子落光了琼珊就会死,世界上好像没有这么巧的事情啊?
  2、下雨天,贝尔曼作画的时候全身都湿透了,他为什么不穿雨衣,这好像不合常理。他最后会得肺炎并因此死去,跟淋雨应该说是有很大关系的。
  3、贝尔曼在墙上画好的叶子为什么不会被雨冲刷掉?平时我们用水浇在带涂料的墙上,涂料顿时会扩散的。
  4、琼珊也是一个画家,她就看不出那叶子是假的吗?
  5、贝尔曼为什么会把自己看作是楼上两位青年画家的看门恶狗?
  ……
  
  【片断一】
  生1:我就纳闷啊,既然那叶子那么重要,可是要有那片叶子却会牺牲贝尔曼的生命,为什么不用透明胶粘在墙上呢?那样不是两全其美吗?
  生2:可能那时候没有透明胶。(生笑)
  生3:没有透明胶,可以用钉子之类的东西钉。(生又笑)
  师:是不是欧·亨利没想到,他没大家聪明?
  生4:不可能,这是常识。作者人生经历那么丰富,他肯定知道。(生沉思)
  师:我们可不可以把文章的情节修改一下,就按照大家说的来改。请大家说说看,你喜欢原作,还是喜欢大家修改的?
  生5:我当然喜欢原作。贝尔曼雨天作画,并最终付出了生命,这样的一个情节设置不但使人物的形象变得高大了,更体现了人物的“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而我们修改后的情节,充其量只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没有什么特色可言。
  生6:如果照我们的思路去改写,这小说还能流传于世吗?恐怕只能写给老师您看了。(师生笑)
  师:怎么,你们都不想看?可我却不能不看啊,这是我的“职业病”,谁叫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呢!(生笑)
  师:通过讨论,大家已经明确了作者构思这个情节的用意了吧?
  
  【片断二】
  生甲:贝尔曼在墙上画好的叶子为什么不会被雨冲刷掉?平时我们用水浇在带涂料的墙上,涂料顿时会扩散的。
  生乙:他用的是不是防水的涂料啊?(学生笑)
  生甲:不可能,贝尔曼那么穷,哪有钱去买啊?况且那个时代哪有什么防水的涂料!
  生丙:他画叶子的那面墙是不是背雨的啊,雨正好打不到?
  生丁:有可能。不过,我设想了他雨天作画的景象:他是穿着一件破雨衣,带着颜料画板架着梯子提着灯笼,冒着大雨悄悄走到墙下面。架好梯子后,把灯笼挂在常春藤上,借着飘摇的烛光就着雨水调好颜料,一笔一笔地画着。可是刚画上去就被雨水无情地冲刷掉了,不得不重复刚才的动作。如此再三,才终于见一片叶子贴在了墙上。为了保护这脆弱却珍贵的叶子,他不得不脱下雨衣,挡着雨,等着这叶子干到能抵挡住雨水的冲刷。(生鼓掌)
  生戊:我觉得这位同学的想象很好,很合理。既有细节描写,也回答了为什么叶子不会被雨冲刷掉的原因,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老人在面对生死时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
  
  【教后反思】
  从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真正成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天地。
  从行课过程看,学的内容比预设的显然要多得多。从传统意义上看,也许会被认为是一堂“另类”的课,但这节课留给学生的东西却不少,学生甚至要求再讨论一节课。从这个意义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演绎过程得到了充分展示。如果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认识,这节课应该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
  究其原因,是课改的创新理念促使教师敢于突破原有教案的束缚,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动者。此时的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分享着彼此的思想,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和观念。这样的课充满了鲜活与灵动,折射出生命的活力,学生的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参考资料:
  《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摇杨九俊主编?摇教育科学出版社
  《备课新思维》?摇杨九俊主编?摇教育科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将进酒  李 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
期刊
初中义务教育新课改在岳阳县已推行近三年了,即将开花结果。三年来,在走近新课程,学习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一方面我感受到了新课程带给老师和学生的新的体验,带来了老师和学生的共同提高,其中的种种好处自然不需赘言;另一方面,我也在三年教学的实践当中发现现行教材里面有几处可以讨论的地方,现在提出来,以供方家鉴定。  其一、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以下只指出该教材所属
期刊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1)《春雨》主旨的理解。(2)理解呈现主旨的表达技巧。  说明:《春雨》是梁遇春先生《春雨》集子中的一篇赞咏春雨的文章。被选编在高中第三册《语文读本》里。读过这篇文章的学生说“语言不错但不太好懂;要表达什么不太清楚”。对于学生的疑惑,笔者确定上述两个教学重点,意在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2.教法与学法:教师以点拨为主要教法,以问题(预设
期刊
公元744年,经历了一番短暂得意的李白终究被权贵们排挤出了京城,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彻底破灭。745年,他由东鲁南游吴越,行前写了一首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因其奇妙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豪放的主题一直被作为中学语文教本的必选篇目。尤其是那段淋漓酣畅、引人遐思的述梦部分更是被后人所称颂。下面,笔者试就这段述梦部分作一新的探
期刊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思乡的诗文,加以朗读,交流心得体会。并熟读《我心归去》文本内容。    一、粗读文本,理清思路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的脉络是如何展开的?  生:文章从结构上看,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1—4)写作者在法国纳赛尔访问的情形和感慨。  (5—9)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  师:作者想念故乡,具体想念故乡的什么呢?  生:小径,月夜,草坂,小羊
期刊
《羚羊木雕》所讲述的家庭故事可以说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因此,阅读这篇课文时,如果能从生活实际入手,给孩子一个实在的答案,那会给孩子的为人处世提供一些切实有效的帮助,也会有助于孩子的人格健康成长。  从教参的分析来看,这篇课文的思想倾向是很明显的,作者站在孩子一边,批评父母教育方式的粗暴、重财轻义教育思想的错误,认为大人应该理解孩子的心灵,尊重孩子的感情;也认为孩子自作主张有些不妥,从而总结出本文的主
期刊
诗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更要引导学生透过诗作的面纱,深入探究诗人的内心世界,体悟诗人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从而达到美育、文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审美在宗教意识并不强的中国文化人的心理构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慰抚灵魂。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的教育思想,也是从这样的文化背景出发,用“美育”来代替宗教。面对多元化的浮躁时代,他对人生的审美化态度和从而形成的宁静平和、坦然面对生活
期刊
阿Q者谁?鲁迅笔下闻名世界的艺术典型。陈奂生者何?高晓声作品中“漏斗户主”桂冠的拥有者。把这身居两个朝代,时逾六十多年之久的两个人物相提并论,难免引起世人的诧异。尽管他们两个已经是世人公认的艺术形象,但他们从外貌到行状,不同之处不胜枚举。可是如果将这两个艺术形象放在一起进行全面的剖析比较,就会发现在他们面目各异的血肉之躯中,却包裹着相同的国民灵魂。对这两个艺术形象的重新审视,有助于我们认识“现代的
期刊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来说,学生的习作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历来学生写作水平的低下,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教师语文教学的效率,直接影响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并极大地限制着学生的活动能力。为此这一直是令我这个执鞭三十四年的人头痛不已的问题。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与同仁们讨论和探究习作教学中的症结,以便对症下药,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一、教育
期刊
本文想阐述个性差异性的还原是作文的理由,即作文和阅读必须有独特的个性,有差异。    一、情绪、感悟、疑惑、追问的抒发——个性差异性的还原是作文的理由    “人文精神就是要有血性和良心,要有同情和怜悯,要培养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钱中文语)弘扬人文,充满人性,回归本我,还原个性是作文存在的理由。每个人的阅读储存和生活积累都不同,面对同一事物,观察、感知、认识的角度本来是千差万别的,但是,由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