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日益频繁,贸易壁垒不断削弱,资源配置效率大幅增加,专业化分工进一步深化,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出现,打破了国际间要素不流动的前提,传统的贸易利益分配理论在解释这种新型的分工时相当乏力。国际分工所带来的利益产生了分离,并且在分配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如何面对新的国际分工形式和国际竞争调整产业结构决定了我国参与国际利益分配的力量。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利益分离 产业升级
引言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发达国家迫于竞争压力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到八十年代,伴随着分工深化,贸易壁垒的逐渐降低,生产的国际化和资本的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工业品的价值链环节越来越具有空间上的可分布性。处于主导地位的跨国公司,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考虑,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越的区位进行相关的产品价值链环节的生产布点,使传统的以产品为界限的国际专业化分工,逐渐演变为同一产品内某个环节或某道工序的专业化分工。这种新的国际分工形式,我们称之为全球价值链分工。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分工呈现出的新特点,也是当代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
1 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Kogut提出价值增值链的概念,由技术、原料与劳动力的融合而形成的各种投入环节,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环节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价值链”一词由美国经济学者波特(Porter)在1985年首次提出。波特认为,企业的生产过程、营销、运输、售后服务、采购、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活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相互联系,构成了公司的价值链条。而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是Gereffi等人在波特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们将企业战略规划的视野扩展到全球范围内整个行业上游的研发、设计,中游的零部件制造与组装,下游的营销、品牌和服务。
全球价值链理论之所以成为分析加工贸易的有力工具,是因为加工贸易是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纽带,也是连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价值链的重要组织形式。
2 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离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假定前提是要素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而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出现打破了国际间要素不流动的前提,传统的贸易利益分配理论在解释这种新型分工是相当乏力,因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下,贸易利益将分离。
2.1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分离
在传统分工中,产品交换发生于国家外部和企业外部的国际市场,交换价格服从于国际市场机制,企业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利益的提高就等于是國家利益的增加,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完全一致。但是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跨国公司将跨越国界的价值链生产统一于一个企业内部,产品价值链之间的国际交换变成了企业内部的交换。鉴于各国的关税、税收以及外资企业政策的不同,跨国公司可能出于全球战略的考虑通过转移定价等方式致使价值链的国际交换并不遵循国际市场规则,而变成一种企业内部交换的非市场行为。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可能损伤某个国家甚至本国的利益,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统一关系出现了分离。企业利益虽然增加了,但国家利益未必一定增加,反而可能遭受某种程度上的损失。此外,通过贸易价格表面上分配给贸易国的贸易利益,并不全都属于贸易国,而由跨国公司自主处置,一部分利润可能汇回母国,东道主国家只能得到其中的一部分,甚至有可能出现名义上有贸易利益但国民实际福利却下降的极端情形。
2.2分工利益和交换利益的分离
全球价值链分工涉及到产业在国家间的转移和中间产品的进出口,它带来的利益就不仅仅包括分工本身产生的利益,还有分工引发的相应的国际交换产生的利益。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价值链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从短期来看,发达国家可能出现产业的“空心化”,造成发达国家的GDP、就业的下降;发展中国家由于承接了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本国的GDP、税收、就业等都会增加。虽然母国的分工利益受到了损失,东道主国家获得了分工利益。但由于发达国家在价值链分工中居于主导地位,价值链的国际交换价格必然向发达国家倾斜。发展中国家在获得分工利益的同时,交换利益很可能受损。
2.3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分离
通过全球价值链分工,发达国家把本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价值链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在边际产业转移的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往往利用发展中国家融入国际分工体系、迫切需要发展的渴望,把一些高能耗、污染环境的价值链趁机转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导致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很可能出现资源消耗的高速增长,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一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受到产业转移的刺激,经济得到一度发展的同时又无可回避地承受发达国家转移的社会成本。这加大了发展中国家保持社会持续协凋发展的难度。
结语
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广泛展开和深度链接,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那些不能及时进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国家渐渐地被“边缘化”。中国在改革开放的驱动下,已经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重要一员。我国要想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现有地位,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必须积极调整国家经济战略。我国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其产品附加值低,尽管我国能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获利,但与发达国家获取的利益相比,我国进入国际分工体系常常以相对利益受损为代价。因此,我国应该增加本国的高级生产要素供给,逐步扭转本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被动地位。要在加工贸易的主体上实现转变,就是要打破以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方式,鼓励更多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参与到加工贸易中来,最终实现国内企业主导加工贸易。这也是延伸国内价值链的需要,是中国加工贸易长远发展战略的需要。中国应逐步改变以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为主的产业态势,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旅游服务业和国际会展业等现代服务业和加大研究设计、营销服务力度,努力使中国的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转移。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利益分离 产业升级
引言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发达国家迫于竞争压力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到八十年代,伴随着分工深化,贸易壁垒的逐渐降低,生产的国际化和资本的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工业品的价值链环节越来越具有空间上的可分布性。处于主导地位的跨国公司,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考虑,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越的区位进行相关的产品价值链环节的生产布点,使传统的以产品为界限的国际专业化分工,逐渐演变为同一产品内某个环节或某道工序的专业化分工。这种新的国际分工形式,我们称之为全球价值链分工。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分工呈现出的新特点,也是当代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
1 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Kogut提出价值增值链的概念,由技术、原料与劳动力的融合而形成的各种投入环节,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环节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价值链”一词由美国经济学者波特(Porter)在1985年首次提出。波特认为,企业的生产过程、营销、运输、售后服务、采购、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活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相互联系,构成了公司的价值链条。而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是Gereffi等人在波特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们将企业战略规划的视野扩展到全球范围内整个行业上游的研发、设计,中游的零部件制造与组装,下游的营销、品牌和服务。
全球价值链理论之所以成为分析加工贸易的有力工具,是因为加工贸易是全球价值链中的重要纽带,也是连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价值链的重要组织形式。
2 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离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假定前提是要素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而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出现打破了国际间要素不流动的前提,传统的贸易利益分配理论在解释这种新型分工是相当乏力,因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下,贸易利益将分离。
2.1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分离
在传统分工中,产品交换发生于国家外部和企业外部的国际市场,交换价格服从于国际市场机制,企业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利益的提高就等于是國家利益的增加,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完全一致。但是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跨国公司将跨越国界的价值链生产统一于一个企业内部,产品价值链之间的国际交换变成了企业内部的交换。鉴于各国的关税、税收以及外资企业政策的不同,跨国公司可能出于全球战略的考虑通过转移定价等方式致使价值链的国际交换并不遵循国际市场规则,而变成一种企业内部交换的非市场行为。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可能损伤某个国家甚至本国的利益,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统一关系出现了分离。企业利益虽然增加了,但国家利益未必一定增加,反而可能遭受某种程度上的损失。此外,通过贸易价格表面上分配给贸易国的贸易利益,并不全都属于贸易国,而由跨国公司自主处置,一部分利润可能汇回母国,东道主国家只能得到其中的一部分,甚至有可能出现名义上有贸易利益但国民实际福利却下降的极端情形。
2.2分工利益和交换利益的分离
全球价值链分工涉及到产业在国家间的转移和中间产品的进出口,它带来的利益就不仅仅包括分工本身产生的利益,还有分工引发的相应的国际交换产生的利益。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价值链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从短期来看,发达国家可能出现产业的“空心化”,造成发达国家的GDP、就业的下降;发展中国家由于承接了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本国的GDP、税收、就业等都会增加。虽然母国的分工利益受到了损失,东道主国家获得了分工利益。但由于发达国家在价值链分工中居于主导地位,价值链的国际交换价格必然向发达国家倾斜。发展中国家在获得分工利益的同时,交换利益很可能受损。
2.3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分离
通过全球价值链分工,发达国家把本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价值链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在边际产业转移的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往往利用发展中国家融入国际分工体系、迫切需要发展的渴望,把一些高能耗、污染环境的价值链趁机转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导致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很可能出现资源消耗的高速增长,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一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受到产业转移的刺激,经济得到一度发展的同时又无可回避地承受发达国家转移的社会成本。这加大了发展中国家保持社会持续协凋发展的难度。
结语
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广泛展开和深度链接,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那些不能及时进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国家渐渐地被“边缘化”。中国在改革开放的驱动下,已经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重要一员。我国要想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现有地位,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必须积极调整国家经济战略。我国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其产品附加值低,尽管我国能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获利,但与发达国家获取的利益相比,我国进入国际分工体系常常以相对利益受损为代价。因此,我国应该增加本国的高级生产要素供给,逐步扭转本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被动地位。要在加工贸易的主体上实现转变,就是要打破以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方式,鼓励更多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参与到加工贸易中来,最终实现国内企业主导加工贸易。这也是延伸国内价值链的需要,是中国加工贸易长远发展战略的需要。中国应逐步改变以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为主的产业态势,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旅游服务业和国际会展业等现代服务业和加大研究设计、营销服务力度,努力使中国的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