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新课程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方法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名言揭发了一个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那就是好学不如乐学,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工作几年来,我在课堂的实践教学中,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做了一些尝试和摸索,有如下总结: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具备几要素:民主、平等、和谐。在这种平和、融洽的氛围中,学生把老师视为朋友,有利于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心声,展示自己的个性。这就需要教师公正平等的关心爱护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倚,有教无类,真诚相待,多听取学生的想法与建议,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商量,并及时给予评价和建议,师生之间互敬互爱,尽量满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成功欲和成就感,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难度不宜过大,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适当提示引导学生进行回答,在学生回答正确后,适时给予鼓励,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历史本应该是生动有趣的,我们当下的历史教材由于各种因素限制令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学生也难以对历史产生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这种体验式教学就可以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来。
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首先可以采用多媒体。比如,在讲到抗美援朝时,我展示给学生一个当时中国与美国力量悬殊对比的表格和中国与朝鲜位置的地图,让学生通过史料,思考概括出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艰难性,促使学生积极动脑,乐于参与课堂学习,提高了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
再次,也可以为课堂教学设计一个符合历史背景的人物,以人物的故事的线索,让学生去探究当时的历史背景、时代要求和历史意义等知识,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我在讲授第《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时,就邀请了班上的部分同学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世界的多个国家,并说明不同国家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再设计几个问题:结交什么样的新朋友?如何结交新朋友?要注意什么原则?引发学生去思考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和外交原则等问题,并以交朋友为主线,贯穿全文的教学。这样的情境联系了生活实际,更易于被学生所理解并接受。但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教学应采取不同的方式,灵活运用,设计教学情境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教学服务,不能流于形式,哗众取宠。
三、增进交互的学科融合
作为历史这样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新课程中除了有能力的更高要求,还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横向知识联系,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有必要也有可能。它包含隐形联系和显性联系两个方面,用得恰当,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同时也要注意学科交互融合时不能喧宾夺主。
比如,我在讲授《历史转折与改革开放的起步》一课时,我以科学小实验作为导入,拿一张A4纸分给几个小组,要求只能剪两刀,使纸张形成一个洞,小组成员能穿过大洞。这样的小游戏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纷纷想办法并亲自动手实践尝试。在他们尝试后,我再公布看似不可能做到的解决方法,并总结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受到固定思维的影响。当时历史背景下,文革刚刚结束,“左”倾思想错误“两个凡是”方针仍在全国盛行,提问“左”倾错误思想的危害,进一步得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论。这样的导入无疑迅速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知识点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后来在讲解改革开放时,又增加了音乐学科的融合,给学生播放《春天的故事》,由此引出邓小平和改革开放的故事,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四、寻找趣味的记忆方式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总结了几个方法,让学生善于记忆,增加学习历史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还可以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1.谐音联想法。即挑出关键字词,并找到谐音,将其串成一句话,尽量使口诀押韵,或顺口具备一定意义。比如:隋朝大运河的路线由北到南的起止点及中心点是涿郡、洛阳、余杭,记为“北到南,圈养鱼(郡阳余)”。再如:春秋五霸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可记为:“(七送進钱处)齐宋晋秦楚,幻想闻木桩(桓襄文穆庄),四公一个王。”
2.重点排比法。即把繁琐冗长的识记材料内容分为几句话,再圈出关键字词,使之可以概括出材料内容,将各局关键字找点一定顺序变成排比句,便于记忆,记下来就可以回忆出整段材料的内容。比如:我在讲授《土地改革》的意义之时,把原文“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记为:“①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了……生产力;③推动了……农业生产;④创造了……工业化条件。”培养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找出关键词,并通过名词或动词找到记忆的线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3.表格比较法。即把零散的材料集中起来,以表格形式罗列出来,或者把易混淆的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求同存异。如中共一大、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等进行比较,便于区分,在比较中发现问题的重点与异同,并整理清晰的记忆脉络,使之符合逻辑,有利于增强记忆。
唐太宗李世民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首要任务就在于以合适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与技能,在历史的浩瀚海洋中感知知识的乐趣,在丰富的历史故事中灌输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参考文献:
[1]探讨学习初中历史的重要性[J].陆文霞.课程教育研究.2013(04).
[2]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赵英.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8).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方法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名言揭发了一个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那就是好学不如乐学,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工作几年来,我在课堂的实践教学中,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做了一些尝试和摸索,有如下总结: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具备几要素:民主、平等、和谐。在这种平和、融洽的氛围中,学生把老师视为朋友,有利于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心声,展示自己的个性。这就需要教师公正平等的关心爱护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倚,有教无类,真诚相待,多听取学生的想法与建议,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商量,并及时给予评价和建议,师生之间互敬互爱,尽量满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成功欲和成就感,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难度不宜过大,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适当提示引导学生进行回答,在学生回答正确后,适时给予鼓励,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历史本应该是生动有趣的,我们当下的历史教材由于各种因素限制令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学生也难以对历史产生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这种体验式教学就可以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来。
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首先可以采用多媒体。比如,在讲到抗美援朝时,我展示给学生一个当时中国与美国力量悬殊对比的表格和中国与朝鲜位置的地图,让学生通过史料,思考概括出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艰难性,促使学生积极动脑,乐于参与课堂学习,提高了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
再次,也可以为课堂教学设计一个符合历史背景的人物,以人物的故事的线索,让学生去探究当时的历史背景、时代要求和历史意义等知识,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我在讲授第《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时,就邀请了班上的部分同学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世界的多个国家,并说明不同国家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再设计几个问题:结交什么样的新朋友?如何结交新朋友?要注意什么原则?引发学生去思考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和外交原则等问题,并以交朋友为主线,贯穿全文的教学。这样的情境联系了生活实际,更易于被学生所理解并接受。但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教学应采取不同的方式,灵活运用,设计教学情境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教学服务,不能流于形式,哗众取宠。
三、增进交互的学科融合
作为历史这样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新课程中除了有能力的更高要求,还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横向知识联系,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有必要也有可能。它包含隐形联系和显性联系两个方面,用得恰当,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同时也要注意学科交互融合时不能喧宾夺主。
比如,我在讲授《历史转折与改革开放的起步》一课时,我以科学小实验作为导入,拿一张A4纸分给几个小组,要求只能剪两刀,使纸张形成一个洞,小组成员能穿过大洞。这样的小游戏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纷纷想办法并亲自动手实践尝试。在他们尝试后,我再公布看似不可能做到的解决方法,并总结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受到固定思维的影响。当时历史背景下,文革刚刚结束,“左”倾思想错误“两个凡是”方针仍在全国盛行,提问“左”倾错误思想的危害,进一步得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论。这样的导入无疑迅速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知识点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后来在讲解改革开放时,又增加了音乐学科的融合,给学生播放《春天的故事》,由此引出邓小平和改革开放的故事,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四、寻找趣味的记忆方式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总结了几个方法,让学生善于记忆,增加学习历史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还可以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1.谐音联想法。即挑出关键字词,并找到谐音,将其串成一句话,尽量使口诀押韵,或顺口具备一定意义。比如:隋朝大运河的路线由北到南的起止点及中心点是涿郡、洛阳、余杭,记为“北到南,圈养鱼(郡阳余)”。再如:春秋五霸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可记为:“(七送進钱处)齐宋晋秦楚,幻想闻木桩(桓襄文穆庄),四公一个王。”
2.重点排比法。即把繁琐冗长的识记材料内容分为几句话,再圈出关键字词,使之可以概括出材料内容,将各局关键字找点一定顺序变成排比句,便于记忆,记下来就可以回忆出整段材料的内容。比如:我在讲授《土地改革》的意义之时,把原文“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记为:“①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了……生产力;③推动了……农业生产;④创造了……工业化条件。”培养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找出关键词,并通过名词或动词找到记忆的线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3.表格比较法。即把零散的材料集中起来,以表格形式罗列出来,或者把易混淆的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求同存异。如中共一大、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等进行比较,便于区分,在比较中发现问题的重点与异同,并整理清晰的记忆脉络,使之符合逻辑,有利于增强记忆。
唐太宗李世民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首要任务就在于以合适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与技能,在历史的浩瀚海洋中感知知识的乐趣,在丰富的历史故事中灌输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参考文献:
[1]探讨学习初中历史的重要性[J].陆文霞.课程教育研究.2013(04).
[2]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赵英.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