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摘要】:大学英语课建设中,“跨文化交际”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通过分析原因发现主要来自于交际双方在交流中以单方面学习为准,由此暴露了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存在不足之处。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必要選取融入路径,将中国文化元素植入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之中。本次研究就以此为基础,从理念、大纲、教材、课程、考试、教学方法等各个面向,对主题展开全面论述,说明中国文化元素融入的必要性,以及相关促进措施。
【关键词】: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建设
中国文化元素内涵丰富,既包括思维、风俗、信仰,还内含有地理、历史、语言、艺术,以及相关遗产。因此,在探讨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建设时,应该选取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按照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构成要素开展融入实践。具体探讨如下文所述。
一、融入反思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种现象与问题的直接结果是全程化英语表达,会令我国学生对母语文化的传达失去一定能力;同时,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教学之间的分离或单线式进路往往会让学生顾此失彼,很难完成对两种文化的并行理解,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完成文化内蕴方面的“对话”;从而造成两种语境交融与引入时产生误解。比如,在我国将圣诞节变成了情人节、购物节;再如,西方人将《西游记》看成了一个和尚带领三只宠物的旅游等。虽然专业内的学者能够解释清其中的具体问题;但是,真正的文化交流需要民众参与,并准确把握对方的文化内容。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要实现中国文化元素在大学英语课建设中的融入,既要考虑到人才培养,还应该重视中西文化各自在“走出去”、“引进来”过程中,必要通过两种语境的并行推进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以下从我国大学英语课构建的角度,解析中国文化元素融入的必要性、可行性,说明政府的推动因素后,结合大学英语课的各项构成要素,对促进措施进行说明。
二、融入策略
我国在“十一五”时期即开始推行文化改革发展战略,以此提高我国“软实力”;“十二五”发展中又进一步推进,并且强调了文化的“地位”、“作用”,提升了它在综合国力竞争方面的重要价值。同时,在现代西方文明框架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开始了对西方文明的反思;而且,伴随着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崛起,其责任意识的不断传播;要求对中国文化做出反思,并通过“文化输出”路径,将我国文化中的“和谐”、“理性”、“天人和一”等有助于世界和平理念传播到世界。但是,由于在传播中需要借助“国际通用语言”来完成这种输出;因此,需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好的植入中国文化元素,令学生在母语文化、外国文化之间建立一个融和通道,才能更好的完成这种文化战略。具体策略如下。
1、理念融入
大学英语教学属于语言教学,在其背后承载着关于对不同文化的理解、阐述、融合、对话,而且是在“我者”与“他者”之间建立起一个可无障碍沟通的桥梁。在当前世界多元化发展,中国地位不断提升现状下,若要在以汉语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与以英语为主体的西方文化之间建立这个“无障碍沟通桥梁”;先从理念上打通两种语言之间的元素融入。因此,要全方位树立起关于中国文化元素融入新理念;对大学英语课的教学思路进行反思与整理;然后将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理性倾向与西方文化之间的逻辑思考、文化本质,进行清理、归纳、对接,为其融入奠定一个理念基础,构成要素之间的“对话”。再按照英语课的具体构成部分,实施对接性融入,提高融入效果;使中国文化元素在大学英语课建设中占据一定地位。解决失语现象的同时,可以更好体现出通过多元语境实践英语教学的新思维。
2、教学大纲与内容融入
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实践中,明确理念后,必要对英语教学大纲进行一些具体设计,对其实施一些修订。比如,在目前大纲中,以文化教育的层次化解析,利用多维性、阶段性、实用性,实施融入理念下的教学大纲编写、修订;以“双语”完善、补充单一路径下的英语教学课程。建议先从中国文化层面,厘清中国文化历史脉络,将文化中的“理性价值”、“和谐理念”与西方文化中的“斗争精神”、“分析方法”、“逻辑思维”进行比较式对接。第二步通过“选读”、“概况说明”、“词汇释义”、“特征性词汇重点阐述”等实现教材方面的内容对接。比如,中国的“道”,西方的“罗各斯”;再如,对中国的“仁爱”与西方的“同情道德”等代表性的词汇,就必要从功能性、历史文化中的经典阐释等多个层面实施深层解读,提高融入深度;使二者实现多元语境下的“对接”、“融合”;提高英-汉、汉-英之间的互译水平;使教材、内容融入层面有一个较好的资源接洽。
3、课程与考试内容融入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按照“选修课”的思路,对《中国文化概况》、《中国文化英语教程》实施全面的教学推进,以此发掘出中国文化底蕴,让选修课变成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后,按照选修课匹配设置相应的考试内容。建议在这个方面,以语言知识点作为主线切入,按照特色文化、经典文化、日常生活等选取;比如,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仁”之表达;《孟子》中的“善”之解读,以及《春秋》中的古典知识表述等。再如,在诸如“功夫”、“旗袍”、“风水”、“舞狮子”、“元宵”、“端午”、“中秋”等含有特色文化的内容点层面设置查考项。另外,还应该将中国现代生活中的“去哪里”、“吃了么”之类带有日常表达特性的内容等,通过渗透的方式,融入到英语考核中的“完形填空”、“翻译”、“阅读理解”、“口语”、“听力”等各个考核部分;在考核中还可以利用文化主题、话题、故事等实施写作方面的考核。
4、多種教学方法
把母语特征-目的语特征进行对比是一般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因此,在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选取不同语境探讨“相似”、“差异”。两种语境下的不同视角可以提供更多的理解;比如,从汉语的角度思考西方文化,从英语的角度反思中国文化,利用“话题”焦点设置翻译契机。具体教学过程中,既可以通过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也可以用汉语表达西方文化;在交互中增加学生的对两种不同文化异同的思考。一方面,要增加对英语语境搜集“中国文化”,如《利马窦中国札记》、《马可波罗行纪》,以及在西方经典文献中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康德、莱布尼茨等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中国文化在西方历史演进过程对“启蒙运动”所起的作用等。另外,必要选取历史的视界对中国的翻译事业,如自严复《天演论》翻译之后,中国对西方文本的理解,以及借助日本路径得来的“舶来品”,并对比转借、原著、翻译各个层面存在的不足之处、经典之处; 同时进行发掘与反思,提高教学中的面向,以便推动层次化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需要设置一个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让学生在选读中国、西方文本之時,实践自主性翻译;透过这种方法在“互译”中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水平,增进学生对中西文化内蕴的理解。重点是完成思维层面的逻辑对接,让母语精髓、英语精髓在“心灵深处实现对话”,解除“我者”、“他者”之间存在的阻碍,更好的理解、引入、阐述英语文化;同时,完成我国文化的平稳、正确、精准输出。
5、第二课堂活动
为了保障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后的效果,在开展第二课堂时,增加更多的内容,在扩展范围的基础上,利用多样化教学法,提高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对接水平。比如,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组织观看一些电影、记录片;如关于英文版本《红楼梦》、《京华烟云》等电视剧或《大闹天宫》之类的著名影片,提高对中国影视文本在英语语境下的理解;寻找其中差异,更好的实践学习过程中的“经典翻译平移”,以及“纳入写作”等。再如,可以借助英文期刊杂志,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上层建筑类资源,在国外语境表达下的不同叙述进行理解;认识“西方不同文本中的中国”,可以更好的在输出中国文化时做到更好传达,解除可能存在的误区。根据现在国外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必要借助“西方汉学研究”的一些重要成果;使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有一个深度的观察视点,以此推动学生对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后,可能起到的功能、价值等,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应该选取风俗文化、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各个层面展开比较,使学生能够逐渐培养起一个新的“观察之眼”,多一双“观看世界的眼睛”,增添另一种“对中西文化的阐释路径”。具体的日常生活解读,可以透过《刮痧》、《推手》之类本身对文化差异进行解读的影视作品,也可以通过搜集中国、西方节日文化资料、一般风土人情等实施比较。另外,借助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话剧表演、戏剧角色扮演;通过翻译中国戏剧作品并加以编辑、演绎,使学生更深入的体验到中国文化元素在英语语境中的表达。
结束语
通过上文初步论述可以认识到,在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既需要从文化层面更好的解析大学英语课程,树立起一个新的“融入”理念;并在其指导下通过教學、课程内容、选修课、考试各个环节实施融入对接;并在融入后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以分层教学、情景教学,以及在第二课堂中开展多元化活动等。希望可以借助初次对该主题讨论的基础,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总结经验,对这个主题做出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徐贺兵,赵鹤."走出去"战略下大学英语课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
[2]郭宝仙.英语课程中的传统文化:中日教科书比较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4(1).
[3]谢晶.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缺失的因素与相应对策[J].才智,2015(29).
[4]王珊珊,王曦,赵霞等.中医药院校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行动促进研究[J].中医教育,2015(5).
[5]邵艳.理工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6).
[6]刘建金.一项植入中国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证研究[J].教学研究,2016(2).
【摘要】:大学英语课建设中,“跨文化交际”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通过分析原因发现主要来自于交际双方在交流中以单方面学习为准,由此暴露了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存在不足之处。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必要選取融入路径,将中国文化元素植入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之中。本次研究就以此为基础,从理念、大纲、教材、课程、考试、教学方法等各个面向,对主题展开全面论述,说明中国文化元素融入的必要性,以及相关促进措施。
【关键词】: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建设
中国文化元素内涵丰富,既包括思维、风俗、信仰,还内含有地理、历史、语言、艺术,以及相关遗产。因此,在探讨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建设时,应该选取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按照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构成要素开展融入实践。具体探讨如下文所述。
一、融入反思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种现象与问题的直接结果是全程化英语表达,会令我国学生对母语文化的传达失去一定能力;同时,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教学之间的分离或单线式进路往往会让学生顾此失彼,很难完成对两种文化的并行理解,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完成文化内蕴方面的“对话”;从而造成两种语境交融与引入时产生误解。比如,在我国将圣诞节变成了情人节、购物节;再如,西方人将《西游记》看成了一个和尚带领三只宠物的旅游等。虽然专业内的学者能够解释清其中的具体问题;但是,真正的文化交流需要民众参与,并准确把握对方的文化内容。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要实现中国文化元素在大学英语课建设中的融入,既要考虑到人才培养,还应该重视中西文化各自在“走出去”、“引进来”过程中,必要通过两种语境的并行推进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以下从我国大学英语课构建的角度,解析中国文化元素融入的必要性、可行性,说明政府的推动因素后,结合大学英语课的各项构成要素,对促进措施进行说明。
二、融入策略
我国在“十一五”时期即开始推行文化改革发展战略,以此提高我国“软实力”;“十二五”发展中又进一步推进,并且强调了文化的“地位”、“作用”,提升了它在综合国力竞争方面的重要价值。同时,在现代西方文明框架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开始了对西方文明的反思;而且,伴随着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崛起,其责任意识的不断传播;要求对中国文化做出反思,并通过“文化输出”路径,将我国文化中的“和谐”、“理性”、“天人和一”等有助于世界和平理念传播到世界。但是,由于在传播中需要借助“国际通用语言”来完成这种输出;因此,需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好的植入中国文化元素,令学生在母语文化、外国文化之间建立一个融和通道,才能更好的完成这种文化战略。具体策略如下。
1、理念融入
大学英语教学属于语言教学,在其背后承载着关于对不同文化的理解、阐述、融合、对话,而且是在“我者”与“他者”之间建立起一个可无障碍沟通的桥梁。在当前世界多元化发展,中国地位不断提升现状下,若要在以汉语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与以英语为主体的西方文化之间建立这个“无障碍沟通桥梁”;先从理念上打通两种语言之间的元素融入。因此,要全方位树立起关于中国文化元素融入新理念;对大学英语课的教学思路进行反思与整理;然后将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理性倾向与西方文化之间的逻辑思考、文化本质,进行清理、归纳、对接,为其融入奠定一个理念基础,构成要素之间的“对话”。再按照英语课的具体构成部分,实施对接性融入,提高融入效果;使中国文化元素在大学英语课建设中占据一定地位。解决失语现象的同时,可以更好体现出通过多元语境实践英语教学的新思维。
2、教学大纲与内容融入
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实践中,明确理念后,必要对英语教学大纲进行一些具体设计,对其实施一些修订。比如,在目前大纲中,以文化教育的层次化解析,利用多维性、阶段性、实用性,实施融入理念下的教学大纲编写、修订;以“双语”完善、补充单一路径下的英语教学课程。建议先从中国文化层面,厘清中国文化历史脉络,将文化中的“理性价值”、“和谐理念”与西方文化中的“斗争精神”、“分析方法”、“逻辑思维”进行比较式对接。第二步通过“选读”、“概况说明”、“词汇释义”、“特征性词汇重点阐述”等实现教材方面的内容对接。比如,中国的“道”,西方的“罗各斯”;再如,对中国的“仁爱”与西方的“同情道德”等代表性的词汇,就必要从功能性、历史文化中的经典阐释等多个层面实施深层解读,提高融入深度;使二者实现多元语境下的“对接”、“融合”;提高英-汉、汉-英之间的互译水平;使教材、内容融入层面有一个较好的资源接洽。
3、课程与考试内容融入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按照“选修课”的思路,对《中国文化概况》、《中国文化英语教程》实施全面的教学推进,以此发掘出中国文化底蕴,让选修课变成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后,按照选修课匹配设置相应的考试内容。建议在这个方面,以语言知识点作为主线切入,按照特色文化、经典文化、日常生活等选取;比如,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仁”之表达;《孟子》中的“善”之解读,以及《春秋》中的古典知识表述等。再如,在诸如“功夫”、“旗袍”、“风水”、“舞狮子”、“元宵”、“端午”、“中秋”等含有特色文化的内容点层面设置查考项。另外,还应该将中国现代生活中的“去哪里”、“吃了么”之类带有日常表达特性的内容等,通过渗透的方式,融入到英语考核中的“完形填空”、“翻译”、“阅读理解”、“口语”、“听力”等各个考核部分;在考核中还可以利用文化主题、话题、故事等实施写作方面的考核。
4、多種教学方法
把母语特征-目的语特征进行对比是一般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因此,在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选取不同语境探讨“相似”、“差异”。两种语境下的不同视角可以提供更多的理解;比如,从汉语的角度思考西方文化,从英语的角度反思中国文化,利用“话题”焦点设置翻译契机。具体教学过程中,既可以通过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也可以用汉语表达西方文化;在交互中增加学生的对两种不同文化异同的思考。一方面,要增加对英语语境搜集“中国文化”,如《利马窦中国札记》、《马可波罗行纪》,以及在西方经典文献中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康德、莱布尼茨等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中国文化在西方历史演进过程对“启蒙运动”所起的作用等。另外,必要选取历史的视界对中国的翻译事业,如自严复《天演论》翻译之后,中国对西方文本的理解,以及借助日本路径得来的“舶来品”,并对比转借、原著、翻译各个层面存在的不足之处、经典之处; 同时进行发掘与反思,提高教学中的面向,以便推动层次化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需要设置一个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让学生在选读中国、西方文本之時,实践自主性翻译;透过这种方法在“互译”中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水平,增进学生对中西文化内蕴的理解。重点是完成思维层面的逻辑对接,让母语精髓、英语精髓在“心灵深处实现对话”,解除“我者”、“他者”之间存在的阻碍,更好的理解、引入、阐述英语文化;同时,完成我国文化的平稳、正确、精准输出。
5、第二课堂活动
为了保障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后的效果,在开展第二课堂时,增加更多的内容,在扩展范围的基础上,利用多样化教学法,提高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对接水平。比如,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组织观看一些电影、记录片;如关于英文版本《红楼梦》、《京华烟云》等电视剧或《大闹天宫》之类的著名影片,提高对中国影视文本在英语语境下的理解;寻找其中差异,更好的实践学习过程中的“经典翻译平移”,以及“纳入写作”等。再如,可以借助英文期刊杂志,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上层建筑类资源,在国外语境表达下的不同叙述进行理解;认识“西方不同文本中的中国”,可以更好的在输出中国文化时做到更好传达,解除可能存在的误区。根据现在国外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必要借助“西方汉学研究”的一些重要成果;使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有一个深度的观察视点,以此推动学生对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后,可能起到的功能、价值等,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应该选取风俗文化、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各个层面展开比较,使学生能够逐渐培养起一个新的“观察之眼”,多一双“观看世界的眼睛”,增添另一种“对中西文化的阐释路径”。具体的日常生活解读,可以透过《刮痧》、《推手》之类本身对文化差异进行解读的影视作品,也可以通过搜集中国、西方节日文化资料、一般风土人情等实施比较。另外,借助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话剧表演、戏剧角色扮演;通过翻译中国戏剧作品并加以编辑、演绎,使学生更深入的体验到中国文化元素在英语语境中的表达。
结束语
通过上文初步论述可以认识到,在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既需要从文化层面更好的解析大学英语课程,树立起一个新的“融入”理念;并在其指导下通过教學、课程内容、选修课、考试各个环节实施融入对接;并在融入后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以分层教学、情景教学,以及在第二课堂中开展多元化活动等。希望可以借助初次对该主题讨论的基础,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总结经验,对这个主题做出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徐贺兵,赵鹤."走出去"战略下大学英语课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
[2]郭宝仙.英语课程中的传统文化:中日教科书比较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4(1).
[3]谢晶.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缺失的因素与相应对策[J].才智,2015(29).
[4]王珊珊,王曦,赵霞等.中医药院校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行动促进研究[J].中医教育,2015(5).
[5]邵艳.理工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6).
[6]刘建金.一项植入中国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证研究[J].教学研究,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