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作为宣城市农业农村局一名经管站工作人员,通过走访调研产茶大县和多家茶企,对宣城市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以促进宣城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宣城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分析
宣城位于北纬30°黄金产茶带,气候温润,山川秀丽,山丘林密,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近60%,山区森林覆盖率近80%,完好的植被覆盖、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和众多小范围生態环境造就了宣城茶叶优异品质。
一、发展现状
1.宣城产茶历史久远,茶文化底蕴丰厚。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七之事》中引陶潜《续搜神记》记载:“晋武帝时(公元265-286年),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可见早在公元三世纪宣城即已产茶。宋代文献《本草衍义》记载:“东晋元帝时(公元317-322年),温峤官于宣城,上表贡茶一千斤,贡芽三百斤”。据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教授考证,这是我国贡茶最早的历史记载。说明早在两晋时期,宣城茶就已是贡茶。
2.宣城茶叶资源丰富。宣城市是安徽省5个茶叶主产市之一,所辖7个县(市区)都是我国和安徽省茶叶传统主产区,涉及茶农31万人,从事茶叶加工经营人员6万人。2018年茶园面积40.25万亩,干毛茶产量2.9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5735吨。宣城茶区分布广阔,茶树品种资源丰富,茶叶初加工和精加工体系较为完备。名茶荟萃、产品丰富、品质优异。宣城也是安徽省大宗出口绿茶如眉茶和珠茶重点产区,2018年出口量1.36万吨。
3.宣城市茶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一是宣城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2018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强力推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茶乡振兴。二是茶园基地建设成效明显。至2018年底,全市已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7.5万亩,其中白茶10.15万亩、黄茶4.55万亩。三是茶叶标准化生产加工取得新进展。至2018年底,天山真香、汀溪兰香、涌溪火青等6个产品标准作为安徽省地方标准发布实施,敬亭绿雪产品标准作为农业部行业标准发布实施,瑞草魁、涌溪火青、金山时雨等6个产品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黄花云尖、广德云雾茶、广德黄金芽等多个产品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四是各类市场主体较快发展。至2018年底,全市茶叶加工企业达180多家,其中12家省级龙头企业、24家市级龙头企业,5个国家级示范社、10个省级示范社、35个市级示范社,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个市级茶叶行业协会、5个县级茶叶行业协会。五是品牌宣传推介初见成效。市政府及广德、泾县、绩溪等县每年举办茶博会、茶文化节、开茶节等茶叶节庆活动。广德白茶等7个茶叶产品入选农业部2017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泾县兰香、涌溪火青、汀溪兰香等3个产品获2018年第二届中国(杭州)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
二、存在的问题
1.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彰,经营主体竞争力不强。
2.品牌影响力不强。品牌整体策划能力薄弱,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宣传推介力度不够。
3.茶园素质不高。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仅为37.15%,远低于全国60.9%的平均水平,仅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4.带动能力不强。全市茶叶生产加工产值达到1亿元的龙头企业只有2家。
5.缺少茶叶深加工。我市山地茶区夏秋季鲜叶原料丰富,但大多弃采,缺乏夏秋季鲜叶原料和低档茶的综合利用。
三、发展建议
1.创响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具有“宣茶”内涵的茶叶品牌;支持企业作为品牌经营主体,打造公用品牌下的企业品牌。加强品牌宣传推介,在交通要道及主要旅游景点竖立广告牌;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宣传推介茶产业;组织参加在上海、杭州、合肥等宣茶主销区举办的各类博览会。
2.加快改造和建设标准化茶厂。加快研发和推广主要品牌茶叶自动化、清洁化加工设备及生产流水线。加大对标准化厂房建设和清洁化加工流水线建设的支持力度。扶持安徽宏云制茶有限公司、安徽宁清茶业有限公司等精制茶厂进行改造、扩建。引导茶叶种植与加工分离,推进鲜叶市场化集中交易,规范交易机制,完善配套服务。制定白茶、黄茶等品牌产品的质量标准,加强标准的宣传、培训和实施,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规范生产、加工、销售。
3.培育壮大茶叶经营主体。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品牌竞争力强和带动能力明显的骨干企业,引导扶持潜力大、前景好的中小企业。扶持茶叶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推动茶园适度规模经营。创新茶叶合作组织运作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经营大户等为骨干,培育茶叶产业化联合体。
4.建设标准高效和生态观光茶园。坚持适区适种,支持在宜茶地区适度发展新茶园,在坡度25度以下的山地和丘陵岗地上,引进繁育和推广适宜本地的无性系茶树良种。开展茶园内道路、沟渠、防控、林木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茶园生态环境。推广使用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和生物农药,推广农药减量替代、天敌保护利用及适时修剪和生态栽培技术,实现对茶园主要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建设和完善茶叶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健全品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支持企业、合作社开展无公害产品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等“三品”茶叶认证和SC认证。
5.推进茶叶三产融合发展。一是开展多茶类产品开发生产,重点发展各种消费层次的名优绿茶,开展乌龙茶、红茶等多茶类产品开发创新。二是加强出口茶精加工和出口,调整出口茶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提高眉茶出口能力和份额,拓展珠茶精加工和出口。三是推动茶叶深加工,充分利用夏秋茶原料开发生产茶饮料、超微茶粉、速溶茶、茶多酚等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四是发展多元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开展种苗统繁统供、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等服务,提高茶叶生产管理过程组织化程度。五是构建高效的茶叶流通体系。支持茶叶产区投资建设茶叶市场,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建立电商平台,扩大营销规模。
6.拓展茶业新功能和新业态。支持核心茶区和企业,依托当地茶叶、生态和茶文化资源,以茶为主线,把户外旅游、健康养生、茶叶销售融于一体,吸引茶客、游客前来休闲体验、观光旅游;支持茶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支持企业建设茶乡风情摄影基地,组建茶艺表演队,建设名茶文化园,拍摄茶叶影视作品,出版茶文化书籍。做好精致茶业、观光休闲、茶事体验、健康养生文章,促进多产业互动发展,打造名茶特色乡镇村。
参考文献:
[1]《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2018年4月11日印发).
[2]《宣城农情手册(2018—2019)》(2019年4月印发).
关键词:宣城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分析
宣城位于北纬30°黄金产茶带,气候温润,山川秀丽,山丘林密,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近60%,山区森林覆盖率近80%,完好的植被覆盖、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和众多小范围生態环境造就了宣城茶叶优异品质。
一、发展现状
1.宣城产茶历史久远,茶文化底蕴丰厚。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七之事》中引陶潜《续搜神记》记载:“晋武帝时(公元265-286年),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可见早在公元三世纪宣城即已产茶。宋代文献《本草衍义》记载:“东晋元帝时(公元317-322年),温峤官于宣城,上表贡茶一千斤,贡芽三百斤”。据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教授考证,这是我国贡茶最早的历史记载。说明早在两晋时期,宣城茶就已是贡茶。
2.宣城茶叶资源丰富。宣城市是安徽省5个茶叶主产市之一,所辖7个县(市区)都是我国和安徽省茶叶传统主产区,涉及茶农31万人,从事茶叶加工经营人员6万人。2018年茶园面积40.25万亩,干毛茶产量2.9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5735吨。宣城茶区分布广阔,茶树品种资源丰富,茶叶初加工和精加工体系较为完备。名茶荟萃、产品丰富、品质优异。宣城也是安徽省大宗出口绿茶如眉茶和珠茶重点产区,2018年出口量1.36万吨。
3.宣城市茶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一是宣城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2018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强力推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茶乡振兴。二是茶园基地建设成效明显。至2018年底,全市已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7.5万亩,其中白茶10.15万亩、黄茶4.55万亩。三是茶叶标准化生产加工取得新进展。至2018年底,天山真香、汀溪兰香、涌溪火青等6个产品标准作为安徽省地方标准发布实施,敬亭绿雪产品标准作为农业部行业标准发布实施,瑞草魁、涌溪火青、金山时雨等6个产品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黄花云尖、广德云雾茶、广德黄金芽等多个产品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四是各类市场主体较快发展。至2018年底,全市茶叶加工企业达180多家,其中12家省级龙头企业、24家市级龙头企业,5个国家级示范社、10个省级示范社、35个市级示范社,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个市级茶叶行业协会、5个县级茶叶行业协会。五是品牌宣传推介初见成效。市政府及广德、泾县、绩溪等县每年举办茶博会、茶文化节、开茶节等茶叶节庆活动。广德白茶等7个茶叶产品入选农业部2017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泾县兰香、涌溪火青、汀溪兰香等3个产品获2018年第二届中国(杭州)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
二、存在的问题
1.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彰,经营主体竞争力不强。
2.品牌影响力不强。品牌整体策划能力薄弱,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宣传推介力度不够。
3.茶园素质不高。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仅为37.15%,远低于全国60.9%的平均水平,仅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4.带动能力不强。全市茶叶生产加工产值达到1亿元的龙头企业只有2家。
5.缺少茶叶深加工。我市山地茶区夏秋季鲜叶原料丰富,但大多弃采,缺乏夏秋季鲜叶原料和低档茶的综合利用。
三、发展建议
1.创响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具有“宣茶”内涵的茶叶品牌;支持企业作为品牌经营主体,打造公用品牌下的企业品牌。加强品牌宣传推介,在交通要道及主要旅游景点竖立广告牌;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宣传推介茶产业;组织参加在上海、杭州、合肥等宣茶主销区举办的各类博览会。
2.加快改造和建设标准化茶厂。加快研发和推广主要品牌茶叶自动化、清洁化加工设备及生产流水线。加大对标准化厂房建设和清洁化加工流水线建设的支持力度。扶持安徽宏云制茶有限公司、安徽宁清茶业有限公司等精制茶厂进行改造、扩建。引导茶叶种植与加工分离,推进鲜叶市场化集中交易,规范交易机制,完善配套服务。制定白茶、黄茶等品牌产品的质量标准,加强标准的宣传、培训和实施,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规范生产、加工、销售。
3.培育壮大茶叶经营主体。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品牌竞争力强和带动能力明显的骨干企业,引导扶持潜力大、前景好的中小企业。扶持茶叶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推动茶园适度规模经营。创新茶叶合作组织运作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经营大户等为骨干,培育茶叶产业化联合体。
4.建设标准高效和生态观光茶园。坚持适区适种,支持在宜茶地区适度发展新茶园,在坡度25度以下的山地和丘陵岗地上,引进繁育和推广适宜本地的无性系茶树良种。开展茶园内道路、沟渠、防控、林木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茶园生态环境。推广使用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和生物农药,推广农药减量替代、天敌保护利用及适时修剪和生态栽培技术,实现对茶园主要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建设和完善茶叶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健全品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支持企业、合作社开展无公害产品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等“三品”茶叶认证和SC认证。
5.推进茶叶三产融合发展。一是开展多茶类产品开发生产,重点发展各种消费层次的名优绿茶,开展乌龙茶、红茶等多茶类产品开发创新。二是加强出口茶精加工和出口,调整出口茶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提高眉茶出口能力和份额,拓展珠茶精加工和出口。三是推动茶叶深加工,充分利用夏秋茶原料开发生产茶饮料、超微茶粉、速溶茶、茶多酚等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四是发展多元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开展种苗统繁统供、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等服务,提高茶叶生产管理过程组织化程度。五是构建高效的茶叶流通体系。支持茶叶产区投资建设茶叶市场,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建立电商平台,扩大营销规模。
6.拓展茶业新功能和新业态。支持核心茶区和企业,依托当地茶叶、生态和茶文化资源,以茶为主线,把户外旅游、健康养生、茶叶销售融于一体,吸引茶客、游客前来休闲体验、观光旅游;支持茶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支持企业建设茶乡风情摄影基地,组建茶艺表演队,建设名茶文化园,拍摄茶叶影视作品,出版茶文化书籍。做好精致茶业、观光休闲、茶事体验、健康养生文章,促进多产业互动发展,打造名茶特色乡镇村。
参考文献:
[1]《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2018年4月11日印发).
[2]《宣城农情手册(2018—2019)》(2019年4月印发).